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實踐美學視野下的審美人格

2012-03-20 12:12
關鍵詞:人化對象化豐富性

張 敏

(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鎮(zhèn)江212013)

實踐美學視野下的審美人格

張 敏

(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鎮(zhèn)江212013)

實踐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根本,也是人類存在的根本方式。從以實踐為本體的實踐美學的角度對審美人格進行全面的審視,有助于我們打破以往單純從美育這一單一的維度研究審美人格的局面,以推進審美人格研究向縱深發(fā)展。從實踐美學的視野審視審美人格可以看出,審美人格不僅屬于人自身生產(chǎn)的范疇,而且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物態(tài)化;與此同時,審美人格也屬于美學的基本問題,其與美、美感、藝術一起構成美學完整的問題域。

審美人格;實踐美學;人的自身生產(chǎn);美學基本問題

審美人格不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現(xiàn)實的教育實踐中,都處于一個極為尷尬的境地。在理論研究中,審美人格作為一個比美、美感、藝術、審美活動等更為切近人自身發(fā)展的范疇,并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根據(jù)張法教授在其《美學原理》一書中的統(tǒng)計顯示,從1980年到2002年間中國出版的242冊美學原理著作中,“條分縷析地談論美學原理所可能涉及的全部問題或基本問題”[1]的標準型原理有127冊,超過總數(shù)的50%,而在這些涉及全部問題或基本問題的標準型原理著作中,主要談到的問題就是美、美感、藝術,在此基礎上,根據(jù)作者的研究興趣,加上審美教育、審美文化、部門美學等。人們最為熟知的李澤厚的《美學四講》就是從美、美感、藝術三個方面來布局的。而在教育實踐中,審美人格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又被人們簡單化、庸俗化了。趙伶俐教授在《人格與審美》一書中指出,審美人格的教育,往往被簡單化為德育,而德育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又被庸俗化為政治教育,從而完全偏離了人格教育的目標??梢?,審美人格研究的現(xiàn)實狀況與其自身的重要性是極為不對稱的。本文立足于實踐美學,從審美人格屬于人的自身生產(chǎn)的范疇,審美人格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物態(tài)化,審美人格屬于美學的基本問題三個方面對其進行解讀,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闡釋審美人格。

一、審美人格屬于人的自身生產(chǎn)的范疇

(一)傳統(tǒng)的審美人格觀

以往對審美人格的研究,基本上是把審美人格歸入美育的范疇。王一川教授在《美學與美育》一書中就明確指出:“美育側重于培養(yǎng)人的審美能力,其目的在于實現(xiàn)個體潛在的豐富性,生成知、情、意和諧發(fā)展的完整人格?!保?]完整人格的形成,依賴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即個體潛在的豐富性的實現(xiàn),而個體潛在的豐富性的實現(xiàn)又依賴于美育。因此,美育被賦予了塑造完整人格的使命。審美人格屬于完整人格的一個方面,很自然地被納入了美育的范疇。

進入20世紀以來,出于培養(yǎng)現(xiàn)代人格的需要,中國學者積極汲取西方的美育理念,以期能夠重塑國人的人格。梁啟超提出了“趣味教育”,主張通過文學、音樂、美術來“更新一國之民”。蔡元培則直接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以期到達重塑國人完整人格的目的。在蔡元培的積極倡導下,通過幾代人的倡導和研究,美育已經(jīng)成為了學校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審美人格屬于美育范疇也成了一個不言自明的常識。但是,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美育被等同為德育,甚至是政治教育,與實現(xiàn)個體潛在的豐富性,培養(yǎng)完整的人格的初衷漸行漸遠。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一方面有美育提出的教育方式操作性的因素,比如美育主張通過文學、音樂、美術等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達到以美啟真,以美儲善的目的,這就比較難以操作。更為深層的原因則在于,美育并不能夠勝任實現(xiàn)個體潛在的豐富性,生成知、情、意和諧發(fā)展的完整人格的重擔。個體潛在的豐富性、知情意的和諧發(fā)展,并不能夠通過美育來最終實現(xiàn)。

