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文齊 陳 慧
(1.天津市武清區(qū)王慶坨醫(yī)院,天津 301713;2.天津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
腦卒中又稱腦中風,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腦動脈系統(tǒng)病變引起的血管痙攣、閉塞或破裂,造成急性發(fā)展的腦局部循環(huán)障礙,臨床上表現(xiàn)為一過性或永久性腦功能障礙的癥狀和體征〔1〕。分為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其致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近年來腦卒中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存活者的致殘率超過80%。腦卒中致殘后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腦卒中患者回歸社會和家庭、重建身心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復自我照顧是其最終的康復目的〔2〕。腦卒中患者病情穩(wěn)定出院后大部分的康復時間在家庭和社區(qū)。開展社區(qū)護理服務已成為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發(fā)展的趨勢。
關于腦卒中患者肢體障礙康復開始的時機選擇,眾學者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說法。有學者認為,康復訓練引起再出血的幾率很小,無論腦出血還是腦梗死患者,只要生命體征穩(wěn)定均應盡早進行康復治療,康復護理介入的最佳時間為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神經(jīng)學癥狀不再進展后48~72 h〔3〕。康復護理開始過遲,會形成錯誤的運動模式,且可能造成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硬攣縮〔4〕。出血性腦血管病在1周內(nèi)再出血的可能性較大,3周后其危險性減少,故康復鍛煉可選擇在發(fā)病后4周進行;而缺血性腦血管病輕、中型可酌情于發(fā)病后3~4 d進行,重型者則應在2周后為宜〔5〕。有學者認為,病后3~6個月是康復效果最好的時期〔6〕。
關于腦卒中患者肢體障礙康復時間的維持,眾學者普遍形成共識,認為腦卒中的康復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腦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復可持續(xù)到形成固定損害之后5年以上〔7〕。也有學者認為,腦損傷的恢復過程沒有終點,只是恢復進度逐漸減慢〔8〕。持久的肢體康復訓練,對受損的運動神經(jīng)元施以適合的條件刺激,恢復其功能,重建破壞的反射弧,避免形成難以矯正的異常運動模式;反復運動、定型訓練以及按摩可以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重新開通一條從運動皮層到前角細胞的神經(jīng)通路,實現(xiàn)功能重組,代償失去的功能,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最大限度地恢復或改善肢體運動功能,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
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整體治療的效果和重要性已被國際公認。我國政府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有關的法規(guī)和文件,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完整的三級康復網(wǎng)絡〔7〕。一級康復是指患者早期在醫(yī)院急診室或神經(jīng)內(nèi)科的常規(guī)治療及早期康復治療;二級康復是指患者在康復病房或康復中心進行的康復治療;三級康復是指在社區(qū)或在家中的繼續(xù)康復治療。三級康復能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的各項功能障礙,提高生存質(zhì)量,降低致殘率,大大減少社會用于疾病的各種經(jīng)濟支出。社區(qū)康復治療有助于促進腦卒中恢復期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9〕。
3.1 心理護理和精神護理 心理護理和精神護理是康復訓練成功的基礎和保證,應作為康復護理的重中之重。腦卒中為急性腦血管意外,患者大部分發(fā)病后都會產(chǎn)生恐懼心理和悲觀情緒,對恢復期肢體及語言功能的康復失去信心,甚至部分患者有輕生念頭。腦卒中后抑郁是最嚴重、最常見的情感障礙,發(fā)病率為20%~50%〔8〕。腦卒中患者心理障礙的發(fā)生不僅與生理上的障礙有關,社會及家庭因素更不容忽視。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家屬建立良好的關系、取得信任是進行心理護理和康復指導的前提。關心尊重患者,多與患者交談,解除患者的憂郁并幫助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同時指導家屬正確認識腦卒中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生理狀態(tài),給與情感上的支持。
3.2 日常護理
3.2.1 根據(jù)患者的飲食習慣及吞咽困難程度選擇合理的飲食,給予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多食水果、蔬菜,多食纖維食物及豆制品,忌食刺激性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預防便秘。對于吞咽困難的患者應給予糊狀食物,側臥或坐位進食。
3.2.2 給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舒適、干凈、溫馨的環(huán)境。保持床單、被服的干凈、平整、干燥。對于臥床患者,大小便不能自理者應做好壓瘡的預防護理工作,每小時翻身1次,做到勤更換、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10〕。
3.3 殘障肢體的康復訓練
3.3.1 雙手交叉上舉訓練 雙手交叉,患側拇指在上方,健手手指分別插入患手指間,手掌相對握手。以健肢帶動患肢做上舉動作,即雙側肩關節(jié)屈曲,肘關節(jié)伸展,前臂中立,雙上肢盡量上伸,停留片刻緩慢地返回到胸前。每日5~6次,每次10個,直至患側上肢可獨立完成上舉動作。階梯式肋木,可以不斷提高患側上肢抬高抓握的高度〔11〕。
3.3.2 翻身動作訓練 患者雙手交叉握住伸直,由健側上肢帶動患側上肢,健側腿伸到患腿膝關節(jié)下方。以軀干為軸向患側或健側轉向,護士站在患側協(xié)助。每2 h翻身變動臥位1次,患側臥位每次不要超過 1 h〔3〕。
3.3.3 坐位訓練 先取 30~40°坐位,每 2~3天增加10°,每天持續(xù)5~10 min,直至患者保持90°,坐位持續(xù)30 min以上后開始床邊健側、患側起坐練習〔12〕。
