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好像一年四季,這人就沒有清醒的時候。春天本來是充滿朝氣和希望的季節(jié),不是說“一年之計在于春”嗎?可是不知怎么的,春暖花開、萬物復蘇了,人卻感覺每天都沒睡醒,也提不起精神來。天是暖洋洋的,人卻是懶洋洋的,難道是得了什么“怪病”嗎?
其實不是的,“春困”不是病,它只是人體機能順應自然的一種短暫的生理現(xiàn)象,只要遵循養(yǎng)生規(guī)律,注意自我保健和調理,很快就能克服它。
肝受抑制春困來
要想擺脫春困,首先要弄清楚這個“困”是從哪兒來的?為什么春天會犯困?從中醫(yī)角度來看,春天是萬物生發(fā)的季節(jié),根據(jù)天人相應的理論,人體內的陽氣也開始生長并向外發(fā)散?!饵S帝內經(jīng)》中說:“肝應東方風木,通于春氣……肝藏血,為羆極之本……肝主疏泄,性喜條達……”因此,全身臟腑、經(jīng)脈的氣血都是在肝的作用下維持疏通暢達的,人之所以會“春困”,主要是肝的功能受到了抑制:一方面經(jīng)脈內氣血運行緩慢,其中含有的營養(yǎng)物質不能及時供給大腦和身體其他器官,必然會造成頭腦昏沉、四肢懶惰;另外一方面,五行中木克土,春天肝氣旺盛,必然會克制脾土,導致脾虛不能運化水濕,釀生濕邪,上擾清竅時就會出現(xiàn)疲勞、乏力、頭暈等春困的表現(xiàn),所以,養(yǎng)肝、護肝是趕走春困的前提,也是春天養(yǎng)生的基本法則。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冬天氣候寒冷,人體的皮膚、肌肉和大小血管都是收縮狀態(tài)。到了春天,氣溫轉暖,毛孔和血管開始舒張,血流緩慢,體表的血液供應量增加,這樣流入大腦的血液就相對減少了,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性刺激信息減弱,于是就出現(xiàn)了令人昏昏欲睡的“春困”現(xiàn)象。
雖然春困只是暫時現(xiàn)象,但是也給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尤其是需要開車上班的人們,其中潛藏的危險實在是令人憂心。為此,我們提供了以下幾個趕走春困的小方法,希望能幫大家振奮一下精神。
1.勤拿五經(jīng),提神醒腦
在人體的頭部,分布著五條經(jīng)脈,正中間一條是督脈,向兩邊依次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和足少陽膽經(jīng)。這里說的正中是以兩個額角為端點的,其中點就是督脈的位置,在督脈和兩額角的中點處是膽經(jīng),正中線和額角的中內三分之一交點是膀胱經(jīng)的位置,我們拿五經(jīng)的時候就是從此處開始的。拿五經(jīng)有疏經(jīng)通絡、解表散寒、鎮(zhèn)靜止痛、提神醒腦的作用,經(jīng)常操作還能預防感冒和中風呢!
方法:
一手五指張開(按自己習慣,左右手均可),呈鷹爪狀,五指指尖立起,中指位于前發(fā)際頭部正中的督脈線上,食指和無名指位于膀胱經(jīng)線上,拇指與小指位于膽經(jīng)線上。 從前發(fā)際開始,五指先用力向下點按,停留5~10秒鐘后,使點按處出現(xiàn)明顯的酸脹感,然后指尖放松,改點為揉,揉一周為一拍,點揉三拍,第四拍的時候五指指腹稍用力下按,向前額方向推一下頭皮;然后松開五指,向上移動1厘米左右,再次將五指點下,如此反復,一直點揉到腦后高骨上緣,最后以指代梳,從前到后梳頭4~5次。
要領:
點揉穴位的時候力度把握在能使局部出現(xiàn)酸脹感為度,如果遇到痛點,可加大力度,延長點揉的時間;最后向前推拿的時候要沉穩(wěn)有力,指腹帶動頭皮移動;梳頭時緩和有力,但注意不要扯下頭發(fā);點揉、梳頭的時間、次數(shù)不限,建議大家在清晨醒來以后,就在床上先拿一次五經(jīng),然后再起床洗漱、吃飯、活動。
2.多伸懶腰,精力充沛
伸懶腰,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動作,一個被很多人認為是影響形象、有辱斯文的動作,大家卻不知道,它其實是一種能讓人快速清醒、放松全身的動作。
為什么這么說?我們看看伸懶腰的動作,兩臂充分上舉、外展,頭部向后仰,這樣流入四肢和頭部的血液就會增多,大腦有充足的血氧供應;同時身體也會盡量后伸,胸腔得到擴張,心、肺、胃等器官的功能得到改善,血液流通更加暢快;再者,伸懶腰的擴胸和深呼吸動作,還能多吸進一些氧氣,促進新陳代謝,減輕疲勞;最后,僵硬的“懶腰”被伸直,脊柱和腰肌都得到了鍛煉,能有效預防脊柱彎曲和腰肌勞損。
看看,這個簡單動作的含義不簡單吧!在春天容易犯困的時候,不妨在工作、學習之余,伸幾個懶腰,做幾個深呼吸,能讓人頓時清醒過來,尤其對于久坐辦公室的人來說,不失為保持充沛精力的一大法寶。