第一,個體潛在的豐富性至少包括了人的自然屬性、精神屬性、歷史性、社會性。人的自然屬性又包括人的自然情欲、物質需求,這些需要的滿足是不可能通過美育來實現(xiàn)的,而必須是通過物質生產(chǎn)來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來實現(xiàn)的。人的精神屬性則是在人的自然屬性得到實現(xiàn)和滿足之后發(fā)展起來的,包括“能夠認識自己和認識客觀世界的思維力量”,“能夠強烈地實現(xiàn)自我愿望和目的的意志力量”,“能夠感受世界并能夠表現(xiàn)主觀的愛好和厭惡的感情力量”[3]。這些精神屬性的實現(xiàn)和滿足,同樣不可能在美育中實現(xiàn),而必須是在求真的認知活動,向善的道德活動,尋美的審美活動中歷史性地實現(xiàn)的。同時,個體始終是歷史的產(chǎn)物,并且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還有歷史性和社會性。因此,個體的自然屬性和精神屬性的實現(xiàn)更要置身于歷史和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中。美育僅僅屬于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對于個體潛在豐富性的實現(xiàn)并不能夠起決定作用,而僅僅是一個范導作用,指引我們如何投身于無限豐富的實踐活動之中,去實現(xiàn)人的豐富性。

第二,個體的完整人格的形成也不能單純依靠美育來實現(xiàn)。個體的完整人格至少包括利益人格、理性人格、道德人格、審美人格四個方面。利益人格的形成主要是在物質生產(chǎn)中形成的,它的形成意味著人們的物質需求還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還是處于第一位的。當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比較充分的滿足后,人們則把注意力轉向了對世界之真的追問,需要去探究這個世界,以便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這主要是通過認知活動來實現(xiàn)的。在認知活動中,人們的理性精神得到高揚,逐步形成了理性人格。在道德活動和審美活動中,人們又逐步形成了道德人格和審美人格,逐步地從必然王國走向了自由王國,形成完整的人格。

可見,個體潛在的豐富性的實現(xiàn)和完整人格的形成,都是一個動態(tài)的歷程,需要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夠逐步地實現(xiàn)。這個過程就是人的自身生產(chǎn),而美育僅僅是人的自身生產(chǎn)這個動態(tài)歷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已。因此,嚴格地說審美人格并不是美育的范疇,而是屬于人的自身生產(chǎn)的范疇。

(二)人的自身生產(chǎn)與審美人格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根據(jù)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但是,生產(chǎn)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chǎn);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chǎn),即種的繁衍。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qū)內的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chǎn)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發(fā)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fā)展階段的制約。”[4]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兩種生產(chǎn)的理論”,前者是以物質生產(chǎn)為中心的社會實踐活動,后者則是人的自身生產(chǎn)。

關于人的自身生產(chǎn),恩格斯解釋為“種的繁衍”。但是,人的自身生產(chǎn)的這種“種的繁衍”絕對不同于動物的那種“種的繁衍”,而應該至少包含兩層內涵:第一,人的生命的再生產(chǎn);第二,人的自我完善。前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再生產(chǎn),是確保承載著人類歷史文化基因的生命體的不斷延續(xù);后者則是指在多層次積累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人的不斷的人化,即個體潛在豐富性的實現(xiàn)和完整人格的形成。馬克思主義有關人自身生產(chǎn)的理論更加側重于后者?!叭耸穷惖拇嬖谖铮粌H因為人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把類——他自身的類以及其他物的類——當作自己的對象;而且是因為——這只是同一種事物的另一種說法——人把自身當作現(xiàn)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因為人把自身作為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5]45。在實踐和理論上,人能夠把自己與其他物種區(qū)別開來,并且能夠在對象化的世界中直觀自身。因此,人的自身生產(chǎn)與動物的“種的繁衍”的區(qū)別就在于,人能夠意識到自己作為類的存在物,與其他物種區(qū)別開來,是一種具有主動性的再生產(chǎn)。因此,強調人的自身生產(chǎn),不是要強調生物學上的再生產(chǎn),而是側重于在實踐活動中人的不斷社會化、人化,即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分為外在自然的人化和內在自然的人化?!巴庠谧匀坏娜嘶?,即山河大地的‘人化’,是指人通過勞動直接或間接地改造自然的整個歷史成果,主要指自然與人在客觀關系上發(fā)生的改變”?!皟仍谧匀坏娜嘶?,是指人本身的情感、需要、感知、愿欲以至感官的人化,使生理的內在自然變成人?!保?]外在自然的人化,是人通過勞動把自然界改造為人類的無機身體,使自然界成為人的一部分。內在自然的人化是人的自然屬性逐步走向精神屬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潛在的豐富性才得以不斷地實現(xiàn)。二者的實現(xiàn)都需要通過社會實踐來達到。

