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佳丹 張 艷
(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2;2.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32)
慢性心衰以心悸、胸悶、紫紺,端坐呼吸,嚴重時以夜間陣發(fā)性呼吸困難、惡心、腹脹腹痛、少尿,雙下肢甚至全身水腫等為臨床表現(xiàn),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中醫(yī)辨證屬于“心悸”、“胸痹”、“水腫”、“痰飲”等范疇,多屬本虛標實之證,以臟腑氣血陰陽長期虛損,所致痰濁、水飲、血瘀[1]。虛勞又稱虛損,是以臟腑虧損,氣血陰陽虛衰,久虛不復為主要病機,以五臟虛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多種慢性虛弱證候的總稱。根據(jù)臨床觀察,有相當一部分慢性心衰屬于“虛勞”范疇。筆者運用治療虛勞調和營衛(wèi)的方法對其進行論治,常獲良效,茲將其機理探討如下。
1.1 虛勞病因(1)先天稟賦不足。父母體弱多病,或胎中失養(yǎng),或生后喂養(yǎng)失當,易于罹患疾病,久病不復、臟腑氣血陰陽虧損,日久形成虛勞。(2)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饑飽不調,嗜食偏食,飲酒過度等均能損傷脾胃,久則脾胃功能日益衰弱,臟腑氣血失于濡養(yǎng),日久由虛而損,遂成虛勞。(3)情志內傷。憂郁思慮等勞神過度,使心失所養(yǎng)、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所致氣血虧虛,久則形成虛勞。(4)勞倦過度。生活不節(jié),煩勞過度,因勞致虛。(5)久病、誤治,復感外邪。大病之后,臟氣損傷,正氣短時難以恢復,或由于失治誤治,或復感外邪,損耗精氣,以致陰精、氣血、陽氣受損難復從而導致虛勞。
1.2 虛勞病機(1)因虛致瘀。從病機特點看,虛勞基本病機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以氣血陰陽虧虛為本,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瘀。雖然早期虛損的程度各異,但是進一步發(fā)展都可能形成“干血勞”,《金匱要略》基于“正虛血瘀”這一基本病機認識,提到“五勞虛極贏瘦,腹?jié)M不能飲食……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蟄蟲丸主之”。由此可見“干血勞”是虛勞病后期都可形成的一種精血虛極、血瘀成積的證候。從五臟生理看,虛勞后期最易形成血瘀的臟腑可獨屬心臟。(2)因瘀致水。如上所述,瘀血本是虛勞后期的病理產(chǎn)物,但若瘀血長期停滯體內,影響水液的循行,甚則損傷臟腑水液代謝,就可成為新的致病因素,導致水病。早在《素問·調經(jīng)論》云“孫絡水溢,則經(jīng)有留血”。又如《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中關于“血不利則為水”的經(jīng)驗總結,唐容川也在其《血證論·淋濁》道出了“失血家往往水腫,瘀血化水亦發(fā)水腫,是血病不離乎水者也”的臨證體會。歷代醫(yī)家將“因瘀致水”大致分為以下3種情況[2]:一是瘀阻脈內,脈絡不通,脈不通則血不行,大量津液滲于脈外,不能正常轉化,積而為水;二是瘀阻脈外臟腑、組織,使水液不能正常轉化、輸布,過多水液積于體內,亦發(fā)水病。三是濁穢之血壅塞血脈,血脈閉塞不通,從而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失常而致水病。
綜上可以看出當臟腑虧虛、氣化不利,致使經(jīng)脈滯塞,瘀血內停,留于肌膚,此時脈管內外正常的血水平衡被破壞,進而形成水腫。由此可見,臟腑功能的衰減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進程,而瘀血的形成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水腫也只是虛勞后期病理演變過程中的一個表現(xiàn)形式。心為君主之官,主血、主脈,對生命活動起著主宰作用,全身氣血流通不僅有賴于心氣的推動,還有賴于心陽的溫煦和心陰的滋潤,而心氣充足為其根本。慢性心衰時心氣虛貫穿其始終,日久損及心陽,致使心陽不振。一方面心氣心陽虧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則血運不暢,導致瘀血內停;另一方面,心腎水火二臟陰陽互根,心陽虛日久損及腎陽,使腎陽虛弱,不能化氣行水,水氣凌心,則心陽更虛。因此,心氣虧虛,心陽不振是病之本,血瘀、痰濁、水飲是病之標,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是慢性心衰病機的特點。概括地說,慢性心衰的發(fā)生發(fā)展符合虛勞的發(fā)生發(fā)展特點,都是一個由虛致瘀、因瘀而腫、由腫而滯、滯而更瘀、進而更虛的惡性循環(huán)病理變化過程。
