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里格斯貝,大衛(wèi)·施沃倫
(1.美國紐約心理治療培訓中心,美國 紐約11209;2.美國倫理意識研究院,美國賓夕法尼亞州 費城19002)
高淮微 譯
(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浙江 杭州310028)
心路治療:一種另類心理治療方法
簡·里格斯貝1,大衛(wèi)·施沃倫2
(1.美國紐約心理治療培訓中心,美國 紐約11209;2.美國倫理意識研究院,美國賓夕法尼亞州 費城19002)
高淮微 譯
(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浙江 杭州310028)
提出了心路治療的基本出發(fā)點,并分析了人的三種不同性格,即理性、情感、意志三種類型的特征和表現(xiàn)。心路治療就是根據(jù)這三種類型的不同特征進行綜合性的治療,采取“自我—反饋”的方法,使受助者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周圍事物,從而以達到心理治療的目的。
心路治療;性格類型;心理學
心路治療①提供了一個更新的和更全面整合的宇宙觀,能讓人們了解他們自己和周圍的世界。
心路治療關注的問題首先是認識,然后糾正認知和心理的誤解與扭曲,以及有害的防御和壓抑的情緒。換句話說,注意到我們自己消極的具有破壞性和錯誤的地方,從而達到可獲得自我認識和更令人滿意的意識狀態(tài)。
心路治療的關鍵就是依據(jù)所謂的性格類型,即根據(jù)理性、意志和情感最明顯的特質(zhì)和表現(xiàn)來劃分不同的類型。當然,每一個個體常常是三種類型的混合體。
本文將描述這三種性格類型各自的基本特征,以期幫助人們從過度依賴使用智力、情感或自我意志,發(fā)展到理性、情感或意志的性格類型,從而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成長的過程,在需要時作出健康的調(diào)整和建立起更豐富的人際關系。
心路治療提出了三種基本的性格類型,分別使用術語“理性”、“意志”和“情感”來描述。這些類型是人為構造的,在這個意義上沒有“純粹”的類型。所有人都運用某種程度的自我意識,體驗情感和使用理性。然而,似乎存在一種天生的偏見,導致與其他人相比,我們更多地表現(xiàn)于其中的一組特征。這就促使我們以截然不同的觀點來認識這個世界。
例如,由于認識方式不同,每個人就有了獨特的學習風格?!皩W齡人口中20%至30%記得最牢的是聽到的(聽覺型);40%最容易回憶看到或讀到的(視覺型);還有許多人必須書寫或使用他們的手以一些可操縱的方式來幫助他們記住基本的事實(動覺/觸覺);另外一些人除非他們在真實生活中運用(信息),否則不能內(nèi)化信息或技能,例如真實地寫一封信來學習正確的格式(經(jīng)驗型)”[1]。每個人都有一個基本的學習模式,一旦你辨別出這個模式,就可以加強自我教育。
同樣,心路治療認為,每一種性格發(fā)展偏好一種基本的操作系統(tǒng),用于作出決定和與他人互動,偏向于我們內(nèi)在的理性能力,感覺和直覺,或有意識的自我意志中的一項。這些操作系統(tǒng)中的每一種都有特定的利與弊,以及可辨別的特征。理性類型主要依靠他的理性來主導他的生活和反應。意志類型主要通過運用自我意志來(由自我而非本能或直覺作出有意識的選擇)主導他的生活和反應。即使我們大多數(shù)時候傾向于使用某一特定類型,最理想的還是在某種情況下恰當?shù)剡\用所有的性格類型特征。這就是說人們要處于“動態(tài)平衡”之中,達到總體平衡。一種“平衡性格”并不意味著不同性格類型之間的平均或同等,而是一種自如和內(nèi)在的自信感覺,當失去平衡時,可以很容易恢復過來。
理性類型的人把秩序視為他們清晰理解能力的延伸和內(nèi)在結構的意識能力。假如他們對內(nèi)在的秩序感到舒適,他們就不會太多地在意外部細節(jié)。假如他們感到內(nèi)部混亂或體驗到不穩(wěn)定和不確定的生活,他們就會過度依賴于規(guī)則、常規(guī)和細節(jié)。假如他們理解了對象的基本原理,他們就會有信心,甚至滿腔熱情地作出判斷。他們對情感性環(huán)境感到困惑和不舒服,可能無法調(diào)整負面情緒。他們的安全感在于擁有一項能以合理方式表示的理解。他們不相信直覺,暗地里瞧不起情感型的人,往往驕傲地沉浸在推理過程當中。
在學習和工作中,通過激活他們的感覺,能夠幫助理性型的人辨別出他們自己的性格要素。在一個混沌游戲中,人們打破規(guī)則,也許能夠帶來焦慮、輕視或想要退出的感覺。當進行情緒處理工作時,他們想要緩慢地和慎重地前進,為建立正在發(fā)生的事情的邏輯框架,提出問題。他們也許沒有認識到他們對自己感情知性化或理性化的需要,有時會成為別人的笑料。為了掩藏受傷的感覺,他們會假裝平靜,帶上鎮(zhèn)定的面具。
意志類型的人喜歡掌握主導權,樂意組織任務和活動。意志類型分外向型性格和內(nèi)向型性格。外向型性格提出問題,喜歡成為注意的中心;內(nèi)向型性格也許作為追隨者,但會由于對他們的貢獻沒有被認可而產(chǎn)生怨恨。意志類型的人是探索者和冒險者,不僅在身體感覺方面,也包括理性和情感方面。許多意志型的人認為生活就像一場游戲,竭力尋找勝利成果。他們熱衷于評估風險、計劃和使用策略去實現(xiàn)一個目標。他們對無望努力的參與不抱熱情。他們爭取獨立,有時他們?yōu)榇烁冻隽藰O大的代價。假如他們不能加入一個團隊,他們也許會反對它。他們的安全感取決于對他們生活行使強有力的控制感。
