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紅平 鄭四喜 代焱新
(湖北云夢縣城關鎮(zhèn)衛(wèi)生院 432500)
胃間質瘤很少見,可位于黏膜下向腔內突出,也可位于漿膜下向胃腔外突出或位于肌壁間。我們曾收治1例腔外生長胃底間質瘤患者,通過積極治療獲得較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患者男,66歲,黑便3天,于2010年10月17日入住我院內科。既往1個月前出現左上腹隱痛,進食后脹滿不適,食欲缺乏。查體:心率76次/分,血壓140/90mmHg,結膜未見蒼白,鎖骨上及左腋下未觸及腫大淋巴結,腹平軟未及腫塊,無壓痛,腸鳴音可。給予對癥及保守治療1周,黑便消失。期間行二次胃鏡檢查示:胃底巨大潰瘍并出血,胃底腺瘤?胃間質瘤?兩次均未取材活檢;彩超檢查:未發(fā)現胃底腫塊。初步診斷:胃間質瘤并出血。轉入外科擬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術中在胃底近賁門左側約6cm處有3.0cm×3.5cm大小的圓形實質性腫塊,位于漿膜下向胃腔外生長,確定為胃間質瘤,探查未見賁門周圍、食管裂孔處及大彎側存在腫大淋巴結,遂行距腫塊2cm遠的楔形切除,術后恢復順利。術后免疫組化檢查:CD117(+)、DOG1(+)、SMA(-)、S-100(-)。最后診斷:胃間質瘤。術后服用伊馬替尼400mg/d。近期隨訪無不適,復查亦未見復發(fā)。
胃間質瘤(GIST)是一個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探討腫瘤發(fā)病機制的成功例子。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已使腫瘤的研究進入了細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的全新時期,研究發(fā)現GIST含有活化的C-kit突變。進一步的免疫組化檢測顯示,GIST組織對CD117(C-kit蛋白)呈陽性反應,CD117就成了GIST的高特異性的標記物。至此,GIST的診斷才真正步入標準化的階段。
GIST切除治療時,術前應給予多學科評估,行全面嚴格的影像學檢查,包括CT、MRI、超聲、內鏡、超聲內鏡等檢查。針對檢查結果可評估完整切除的概率,手術完整切除是唯一的根治性治療手段。2008年4月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修訂的共識意見,增加腫瘤破潰作為獨立的高危因素,故GIST是不推薦術前進行活檢的。本例術前未確診間質瘤,也未行全面的影像學檢查,過于草率。
GIST手術必須遵循無瘤、非擴大、完整、無破裂原則,合適病例經腹腔鏡手術亦無不可。本例行楔形切除,效果良好。GIST目前沒有確定的良惡性劃分標準,多以腫瘤大小和核分裂象共同劃分其惡性危險度。本例受條件所限未能行核分裂象檢測,按2008年Joensun提出的改良NIH惡性危險分級,至少應為中危。對中高危險分級的患者而言,伊馬替尼的使用能很好地改善預后。本例術后服用伊馬替尼,近期隨訪未見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