因此,人的自身生產(chǎn)主要是指內在自然的人化,即屬于人的自然屬性的感官、情欲和物質需要的人化。感官的人化的特點就是功利性的消失和非功利性的生成。動物的感官純粹出于功利性的目的。人的感官首先是屬于自然屬性的,也具有功利性,受各種生理欲望的支配。但是,由于長期的“人化”,感官逐步擺脫了單純維持個體生命存在的狹隘目的,向社會性、精神性逐步靠攏。功利性的消失,使得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由單純的實用關系開始向審美關系轉換。在這個過程中,人也開始向審美的人轉化,為審美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情欲的人化和物質需要的人化與感官的人化一樣,都是人的自然屬性中的功利性逐步向審美轉化。動物的情欲,只有性,沒有愛,而人能夠由性到愛,盡管其中依然存在著動物性的欲望,但是已經(jīng)滲透了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是超生理性和超功利性的。動物的物質需求只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而人卻超越了單純的生存目的,轉變?yōu)橐环N超生物性的審美享受。因此,內在自然人化的最大特點就是對功利性的超越和審美要求的生成。這個過程具體而言就是實現(xiàn)個體潛在的豐富性和生成知、情、意和諧發(fā)展的完整人格,即審美人格形成的過程。

人的自身生產(chǎn)主要就是內在自然的人化,而內在自然的人化就是個體潛在的豐富性的實現(xiàn)和知、情、意和諧發(fā)展的完整人格的生成,以及審美人格的生成。其實現(xiàn)途徑就是以物質生產(chǎn)為中心的社會實踐。馬克思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只是由于人的本質的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人的感性的豐富性,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總之,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即確證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才一部分發(fā)展起來,一部分產(chǎn)生出來。因為,不僅五官感覺,而且所謂精神感覺、實踐感覺(意志、愛等等),一句話,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chǎn)生出來的。五官感覺的形成是迄今為止全部世界歷史的產(chǎn)物?!保?]這即是說,內在自然的人化都是建立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的。通過社會實踐,人的豐富性才得以展開,才形成了有音樂感的耳朵,能夠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即人才能夠從自然屬性走向精神屬性,從單純的功利性走向審美性。因此,人的自身生產(chǎn)是建立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的,屬于人的自身生產(chǎn)的審美人格自然也必須建立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因此,我們研究審美人格就不能夠單純從美育著眼,而必須立足于社會實踐。

二、審美人格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物態(tài)化

審美人格屬于人的自身生產(chǎn)的范疇,而人的自身生產(chǎn)的過程即是內在自然的人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逐步從自然屬性走向精神屬性,從功利的人走向審美的人。這個過程的完成,也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即個體潛在的豐富性的實現(xiàn),人從必然王國走向了自由王國。這是從其抽象的理性角度進行把握的,它還應該表現(xiàn)為一種感性的直觀,即人們可以通過感性清晰地直觀到自身的這個巨大轉變。換句話說,就是屬于人內在的本質力量需要外化為能夠被感性直觀到的“形式”。這種感性可感的直觀的“形式”就是審美人格。審美人格的生成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主體上的感性顯現(xiàn)和精神凝結。人的自身生產(chǎn)意味著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的自然屬性的人化,而審美人格正是人的自身生產(chǎn)的物態(tài)化“產(chǎn)品”。因此,審美人格是人的本質力量在以物質生產(chǎn)為中心的社會實踐中對象化之后的感性顯現(xiàn)和精神凝結,在格調和風度上表現(xiàn)為自由、和諧、個性、創(chuàng)造、超越等特質。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到審美人格的生成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實踐的多層次積累和人格的多層次積累。

(一)實踐的多層累性與審美人格

審美人格的生成屬于人的自身生產(chǎn)的范疇,因此,我們談審美人格的生成只能立足于以物質生產(chǎn)為中心的社會實踐,也只有通過豐富的社會實踐,個體潛在的豐富性才能夠實現(xiàn),知、情、意和諧發(fā)展的完整人格才能夠生成。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指出,“只有當人是完整意義上的人時,他才游戲;而只有當人在游戲時,他才是完整的人”[8]48,主張以“游戲”去統(tǒng)一被分裂的感性和理性,從而生成一種完整的人格形態(tài)。這有其合理性,因為“游戲”作為一個感性的活動,不僅能夠“擺脫法則的強制,而且還擺脫了需要的強制”[8]46,而且能夠集中地再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豐富而又分散的實踐形式,讓游戲者在集中的時空中最大化地發(fā)掘自身潛在的豐富性。但是,由于“游戲”本身僅僅是“游戲”,主要的意圖還在于娛樂,并不能真正地代替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的實踐,正如欣賞藝術并不能取代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一樣。因此,審美人格的生成還是必須立足于現(xiàn)實的社會實踐。

