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南, 李君君, 原丹, 沈聰
暖脾固本貼經皮給藥治療小兒感染后脾虛綜合征30例療效觀察
張南, 李君君, 原丹, 沈聰
目的 觀察暖脾固本貼穴位敷貼治療小兒感染后脾虛綜合征的療效。方法 小兒感染后脾虛綜合征患兒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給予暖脾固本帖敷貼穴位。對照組給予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lián)活菌片口服,3周為1個療程,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1)觀察組總有效率96.7%(29/30),高于對照組63.3%(19/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兩組臨床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3)觀察組在改善脾虛主要癥狀如厭食、大便異常、脘腹脹痛方面均好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暖脾固本貼經皮給藥穴位敷貼治療小兒感染后脾虛綜合征療效較好,其對脾虛癥狀的改善明顯優(yōu)于西藥治療。
脾虛綜合征; 感染性疾病; 暖脾固本貼; 穴位敷貼; 經皮給藥; 外治法; 兒童
感染后脾虛綜合征是指小兒在一次或多次急性或亞急性感染后不久產生的一組與“脾虛證”相似或以“脾虛證”表現(xiàn)為主的綜合證候群。它包括了小兒在長期反復感染后所出現(xiàn)的征象[1]。多數(shù)醫(yī)家認為,感染后脾虛綜合征的發(fā)生主要與小兒的體質因素和患病后的不合理用藥有關[2-4]。小兒感染性疾病常傷及脾胃導致脾胃虛弱,而脾胃虛弱又會加重感染病情,導致病程遷延。為了更好顧護小兒的“后天之本”,使小兒感染性疾病早日痊愈,并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筆者遵循中醫(yī)“治未病”原則,采用早期干預的方法,使用自擬“暖脾固本貼”通過經皮給藥治療小兒感染后脾虛綜合征,臨床觀察療效顯著,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09-07/2010-12福州市中醫(yī)院門診收治小兒感染后脾虛綜合征患兒6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3~14歲,平均(6.0±2.0)歲;臨床癥狀積分為(8.52±0.90)分。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3~14歲,平均(5.9±3.1)歲;臨床癥狀積分為(8.56±0.68)分。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臨床癥狀積分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脾氣虛證的診斷標準[5]及孟仲法的標準[1]擬定。
1.3 納入標準 (1)符合小兒感染后脾虛綜合征的診斷標準;(2)年齡3~14歲;(3)患兒處于緩解期,主癥為食少、腹脹、便溏、倦怠乏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弱;(4)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疾病者及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2)觀察期間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影響療效判斷者。
1.5 治療方法
1.5.1 觀察組 給予暖脾固本帖敷貼穴位。暖脾固本貼配方:蜜黃芪、炒萊菔子、炒白術、蒼術、吳茱萸、干姜、白胡椒、公丁香。采用免煎顆粒(廣東一方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00906175)。上述藥材各取1g,用溫水2mL配置成濃縮液,將濃縮液浸潤藥貼,置入兩電極貼片中。選穴:中脘、足三里。用SL-Ⅱ型經皮給藥治療儀(河南新浪醫(yī)療新技術有限公司)導入治療。治療參數(shù):溫度37℃,強度4,治療時間20min。經皮給藥畢將藥帖留置6h,每日1次,3周為1個療程。
1.5.2 對照組 給予口服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lián)活菌片(內蒙古雙奇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090420),每次2片,每日2次,飯后溫水送服,3周為1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主要癥狀指標:(1)胃納減少或食欲差;(2)大便不正常(溏、爛、先硬后溏、時溏時硬);(3)食后脘腹脹或痛。
1.7 主要癥狀程度判定 癥狀積分參照1993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采用4級計分法:無癥狀計為0分,癥狀輕微計為1分,癥狀明顯但不影響生活、學習計為2分,癥狀明顯影響正常生活學習計為3分。