3.3.4 站立訓練〔13〕一般分為三期:一期為患者扶支撐物,護理人員在旁給予必要的協(xié)助,站立時間逐漸延長,每次20~30 min;二期患者自行扶支撐物站立,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隨意運動;三期時進行患者的負重訓練,兩下肢分開,先健肢,后患肢,輪流支持體重。站立穩(wěn)定后指導者用手前、后、左、右搖晃患者,如能保持不倒狀態(tài),可進行步行訓練。
3.3.5 步行訓練 當患腿肌力達Ⅲ~Ⅴ級時,可開始用步行輔助器械訓練步行〔14〕。走穩(wěn)后改扶練習步行,步行時由家屬在旁保護,家屬可采取環(huán)腰、托健側上肢練習;待患肢達到一定肌力時,再環(huán)腰、托患側上肢練習。一般采用三步法,第一步先邁健腿,第二步患腿邁上,第三步健腿向前跟上。健腿邁步后,將重心轉移在雙腿之間,患腿屈膝,足尖蹬地,再提胯,屈膝、足跟著地,依次向前,最后獨立步行練習。當獨立步行走穩(wěn)后,要及時進行復步訓練。上樓梯時,患肢先上,下樓梯時,健肢先下〔15〕,步行平穩(wěn)緩慢,培養(yǎng)正確步態(tài)。最好在兩平行杠中練習。
3.4 健康教育 采取多種方法指導患者和家屬增加對疾病的認識和了解,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使之樂觀積極配合治療,主動參與康復治療和鍛煉。糾正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培養(yǎng)健康生活習慣。戒煙酒,飲食規(guī)律,注意休息。指導患者和家屬掌握腦卒中的預防和護理。同時指導患者注意安全〔16〕。蔣晶紅等〔17〕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全面、系統(tǒng)、有效的掌握了健康知識,降低了腦卒中的復發(f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腦卒中的康復是一個全面的、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建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病房或門診、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站和家庭三級腦卒中康復網(wǎng)絡,是達到腦卒中康復理想效果的重要方案。社區(qū)康復可以明顯提高社區(qū)腦卒中患者的運動功能和綜合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對于減少殘障率及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是非常重要的。
〔1〕Cipriano LE,Steinberg ML,Gazelle GS,et al.Comparing and predicting the costs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major and minor stroke using the Boston Acute Stroke Imaging Scale neuroimag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9,30(4):703
〔2〕Petruseviciene D,Krisciūnas A.Evaluation of activ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stroke patients at the early stage of rehabilitation[J].Medicina(Kaunas),2008,44(3):216-224
〔3〕趙紅萍.腦卒中偏癱病人早期康復護理體會[J].全科護理,2009,7(10):2768-2769
〔4〕陳慧.早期康復護理對病毒性腦炎患兒運動功能障礙恢復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 2006,41(9):807-809
〔5〕何婷.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康復護理[J].當代護士,2009,5:21-22
〔6〕么麗春,劉俊青,張淑英.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社區(qū)三級康復[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7):677-678
〔7〕許潔,吳毅,陸微波,等.腦卒中后遺癥病人社區(qū)綜合康復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研究[J].老年醫(yī)學與保健,2010,16(1):52-54
〔8〕Chatterjee K,F(xiàn)all S,Barer D.Mood after stroke:a case control study of biochemical,neuro-imaging and socio-economic risk factors for major depression in stroke survivors[J].BMC Neurol,2010,10:125
〔9〕沈光宇,成彬,蔡俊燕,等.社區(qū)康復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25(2):156-157
〔10〕楊秀珍,張娟.社區(qū)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護理[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18):244
〔11〕康治臣,劉忠良,孫宏志,等.偏癱患者的簡易自我運動康復訓練[J].保健醫(yī)苑疾病康復,24-25
〔12〕于紅梅.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障礙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J].天津護理,2007,15(6):356-357
〔13〕Enzinger C,Dawes H,Johansen-Berg H,et al.Brain activity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readmill training after stroke[J].Stroke,2009,40(7):2460
〔14〕Hancock NJ,Shepstone L,Rowe P,et al.Clinical efficacy and prognostic indicators for lower limb pedalling exercise early after stroke:Study protocol for a pilot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Trials,2011,12(1):68
〔15〕池雪琴.腦卒中偏癱9例運動功能康復的社區(qū)護理[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雜志,2009,16(3):64-65
〔16〕戢美英,蒲敏.腦卒中病人的社區(qū)護理體會[J].中國當代護理雜志,2009,19(11):53-54
〔17〕蔣晶紅,尚立華.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觀察[J].天津護理,2010,18(4):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