人們之所以忽視了從實踐來闡釋審美人格的生成,主要是長期以來對實踐范疇的理解局限于生產(chǎn)勞動上,忽視了實踐的多層累性和開放性。因為只有確立了實踐的多層累性,我們才能夠清晰地揭示人的本質力量在實踐中是如何具體地對象化,并生成審美人格的?!八^實踐的多層累性就是,實踐本身是一個多層次積累的結構;所謂實踐的開放性就是,實踐并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結構,而是隨著實踐和空間及具體條件不斷調節(jié)和變化的、恒新恒異的結構”[9]。實踐的多層累性包括了物質交換層、意識作用層、價值評估層。

人類與自然界的物質交換就是實踐積累的第一層,因為一切歷史的前提是個體生命的存在,維持和滿足個體生命存在的物質交換發(fā)展為人類的第一個實踐活動。實踐在滿足了人的物質需要之后,人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精神需要,包括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倫理需要或自我實現(xiàn)需要。這些精神性的需要在人們的心里逐步形成相應的目的、動機,即認知目的、審美目的、倫理目的,并在實踐過程中進行指導,與現(xiàn)實產(chǎn)生相應的關系,即認知關系、審美關系、倫理關系,并在實踐過程中積累為實踐的第二層,即意識作用層。實踐活動并沒有停留在由人的精神需要產(chǎn)生的認知關系、審美關系和倫理關系之中,因為人的精神需要的滿足直接推動了人對外在現(xiàn)實的判斷和評估。這在實踐上就積累為實踐的價值評估層。它包括合利益的評估系統(tǒng)、合規(guī)律的評估系統(tǒng)、合目的的評估系統(tǒng)、合規(guī)律與合目的相統(tǒng)一的評估系統(tǒng),并通過具體的物質生產(chǎn)實踐活動、認知活動、倫理活動、審美活動來體現(xiàn),具體地表現(xiàn)為利、真、善、美的價值屬性。

因此,實踐的多層累性通過物質生產(chǎn)實踐活動、認知活動、倫理活動、審美活動之間的層遞積累關系,呈現(xiàn)出利、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在這些關系之中,人的本質力量才得以逐步地展開,并且在不同實踐層次凝結為相應的人格特質,形成一個具有多層累性的人格結構,即以利為特點的利益人格,以真為特點的理性人格,以善為特點的道德人格,以美為特點的審美人格。

(二)人格的多層累性與審美人格

通過多層次的實踐活動,“現(xiàn)實的人”的本質力量才得以對象化,并在相應的實踐層級形成相應的人格。因此,人格的生成也呈現(xiàn)出一種多層累性和開放性。在《試論審美人格》一文中,陳望衡教授就指出:“人格能不能分成若干層次呢?我認為是可以的”,并且把人格分成了三個層次——最低層次的法制人格,中間層次的道德人格和最高層次的審美人格[10]。法制人格受制于法,道德人格受制于德,審美人格則遵從于自由。可見,這種劃分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了人格的多層累性了,法制人格是基本的,道德人格則是法制人格的升華,而審美人格又是道德人格的升華。只是這種劃分并不是以實踐的多層累性為依據(jù)的,因而不能夠完整地體現(xiàn)人的本質力量的豐富性。但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人格多層累性的端倪。

人格的多層累性是指,人格不是一個單一的結構,而是一個多層次積累的結構,由低級到高級為利益人格、理性人格、道德人格和審美人格,在其特質上表現(xiàn)為利、真、善、美的層遞關系。人格的開放性,是指人格并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結構,而是隨著人的豐富性在實踐的多層次積累過程中不斷展開和實現(xiàn)的一個動態(tài)結構。人格會隨著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中凝結出相應的人格特質。因此,實踐的多層累性為我們呈現(xiàn)出了一個多層次積累的開放的動態(tài)的人格結構,成為我們劃分人格類型的基礎和邏輯依據(jù)。

