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陳珊 劉抒雅 羅靈娜 鄭江翠 林錚錚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福州350007)
助人行為是親社會行為的典型代表,通常將其定義為一個人為另一個人帶來好處的行為(Feng Li,1997)。在傳統研究中,個體自愿實施的以改善他人不利處境為目的的行為被稱為助人行為(張海形,2009)。無論是公交車上的讓座、全國各地的義務獻血,還是拾荒阿姨陳賢妹對小悅悅的救助、車站工作人員奮不顧身抱住被列車夾住的幼兒等行為,都屬于助人行為,而這些行為在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即便如此,我們也不難發(fā)現,有些人對處于困境中需要幫助的人采取冷漠態(tài)度,最經典也是引發(fā)對助人行為高度關注的事件要屬1964年在紐約發(fā)生的“37人目擊兇手,但沒有人報警”這一謀殺案。
旁觀者冷漠效應作為社會心理學中已經被反復證實的現象,是指當一個人面對他人的困境時,如果有他人在場并可以提供幫助的情況下,個體會表現出比獨自一人條件下更少的助人反應,即他人的出現抑制了助人行為(Darley等,1968,見社會心理學,時蓉華)。例如,Garcia等(2002)曾用情景啟動的方式證實了旁觀者效應。Bargh et al.(1996)把啟動定義為“特質概念和刻板印象等知識結構的伴隨激活”。已有研究表明,這些知識結構在認知通達上能夠對真實生活中的社會知覺和行為產生重要影響(Carver,Ganellen, Froming & Chanbers, 1983; Dijksterhuls, Spears, &Lepinasse, 2000;Dijkesterhuis&vanKnnippenberg,1998;Epley& Gilovich,1999;Macrae & Johnston,1998;Neuberg,1998)。
情緒是影響助人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積極情緒能夠促進助人行為,這是大多數研究相一致的結果。例如,有研究表明當個體處于積極情緒時會更樂于給他人提供幫助 (Wegener&Petty,1994)。當人們處在一個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下,他們更可能以多種方式助人,包括給慈善事業(yè)捐款,幫助某人尋找一個丟失的隱形眼鏡,教導另外一個學生,獻血,以及在工作中幫助同事(Carlson,Charlin,&Miller,1988;Isen,1999)。
積極情緒對助人行為的影響研究大都是在閾上知覺水平上進行,已有的研究認為,信息是可以被無意識地知覺到,而且信息可以是情緒性的,它在行為水平和生理水平上都會對知覺者發(fā)生影響(劉蓉暉,王壘2000)。那么,閾下積極情緒是否也能促進助人行為,對旁觀者效應有何影響?
本研究采用閾下積極情緒啟動、閾上群體和個人情境啟動來探索閾下積極情緒對旁觀者效應的影響。在閾下情緒啟動范式中,啟動刺激的呈現時間短到被試無法有意識地覺察,即被試根本不知道啟動刺激的呈現,卻仍然能夠檢測到被試情緒的啟動。群體和個人情境啟動采用寫作任務,已有研究(Wheeler等,2001)表明寫作任務可以有效激活被試長時記憶內相關的知識結構。
福建師范大學本科生44名,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心理學專業(yè)本科生排除在外。男女比例相當,年齡范圍18~22歲。
實驗采用2×2完全隨機設計,自變量為閾下情緒(積極情緒和控制組)、組別(群體和個人組),因變量為被試的捐助水平。
群體和個人情境啟動:群體的寫作任務是要求被試想象自己處在一個很多人的場景,并調動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把這個場景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字數不少于200字);個人的寫作任務是要求被試想象自己處在只有自己一個人的場景,并調動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把這個場景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字數不少于200字)。
閾下積極情緒啟動:啟動材料為中國標準化(蟻金瑤2007)國際情緒圖片系統中選取積極情緒圖片30張。靶刺激材料為6個積極詞、9個中性詞(其中3個作為練習材料)、10個非詞(其中4個作為練習材料),正式實驗所用的6個積極詞和6個中性詞已經過前測,結果顯示中性情緒下的被試對兩組詞的反應時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捐助任務:讓被試想象自己已經畢業(yè)工作多年,經濟情況理想,問其愿意將自己年收入的多大比例捐給慈善事業(yè),讓被試在1(1%或更少)到8(25%以上)之間做出選擇,該任務參考Garcia等(2002)的研究。
材料還包括情緒七點自評量表、意識排查材料。
選取60名被試并隨機分成四組,閾下積極情緒條件下的群體組和個人組、控制條件下的群體組和個人組各15人。
閾下積極情緒條件下:讓被試先完成寫作任務,群體組完成題目為“群體”的寫作任務,個人組完成題目為“個人”的寫作任務。寫作任務后完成情緒自評量表,用以剔除被寫作任務誘發(fā)積極或消極情緒的被試。接著讓被試在計算機上完成用eprime編寫的詞匯判斷任務,即閾下積極情緒啟動范式,在該任務中,先在計算機屏幕中央按順序呈現黑色注視點“+”250ms,掩蔽刺激信號(“×××××××”)500ms,啟動圖片17ms,后掩蔽信號(“×××××××”)100ms,靶刺激,要求被試者判斷靶刺激是真詞還是非詞。之后進行捐助任務,最后進行意識排查任務,用以排除覺察到啟動刺激和知曉實驗目的的被試者。
控制條件下:群體組和個人組的寫作任務分別與閾下積極情緒組的群體組和個人組一致。寫作任務完成后進行情緒自評,以挑選處于控制條件即中性情緒的被試。接著進行捐助任務,最后進行意識排查任務。
數據采用spss17.0進行分析。先剔除以下無效被試:知曉實驗目的、覺察出詞匯判斷任務中的啟動材料是什么、未按要求寫作、情緒自評為積極和消極(即評定大于5和小于3)以及詞匯判斷中錯誤率大于20%和閾下積極情緒未啟動(即對積極詞匯的判斷未顯著短于中性詞匯)的被試。最終剩余有效被試44人。不同被試的捐助水平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被試的捐助水平(M±SD)
進行2×2完全隨機方差分析,見表2,結果顯示情緒的主效應不顯著(F=1.47,p=0.0238>0.001);組別的主效應顯著(F=17.36,p=0.000<0.001),即群體組的捐助水平顯著小于個人組的捐助水平;情緒和組別的交互效應不顯著(F=0.15,p=0.703 >0.001)。
表2 兩因素完全隨機方差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群體組的被試捐助水平顯著低于個人組的捐助水平,即驗證了即使是非真實情況,而是采用情境啟動的方式,仍能夠產生顯著的旁觀者效應,這一結果與Garcia等(2002)的一致。然而,情緒的主效應不顯著,即閾下積極情緒組的被試與控制組相比,捐助水平上沒有差異,這說明閾下積極情緒并未影響旁觀者效應。
