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課堂上,只是組織、引導學生交流從課文內(nèi)容中讀懂了什么,這是遠遠不夠的。這僅是一個人的思想作用于文本,從中得到更豐富的思想的過程而已。當學生本來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許多想法,卻苦于表達不清,表達得不夠有說服力時,該怎么辦呢?我認為,每一篇課文的教學還應該完成另一個任務,即要讓學生從文章中學到作者把自己的某一種情愫、某一種觀點表達清楚的方法。將來學生本人有相似的思想時,知道該如何組織語言材料,把意思表達清楚。為此,我認為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還應該重視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在基本教學模式的第三環(huán)節(jié)中加強組織語言文字方法的教學
一篇課文的教學一般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2)精讀品味,升華理解。(3)走出文本,文以載道。其中第二環(huán)節(jié)受到教師的高度重視,無論是鉆研教材把握內(nèi)容,還是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方面,都展現(xiàn)出語文教師應有的風采,真正意義上指導學生讀懂課文,讀出“味”來。在第三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文道結(jié)合”的效果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只是在“走出文本”時,許多教師仍然站在“文”的平臺上,探討一些諸如“課文學完了,你認為某某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學完本文,你以后準備怎么做”的問題。我們似乎找到了一條走出文本的路子,卻忽視了另一條路的存在,即應該圍繞組織語言文字方式的話題,讓學生有所思,有所得。我在教學《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時,從以下兩方面做了嘗試:
1.先“細”至一點。
學完第四自然段后,我首先讓學生回顧課文,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再把這個自然段放在整篇文章中,思考:不寫這一自然段行不行?通過自讀自悟、合作討論、全班交流,讓學生領悟到本自然段是以雨水為例,從反面論述了滴水穿石的啟示有二,一個是要目標專一,另一個是要持之以恒。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要想說清一個問題,要花濃重的筆墨詳盡地論述重點,同時,也可以從反面說說如果不這樣就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情況。這樣一來,就讓學生認識到了一種組織語言文字的方法:正面闡述或反面補述一個問題,可以說得更全面,更清楚。
2.后“粗”成一線。
《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典型的說明事理的文章。這篇課文的脈絡很清晰,第一、二自然段由“滴水穿石”的奇觀引出觀點:如果我們也能做到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三、四自然段用中外名人靠著“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業(yè)的三個事例證明這一觀點,并用水滴與雨水作對比,從反面進一步說明這一觀點。第五自然段總結(jié)全文,揭示“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在教學時,引導學生認識到全文是這樣組織語言文字的:(1)先寫發(fā)現(xiàn)“滴水穿石”的現(xiàn)象。(2)由現(xiàn)象引出觀點。(3)接著舉正面例子驗證這種啟示的正確性。(4)然后從反面舉例子強調(diào)啟示的內(nèi)涵。(5)最后總結(jié)全文,點明中心。以后,當自己從某種情景或某件事中得到生活的感悟時,要寫下來,就可以先說明現(xiàn)象和得到的感悟,再舉例子說明這個感悟的深刻性,例子要注意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結(jié)尾時總結(jié)、點題——一篇文章的基本框架就形成了。
二、進一步重視分層和分段的教學
當前,由于片面理解新課程、新理念,許多語文教師的思想受到束縛,似乎不敢與學生探討一篇課文的分層、分段問題,深入地探究更是少之又少。原因是怕有破壞和肢解課文意境的嫌疑。其實不然,分層和分段的訓練能讓課文的結(jié)構(gòu)在學生頭腦中逐漸清晰起來,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語文課堂上應該繼續(xù)采用的教學方式之一。將一個段落的層次理清,能看到作者是怎樣構(gòu)筑一個個“房間”的;將全文的段意弄懂,能看到作者是怎樣建筑一棟“大廈”的。如此這般,學生行前人的“路”多了,就會不斷領略一路風光,自然增添閱歷,提高素養(yǎng),未來就會具備闖出屬于自己的路的能力。
在這里,我把“分層”放在前面說,是因為在上述第二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習一個段落,應先把這一段的文字組織結(jié)構(gòu)跟學生理清楚;把“分段”放在后面說,是因為學完全文,應把全文的脈絡跟學生理清楚。我強調(diào)分段應在學完課文后,因為此時學生對全文內(nèi)容已經(jīng)有了全面透徹的理解,討論時機更加成熟,更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理解,從而碰撞出閃亮的火花。這無疑有利于學生掌握課文組織語言文字的方法。
(責編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