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中英習語翻譯中文化流失的現(xiàn)象入手,分析了習語翻譯過程中文化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策略。
關(guān)鍵詞: 中英習語翻譯 文化流失 對應(yīng)策略
一、引言
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表達方式。習語作為一種比喻性語言,有其獨特的語言特點,形式簡練且含義深刻,語言生動并具有濃厚的修辭色彩,能深刻、明確地表達思想?!陡呒売h詞典》是如下定義習語的:(1)a group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individual words.(2)The kind of language and grammar used by particular time or place.從語義上講,習語所表達的意思并不能簡單等同于習語內(nèi)部各個詞的意義相加,習語是一個完整的語義結(jié)構(gòu)。習語是固定的詞組組成的,是在特定時期內(nèi)的語言結(jié)構(gòu),習語的構(gòu)成部分不可譯隨意添加刪除或者修改。因此,習語具有語義的完整性和結(jié)構(gòu)的固定性。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要深刻理解習語的含義并尊重其原有的語言結(jié)構(gòu)。不僅如此,習語是語言文化的精華,它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歷史進程、文化傳統(tǒng)、生活習慣,給民族語言留下深刻而獨特的烙印,承載著厚重的民族文化氣息和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從這個意義上講,習語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但由于中英文化的差異,習語的翻譯存在著許多的障礙。習語翻譯過程中的文化流失現(xiàn)象是客觀存在并且不容忽視的。
二、習語翻譯實例研究
習語負載著厚重的文化,在翻譯習語時,“(翻譯工作者)處理的不是個別的詞,他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譯者出了精通兩種語言之外,必須諳熟這兩種文化。即便如此,在翻譯過程中還是會存在文化流失現(xiàn)象。例如我們經(jīng)常用來表達人多智慧大的情況時會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在源語文化中,讀者都清楚地知道諸葛亮就是智慧的代名詞。而皮匠一般是沒有多少知識的手藝人。同時這個句子中還存在一種修辭手段,“匠”和“亮”具有相同的音韻。一般翻譯有兩種:(1)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2)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together equal Chu KeLiang. 第一種采用了類似法進行翻譯,譯文讀者讀起來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這種方法完全地抹殺掉了原習語中的文化內(nèi)涵。One和two 是兩個代詞,可以代指任何一個或者兩個人,而諸葛亮則是歷史上有名的智者,其智慧不是人群中任何一個人可以隨便代替的,從這點上看,譯文表達的力度當然弱于原文習語。第二種翻譯方法雖然從意義上可取,而且也保留了原習語的文化內(nèi)涵,但從語言形式來看,已經(jīng)喪失了原習語的押韻手段,可讀性遠遠不如原譯文。 英語習語也體現(xiàn)了孕育它的文化特征。我們在翻譯individualism 時 ,通常會翻譯成中文的“個人主義”,其實西方的個人主義和我們所說的個人主義有著很大的區(qū)別。西方文明一向認為天人對立,鼓勵人們向外探尋世界和征服世界,由此產(chǎn)生了英美人中開創(chuàng),求進取,抓住機會大膽冒險,追求成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英美國家家庭在培養(yǎng)小孩時,從小就注重個人能力的培養(yǎng),灌輸通過個人的努力來爭取成功的理念。Individualism是大家很都認可的一種行為觀念。然而在中華文化中,歷來重視天人合一,重視和諧團結(jié)的局面,要求人們要以集體為重,而不重視個人的利益。個人主義就意味著自私自利,不顧及集體和別人的利益。所以個人主義在中華文化背景下其實是一個帶有貶義色彩的詞。因此,這種翻譯實際上造成了兩種文化的誤解?!皞€人主義”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英美文化中原有的那種積極進取、自信自立的精神實質(zhì)了。
三、習語翻譯文化流失的客觀原因
在習語的翻譯過程中導致文化流失的原因很多,主觀方面說來,譯者的雙語功底對兩種文化的把握程度和語境理解能力等都會影響到翻譯的質(zhì)量,導致文化流失。我主要分析了以下兩種原因。
1.文化的負遷移
