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王安憶的作品歷來喜歡書寫民間生活,在其作品《富萍》中,作者將目光伸向了上海的底層民間書寫,這種書寫既延續(xù)了王安憶一貫的創(chuàng)作特點,也帶有新的特質(zhì)。
關(guān)鍵詞:底層民間;人物刻畫;生活場景描寫
《富萍》是當代著名女作家王安憶在新世紀推出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這部小說篇幅不長,字數(shù)僅17萬字,推出之后也并未受到較多的閱讀界和評論界的關(guān)注?;蛟S是《長恨歌》所營造的繁華虛夢未能達到作者理想的效果,王安憶轉(zhuǎn)過身去,將上海這座城市的浮光拋在后面,把筆觸伸向了這座城市的底層,而且是一個充滿了形形色色外來者所構(gòu)成的城市底層民間。雖然《富萍》一反《長恨歌》的繁華虛幻而顯得平易樸實,但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富萍》是《長恨歌》的姊妹篇,它延續(xù)了作家對海派精神的理解和思考。”[1]
事實上,文化意義上的上海這座城市的精神是復(fù)雜的,不應(yīng)該只是虛浮的懷舊夢和畸形的繁華幻象,它應(yīng)該有更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而對于王安憶筆下的上海,《富萍》體現(xiàn)了一種不同角度觀察所獲得的體會及表達的可能。眾所周知,自開埠以來,上海的城市化進程就其實質(zhì)就是一個不間斷的移民過程,頻繁的人口流動是這座移民城市得以葆有鮮活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即使到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當代時期也不例外。在這個視野里王安憶看到了這座大城市不為人熟悉的另一面,王安憶驚嘆于這種來自底層民間的頑強生命力帶給這座城市的生機,并毫無保留的在字里行間表達了對于這種草根精神的認同。
其實歸根到底,《富萍》講述的仍然是一個上海的民間故事,或者更進一步說是底層民間的故事。在《富萍》中,王安憶力求展示的是更真實、更本質(zhì)而又常常被忽視的一面,作者顯然不愿意以一種表面的浮華和繁榮來代表上海,她試圖進入的是真正的源自底層民間的上海生活和上海人生?!陡黄肌穼ι虾E蒙詈偷讓尤松合窬_的浮世繪,使人覺得王安憶確實理解了上海,讀懂了上海,她使上海不再僅僅是一種表象和象征,而是真正有了肌理、血肉、生機。
抓住《富萍》的敘事脈絡(luò)不難發(fā)現(xiàn),在《富萍》這本書中,王安憶對于上海這座大城市的底層民間的觀察和書寫主要是通過兩個角度完成的,即外來者底層人物群像的刻畫和外來者底層生活場景的描寫。
一、外來者底層人物群像的刻畫
王安憶曾經(jīng)毫不諱言得表達自己對于城市小人物的興趣和欣賞,她說:“上海,我從小在這里生活,我是在上海弄堂里長大的,在小市民堆里長大的,我對上海的認識是比較有草根性的,……,我覺得上海最主要的居民就是小市民,上海是個非常市民氣的?!盵2]
可以說,在王安憶的筆下,她一直關(guān)注的都是上海這座城市中的小市民、小人物,她用自己的這一種的“微觀視域”去捕捉在宏大敘事之外的另一些維面,“這種維面的存在將證明主流歷史之外的另一種文化向度?!盵3]在《富萍》中,王安憶更是將這種視角延伸得更遠,觸向了這座城市人數(shù)龐大卻往往容易被忽視的外來者們,在《富萍》中,王安憶主要刻畫了充斥在弄堂里的保姆老媽子們和那些蘇州河沿岸的船隊及棚戶區(qū)居民這兩組外來者形象。
保姆可以說是上海這座城市最為典型的一種外來者形象,《富萍》開篇第一章的題目就是以主要的保姆形象“奶奶”命名的。奶奶是個經(jīng)驗豐富而又能干的老保姆形象,同時這個形象也是全書的主人公之一。王安憶在刻畫奶奶這個形象的時候是帶著從心底里的佩服的,她雖然身份低微,可是體現(xiàn)出的堅強品格和勤快能干的品質(zhì),在作者看來,是這座城市堅韌的根基。奶奶十六歲就離家,只身到上海幫傭,三十年后終于成了老上海,頗有身份,在這座城市,“在保姆這一行里,只有她挑人家,不會人家挑她?!盵4]
同時奶奶這個形象也是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在這里,王安憶表達了她對于舊式女性生存的思考。奶奶沒有孩子,為了將來養(yǎng)老她力排眾議在鄉(xiāng)下過繼了一個孫子,但是擔(dān)心又使她處處去試探將來的“孫子”及“孫子”的媳婦富萍。她早早死了男人,獨自一人遠在他鄉(xiāng),只靠自己的努力謀生,女性脆弱的一面使她和戚師傅產(chǎn)生了感情,然而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不可能得到想要的結(jié)果時,又異常果斷地打掉孩子,和這個男人一刀兩斷。在眾多的細節(jié)及對話描寫中,王安憶刻畫了一個勤勞能干而又精明老道的老保姆的形象。