實踐的多層次積累為人格的多層次積累提供了直接動力,而人格的多層次積累又為審美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作為人格結構中高級階段的審美人格,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其他人格形態(tài)的基礎之上的,是人格多層次積累的結果。理性人格是對利益人格的升華,道德人格是對理性人格的升華,審美人格是對道德人格的升華。這反映了人們從追求利到真到善到美的動態(tài)過程。當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相對滿足后,就會轉而探索世界之真,追求人間之善,進而追求人間之美。這是一個多層次積累的過程,利、真、善、美相互作用,彼此作為基礎,進而實現(xiàn)知、情、意的和諧發(fā)展。審美人格作為這個多層次積累過程中的高級階段,它的生成意味著利、真、善統(tǒng)一于美,實現(xiàn)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因此,審美人格是建立在實踐的多層累性和人格的多層累性的基礎上的。

三、審美人格屬于美學的基本問題

審美人格作為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感性顯現(xiàn)和精神凝結,直接關系到個體潛在的豐富性的實現(xiàn),是我們衡量人的自身生產(chǎn)是否實現(xiàn)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審美人格應該屬于美學的基本問題,與美論、美感論、藝術論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問題域。長期以來,我們只是從美育的角度去考察審美人格,并沒有從人的自身生產(chǎn)這一維度去分析審美人格的生成,從而忽視了審美人格在美學理論中應有的理論地位。從實踐美學的理論視域中審視審美人格,讓審美人格回歸人的自身生產(chǎn)這一范疇,不僅能夠更加科學地揭示審美人格的內涵,同時也能夠更加科學合理地界定審美人格在美學中的理論地位。

(一)傳統(tǒng)的美學基本問題

古典美學的基本問題是由美的本質、審美心理和藝術三部分組成的。這三個基本問題基本上反映了古典美學的發(fā)展歷程。對美的本質的追問,源自于古希臘人從復雜多變的現(xiàn)象世界探尋不變的本質的精神。自然哲學家們追問世界的本原,以為找到了世界的本原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認識整個宇宙。這種精神影響到對美的探討上,使人們堅定了這樣的信念:只要我們掌握了美的本質,就能夠闡釋一切審美現(xiàn)象。柏拉圖對美的本質的追問,開啟了美學的第一個基本問題。根據(jù)這一思路,西方的古典美學形成了以美的本質為核心的哲學美學。

哲學美學對美的本質的研究的邏輯是從客觀世界探尋美的本質,而審美心理的研究則意味著美學的研究開始從客觀世界轉向了主體心理。古希臘把人體心理劃分為知、情、意三個部分。知,是追問世界之真的,屬于邏輯學的范疇;意,是追問人間之善的,屬于倫理學的范疇;唯獨與情感相關的一部分還沒有一門專門的學科。1750年,德國的鮑姆嘉通出版的《美學》一書認為美學就是情感或者感性認識的完善的學科,從而使得美學作為一門學科從哲學中獨立了出來。美學從客觀世界轉向主體心理,這個轉變不僅意味著研究對象的轉變,也意味著美學研究的思路開始關注人本身了。

藝術是美學的第三個基本問題,它源自于藝術與技術的逐漸分離。在古希臘,技術與藝術還沒有進行區(qū)分。直到18世紀查理斯·巴托《論美的藝術的界限與共性原理》中才明確地把藝術與技術區(qū)分開,稱之為“美的藝術”。把藝術與技術區(qū)別開來以及把不同的藝術統(tǒng)一起來的正是藝術對美的追求,從而形成了以藝術為研究對象的美學,即藝術哲學。

美的本質、審美心理、藝術組成了古典美學的基本問題。美的本質是屬于客觀的,審美心理是屬于主觀的,而藝術則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產(chǎn)物。從這個角度看,美學的基本問題能夠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問題域。實踐美學承襲了西方古典美學的這一傳統(tǒng),在西方現(xiàn)代美學拒斥美的本質的時,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來統(tǒng)一美學的基本問題,從而又掀開了與西方古典美學、現(xiàn)代美學截然不同的一頁。然而,仔細考察實踐美學對美學基本問題的闡釋,我們會發(fā)現(xiàn),美學的基本問題不僅僅包含既有的三個方面,還應該包括審美人格。