積極的心情能夠促進助人行為,這是很多研究都證實的(鄭顯亮等2010)。有的研究者認為,積極的心情之所以能夠顯著地促進助人行為,是因為積極的心情會產生積極的想法和積極的自尊;也有其他研究者認為好心情更容易使人回憶起積極的思想、經驗和情感,這其中有可能包括積極的助人經歷,因此就很可能促使人們做出助人的決定?;谏鲜龅慕忉?,認為積極情緒是激活人們的想法、經歷等,而當處于閾下積極情緒時,即無意識水平,這種激活可能就不存在了。閾下情緒啟動效應的機制,從情緒-認知關系的角度,有三種不同的解釋(劉蓉暉等2000),其中感受信息等價說(Feeling-as-information)認為,閾下情緒啟動下,被試對復雜的判斷被轉化為對自身所感受到的對靶子的情緒反應,這是因為人們在信息不足或時間倉促的情況下,會傾向于用情緒感受代替認知判斷。在本研究中,閾下積極情緒啟動的被試對積極詞匯的反應顯著快于中性詞,這也能用這一觀點解釋,但是,讓被試所做的捐助任務,并不是信息不足或者時間倉促的情況,因此,被試依舊是采用認知判斷而不是利用情緒感受來進行判斷。
閾下積極情緒對助人行為無影響,不影響旁觀者效應。
[1]劉蓉暉,王壘.閾下情緒啟動效應[J].心理科學,2000,23:35
[2]張海形.觀點采擇與共情反應對助人行為的影響:群體關系的調節(jié)作用[D].浙江師范大學,2009
[3]鄭顯亮,顧海根.國外利他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綜述[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0,(9)
[4]Bargh,J.A.,Chen,M.,&Burrows,L.The automaticity of social behavior:Direct effects of rait concept and stereotype activation ac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1:230 ~ 244
[5]Carlson,M.,Charlin,V.,&Mitler,N.Positive mood and helping behavior:A test of six hypothes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5:211 ~229
[6]Carver,C.S.,Ganellen,R.J.,Froming,W.J.,&Chambers,W.Modeling:An analysis in terms of category accessibilit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83,403 ~421
[7]Dijksterhuis,A.,Spears,R.,& Lepinasse,V.Reflecting and deflecting stereotypes: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 in impression formation and automatic behavior[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1,37:286 ~ 299
[8]Dijksterhuis,A.,& van Knippenberg,A.The rel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and behavior,or how to win a game of trivial pursui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865 ~877
[9]LantaéB,&Darley J M.Group inhibiton of bystander interven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8,10:215~221
[10]Epley,N.,&Gilovich,T.Just going along:Nonconscious priming and conformity to social pressur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99,35:578 ~589
[11]Feng Li.Helping behaviors and the perception of helping intentions among Chinese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l997,137:496 ~501
[12]Garcia S M,Weaver K,Moskowitz G B,et al.Growded Minds:The implicit bystander effec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3:843 ~853
[13]Isen,A.M.Positive affect,cognitive processes,and social behavior.In L,Berkowitz(ED)[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Vol.20,pp-253).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
[14]Macrae,C.N.,&Johnston,L.Help,I need somebody:Automatic action and inaction[J].Social Cognition,1998,16:400 ~417
[15]Neuberg,S.L.Behavioral im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presented outside of conscious awareness:The effect of subliminal presentation of trait information on behavior in the prisoner’s dilemma game[J].Social Cognition,1998,6:207 ~230
[16]Wegener,Duane T.,Petty,Richard E.Effects of mood on high elaboration attitude change:The mediating role of likelihood judgmen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44,6:66
[17]Wheeler,S.C.,Jarvis,W.B.G,&Petty,R.E.Think unto others:The self-destructive impact of negative racial stereotyp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1,37:173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