1.8 療效判定標準(自擬) (1)臨床治愈:全部癥狀消失,療效指數(shù)≥90%;(2)顯效:主要癥狀明顯減輕,療效指數(shù)≥60%,且<90%;(3)無效:主要癥狀無減輕,療效指數(shù)<30%。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癥狀積分-治療后癥狀積分)/治療前癥狀積分×100%。1.9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治療前后行Wilcoxon符號秩和檢驗,兩組間比較行Mann-WhitneyU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總體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總體療效比較[n(%),n=30]
表1結果表明,觀察組臨床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2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s,n=30)
表2 兩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s,n=30)
注:與治療前比較,bz=-14.34,-11.85,P<0.01;與對照組比較,az=-4.32,P<0.01。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8.52±0.90 0.29±0.95ab對照組 8.56±0.68 4.24±3.72b
表2結果表明,治療前兩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兩組臨床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3 兩組主要癥狀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主要癥狀療效比較[n(%),n=30]
表3結果表明,觀察組對脾虛主要癥狀如厭食、大便異常、脘腹脹痛方面臨床治愈率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4 副反應 觀察組無毒副反應發(fā)生。
小兒感染后脾虛綜合征常表現(xiàn)為長期厭食、面黃、消瘦、多汗、乏力、便通失常(便溏、干硬或便秘),病程較長,可引起生長發(fā)育落后。古代中醫(yī)文獻中未明確提出“小兒感染后脾虛綜合征”的病名,但有一些感時邪后出現(xiàn)虛證的記載與該證候群頗為接近。如《諸病源候論·溫病瘥后諸病候》篇云:“因溫熱病,發(fā)汗吐下之后,時邪雖退,而血氣損傷,腑臟皆虛,故因茲而生諸病?!苯Y合西醫(yī)“鏈球菌感染后的狀態(tài)”的觀點,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兒科孟仲法主任在1982年正式提出了“小兒感染后脾虛綜合征”中西醫(yī)結合的新病名。近年來研究表明該病病機是在感染的基礎上,結合遺傳、免疫、飲食環(huán)境及不適當?shù)闹委煹葟碗s因素出現(xiàn)的綜合表現(xiàn)。主要與小兒體質因素與患病后的不合理用藥有關。
小兒素體脾常不足,感受溫熱之邪易傷津耗氣。加之過用或濫用苦寒清熱之劑及廣譜抗生素更加重脾虛綜合征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使得病程遷延,后患無窮。另外,小兒外感熱病后易致嘔吐,或已服藥過多,喂藥更難以接受。故筆者采用暖脾固本貼經皮給藥治療小兒感染后脾虛綜合征,實踐證明對于疾病向愈及日后體質恢復有很大幫助。其中蜜黃芪、炒白術益氣健脾;蒼術、吳茱萸、干姜溫中燥濕;白胡椒溫中行氣;萊菔子可助諸藥;上藥合用,共奏溫中健脾,益氣扶正之功效。中藥經皮給藥法同時具有三方面功效:(1)藥物自身的功效;(2)刺激穴位,激發(fā)經絡之氣的功效,因本療法集電療、熱療、藥療、磁療于一體,通過電極貼片改善藥物進入通道,使藥物容易吸收;(3)避免口服藥物在肝臟的首過效應及胃酸、胃腸道消化酶的降解破壞,使藥物在體內保持恒定的血藥濃度,因而作用持久。通過兩者結合,加強了藥物功效,可取事半功倍之效。
[1] 孟仲法.“小兒感染后脾虛綜合征”的診斷和治療——附3798例分析[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0,34(10):12-14.
[2] 農志飛.中醫(yī)分期辨治小兒外感后脾虛綜合征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yī),2001,19(11):55-56.
[3] 甄穗清,魏國健.人參五味子湯治療小兒感染后脾虛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2,18(4):439.
[4] 江浩,吳淑梅.推拿治療嬰幼兒感染后脾虛綜合征42例臨床療效觀察[J].安徽中醫(yī)臨床雜志,2003,15(1):20.
[5]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61-364.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1993:87-89.
350001福建 福州,福州市中醫(yī)院兒科
張南(1954-),男,副教授、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小兒肺系、脾系疾病的診斷與治療,E-mail:Lijunjun507@sina.com。
10.3969/j.issn.1674-3865.2012.04.017
R256.3
B
1674-3865(2012)04-0328-03
2012-05-06)
劉穎)
病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