3.揉揉捏捏,除困解乏
理大包:
中醫(yī)認為脾是氣血生化之源,又管理著肌肉,所以脾氣不足的人最容易疲勞,需要振奮脾氣。大包穴是足太陰脾經(jīng)的絡穴,位于我們身體的側面,在腋窩直下約兩拳的位置上,有寬胸理氣、宣肺健脾的作用。
理大包時,將兩手握拳,拳頭正面頂在腋窩下大包穴上,輕輕用力在穴位及穴區(qū)附近旋轉按揉,同時挺胸、向后收縮兩肩,并盡量向后仰頭。操作半分鐘后,放松幾秒鐘,再重復操作約5~8次,可以迅速緩解疲勞、解除困倦。
拿肩井:
長期伏案的人由于頸背部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導致肌肉組織緊張,氣血運行不暢,最容易出現(xiàn)的就是頸項肩背酸痛。肩井穴正好位于肩部肌肉的最高點,通過對它的刺激,能快速消除酸痛、提神解乏。
這個動作需要其他人幫忙。被治者取坐位,施治者站其身后,雙手拇指張開放于兩側肩部正中的肩井穴,其余四指并攏與拇指呈握鉗狀,然后相對用力,節(jié)律性提捏肩部肌肉,操作時以指峰和指面著力,提的動作要緩和,用力要由輕而重,不能暴力猛然提起,提捏要連貫,不能斷斷續(xù)續(xù)。一般連續(xù)提捏2~3分鐘即可。
4.“吃”走瞌睡蟲
春天的飲食原則是宜甜少酸。因為五臟對應五味,酸味入肝,甜味入脾。酸有收斂的作用,吃酸不利于陽氣的生發(fā)和肝氣的疏泄,而甜可以幫助脾胃運化。
春天應該吃一些清淡溫和,并且能扶助正氣、補益元氣的食物,如山藥、土豆、雞蛋、雞肉、牛肉、瘦豬肉、鮮魚、花生、芝麻、蜂蜜、牛奶、胡蘿卜、豆芽、豆腐、蓮藕、荸薺、百合、銀耳、蘑菇、兔肉等;一些有柔肝養(yǎng)肝、疏肝理氣作用的食品,如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也適合在春天食用。
下面給大家推薦幾個能預防春困的食療方:
芪精棗湯:
黃芪15克、黃精10克、大棗6克,水煎服,一天一次。
核桃丹參飲:
核桃仁5個,佛手片6克,丹參10克。將丹參、佛手煎湯,核桃仁、白糖搗爛成泥加入上述湯中拌勻,再用小火煎煮10分鐘,冷卻后即可飲用。
二米紅棗粥:
糯米100克、薏米仁500克、紅棗50克。將糯米搗碎、薏米仁洗凈、紅棗去核后一同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煮粥,待粥煮至濃稠時,加入紅糖再煮片刻即可食用。
山藥胡桃粥:
鮮山藥100克、扁豆、胡桃肉各50克,粳米60克。將山藥洗凈切片,與扁豆、胡桃肉、粳米一同放入鍋內,加適量水煮粥,待粥熟后加調味品食用。
5.振奮精神的花草茶:
春天是百花盛開的時候,很多人,特別是女同胞們都喜歡泡一些花草茶來喝,下面的幾種茶有提神解乏的作用,大家不妨拿來做個參考。
熏衣草檸檬茶:
取熏衣草干花蕾5~6顆,檸檬片或檸檬汁少許,將二者一起放入茶杯中,加入沸水加蓋5~10分鐘即可飲用。如果選擇檸檬汁,可待茶呈淡綠色溫涼后加入。熏衣草有舒緩壓力、消除疲勞的作用,檸檬可以利尿、促進血液循環(huán)、緩解頭痛。
玫瑰薄荷茶:
取玫瑰花干花蕾4~5顆,薄荷少量,將二者一同放入杯中,加蓋到10~15分鐘,待茶涼后飲用提神效果更佳。玫瑰花具有活血化淤、舒緩情緒的作用,薄荷可驅除疲勞,使人感覺煥然一新,并且玫瑰花的甘香可以沖淡薄荷的苦澀味,一舉兩得。
冰糖薄荷茶:
選取薄荷葉5~10片,冰糖或者是蜂蜜、果汁適量。將中藥薄荷葉用冷水洗凈后放到茶杯中,加入熱水200毫升,加蓋15~20分鐘直到藥香散出即可,等涼的時候根據(jù)個人的喜好加入冰糖、蜂蜜或者是果汁,可以使茶的口感提升。此茶可幫助消化,尤其適合腸胃不適或是吃了太過油膩的食物后飲用,而且能緩解壓力、提神醒腦。
6.感受大自然的視覺盛宴
春天萬物復蘇,正是外出游玩的好時候,周末早早起床,走出家門,來到戶外、郊外、湖畔、泉邊、海濱、山巔……舉目眺望,藍天白云、紅花綠葉的視覺刺激,也能帶給人振奮的精神。或者選擇一些輕柔舒緩的運動,如慢跑、廣播操、太極拳等,也能使細胞和組織得到充分的血液和氧氣,促使大腦清醒而消除春困。
給您提個醒——
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春困”雖然是一種機體適應自然的生理現(xiàn)象,但是有些看似“春困”、實際卻不是“春困”的疾病,在春天也容易出現(xiàn),易于混淆。例如心腦血管疾病也是在春天容易復發(fā),也有頭腦昏沉、哈欠連天、無精打采的表現(xiàn),不過兩者的預后就差太多了,不提高警惕的話,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如果用上面提供的方法,“春困”的癥狀得不到緩解的話,就要考慮是不是其他疾病在作祟了,建議及時到醫(yī)院檢查確診,以免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