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文化遷移現(xiàn)象是很普遍的。文化負遷移主要是指由于中英文化的差異而引起的文化干擾。在翻譯或者閱讀譯文過程中,人們下意識地用有別于目的語的文化準則和價值觀念來指導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閱讀。當讀到“in the same boat”時,很多人馬上會聯(lián)想到處于相同的境地,同舟共濟的意思。而實際上這個詞的意思是指被困住,處于困難境地?!癟he man is the black sheep of his family.”會讓讀者感到奇怪,在我們的文化里,綿羊是溫順而柔弱的,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黑羊是魔鬼的化身。我們看到數(shù)字組合“518”的時候,很容易聯(lián)想到財富,要發(fā)財了,然而對英文讀者來說five one eight 只是幾個數(shù)字而已。
2.文化的空缺
文化缺省這個概念是由王東風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gòu)》一文中提出的。通常情況下為了提高交際的效率,交際者在交際過程中對雙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省略。這種文化是產(chǎn)生在相容文化背景交際者之間的。陸鶯也指出不同國家和民族在世界進程中有著各自獨特的經(jīng)歷,所有這些都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地積淀至語言文化的深層,從而成為語言中的隱含知識,但它們對于國外讀者來說,就構(gòu)成了文化缺省。這里的文化缺省發(fā)生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間,這種缺省也就是文化缺失。由于中英民族在生活環(huán)境、歷史、宗教信仰、價值取向及經(jīng)濟政治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文化缺省實際上是方方面面都涉及的。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農(nóng)業(yè)文明。我們的祖先為了更好地進行耕作,根據(jù)氣候的變化,總結(jié)出了一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人們依據(jù)節(jié)氣對農(nóng)作物進行播種、培育、收割等。英美文化中不存在這種做法。對于有關(guān)二十四節(jié)氣的習語的翻譯,這些節(jié)氣的名稱僅僅從字面意義翻譯,肯定是無法傳達它真正的文化含義的。
四、習語翻譯文化流失的對應(yīng)策略
翻譯過程中習語所蘊含的文化特色的流失現(xiàn)象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根據(jù)上文所分析的習語翻譯文化流失的原因,文化負遷移和文化缺省,首先要求譯者必須具有強烈的跨文化意識,充分尊重不同的文化和文化差異。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傳達習語所蘊含的文化含義,我主張采用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策略。在《隱形的譯者》一文中,韋努蒂提出了異化這一概念,實際上早在這之前,中國學者魯迅根據(jù)自己的翻譯實踐經(jīng)驗也提出了類似的概念。韋努蒂對異化下的定義是:異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是對民族中心主義文化價值觀的一種民族偏離主義的態(tài)度,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和文化差,把讀者帶入外國情境。韋努蒂認為異化譯法就是不打擾作者,讓讀者去靠近作者。異化在譯文中保留源語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特別是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較好地滿足譯語讀者對譯文“陌生感”的需求。英語中的“crocodile’s tears”,“Noah’s ark”,“Achilles’ heel”,“Pandora’s box”分別譯為鱷魚的眼淚、諾亞方舟、阿喀琉斯的腳后跟、潘多拉的盒子,這些都是異化翻譯的典范,初次接觸可能會覺得很陌生,也沒法理解,但這些異化策略讓我們了解真實的西方文化,更進一步去了解習語所包含的文化含義。
參考文獻:
?。?]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5.
?。?]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A].文化與翻譯[C].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王東風.文化缺省和翻譯中的連貫重構(gòu).外國語,1997,(6):56-57.
?。?]胡文仲.英語習語與英語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周文.從文化差異的角度談習語的翻譯[J].外語研究文教論壇,2007,(3).
「7]劉樂.文化負遷移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