摘 要: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作為一個跨學科課題,目前已有很多學者對其進行了討論,并產生了很多研究成果。有些學者采用了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也有些學者從新的視角來研究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并聯(lián)系對外漢語教學實際,討論如何在教學中實現(xiàn)語言和文化的“雙贏”,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問題。本文對我國的這些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和梳理,以對語言和文化關系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 語言 文化 對外漢語教學
一、引言
國外對于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有將近一百年的歷史,產生了很多較為重要的理論,如沃爾夫假說和前蘇聯(lián)的語言國情學,這些對我國關于語言和文化關系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鑒于篇幅有限,本文只梳理我國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成果。
我國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羅常培先生在《語言與文化》一書中,從詞語的涵義方面探討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國內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研究的濫觴。繼而興起了多種關于語言與文化關系的討論,也產生了幾個流派,如“雙向交叉文化語言學派”,“全面認同文化語言學派”和“社會交際文化語言學流派”(束定芳,1996),以及多個學科分支,如文化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方言語言學等。這些研究證明,文化和語言的關系錯綜復雜,對其的研究具有跨學科的性質,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這些結論不僅不互相沖突,而且從不同的方面完善了對語言和文化關系的研究。本文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
二、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一)語言與文化的定義
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我們首先要明確何為語言,何為文化?!皬恼Z言的結構特征來看,語言是個符號系統(tǒng)。它是一個由音位、語素、詞和詞組、句子和篇章等構成的層級系統(tǒng)。從語言的功能特征來看,語言是個工具,是個思維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束定芳,1996)。關于語言的定義爭議不大,但關于文化的定義歷來眾說紛紜,國內外有兩百多種定義。季羨林先生(1995)曾指出文化的定義“最好還是不下”,同時他認為:“文化就是非常廣義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質方面,對人民有好處的,就叫做文化?!?br/> (二)關于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
上文已提到,我國對語言和文化關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研究成果已頗豐,進入新世紀也出現(xiàn)了一些較為新穎的理論。顧嘉祖(1998)曾說:“任何對語言三要素的研究與使用語言的人分離開來,脫離社會文化環(huán)境研究語言三要素,我們的研究有可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闭Z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這是毋庸置疑的。在這個大前提下,對于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1.包含關系
這是一種較被認同的觀點,也是較為折中的觀點。王魁京(1993)、束定芳(1996)和杜道明(2008)都持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如果說文化是涉及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一個大系統(tǒng)的話,那么語言就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保ǘ诺烂鳎?008),“二者的概念有大小之分,有包容與被包容之分?!保ǘ诺烂鳎?008)“作為人類傳遞信息的工具——語言,它是人類文化總體的組成部分,又是人類文化的傳播媒介?!保ㄍ蹩?,1993)即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反映與工具關系
還有兩種較為普遍的觀點:語言是文化的反映,這是語言與文化的反映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束定芳,1996),這是語言與文化的工具關系。但隨著人們的認識不斷深化,大家逐漸注意到這種表述并不準確。劉君濤(2000)指出:“我們不能把語言簡單地看成是反映社會文化生活的一面鏡子,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不可能僅僅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杜道明(2008)則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夠全面,他主張“語言是文化的凝聚體”這一說法。傳統(tǒng)的反映和工具的關系傾向于認為文化重于語言,而劉君濤(2000)和杜道明(2008)則認識到語言也會對文化產生重要影響,語言也具有一定的主體性。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3.決定關系
戴昭銘(1996)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值得采納。他在《文化語言學導論》中指出:“語言和文化誰產生誰,誰決定誰和誰影響誰,實際上不過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不值得、不必要也不可能求得一言以蔽之的解答?!边@就提醒我們不能簡單地看待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還有學者是從具體的方面來研究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如王魁京(1993)是從語言的各個平面研究了其與文化的關系,如語音、詞匯和語法與文化的關系,這對對外漢語教學是有指導作用的。戴昭銘(1996)則從文化的各個層面和語言的關系進行了論述,他從思維、哲學、政治、宗教和文學藝術等方面探討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ㄒ唬ν鉂h語教學中文化的重要性
有學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注意到了要在外語教學中重視文化教學,認為“學習語言,一方面要學習規(guī)范的語言,另一方面要學習正確地運用語言”(王鐘華,1991)。進入新世紀,研究者更是從國家的戰(zhàn)略高度討論了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指出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是隨著我國國力增強而帶來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及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深入拓展,在進入21世紀后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課題”(張德鑫,2001)。由此可見,文化教學在語言教學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討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已成為一種趨勢。
?。ǘν鉂h語教學中的文化