《內經(jīng)》時期所提出對“虛”、“勞”、“損”應“虛則補之”、“勞則溫之”、“損者益之”的治療大法,以及《難經(jīng)》中提出“損其心者調其營衛(wèi)”的說法都是基于慢性心衰和虛勞共同的病機特點和臨床表現(xiàn),從虛勞論治慢性心衰通過扶助人體正氣,補益氣血陰陽的虧損,以達到祛除痰濁、水飲、瘀血的目的?!秱摗分泄鹬钦{和營衛(wèi)的基礎方,由桂枝、芍藥、大棗、生姜、甘草組成,具有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的功效。而在此基礎上配伍重鎮(zhèn)斂氣之龍骨、牡蠣形成了調和營衛(wèi)的另一種配伍,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牡救逆湯。其中桂枝[3]益心氣通心陽,化飲利水,既可以載陽于上,又可以引水趨下,充心之不足,卸心之負擔。龍骨、牡蠣“其性最黏澀,但斂正氣,而不斂邪氣,凡心神(營衛(wèi)之氣)耗散,皆能已之”[4],與桂枝配伍或配于桂枝湯中既可收斂正氣,以防營衛(wèi)、心神之氣的耗散,又可防桂枝辛散太過,其散中有收,增強了桂枝或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之功效,不僅有利于慢性心衰的治療,并且還具有強心氣、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行水的功效。
患者,男性,72歲,因“胸悶心慌 20年,加重 1周”于 2011年8月15日來筆者所在醫(yī)院心內科首診。1周前因勞累后胸悶心慌加重,伴氣短乏力,活動后喘憋,夜間不得平臥,腹脹,口淡口黏,汗多,畏寒肢冷,雙下肢水腫,納差,小便少,大便溏,夜寐差,舌質淡暗,舌苔厚膩,舌下有瘀斑,脈沉細。既往冠心病史20余年,心衰病史6年,2011年6月行二尖瓣置換術。近年心衰反復發(fā)作,平素畏寒,夏日亦著夾衣。查體:神志淡漠,面色白,Bp 130/75 mmHg(1 mmHg=0.133 kPa),雙肺呼吸音粗,雙下肺可聞細小濕啰音,心率90次/min,律絕對不齊,心音強弱不等,腹部飽滿,劍突下輕壓痛,無肌緊張及反跳痛,肝肋下兩指,雙下肢水腫,查白細胞計數(shù)4.41×109/L,中性粒細胞比率77.6%,血糖7.1 mmol/L,血鉀3.6 mmol/L,血鈉:148 mmol/L,血清腦鈉肽305 pg/mL。西醫(yī)診斷:慢性心衰急性發(fā)作,心衰Ⅱ級;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房纖顫。中醫(yī)辨證:胸痹(心陽不振)。方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真武湯加減:黃芪25 g,太子參20 g,桂枝15 g,炙甘草 10 g,生龍骨 30 g,生牡蠣 30 g,茯苓 25 g,炒白術 15 g,干姜10 g,豬苓 25 g,焦三仙各 15 g,枳殼 15 g,厚樸 10 g,萊菔子 20 g,丹參 30 g,益母草 30 g,葶藶子 15 g,紅花 15 g,合歡皮 30 g,夜交藤30 g,珍珠母30 g。6劑后患者自訴胸悶心慌、喘憋諸癥緩解,腹脹、飲食、大便好轉,復用前方去珍珠母、夜交藤加砂仁15 g,雞內金15 g,10劑后患者自訴諸癥較前有明顯改善,繼用上方服用10劑,此后數(shù)月患者病情穩(wěn)定。
慢性心衰是由于各種原因所致臟腑功能虛損,氣血陰陽失調的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運用虛勞病的理論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療效。
[1]孟昭陽.心力衰竭中醫(yī)藥治療方法探析[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5,20(3):171-172.
[2]李金偉,張玉磊,李洪磊.淺議《金匱要略》“血不利則為水”[J].國醫(yī)論壇,2006,21(1):15-16.
[3]張艷,禮海,張文,等.桂枝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體會[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0,28(6):1146-1147.
[4]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