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寒梅
淄博市中心血站,山東淄博 255030
淺談我國無償獻血特點及主要影響因素
張寒梅
淄博市中心血站,山東淄博 255030
血液是生命之源,在嚴重貧血、外傷所致的大量失血以及其他一些導致血液成分和血細胞功能嚴重損傷的疾病情況下,輸血是治療疾病的重要措施。目前臨床用血的來源是人體捐獻。而捐獻血液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受血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本文立足實際,著重闡述我國無償獻血特點及主要影響因素,期待更多的人能加入到無償獻血的隊伍中來,讓無償獻血處在一種和諧的互動狀態(tài)中,保障充足的血液儲備、保證臨床用血的高質量、有效降低輸血風險以及合理減少采供血機構運營成本。
無償獻血;特點;影響因素
血液是生命之源,在嚴重貧血、外傷所致的大量失血以及其他一些導致血液成分和血細胞功能嚴重損傷的疾病情況下,輸血是治療疾病的重要措施,有時甚至是挽救生命的唯一辦法。臨床用血的來源,目前主要依靠人體捐獻。捐獻血液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受血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在1998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實施之前,臨床用血主要來源于有償供血。多數(shù)供血者是農(nóng)民和城鎮(zhèn)低收入者,賣血所得為其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重復多次賣血的現(xiàn)象十分常見。這樣就嚴重地影響了所供血液的質量以及供血者的身體健康。更加嚴重的是在河南的文樓村,村民因賣血感染艾滋病病毒,70%的人家里有艾滋病人或艾滋病毒攜帶者。同樣,也有人通過輸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感染了艾滋病。有償供血的弊端顯現(xiàn)無遺,無償獻血已成為時代的必然。自《獻血法》實施以來,我國實行自愿的無償獻血制度。固定的人群結構、合理的無償獻血者隊伍,可以保障該地區(qū)有充足的血液儲備、保證臨床用血的高質量、有效降低輸血風險以及合理減少采供血機構運營成本。
現(xiàn)將我國無償獻血特點及主要影響因素綜述如下。
國內大量的研究表明,無償獻血者年齡多數(shù)為18~30歲;獻血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獻血者以大學生、企事業(yè)單位職工以及農(nóng)民為主[1-3]。我國《獻血法》第二條中,有關于獻血年齡的規(guī)定:“國家提倡18~55周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目前我國獻血人群的年齡分布呈偏態(tài),法定年齡范圍內低年齡段的獻血者較多,高年齡段獻血者較少。學生作為獻血者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導致獻血人群年齡偏低的原因之一。此外,學生作為獻血人群的主要構成部分,流動性大并且新舊更替頻繁,可能影響獻血者隊伍的穩(wěn)定性。高校學生放假回家,獻血人群規(guī)模驟然縮小,血液庫存必然緊張。一些城市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血荒”就與這一因素密切相關。獻血隊伍結構的失衡必然導致其缺乏穩(wěn)定性。
獻血知識的認知主要包括:對獻血制度以及相關政策的認知,獻血對身體有無影響以及如何科學獻血的認知,血液生理基本情況的認知。對我國現(xiàn)行的無償獻血制度以及《獻血法》實施時間的知曉情況,多數(shù)研究的結果表明,知曉率在30%~45%;對無償獻血的性質和意義的認識情況比較樂觀,約80%的獻血者能正確認識到無償獻血是公益行為且有利于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對無償獻血不會傳染疾病的正確認知比較低,知曉率在50%左右;對1次獻血量和2次獻血的最短間隔時間的正確知曉率在40%~60%[4-6]。在獻血法實施十多年后,獻血知識的知曉率仍然不盡如人意,無疑會影響自愿無償獻血的深入開展。國外的類似研究也表明,公民對無償獻血相關知識的知曉程度影響其參與無償獻血的行為。目前人們對于獻血知識的獲取多通過電視、宣傳活動、報紙、廣播等途徑,且不同類別的人群信息來源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針對不同人群選擇與之適應的宣傳方式才能起到較好的宣傳效果,達到改變人們對獻血知識認知現(xiàn)狀的最終目的。
