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福琛
(福建省漳州市薌城中醫(yī)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非特異性結腸炎癥,病變主要累及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病情輕重不一,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筆者采用健脾止瀉寧顆粒合云南白藥治療本病36例,并與西藥常規(guī)治療的28例作對照?,F(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64例患者均為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福建省漳州市薌城中醫(yī)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6例,男性 20 例,女性 16 例;年齡 17~82 歲,平均(47.41±10.80)歲;病程 3 d至12年,平均(4.22±2.10)年;膿血便19例,腹瀉6例,血便5例,便秘2例,大便正常4例;腹部鈍痛或陣發(fā)性絞痛18例,里急后重和下腹部不適11例,上腹部飽脹不適、惡心6例;病變部位在直腸和乙狀結腸28例,降結腸5例,全結腸3例;病情程度按內鏡分級,輕度(彌漫性或局限性腸黏膜水腫、充血、血管紋理不清或消失)23例,中度(黏膜粗糙呈顆粒狀,多數(shù)灶狀糜爛及潰瘍,表面覆蓋白苔,伴有紅斑、脆性增生,血管紋理消失)6例,重度(多發(fā)深而大的潰瘍,表面覆蓋白苔,同時伴出血,或形成假息肉,血管紋理消失,結腸袋消失,呈管樣改變)7例。對照組28例,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齡20~76歲,平均(45.62±10.82)歲,病程 1 個月至 7 年,平均(4.13±1.32)年;膿血便14例,腹瀉3例,血便4例,便秘4例,大便正常3例;腹部鈍痛18例,里急后重7例,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6例;病變部位在直腸和乙狀結腸22例,降結腸和全結腸各3例;病情程度屬輕度19例,中度5例,重度4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沖服健脾止瀉寧顆粒(含黨參、白扁豆、蓮子、車前子、干姜、黃連、黃芩、金銀花、神曲、山楂),每次2包,每日4次;云南白藥膠囊,每次0.5 g,每日2次。對照組口服柳氮磺胺嘧啶片,每次2 g,每日3次;諾氟沙星膠囊0.2 g,每日3次;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灌腸液150 mL,保留灌腸,每日1次。兩組均以15 d為1療程,酌情治療1~2療程。
1.3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飲食正常,結腸鏡檢查潰瘍愈合,糜爛面消失,黏膜光滑,色澤正常,血管走行清晰,停藥觀察6個月內無復發(fā)。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大便每日不超過2次或2 d 1次,飲食正常,結腸鏡檢查黏膜輕度炎癥或假息肉形成。好轉:臨床癥狀減輕,結腸鏡檢查潰瘍灶減少或縮小50%以上。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t檢驗和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36例,臨床治愈19例,有效12例,好轉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44%。對照組28例,治愈10例,有效7例,好轉6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2.14%。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各有3例出現(xiàn)輕度腹脹和1例腹部下墜感加重,未做特殊處理,3 d后自行緩解。追訪觀察1年,治療組治愈和有效的31例中無復發(fā);對照組治愈和有效的17例中有3例再發(fā)膿血便。
UC可歸屬于中醫(yī)學“痢疾”、“滯下病”范疇,病因多由外感寒濕、濕熱以及飲食不節(jié)、恣食辛辣、生冷、嗜酒等所致內生濕熱、寒濕、食積、瘀血引起。病久則導致臟器虛損、氣血失調,以致于病情更趨復雜。本病病位在腸,病機為諸邪混雜,戕伐肝脾腎腸,虛實夾雜,病程較長。目前UC治療的常用藥物有激素、5-氨基水楊酸或柳氮磺胺嘧啶等,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但療程長(須1~2年),不良反應多,不易堅持,治愈率低,復發(fā)率高。健脾止瀉寧顆粒中黨參、白扁豆、蓮子益氣健脾、澀腸止瀉;車前子利小便實大便,并助白扁豆?jié)B濕止瀉;黃芩、黃連、金銀花清熱解毒燥濕;干姜溫中散寒,有寒溫并用之意;神曲、山楂健脾暖胃、消積化滯。合云南白藥,活血化瘀、止血止痛、解毒消腫。本觀察表明,健脾止瀉寧顆粒合云南白藥治療慢性UC療效明顯優(yōu)于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復發(fā)率低,不良作用少,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