在工作中,通過引導活動來對偏好進行分類,使他們能夠保留控制感。假如他們感覺到事情可能自然發(fā)生,他們也許會提出建議,提出問題或抗議。他們也許會爭辯以避免讓人覺得軟弱的感覺。假如他們感覺到有利于他們或他們的自我發(fā)展,他們就會支持權威。假如他們感覺到威脅或怠慢了他們,他們可能會攻擊權威人物。他們寧愿順從或退出而不是感到被打敗。
情感類型的人追求愛、美、幸福結局和任何愉悅的東西。他們熱衷于成為一個共同體的一部分,喜歡與人交流溝通。隨著手機的出現(xiàn),情感型的人更容易遠離家人和朋友——他們通常都在和某人聊天,主要是為了讓他們感覺到聯(lián)接的愉悅。理性和意志類型的人打電話,他們的對話往往以任務為導向。情感型的人是樂觀的但喜歡批評,因為這是他們釋放負面情感和試圖消除這些負面情感的原因。他們的安全感來自于沉浸在令人愉悅的活動中。情感型的人往往有一個很好的直覺,相比理性類型的性格,間或較少地害怕感覺和內(nèi)在經(jīng)驗。
在工作中,情感型的人鼓勵團隊的和諧,喜歡與大家一起做事的活動。他們偏愛感覺優(yōu)先于自我分析或沉思的活動。積極的感覺和情感似乎是愉悅的和令人滿意的,但為了減輕任何負面或痛苦的感覺,有時他們也許會過分夸大事情。
關于上述三種性格類型的特征,見表1。
表1 性格特征表
人們對自己的認識一般都會存在“盲點”,有些事情對其他人來說顯而易見,但我們自已卻是完全沒有注意到。在偏見或無知那里,各自存在一個心理盲點。在偏見的情況下,我們可能“看到我們想要看到的,聽到我們想要聽到的”,沒有完全意識到我們正在編輯我們的知覺。在無知的情況下,我們也許感覺到不舒服或尷尬,編造了一個故事,把異常的事實編排到我們可理解的敘事當中。由于我們是無知的,我們的自我解釋,使之與既存價值、偏見或期望結果相匹配。
當我們存在心理盲點時,很難收集客觀信息。我們能發(fā)展的最重要的自我意識工具之一就是注意到不一致的能力——與我們對事件或意圖解釋相矛盾或挑戰(zhàn)的事實。例如,也許我很喜歡一個同事,假定這樣的感覺是相互的。當朋友告訴我,這位朋友極不喜歡我,檢查我如何誤解了這段關系,對我來說是重要的。我可能低估或誤解了面部表情或身體語言,因為我希望這種連結是令人愉快的。假如這位同事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我可能不知道他們?nèi)绾伟凳静挥淇?。也有可能,是我的朋友在作惡作劇,沒有告訴我真相。不管真相是什么,我朋友的陳述和我的理解之間的不一致,是有價值的信息。
一個理性類型的人可能會說:“等等!如果有無可辯駁的證據(jù)或可證明的事實,將會怎樣?”收集任何實際證據(jù)或客觀信息,將是重要的。這就是注意不一致性的目的——引發(fā)搜尋更深層的真相,或至少比得出結論時可用的真相更為真實的東西。這里,我們會再次碰到自己的盲點。在自我發(fā)展中,嚴格觀察所有的領域,在這些領域中我們的解釋完全與他人不同,這是重要的。
當我們感覺到?jīng)_突的信息,我們可能選擇一個答案而忽視另一個,而且往往是無意識地這樣做。在前一個誤解關系的例子里,我們可能依靠視覺線索和解釋友誼的禮貌,而“扔掉”本來表示他們冷淡或惱怒的聽覺和言語的線索。
心路治療的一種方法就是“自我—反饋”,而生成“自我—反饋”的主要工具是每日回顧。我們可以在每一天結束之時,回憶一下在白天發(fā)生的三至五個沖突。只要三言兩語就足矣,只是要記住事情是關于什么的,然后描述事情,加上關于你情緒反應的另外幾句話。也要注意記下自己的判斷;記錄也許是考試的可憐分數(shù);生氣;害怕;原以為它很容易;或者是朋友沒有打電話;失望;也許是我不夠好;等等,等等。兩周之后,把你的記錄看一遍。是否存在一個模式,大多數(shù)不和諧是否圍繞一個主題或圍繞一種類型的事件,不同類型的情況中是否發(fā)生同一種情感反應。每隔幾個星期就聚焦不同類型的不和諧之處。假如你不能找到一個模式,就可以考慮和你的朋友分享這些信息。有時,其他人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你可以查閱性格類型特征表,注意哪一列特征最恰當?shù)孛枋隽四愕闹X、家庭歷史或態(tài)度。練習完成句子“為了被愛,我必須……”,注意在你生活的不同領域中,你如何感知你的必然表現(xiàn)。觀察其他人,看看你是否能覺察這些特征和態(tài)度如何在不同的個人和團體中顯現(xiàn)。
與他人合作,是生成反饋最有效的工具。我們與他人一起學習,上課,以及作出給予反饋的承諾,盡我們所能誠實地對待彼此,能增加我們自身的自我觀察,要學會正確尋找自己的缺點。我們不光要注意到我們不是我們想成為的那種人而感到羞愧,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我們是不是夸大了自己的缺點,過分地進行了自我批評。我們還可以進行能感覺到恐懼的練習。選擇一個搭檔,寫下對對方的意見。然后,和你的搭檔分享這一列表。學生們常常害怕他們的搭檔會寫一個比他們寫給自己的更挑剔的列表。學生們幾乎普遍會對這種互動感到驚訝和開心。事實上,“四只眼睛比兩只好”,特別是當其他人有積極的意圖想要幫助你的時候。
