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餅”是面食的通稱,所以“湯餅”非餅而是煮面片,唐代稱之為“面托”,是把面團揉搓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以手向盆旁揉之極薄,然后下鍋煮。煮面片為面條的前身。
秦漢以后,餅的品類日多,主要是湯餅、蒸餅和胡餅。
說起餅的制法,多半是烘烤和煎炸,但也有蒸的。
所謂藥餅,是用中藥和米粉或麥粉、豆粉等糧食粉做成的餅狀食品,不僅是充饑裹腹的點心,而且還可防病治病,發(fā)揮養(yǎng)生健身的作用。本文特介紹常用的幾種傳統(tǒng)藥餅及其家庭制作法,供讀者選用。
期頣餅(《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配料:生芡實180克,生雞內(nèi)金90克,白面粉250克,白糖適量。
制作:先將芡實在水中淘去浮皮,曬干,打成細粉,過篩。將雞內(nèi)金烘干,打細粉,置瓷盆內(nèi),用溫開水浸泡半日許。再將芡實粉、白面粉、白糖,一起倒入盛有雞內(nèi)金粉的盆中,和勻,作成極薄的小餅,在鍋中烙成黃色如餅干樣。早晚作點心服食。小兒喜吃零食者,可常吃此餅。
解析:此方能健脾強身,最適用于小兒、老人脾胃衰弱,青年人遺精等。常食不但可健脾胃,且對肺、腎兩臟亦有補益。本方主藥芡實味甘補益,味澀固斂,既能扶脾氣、袪濕邪,止瀉痢,又能益精固元,故凡脾虛不運,久瀉不止,及下元虛損所致nZ2IugWlBRuBAI11lbC3C6XSSCtk0+1RBO/wJbbQ3zs=夢遺滑精、白濁帶下、小便不禁等癥均適宜。據(jù)研究表明,芡實含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C、B1、B2為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所以芡實有補益作用。
益脾餅(《醫(yī)學表中參西錄》)
配料:熟棗肉250克,雞內(nèi)金60克,干姜粉60克,生白術(shù)120克。
制作:先將白術(shù)、雞內(nèi)金文火焙干。碾成細末,共入干姜粉和棗肉同搗如泥,制成小餅,放入烤爐烘干??崭巩旤c心食之。
解析:此方能健胃益氣,消食開胃,適于脾胃虛寒、飲食減少,以及長期泄瀉、完谷不化者等。方中主藥大棗,有“活維生素丸”之稱。大棗泥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有機酸、胡蘿卜素,干棗含糖量高達60%以上。諺語說:“一日吃三棗,一生不顯老?!敝嗅t(yī)稱大棗為“脾之果”,是健脾益氣的佳品。
茯苓餅(《民間食譜》)
配料:茯苓粉、米粉、綿白糖各等份。
制做:將茯苓粉、米粉和白糖混合均勻,加入適量清水,調(diào)成糊狀,在平鍋上用文火加熱,攤烙成極薄的煎餅。早晚作點心食用。
解析:此方能健脾益胃,補虛安神,經(jīng)常食用可治浮腫、心悸、失眠、神疲等病癥。方中主藥茯苓甘、淡而平,入脾胃、腎、心、肺各經(jīng),甘則能補,淡則能滲,功能利水滲濕,補中健脾,寧心安神;粳米粉補中益氣;白糖和中調(diào)味,諸味合用,相得益彰,功力頗著,補虛之效尤佳。
天冬餅(《太平圣惠方》)
配料:天冬100克,白蜜60克,芝麻12克,黑黃豆500克。
制作:將天冬加水濃煎,取汁300毫升,加蜂蜜熬煉,再入芝麻、黑黃豆粉,和好烙成餅。每次吃一餅,嚼爛,溫酒送服,一日3次。
解析:此方能固齒烏發(fā),延年益壽,適于齒早脫,發(fā)早白,面色干枯等早衰之象。方中主藥是黑芝麻。黑芝麻能加深毛發(fā)的黑色素,所以有防治白發(fā)的作用;黑黃豆性味甘平無毒。據(jù)《本草綱目》載:“久服好顏色,變白不老”,且黃豆補腎堅骨,故有烏發(fā)固齒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