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玲,原 昊
(大慶師范學院 文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魏晉時期,經(jīng)學衰頹,文學進入自覺時代,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表現(xiàn)為文人詩開始大量出現(xiàn),到南北朝時期已蔚為大觀。但此時的樂府民歌仍占據(jù)著詩壇的重要地位,并影響著南朝文人詩的創(chuàng)作,具體表現(xiàn)為南朝文人詩歌絕大部分展現(xiàn)出的通俗化傾向。
現(xiàn)存南朝民歌內(nèi)容較狹窄,大多數(shù)是情歌,且多做女子口吻,基調(diào)纏綿哀怨,形式上體裁短小,多為五言四句,藝術(shù)手法精致,風格清麗活潑。南朝民歌始流行在民間,后經(jīng)官方重視進入文人們的創(chuàng)作視野。蕭滌非先生在《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中云:“南朝樂府,以前期民歌為主干,梁陳擬作,則其附庸。然不有此種擬作,則民歌影響,亦莫由而著。溯自東晉開國,下迄齊亡,百八余年間,民間樂府已達于其最高潮;而梁武以開國能文之主,雅好音樂,吟詠之士,云集殿庭,于是取前期民歌咀嚼之,消化之,或沿舊曲而譜新詞,或改舊曲而創(chuàng)新調(diào),文人之作,遂盛極一時?!盵1]243此處的“民歌”、“舊曲”,即為東晉以來逐漸興盛的吳歌西曲。
從東晉孫綽、王獻之等人開始,文人模仿南方民歌的現(xiàn)象就隱約出現(xiàn),經(jīng)過劉宋鮑照、湯惠休至齊梁眾文人,成為一時之盛。下文從南朝文人詩的通俗化傾向、原因、影響及意義等方面闡述。
南朝文人詩的通俗化建立在對民歌的擬作基礎(chǔ)上,具體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情感和詩作材料的口語化、通俗化。
文人詩受民歌的影響首先表現(xiàn)為對民歌的大量擬作,在南朝文人如鮑照、湯惠休、沈約等人的文集中都占有一定數(shù)量。
兩晉時期,樂府主要沿襲漢代樂府,上層統(tǒng)治者對南方文化持排斥態(tài)度,僅有少數(shù)文人擬作南方民歌。傳世之作主要有王獻之的《桃葉歌》、晉車騎將軍沈充所創(chuàng)的《前溪歌》、孫綽的《碧玉歌》。鮑照是劉宋時代與謝靈運、顏延之鼎足而立的一位重要詩人,也是六朝時期學習南朝民歌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重要作家。他的樂府創(chuàng)作不僅得益于漢魏古曲,也吸收了同時代的民歌。鮑照以《吳歌》作題而創(chuàng)作的三首樂府,從格式到語言都具有明顯的吳歌風格:
夏口樊城岸,曹公卻月戎。但觀流水還,識是儂流下?!湟?/p>
夏口樊城岸,曹公卻月樓。觀見流水還,識是儂淚流。——其二
人言荊江狹,荊江定自闊。五兩了無聞,風聲那得達?!淙?/p>
再如《代白纻曲二首》:
朱唇動,素腕舉,洛陽少年邯鄲女。古稱綠水今白纻,催弦急管為君舞。窮秋九月荷葉黃,北方驅(qū)燕天雨霜,夜長酒多樂未央。——其一
春風澹蕩俠思多,天色凈綠氣妍和,桃含紅萼蘭紫芽,朝日灼爍發(fā)園華。卷幌結(jié)幃羅玉筵,齊謳秦吹盧女弦,千金顧笑買芳年?!涠?/p>
此詩多景物描寫,詞語華麗。除直接沿用南方民歌舊體創(chuàng)作樂府民歌外,鮑照的不少詩作都融入了南方民歌的主題、情調(diào)、風格,如《梅花落》、《幽蘭》、《采?!返?。肖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評論鮑照詩作:“發(fā)唱驚挺,操調(diào)險急,雕藻淫艷,傾炫心魂。亦猶五色之有紅紫,八音之有鄭衛(wèi)。斯鮑照之遺烈也。”[2]908此評正是針對鮑照這些具有“淫艷”風格的詩作。鐘嶸亦評價他:“貴尚巧似,不避危仄,頗傷清雅之調(diào)。故言險俗者,多以附照?!盵3]47