當你還沒有實現(xiàn)近期目標就設想一個長期目標時,長期目標往往是難以實現(xiàn)的。近期目標可能是自開始覺察真實所在的。當這一目標完成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下一個目標就自己出現(xiàn)了。這就像是漫步者和登山者。假如他是明智的,他就不會在可見之處豎立最終的目標。他最終想要到達的遙遠頂峰也許要花費數(shù)天和數(shù)周,辛苦地向上攀登和堅持。想到這長長的距離,在他開始之前就疲倦了。他可能會躺下,夢想他正在前行。夢想似乎很真實,但實際上他并沒有前進一英寸,因為他太累了無法到達頂峰,這甚至在他開始之前。但假如,另一方面,在他能看見目標的地方,他逐步地設立他的目標,休息一會,然后繼續(xù)前進,他不會感到精疲力竭。他也沒有必要只通過做夢來欺騙自己在前進。
關于如何發(fā)展觀察自我的能力,在賽森格的《坦呈自我》的“觀察自我”一章中可以找到一個絕好的解釋[2]。
總之,心路治療是心理—精神知識的綜合體,幫助我們理解最深層的自己,也提供關于我們生活世界的深刻洞見。對我們性格特征和品質(zhì)了解越多,越能使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易于扭曲信念或誤解的地方。在這整個世界上,隨著邁向每個人更深層自我意識的每一小步,沒有什么能有如此大的幫助。當你朝這個方向努力時,沒有什么能有如此大的力量幫助你消除痛苦和困惑。
注釋:
① 心路治療基金會是一家國際性非營利組織,他們的講座、書籍和相關資料都來自一個豐富的智慧之源。心路治療的書籍和講座(文稿)已經(jīng)翻譯成日語、中文、希伯來語、塞爾維亞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荷蘭語。這258次的講座囊括了心路治療的核心內(nèi)容,可在www.pathwork.org上免費下載。
[1]Marie Carbo,Rita Dunn,and Kenneth Dunn.Teaching Students to Read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M].New Jersey:Prentice-Hall,1986:13.
[2]賽森格.坦呈自我[M].李 茁,譯.樊美筠,項絢華,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An Alternative Psychological Therapy:A Psychospiritual Model for Self Knowledge and Self Development
Jan Rigsby1,David Schwerin2
(1.A New York Psychotherapy Training Center,New York 11209,USA;2.American Academy of Ethical Awareness,the U.S.State of Pennsylvania,Philadelphia 19002,USA)
Translated by Guo Huai-wei
(College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nstitut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Zhejiang,China)
Starting from the mentality of treat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ree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reason,emotion and will as well as their features and expression.Mentality of treatment i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ove three types of integrated treatment to take“self feedback”to the recipients to correct self understand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ngs around,so as to achieve psychotherapy.
psychotherapy;character type;psychology
B84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2.02.006
2011-10-10
簡·里格斯貝(1949-),女,美國俄亥俄州人,美國紐約心理治療培訓中心心理咨詢師,主要從事心理治療培訓研究;大衛(wèi)·施沃倫(1942-),男,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人,美國倫理意識研究院院長,主要從事企業(yè)社會責任、倫理學、心理學研究。
譯者簡介:高淮微(1983-),女,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賀州市人,浙江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yè)在讀博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責任編輯 易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