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典
《行為經濟學及其應用》,(美)彼得·戴蒙德等著,賀京同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2月
本書編著者之一彼得·戴蒙德,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學院教授和經濟學教授,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作者在書中指出,近年來行為經濟學雖在總體上取得成功,但一般看來,行為經濟學的思考方式所產生的最根本影響還限于應用經濟學領域的金融學。彼得·戴蒙德在本書中指出,借用了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的行為經濟學,對經濟學的其他領域同樣能夠產生深遠影響。比如在公共經濟學、發(fā)展經濟學、法經濟學、衛(wèi)生經濟學、工資決定和組織經濟學等領域就可以更廣泛地應用行為概念。
《“氣”與抗爭政治:當代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穩(wěn)定問題研究》,應星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3月
過去20余年中,維護社會穩(wěn)定成為中國社會轉型的一個中心問題,本書通過對幾個案例的深入比較分析,從“氣”這個中國傳統(tǒng)概念的視角出發(fā),通過 “氣”來解釋中國鄉(xiāng)村的社會穩(wěn)定問題。
作者希望通過“氣”的研究視角,克服西方和中國在抗爭政治研究中理性與情感、權利和道義之間的對立;克服中國社會研究中的兩種時弊:一種是“移植派”,這一派學者往往把西方社會研究中的概念和方法直接用來研究中國社會;另一種是“經驗派”,這些學者強調不帶任何理論地去做田野調查,通過對中西方理論的凌亂讀解拋出自己的新概念。
知識與情趣
《宅茲中國》,葛兆光著,中華書局2011年2月
書名出自《何尊銘》,是西周初年青銅器“何尊”上的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的歷史事件。葛兆光從模糊的“中國”概念出發(fā),叩問古今中外的不同觀點立場,反省民族國家的歷史文化形成,尋求如何既恪守中國立場,又超越中國局限,在世界或亞洲的背景中重建有關“中國”的答案。
本書從歷史、文化和政治三個向度出發(fā),提出了研究“中國”時特別值得重視的幾個要點。歷史意義的“中國”,是一個移動的“中國”,歷史上各個王朝分分合合,中央政府控制的空間邊界也不斷變更;文化上,中國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共同體”;政治意義上,“中國”并不是某個王朝,也不是指“政府”。作者強調,在“交錯的歷史”中,把“亞洲”作為背景,“從周邊看中國”,能夠促成一種超越國家的國家歷史研究,使我們重新認知一個“歷史的中國”“文化的中國”和“政治的中國”。
《孤獨的異邦人》,林賢治著,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年3月
林賢治,詩人、學者。著作《五四之魂》與《五十年:散文與自由的一種觀察》曾傳誦一時。另著有《平民的信使》《胡風集團案:二十世紀中國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等作品。這是作者的散文隨筆選,是《曠代的憂傷》的姊妹篇。
選入的作品糅入對故鄉(xiāng)與異地,現(xiàn)實生活與書本世界,記憶與烏托邦等主題的思考。作者深感為故鄉(xiāng)那片閉塞、貧困、飽含傷痛的土地寫得太少,因而其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就是故鄉(xiāng)。作者指出,在故鄉(xiāng),生存的意義高出一切。所以,作為一種價值理念,平等和正義一直高于個體自由。這與精英的教誨頗為不同,卻與弱勢者的地位有關。但自由并不曾為那里的人們所忘卻,如火種一般深埋地下而已,一旦有了引信,仍會蓬勃地燃燒起來。
《三十三年之夢》,(日)宮崎滔天著,林啟彥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這是日本人宮崎滔天的自傳,是他在惠州起義失敗后,在極度悲憤的精神狀態(tài)下寫成的對自己半生經歷的回憶。前半部分講述作者的早年經歷,后半部分則記述了他與中國革命的關系,其中包括結識孫中山并投身中國革命的經歷等。
《三十三年之夢》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曾產生深刻影響,可以說是中國革命運動中一份傳播革命思想的文獻。該書中文節(jié)譯本曾是清末最暢銷的革命宣傳手冊之一。黃興就是在讀過此書后得知孫中山的思想和事業(yè),為日后與孫中山合作共圖革命大業(yè)奠定基礎。另外,本書對研究近代中日關系、日本明治時代社會問題也頗有價值。
本刊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