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園是一所農(nóng)村幼兒園,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幼兒的家庭是三代或四代同堂,幼兒生活在五口或五口以上的大家庭中。幾代人的生活背景完全不同,其家庭生活特征為:年輕的父母忙于工作和各種就業(yè)培訓,很少有時間與孩子一起學習、游戲;年長的祖輩偏重關心照料好孩子的吃、穿,忽視孩子的學習特別是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問題兒童均出于三、四代同堂的家庭,筆者認為這一現(xiàn)象應引起廣泛的重視。
案例一:小鑫的爸爸是獨苗,5歲的他更是爺爺奶奶的“掌上寶”。由于孩子父母都在服裝廠工作,每天早出晚歸,工作繁忙,自孩子一出生就由爺爺奶奶來照顧,老人對孩子是處處包辦代替。小鑫喜歡吃肉,奶奶便每餐都做紅燒肉,因怕孩子吃飯弄臟衣服,便一直喂他吃,所以小鑫養(yǎng)成了吃飯?zhí)羰车膲牧晳T。上大班了,小鑫的每頓飯仍要奶奶喂,如果不喂,他會邊吃邊玩,吃上一個多小時仍沒吃完。小鑫的學習習慣與他的生活習慣類似,在家完成作業(yè)時,爺爺便會坐在他旁邊一道道指導他做,反正回家有人幫忙,小鑫上課很少能專心聽講。老師多次找其媽媽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媽媽卻委屈地說,只要他們一批評孩子,便惹得老人傷心,產(chǎn)生家庭矛盾。
案例二
小波家離學校有3千米的路程,每天都是由奶奶用電瓶車接送,放學后,看小波拖著奶奶的手臂不肯走。她奶奶告訴我,每天放學后,小波都要在附近的小攤買一些零食吃完了才肯走,如果不買他就會一路哭回家,或者在車后上撅下跳,不肯回家。我建議這位奶奶硬下心腸,不要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他想哭就讓他哭,哭不動他自然就不哭了,如果他坐在后面不安分,就讓他摔一次跤,吃了虧下回就不敢了??蛇@位奶奶連聲說:這怎么行?嗓子哭啞了怎么辦?摔傷了又怎么辦?
以上的兩個案例都來自我們幼兒園。從案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兩代人之間在管教孩子的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孩子難免會養(yǎng)成任性、自私、霸道等不良習慣。如何處理好三代同堂家庭中孩子的教育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明確分工——父母是教養(yǎng)孩子的第一責任人
古人語:“養(yǎng)不教,父之過。”在召開家長會時,我們明確提出,父母應當負起教養(yǎng)子女的全部責任。如果確實因工作無暇顧及孩子,那么在上班期間可讓長輩看管,但要定出任務和要求,下班后要督促檢查。長輩可以參加定任務的意見,但不要干預父母的執(zhí)行措施。父母要有親自教育的時間,也要讓奶奶爺爺有疼愛孫兒的機會,互相尊重,統(tǒng)一態(tài)度,使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案例一中的小鑫,在老師與家長充分溝通后,老師建議他們家召開了一個家庭會議,給家庭成員中的每個人明確分工,并制定了轉化小鑫壞習慣的詳細計劃和獎勵制度。每天仍由奶奶負責小鑫的衣食問題,但不得包辦代替,鼓勵他自己動手,吃飯限定時間。放學后的作業(yè)爺爺可以督促完成,但不能在旁邊指點。父母每天必須抽出20分鐘時間關心孩子的生活與學習情況,并及時對孩子當天的情況進行獎懲。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小鑫有了明顯的進步。
二、消除分歧——家庭和諧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土壤
“家和萬事興,家齊國安寧”,家庭是否和諧,關系到每個人的幸福,關系到每個家庭的穩(wěn)定和積極功能的充分發(fā)揮,進而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健康、穩(wěn)定。在老人與父母出現(xiàn)教育分歧后應注意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不要貶低對方的權威。年輕的父母切忌當著孩子的面說:奶奶懂什么,她那一套養(yǎng)小孩的經(jīng)驗,都是幾十年前的老古董了;老人也不能說:別聽你媽的,有奶奶呢。須知,權威無論是從年輕父母身上消失,還是從老人身上消失,都是可怕的,在失去權威的家庭里,孩子身上的頑劣天性會變成一匹脫韁的野馬,到那時,要想扭轉孩子一個很小的壞習慣,都將變得極其困難。
2.不該以溺愛的方式去爭取孩子的感情偏向。日本育兒專家內藤壽七郎博士說得好:“當奶奶和母親之間意見不一致時,為難的是孩子。”即便分歧暫時無法消除,作為兩代教育者的任何一方,也不應慫恿孩子疏遠對方。這一點,孩子的媽媽和奶奶尤其要注意,切勿在管教之余如此啟發(fā)孩子:“瞧,你媽媽對你多狠心,你說,是你媽對你好,還是奶奶對你好?”
3.相互學習溝通、取長補短。對于年輕父母而言,對上一代采取謙虛討教的態(tài)度,則有利于雙方心平氣和消除分歧,很多樸素的經(jīng)驗是通用的;同時,也要留心孩子身心發(fā)展出現(xiàn)的新動向,注意樸素的經(jīng)驗也難以解決的盲點,并主動與老人溝通,說服上一代學習這方面的新資訊新觀念,這是消除分歧的另一條捷徑。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一切消弭分歧的談判,都要在孩子背后進行,如此方卓顯成效。
三、親子學習——“學習型”家庭是孩子成功的搖籃
家庭教育的本質是家庭學習,這種學習是父母自我發(fā)展的學習、自我完善的學習,也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孩子和諧發(fā)展的學習。而對三代同堂的家庭來說,老人的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農(nóng)村老人難以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除了因為對孫輩的溺愛原因,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因為自身文化素質不高,難以讓孩子服你,聽從你的管教。如“案例三”中小波的奶奶就屬于這種類型。老師與小波的奶奶溝通后,提出了讓小波給奶奶當“小老師”的辦法。要求小波把在幼兒園學會的拼音和數(shù)學回家教奶奶,能給奶奶當老師,小波興致很高,為了當好“小老師”,小波上課時非常專心,生怕漏聽一個字,一學期下來,小波奶奶學會了大班的拼音和數(shù)學,而小波也養(yǎng)成了非常好的聽課習慣。
孩子的模仿力最強,家長應以身作則,一有時間便看些報刊、雜志,那么孩子在家中也會學著你的樣子去做,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境界。如果父母與老人都能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進取,相信孩子也一定會養(yǎng)成愛學習的習慣。三代人之間相互學習、共同學習、一起成長,提高了家庭的親和力、凝聚力,促進家庭成員獲得成功,讓家庭可持續(xù)發(fā)展,讓家庭生活質量獲得進一步提高。
?。ㄘ熅庬f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