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俠,閆方杰
(山東中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264100)
“平人”一詞出自《黃帝內經》?!鹅`樞·終始第九》有“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之說?!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撈谑恕?“平人何如……平人者,不病也?!惫识秲冉洝氛J為凡健康無病的人,在臟腑功能上是“五臟元真通暢”和“四季脾旺不受邪”;在陰陽氣血上是“陰陽和平”、“氣血和調”;在體態(tài)上是“肥瘦適中”,因而能抗御外邪入侵,“病則無邪入其腠理”,形成“人即安和”的無病體質。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承襲了《黃帝內經》的這一說法?!秱分?“平人四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四損?!边@里的“平人”也是指健康無病之人。
但在《金匱要略》中出現的“平人”,卻非絕對不病之體:“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善盜汗也”(《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捌饺藷o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胸痹心痛短氣病篇中的“平人”可因一時性痰飲內阻胸中而胸膈痞塞短氣。另一些“平人”,脈象上表現出“脈大”、“脈虛”,故平人是其假象,實為人體內臟氣血早已虧耗之體,多見于盜汗、虛勞病證,日久必成陰陽兩虛體質[1]。
在《金匱要略》中,張仲景不再局限于《內經》中“平人”的內涵,而是將其涵義進一步擴大化?!捌饺恕辈辉偈菃渭兊慕】禑o病之人,不再是絕對不病之體,根據“平人”表現出來的舌苔和脈象,我們可以推測出其可能的病證。在《針灸甲乙經·序》中記載:“仲景見待中王仲宣時,年二十余,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脈,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痹谝话闳丝磥?,王仲宣是平常人,甚至他本人也不信自己有病,但張仲景一眼看出“君有病”,而且連40歲時將落眉也已望而知之。這就是張仲景眼中的“平人”,平常所見的人,外表看來無病之人,內里是否有病,外表一時還看不出來的人。但此人此時在“上工”眼里可能已經看出有病?!妒酚洝け怡o倉公列傳》所載秦越人望齊桓公的事亦屬同一類情況。
匡調元認為,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所謂的平人就是將病未病的病理體質:“平人者,形如無病之人。經云:脈病,人不病也?!庇纱丝梢?,“平人”是指的從外形看好像無病,實則內臟氣血已經失調或虧損。病理體質者往往可于神、色、形、態(tài)上望而知之[2]。
這對現代中醫(yī)體質學有很重要的意義。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所論之“平人”,類似于現代所講的“亞健康狀態(tài)”、“無癥狀疾病”等。病人沒有明顯的自覺癥狀,通過實驗室檢查或是現代科技手段可能查出異常,比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通常自身沒有不適,可稱為“平人”。查體時查出轉氨酶升高,才知已經得了疾病。這時可采用張仲景的治未病思想,“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防止疾病再作他傳。
由上可知,張仲景所說的“平人”當別眼相看,不能一概理解為健康人。
[1]崔偉政.淺談《金匱要略》中的體質分類[J].山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7:5.6.
[2]匡調元.中醫(yī)體質病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