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班上課,是教師參加各種教學比賽、研討活動經常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由于借班上課常常處在一種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狀態(tài),這對教師在課堂上采取什么樣的教學藝術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訴我們:“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币虼?,借班上課時,選擇合適的課堂激勵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就以自己親身參與和觀摩的幾節(jié)課為例,與大家一起探討“借班上課”的幾種有效的課堂激勵方式。
例1:在觀摩江蘇省信息化教學能手中學組競賽時,我發(fā)現(xiàn)在來自淮安的一名英語老師的課堂上,一點也看不到借班上課的痕跡,老師點學生名字時如數(shù)家珍,非常得心應手,而且叫的都是英文名,似乎老師對孩子們了如指掌。仔細一瞧,才看見每位學生面前的桌子上都放著一個名字牌。原來這位老師為了方便在課上與學生進行交流,課前就讓學生們把自己的英文名做到了名字牌上。所以,雖然是借班上課,但由于老師可以喊出每位學生的名字,師生間消除了陌生感,學生們一點也沒有懈怠,課堂氣氛很是活躍。
解讀:通常情況下匿名性(即身份被隱匿)也是導致借班上課課堂不活躍的重要因素。在借班上課時,有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很少對教師的指令作出回應,認為“老師不認識我”。從心理學角度看,姓名不僅是一個受社會系統(tǒng)監(jiān)管的對象,而且是一個受內心規(guī)則監(jiān)管的對象。如果學生覺得老師不認識自己,在課堂上就很容易產生隔岸觀火的心態(tài)。所以,我們可以把“使學生的身份明朗化”作為課堂激勵的有效手段之一。
例2: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學習內容是there be句型,在江蘇省第六屆“藍天杯”小學英語會課活動中,一位老師是這樣導入的:Good afternoon.Nice to meet you,boys and girls.I’m new here.I have some presents in the box.You can ask me‘Is there a/an...’or‘Are there any...’.老師邊說邊將“Is there a/an...”和“Are there any...”670c4353b3bcdc653ccc6f76b31514f05419998ca9cbe6dc116d09bf467d3e1c板書到黑板上。如果學生模仿問句時問到的物品剛好在老師的盒子里,老師就會把東西從盒子里拿出來當作禮物送給該學生。學生們爭先恐后,踴躍發(fā)言。雖然在后面上課的過程中老師并沒有再設計送禮物這個環(huán)節(jié),但是學生們爭著回答問題的這種局面持續(xù)了整個一節(jié)課。
解讀:許多人會反對在公開課上采用物質激勵的方式,最直接的理由是常態(tài)課上不可能總拿物質激勵學生,甚至有人會認為物質激勵使得公開課顯得很假,失去了實際操作的示范作用。大家忽視了“借班上課”的實際情況,一味強調精神激勵,認為精神激勵的作用要比物質激勵的作用大。但是回顧那些我所觀摩過的“借班上課”,以及我本人為了上研討課所進行的那些試教活動,確實發(fā)現(xiàn),同等條件下采用物質激勵比一味地使用精神激勵更奏效。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正視物質激勵對人的積極性的調動作用不應該對它進行粗暴的批判。存在即道理,許多借班上課的老師選擇物質激勵的方式肯定有他們的理由。我們的常態(tài)課會去借班上課嗎?不會。所以借班上課時采用物質激勵也無可非議。考慮到借班上課的特殊性,教師為了調動學生上課的熱情,又何妨給學生來點物質上的激勵呢?
例3:A老師去一所農村初中上研討課,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這個學校每班只有二十幾名學生,符合小班教學的條件。在課堂上,A老師采用了“開火車”的答題方法,因為人數(shù)少,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很高,每人每節(jié)課表演與練習的次數(shù)不下三次。當然,也有少數(shù)學生會出現(xiàn)卡殼的現(xiàn)象,每每這個時候A老師總能不動聲色地幫他們一下,而被幫過的學生在下一次的表現(xiàn)中會變得更棒。學生們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之佳,由該班任課老師的感嘆就可見一斑:嘖,一個個都這么積極,都看不出我們班還有學困生了。
解讀:在家常課中,由于先入為主的偏見,大多數(shù)老師都會不可避免地偏愛成績好的、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那些表現(xiàn)一般甚至落后的學生常常會受到冷淡,很多時候我們幾乎漠視他們的存在。于是“馬太效應”對學生們的影響越來越大,最終使得學生間的兩極分化變得不可避免,那些沉默寡言的學生在課堂上將會變得一言不發(fā)。我認為本次借班上課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教師沒有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學生,采用“開火車”的方式點請學生,不動聲色地、真誠地幫助學生,這些給予了學生最大的尊重。這種信任與尊重使得大多數(shù)學生的潛能被激發(fā)了出來,因為他們覺著自己受到了公平的對待,甚至是得到了“額外的關注”。
例4:B老師在準備一節(jié)縣級公開課時認真?zhèn)淞艘环N課堂激勵方式。他在課前精心設計了一張Gift card,這張禮物卡的第一項為Personal information,左欄寫上老師的姓名、電子郵件和QQ號;右欄留白給學生由他們寫上自己的個人信息。第二項為Prizes,給出30個笑臉圖標,圖標下面用英語告訴學生們:如果得到一個笑臉就可以獲得老師用郵件發(fā)送的圖片;獲得兩個笑臉,學生就會得到一首歌;三個笑臉就可以得到一部電影,四個笑臉就可以得到一個游戲;笑臉越多,禮物越多。學生獲得笑臉的數(shù)量由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決定,基本上是學生每答對一個問題或成功參加一個活動就可以在一個笑臉下面打個勾,那么這個笑臉就算是他的了。這種精心設計的激勵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上孩子們積極思考,踴躍參與老師組織的活動,整節(jié)課的氣氛積極而愉快。課后B老師按照許諾分別給學生們發(fā)送了禮物。
解讀: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孩子學習愿望的源泉,就在于進行緊張的智力活動和體驗到取得勝利的歡樂。B老師將這句話運用得恰到好處。想想看,當學生們通過用心思考回答出了老師的問題,當他們經過緊張的準備成功地完成一項任務從而得到送給自己一個“笑臉”的機會時,體驗到的不正是勝利的歡樂么?為了消除“借班上課”時由于師生間的陌生產生的不默契,我們更需要及時讓學生看到自己經過努力而獲得的勞動成果,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學習愿望,使他們在課堂上能有出色的表現(xiàn),而孩子們突出的表現(xiàn)反過來又會讓我們的借班上課變得更加精彩。
師生間的陌生使得借班上課容易陷入冷場的尷尬境地,然而一旦我們掌握了有效的激勵方法,就會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孩子們學習的愿望,借班上課一樣會變得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胡元華.“大師效應”的背后[J].教育科學研究,2009,(5).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
?。?]劉明貴.簡論鄧小平的激勵思想[J].社會主義研究,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