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詩歌鑒賞既是中學(xué)語文學(xué)習(xí)中的難點之一,又是高考??嫉念}目。本文從知人論世、體會意象意境、品味語言三個方面分別展開論述,試圖提供給學(xué)生幾個支點,幫助學(xué)生既提高語文素養(yǎng),特別是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又能在高考中做好此類題目。
關(guān)鍵詞: 古代詩歌鑒賞 知人論世 意象 意境 語言
古代詩歌鑒賞題是高考語文卷中的???,無論是全國卷還是地方卷,都會出現(xiàn)。而從試卷分析來看,這道題得分率較低。大部分學(xué)生都反映詩歌鑒賞題難做,老師講的時候一聽就懂,自己去做卻不知如何下手。這和詩歌本身的特點很有的關(guān)系。古代詩歌的語言高度凝練,學(xué)生讀起來會比散文吃力。中國古代詩歌又是主要通過意象、意境表情達意,而意象本身又富有暗示性,再加上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使得中國古代詩歌具有含蓄、蘊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shù)特點。也可以說中國古代詩歌有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鑒賞古代詩歌是需要一定古文化功底的。中學(xué)生做的詩歌鑒賞題側(cè)重于考查詩歌內(nèi)容的評說,詩歌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賞析,應(yīng)該說是初步讀懂詩歌。如果能掌握一些鑒賞詩歌的方法再去做題目,效果想必會好一些。
一、知人論世
一個時代的詩人無論生活在世俗官場還是生活在深山老林,都會毫不例外地打上這個時代的烙印,于是便有了建安風(fēng)骨、盛唐氣象。盛世的豪情和亂世的感傷都會訴諸在詩人的筆端,所以要想讀懂一首詩必先了解詩人及創(chuàng)作背景。譬如2009年廣東卷:
月
杜 甫
萬里瞿唐①月,春來六上弦②。
時時開暗室,故故③滿青天。
爽和風(fēng)襟靜,高當淚滿懸。
南飛有烏鵲,夜久落江邊。
【注】①瞿唐:瞿塘峽,位于長江三峽奉節(jié)至巫山段,安史之亂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作者通過詠月主要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
注釋明確告訴我們這首詩是杜甫于安史之亂后漂泊西南時寫下的,因而我們很快就判斷出這是一個動蕩不安、國事維艱的時期。而杜甫又是一個“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的系念國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偉大詩人,漂泊西南時期,時代的動蕩、個人的坎坷使得他一有觸動便悲慨滿懷。這一時期杜甫的詩或感傷國事艱難,或嘆息民生疾苦,或?qū)憫延阉监l(xiāng),或?qū)懽约焊F困潦倒,于是我們就會很從容地得出答案——抒發(fā)了詩人對時局動蕩、國事艱難的憂慮,以及對家鄉(xiāng)故園親人的思念。當然,要做到知人論世,我們平時必須注意搜集整理詩人的資料,建立詩人的資料庫,正如古人所云:“汝果欲學(xué)詩,工夫在詩外?!?br/> 二、體會意象、意境
中國古代詩人大多較為含蓄,他們的詩歌往往通過意象、意境來表情達意,因而讀古代詩歌時從意象、意境入手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什么是意象,什么又是意境呢?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shù)形象。在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詩人的“心”和外在的“物”是互動的,這一點,六朝時期的劉勰早就有過十分精辟的論述:
是以詩人感物,聯(lián)袂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婉轉(zhuǎn);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這段話的意思是客觀事物會引發(fā)詩人無窮無盡的聯(lián)想,詩人流連萬物之間,所寫之形象既具外物之形,又與詩人之心相諧。而某些客觀物象一次又一次地被賦予了某種特定含義后,就形成了中國古代詩歌中的一些典型的意象,比如菊的高潔,松的堅貞,細雨梧桐的愁思,等等。于是讀到“采菊東籬下,悠然南山”時,我們會想到陶淵明的潔身自好的隱逸情懷;讀到“此夜曲中聞?wù)哿稳瞬黄鸸蕡@情”時,我們會想到李白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一首詩中多個具有共同特征的意象在一起又營造出意境。比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柳永,《雨霖鈴》)這句中寒蟬、長亭、驟雨三個意象便營造了深秋季節(jié)凄涼的意境,我們很快判斷出這首詞的感情基調(diào)是傷感、凄婉的。在讀到“多情自古傷離別”時,我們便豁然開朗:這首詞是寫離別的傷感的。譬如2010年江西卷:
送人歸京師
陳與義
門外子規(guī)啼未休,山村落日夢悠悠。
故園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1)指出詩中“子規(guī)”意象的含義。
這里直接考意象的含義,我們聯(lián)系所學(xué)過的詩句“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杜鵑啼血猿哀鳴”等詩句馬上就會得到“子規(guī)”意象的含義: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guī)、杜宇、子鵑,傳說中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三、品味語言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詩歌的思想情感最終都要通過具體的詞句來表達。如果讀詩的時候過不了語言這一關(guān),就無法談什么鑒賞。所以,突破詞句障礙,疏通詩意是鑒賞古代詩詞的基礎(chǔ)。中國古代詩歌大多篇幅短小,而又要表達豐富的含義,這就注定了其語言要精練。據(jù)洪邁《容齋續(xù)筆》卷八說,王安石在作“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時,最初不是用“綠”字,而是用“到”字,又改為“過”字、“入”字、“滿”字等,改了十幾遍,才定為“綠”字,從而使這首詩頓添顏色,充滿生機?!熬G”字的用法受到交口稱贊。另外,還有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巴魄谩钡墓适露颊f明古人作詩時注重語言的錘煉。至于“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題詩后》)、“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盧延讓,《苦吟》)就更能說明這個問題了。那么,我們在讀詩的時候就一定要學(xué)會品味語言,品味那些意蘊豐富、寄寓深邃的語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詩眼。由品味語言來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穿越時空與古人進行深情的凝望。譬如2010年廣東卷:
望江東
黃庭堅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住。
燈前寫了書無數(shù),算沒個、人傳與。直饒尋得雁分付,又還是、秋將暮。
?。?)簡析“隔”字的雙重意蘊。
詞中“隔”字一語雙關(guān),表面上是寫茫茫江水、迷蒙江樹阻隔了抒情主人公極目遠眺的視線,實際上卻傳達出了抒情主人公無法與遠方親人團聚的失望惆悵的心境。如果平時沒有品味語言的習(xí)慣,考試時就很難做好此類題目。而且此類題目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僅2010年就有廣東、江蘇、重慶、湖南、福建、四川等六套試卷設(shè)置了此類題目,應(yīng)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們平時不斷地積累和訓(xùn)練,猶如泡茶,只有水溫足夠高,茶才能香氣四溢。但并不是說無法可循,物皆有其道,如果能按規(guī)律辦事,效果自然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