(二)審美人格作為美學的基本問題

審美人格作為美學的基本問題主要是基于三點:第一,審美人格作為與人自身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最為緊密的范疇,是我們研究的基本問題。從古典美學的發(fā)展歷程來看,美學關注的問題從客觀世界轉向主體心理,實際上就顯示出美學的核心是人。美學首先就是人學,關注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而審美人格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的感性顯現(xiàn)和精神凝結是對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集中反映。首先,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主體上的表現(xiàn)就是審美人格的生成;其次,審美人格作為感性可感的直觀形式,能夠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實現(xiàn)自我潛在的豐富性的標準。因此,審美人格與人的發(fā)展是密不可分的。美學所關注的核心之一就是人的發(fā)展。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審美人格理應是美學的一個基本問題。

第二,美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間應該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問題域,而且這個問題域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結構,會隨著美學自身的發(fā)展而不斷加入新的問題。西方古典美學的發(fā)展歷程就反映出美學的基本問題域是一個開放的結構。實踐美學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來統(tǒng)攝美學的基本問題,從而使得這個開放的結構獲得了邏輯上的相對統(tǒng)一性和完整性。但是,當我們以實踐的觀點仔細審視美學的基本問題域時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域還是不完整的,還應該包括審美人格。

在實踐美學看來,美、美感、藝術都需要從實踐中才能得到合理的闡釋。但是這個問題域顯然是不完整的,因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主體上表現(xiàn)為美感的獲得,在客體上表現(xiàn)為美的生成和美的藝術的產(chǎn)生。因此,在形式上這個結構是不對稱的。主體的美感與客體的美對應,但是主體卻沒有相應的對應物與客體的美的藝術對應。而實際上應該有一個與美的藝術相對應的對應物,即審美人格。美的藝術是美的物態(tài)化產(chǎn)品,美的人格則是美感的“物態(tài)化”產(chǎn)品。因此,美的藝術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之后在客體上的物態(tài)化產(chǎn)品,而美的人格則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之后在主體上的物態(tài)化產(chǎn)品。因此,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主體上表現(xiàn)為美感的獲得和美的人格的生成,在客體上表現(xiàn)為美的生成和美的藝術的產(chǎn)生。美與美感,美的人格與美的藝術,相互對應,形成一個更加完整的問題域。

第三,從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基本觀點看,審美人格也應該是美學的基本問題。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明確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chǎn),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構造。”[5]47這里的“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構造”,其內涵不僅指人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構造我們的生活以及對生活的集中表現(xiàn)的藝術,而且還指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構建自我,塑造自我的美的人格。因此,審美人格理所當然地屬于美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綜上所述,從實踐美學的視域重新審視審美人格,能夠更加深入地闡釋審美人格的內涵和更加科學合理地界定審美人格的理論地位,從而在推動審美人格的研究向縱深發(fā)展的同時使得美學基本理論的視野更加開闊。

[1] 張 法,王曉旭.美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3.

[2] 王一川.美學與美育[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158.

[3] 蔣孔陽.美學新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65.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465-466.

[7] 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7.

[8] 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張玉能,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9] 張玉能.實踐美學新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

[10] 陳望衡.試論審美人格[J].求索,1994(6):56.

Aesthetic Personality in the Sight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ZHANG Min
(School of Marxism,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13,Jiangsu,China)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re based on practice,which is also a way of existence of mankind.Seeing aesthetic personality in the sight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will help us break the pattern in which we just study aesthetic personality in the sight of aesthetic education,and promote the aesthetic personality study in depth.From the aesthetic personality of practical aesthetics,it is obvious that aesthetic personality belongs to not only human own production,but also the visualization of a realistic people's nature power.In the meanwhile,it belongs to the basic problems of aesthetics.Aesthetic personality,beauty,aesthetic feeling and art constitute a complete problem domain of aesthetic.

aesthetic personality;practical aesthetics;human own production;basic problems of aesthetics

B83-06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2.03.014

2012-02-26

張 敏(1986—),男,重慶市人,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實踐美學研究。

(責任編輯 文 格)

猜你喜歡
人化對象化豐富性
對象化的思想:人類生活中的信息
論《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對象化理論:作為馬克思哲學的開端與基石
“非對象化”及其人本價值
舉重若輕和舉輕若重
電視新聞報道如何擺脫平淡
任正非:一個正在“人化”的神話
論對象化及人之存在
年少如能逢夏昆
開放式課堂的豐富性及趣味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