與奶奶一樣身為保姆的呂鳳仙則是另一種形象,她精明能干有心機,是一個“人尖”。從舊時的“配房姨娘”到現(xiàn)在幫人家?guī)蛡?,她憑自己的本事在上海扎根,而且活得很好。她不像從鄉(xiāng)下走出來的奶奶,把自己的晚年生活寄希望于子孫后代,而是毅然選擇了獨身,過自己喜歡過的生活,活的照樣精彩。她這類保姆似乎也更貼近城市,其言談舉止不自覺地帶上了小市民氣。
在《富萍》后半段還集中刻畫了一群蘇州河沿岸的船隊及棚戶區(qū)居民的形象。王安憶擅長塑造女性形象的特點使得她在選擇描寫這類人物時,同樣以描寫女性形象為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舅媽這個形象。舅媽在這個城市是個地道的外來者,住在這個城市的邊緣區(qū)域,和舅舅以在蘇州河上搖垃圾船衛(wèi)生。她可以靠著要垃圾船這份職業(yè)在上海扎下根,并且日子過得還不壞,把一個小家操持得溫馨有序。舅媽有奶奶和呂鳳仙的聰明能干,卻比她們又多了一份實誠質(zhì)樸,王安憶在塑造這個人物的時候是由衷得欣賞的,她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淳樸和韌性是讓人動容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舅媽就是一個若干年后的富萍,而富萍也正是年輕時的舅媽。富萍剛來到這座城市的時候是有點惶惑跼促的,然而很快她就適應(yīng)了城市的生活,當她發(fā)現(xiàn)可以靠自己的雙手在城市中生活下去的時候,她就產(chǎn)生了主宰自己命運的決心。從淮海路的弄堂到蘇州河畔的棚戶區(qū),富萍逐漸清晰了自己的生活方向,同時也把這兩片小說中最主要的生活區(qū)域串聯(lián)了起來。
王安憶筆下的富萍是一個平凡而不安分的女性形象,她性格中溫順與反抗兼?zhèn)?,外表看似木訥其實內(nèi)心靈活,王安憶創(chuàng)作的這個從農(nóng)村走向城市的女性形象,她從閉塞的農(nóng)村走向開放的城市的過程,無疑順應(yīng)了今日中國社會變遷之腳步。對于富萍的悔婚失約,作者并沒有從道德的角度加以譴責(zé),“人的第一法則是維護自己的生存,人最關(guān)心的就是他自己”[5],如無根浮萍般的孤兒富萍經(jīng)過自己的艱辛努力,終于在大上海扎下根來,成為萬千小市民中的一員,找到了自己在這座城市的歸宿和立腳點。她的所作所為,固然表現(xiàn)了小市民那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和生存之道,但是王安憶在這里卻由衷地對這種草根的韌性表達出了贊嘆和欣賞之情。
在《富萍》中,王安憶寫了眾多外來的底層人物,但絕大部分仍然是王安憶最擅長描寫的女性,這既是由于王安憶本身的女性身份因而對于女性命運的特別關(guān)注,也是源于王安憶對城市與女性關(guān)系的審美認識。她認為“要寫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管有多么大的委屈,上海也給了她們好舞臺,讓她們伸展身手……要說上海的故事也有英雄,她們才是?!盵6]
二、外來者底層生活場景的描寫
《富萍》對于六十年代初上海底層生活場景的描繪是在兩個大角度上展開的。一是奶奶和呂鳳仙們幫傭的淮海路上的弄堂。在王安憶的許多小說中都可以看到作者對于弄堂生活場景的描寫,但是在《富萍》里,王安憶描寫的不是太太小姐或者尋常人家,她把目光放得更低了,投向了文學(xué)作品較少關(guān)注的更為底層的民間:那些幫傭的外來老媽子灶間井邊的生活。王安憶認為,“上海弄堂的感動來自于最為日常的情景,這感動不是云水激蕩的,而是一點點累積起來。這是有煙火人氣的感動?!?[7]
小說從弄堂下午三四點鐘的陽光和小女孩跳橡皮筋的聲音開篇,一路下下去,處處都是淮海路上的這些弄堂和小街的聲色形韻。讀者跟隨著奶奶何呂鳳仙的目光去打量這一帶的樓房、街道、人家,跟隨著富萍的身影駐足店鋪門前凝望觀察,這弄堂里的點點滴滴都被描述得毫發(fā)畢現(xiàn)、里外通透。
第二大底層生活場景就是蘇州河畔的船民們的棚戶區(qū)。王安憶在描寫這一場景時也是帶有觀察試探性質(zhì)的,同時也是著墨最多的。這里在平常人的眼里是上海的貧民區(qū),是這個繁華大都市最無光彩的底層,然而在富萍的帶領(lǐng)下,讀者的目光越過了濁黑破敗的屋檐,走進了這里的院落屋舍。這些在這座城市中處于最底層的外來者們認真踏實地生活,勤勞而自足,他們的世界里充滿了平凡的幸福和勃勃的生氣。
在第二個生活場景中,有幾處大的生活片段的描寫,一是用整整一章的篇幅去寫的“請奶奶看戲”。王安憶在這里極力地鋪陳來自底層生活的各種細節(jié),他們的吃喝,穿衣,談話和娛樂,無一不有,工筆式的描寫細到了抽絲剝繭的地步,把這種蒸騰的生活場景渲染得讓人過目不忘,同時字里行間充溢著作者本人的認同,這生活在上海的邊緣空間的卑微的一群人,以其充滿自尊的剛直強硬的性格沖破重重的人生艱辛,活的生動精彩。
另一處大場景的描寫是小說的最后一章“大水”。這一章的描寫可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