獻血不同于我們日常生活經(jīng)歷的其他事件,多數(shù)獻血者為初次獻血,采血前會擔心身體受到損害,擔心感染疾病,害怕穿刺疼痛,懷疑采血器材的安全等。在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下,獻血者必然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精神緊張。一般情況下,人們能夠克服這種心理反應,完成整個獻血過程,并在獻血后的短時間內恢復正常。然而,有些人會因心理反應程度過于嚴重而放棄獻血,或者在完成該次獻血后心有余悸而拒絕再次獻血。有研究表明,心理緊張程度與獻血反應的發(fā)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心理緊張程度低的人,出現(xiàn)的獻血反應較輕;心理緊張程度高的人,特別是出現(xiàn)恐懼心理狀態(tài)的,獻血反應程度就嚴重[7]。此外,獻血次數(shù)少尤其是初次獻血者,其心理反應程度較強,容易發(fā)生獻血反應。如果在獻血時看到整潔有序的采血環(huán)境,得到有效的幫助和鼓勵,醫(yī)務人員態(tài)度溫和、操作熟練,查體-消毒-穿刺-拔針整個采血過程毫無紕漏、一氣呵成,這些都會有效減輕或消除獻血者的恐懼和緊張心理。有效的心理干預不僅可以減少獻血反應的發(fā)生,避免獻血者的恐慌,而且可以促成獻血者再次獻血和更多的人加入到無償獻血隊伍中來。
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和醫(yī)療技術的進步,使許許多多過去被認為是不治之癥的疾病,可以通過手術的途徑加以治療,臨床手術日益增多。手術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輸血的需求就會相應的增加。其次,目前對于輸血不正確的認知也造成不必要的臨床輸血,導致過多血液需求的增加。例如,認為只要手術后就應該輸血,即使血紅蛋白正常也要求輸血;或認為患者輸血有利于早日康復等。雖然國家極力地倡導無償獻血,但是仍然無法完全滿足臨床用血的需求,某些地區(qū)甚至出現(xiàn)季節(jié)性血源緊張及供血短缺情況,組織單位團體獻血成為在血液庫存不足的情況下采取的應急方式[8]。這種現(xiàn)狀就為無償獻血提出了長久的挑戰(zhàn),要求不斷增加無償獻血的總量,保證臨床用血的需求。
目前無償獻血的檢測項目包括:血型、血色素、轉氨酶、乙肝病面抗原、丙肝抗體、梅毒抗體、HIV抗體。雖然經(jīng)過嚴格的檢測,但是由于病毒感染在窗口期檢測不出的問題,輸血感染疾病的風險仍然存在。我國目前艾滋病的發(fā)病仍處于上升趨勢,肝炎的患病率也很高。因采血、輸血等造成的醫(yī)療糾紛逐年上升。臨床對高品質血液質量的需求,也為無償獻血提出了挑戰(zhàn)。建立一支身體健康、富有奉獻精神的穩(wěn)定的獻血者隊伍已成為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
“知-信-行”是改變人們健康相關行為的模式之一。將這一模式應用于動員更多的人加入到無償獻血隊伍中,建立穩(wěn)定的無償獻血者隊伍具有積極的意義。其中,知識是基礎,信念是動力,行為改變?yōu)槟康?。準確客觀地宣傳無償獻血對于社會及獻血者個人的意義,能夠起到為無償獻血奠定堅實基礎的作用。研究表明,單純以“利己”或者“利他”為獻血動機的獻血者并不多見,多數(shù)獻血者是以“利人利己”的“雙贏”的動機來參與無償獻血活動。無償獻血既能幫助別人,有利于建立社會的良好風氣;同時也能使獻血者本人有所收獲。獻血者可以獲得全面的身體檢查,更為重要的是在獻血過程中得到珍貴的精神體驗,收獲或幫助他人的快樂。因此,我們在宣傳活動中要講求策略,既要強調奉獻,也應該強調無償獻血活動是一種互惠的活動。人際支持、自我效能和認同感等心理因素都會影響人的獻血意圖,而且影響效應很大。如果得到親戚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勵,人們會更愿意參與無償獻血活動,也更可能保持這種做法,成為固定的獻血者。準確客觀的科學知識,堅定的獻血信念,都是促成無償獻血行為的最主要因素。在繼續(xù)擴大無償獻血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認識和運用我們已有的知識,進一步強化促成無償獻血行為的“知-信-行”通路,因地制宜地采取簡單有效的干預措施,使無償獻血成為更多人生活中常態(tài)的一個組成部分,保證充足優(yōu)質的血液供應。
綜上,自《獻血法》實施后,無償獻血的總量逐年增加。然而公眾對無償獻血的認知還存在很大的誤區(qū),獻血還沒有成為人們的普遍意識和自覺行為。我們目前還沒有建立起結構合理的穩(wěn)定的獻血者隊伍。多數(shù)發(fā)達國家的臨床用血完全來源于無償獻血,然而,我國目前的無償獻血量還不足以保障全部的臨床用血需要。因此,還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預方法,使更多的人加入到無償獻血的隊伍中。結構合理的穩(wěn)定的獻血者隊伍的建立,一方面依賴于人們對無償獻血的正確認知,弘揚社會的奉獻精神,使更多的人樂于并且敢于參與無償獻血;另一方面,血液管理機構也需要做更多的努力,更加明晰地向公眾展示血液的用途和流向以及血液檢測的成本,讓無償獻血處在一種和諧的互動狀態(tài)中。
[1]劉江,諶鳳萍.北京地區(qū)街頭自愿無償獻血人群結構分析[J].北京醫(yī)學,2011,33(8):699-700.
[2]陳云光.農(nóng)村居民無償獻血者基本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1,24(1):54-56.
[3]汪小華,王小萬,谷洋.無償獻血人群特征與行為分析[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7,9(4):346-350.
R193
A
1674-0742(2012)07(c)-0183-02
201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