上文已經提過,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應該樹立不同的文化觀,換言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與我們文化本體研究中的文化是不同的,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更多地是從交際的角度、實用的角度來研究的。對此,周思源(1992)在《論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觀念》中較早地作了論述。他認為:“我們建立的文化觀念歸根結底要服務于教學,以是否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為取舍標準。”如果我們把語言中包含的任何文化知識都毫無遺漏、不加取舍地傳授給學生,那么“我們就會陷入處處都是文化,語言教學受到沖擊的困境”。對此,張占一(1990)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分為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所謂知識文化,指的是那種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不直接影響準確傳遞信息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所謂交際文化,指的是那種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直接影響信息準確傳遞(即引起偏差和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但是這種分類的問題是內涵不夠清晰,其中的“不直接影響”、“直接影響”很多時候是因人而異的,會出現(xiàn)一種文化知識既屬于“知識文化”,又屬于“交際文化”。周思源(1992)提出學生的五種需求,也就是要從學生的需求來對語言教學中的文化知識進行取舍和分類,內容比較寬泛,沒有提出具體的分類標準。但其后的葛中華(1994)進行了“語言文化”與“超語言文化”的劃分,“試圖從一個新的視角來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進行考察和研究”。此種分類完善了“交際文化”與“知識文化”的分類,也就是說這樣的劃分更為細致,“避免了‘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在外延上前者包容后者、在內涵上也含混不清的情形”(葛中華,1994)。同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也可以據(jù)此來進行文化大綱、文化教材的編寫。
?。ㄈν鉂h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討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我們要分階段來研究。在不同的教學階段,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不同的。
張占一(1990)、王鐘華(1991)和王學松(1993)等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在語言教學中要分階段處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基本上認為在初級階段要以語言教學為主,文化教學為輔,同時文化教學內容為“知識文化”或稱為“物質文化”,如“春節(jié)、貴姓”等當中包含的禮俗文化,“四合院、紫禁城”等當中包含的建筑文化,“菜系、旗袍”中包含的飲食服飾文化,以及“京劇、唐詩”中包含的文化藝術文化都可以在初級階段介紹給留學生。在中高級階段要加大文化的輸入,而且輸入的是“交際文化”或稱為“精神文化”,如中國的哲學思想文化可以在這個階段介紹給學生,但要注意“適量”,在這個階段也不能放松語言教學。吳仁甫和徐子亮(1996)從定量、定性的角度提出:“對外漢語教學包含基礎漢語教學、交際文化教學和知識文化教學,這三種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位置不是并列的,而是有主次之分的。基礎漢語教學作為語言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它是首要的?!薄敖浑H文化教學和知識文化教學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重心應偏向于交際文化教學?!本腿叩年P系,作者給出了形象而貼切的比喻:“三者的關系猶如一座寶塔,基礎漢語是塔基和塔座,交際文化是塔內由下而上的樓梯,而知識文化則是塔尖。”并且進一步提出基礎漢語教學是“無中生有”,指在初級階段要把語言技能方面最基本的語音、詞匯語法知識教授給學生;交際文化教學是“雪中送炭”,是指把交際中常用的文化內容講解給學生。如漢語中有時不直接拒絕某人,而是采用較為含蓄的“拒絕”的代名詞:“以后再說吧?!薄拔覀冊倏紤]考慮?!钡鹊龋魧W生了解了這種交際文化既可以聽懂別人“拒絕”的意思,又可以用這些詞語委婉地拒絕別人。知識文化教學是“錦上添花”,指把關于中國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文化介紹給留學生,使他們對中國有較為全面的認識。本文認為,此項研究將語言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分析得很透徹,但這里沿用了“交際文化”、“知識文化”的分類,在概念的外延上還是有所不清。
這方面最新也是較為全面的研究成果是李楓(2010)的《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因素處理的階段性劃分》一文,文章中論述了文化因素分階段處理的必要性、依據(jù)、原則和策略,比較完整。但通過這些研究成果,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不管是以前的成果還是現(xiàn)在的成果,在論述方面都是從宏觀的角度,或者說是從大的方面提出一些原則,研究得還不夠細致和深入,這可能也與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內容駁雜有關。因此,我們應繼續(xù)加大分階段研究語言和文化關系的力度,將研究引入更深、更細的方向,完善對外漢語教學。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將我國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的研究進行了梳理,分析了語言和文化關系的幾種代表性的觀點,如包含關系、反映和工具的關系、決定關系,以及它們各自各個層面之間的關系,使我們認識到應該從多角度來研究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不應將兩者的關系絕對化和單一化。進而梳理了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以及漢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從這些研究成果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研究都比較宏觀,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們要將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細化和量化,為教學提供有利的參考。
參考文獻:
?。?]陳建民.關于語言與文化研究的思考[J].漢語學習,1992,(1).
?。?]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杜道明.語言與文化關系新論[J].中國文化研究,2008年冬之卷.
?。?]葛中華.文化考察的新視角:語言文化與超語言文化[J].漢語學習,1994,(3).
?。?]顧嘉祖.語言與文化——永恒的跨學科研究課題[J].外語研究,1998,(4).
[6]季羨林.西方不亮,東方亮——季羨林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的演講[J]. 中國文化研究,1995(冬之卷).
?。?]李楓.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因素處理的階段性劃分[J]. 語言教學與研究,2010,(4).
?。?]劉君濤.語言與文化關系的重新認識[J]. 外語研究,2000,(1).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0]束定芳.語言·文化·外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1988,(2).
?。?1]束定芳.語言與文化關系以及外語基礎階段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J]. 外語界,1996,(1).
?。?2]王魁京.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與第二語言的教學[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6).
?。?3]王鐘華.建立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教學體系——關于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與文化關系問題的思考[J]. 世界漢語教學,1991,(1).
[14]王學松.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層次[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6).
?。?5]吳仁甫,徐子亮.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位”與“量”[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
?。?6]張德鑫.潤物細無聲——論對外漢語教學與漢學[J]. 語言文字應用,2001,(1).
[17]張占一.試議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3).
?。?8]周思源.論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觀念[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