再如劉宋湯惠休,同樣熱衷于南朝樂府民歌的創(chuàng)作。其詩現(xiàn)存11首,或敘寫男女之情,或直抒朋友之誼。如其《怨詩行》:
明月照高樓,含君千里光。巷中情思滿。斷絕孤妾腸。悲風蕩帷帳?,幋渥詡?。妾心依天末。思與浮云長。
詩中話語和情調(diào),明顯有對《子夜歌》的繼承。全詩蘊含豐富的想象力,情感細膩,情深意切,言有盡而意無窮。時人將其與鮑照并提,有“鮑、休”之稱,因為他們的詩歌都學習南方民歌,具有語言華麗淺俗的特點?!磅U、休”二人的意義,就在于代表了文人詩與民歌的結(jié)合,成為齊梁文學的先導(dǎo)。
至齊、梁、陳時,色彩濃艷,多寫男女之情的民歌更被文人們所接受,文人們紛紛致力于艷情詩的描寫,其時的著名文人沈約、江淹、王融都寫過此類詩作。如沈約的《六憶》其六描寫新婚女子的狀態(tài):
憶眠時,人眠強未眠。解羅不待勸,就枕更須牽。復(fù)怨旁人見,嬌羞在燭前。
另外,《夢見美人》、《臨春風》等也都是此類的作品,沈約的艷情詩共31首被收進《玉臺新詠》。梁武帝蕭衍精通音樂,愛好民歌,現(xiàn)存詩作半數(shù)以上是模仿南朝民歌的樂府詩。如《子夜四時歌》十六首,模仿民歌惟妙惟肖,幾可亂真。“藍葉始滿地,梅花已落枝。持此可憐意,摘以寄心知?!?《子夜四時歌·春歌》)原始民歌為:“梅花落已盡,柳花隨風散。嘆我當春年,無人相要喚?!?《子夜四時歌·春歌》)梁武帝以其地位而如此愛好民歌,必然對梁代詩風的轉(zhuǎn)變起到重大作用。
南朝民歌對南朝文人詩的影響還表現(xiàn)為文人詩的通俗化。即指文人詩受民歌影響而表現(xiàn)出的題材內(nèi)容生活化和形式風格通俗化。具體表現(xiàn)在:
1.對日常生活情感的表現(xiàn)
劉宋時期“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龍·明詩》)。然像謝靈運這樣的山水詩作家也未能免俗,其《東陽谿中贈答》(其一):“可憐誰家婦,緣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間,迢迢不可得。”描寫一位女子仰頭望月,隨著溪水晃動自己的雙腳,忽生惆悵的心情。其《折楊柳行》寫游子別離的悲傷。這些詩作描寫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與感受,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語言淺顯而委婉,比喻通俗貼切。雖然這樣的詩在謝靈運的作品中為數(shù)不多,但也可以看出文人詩由雅變俗的趨勢。
齊梁詩人更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詩意,林庚先生曾指出,齊梁詩歌的特點是“能在日常生活中展開豐富的想象”、“與日常生活打成一片”、“一切日常生活,無不是詩的語言”[4]175-180,齊梁詩歌中專重于表現(xiàn)日常生活中俚俗瑣事的情感的詩作比比皆是,如沈約的《登高望春》:“登高眺京洛,街巷紛漠漠?;厥淄L安,城闕郁盤桓?!泵鑼懙氖浅鞘酗L景,吳均《山中雜詩》(其一):“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泵鑼懙氖巧骄幽壕?。
2.語言的通俗化
語言是詩歌的根本材料,一般來說語言是區(qū)分文人詩與民歌的基本要素,文人詩用語規(guī)范、典雅,而民歌的語言清新自然,不加修飾,出語自然,表現(xiàn)出明顯的口語化、通俗化特色。劉宋時期,一些文人已經(jīng)開始表現(xiàn)出對于西晉以來文人詩歌創(chuàng)作中用語雕琢、典雅深奧、過于書面化的傾向表示不滿,如鮑照譏諷顏延之的文章為“鋪錦列繡”、“雕蟲滿眼”。至齊代,文人更注重雅俗結(jié)合。沈約提出“文章當從三易”,即“易見事”、“易識字”、“易誦讀”[5]105,其作《夜夜曲》:“河漢縱且橫,北斗橫復(fù)直。星漢空如此,寧知心有憶?孤燈噯不明,寒機曉猶織。零淚向誰道,雞鳴徒嘆息。”真可謂“事易見、字易識、讀易誦”,用語皆為日常生活中所用之語。梁陳二代,沿襲齊代之風,且更注重詩歌的通俗性。如蕭綱的《寒閨》:“綠葉朝朝黃,紅顏日日異。譬喻持相比,那堪不愁思?!苯偟摹墩蹢盍罚骸叭f里音塵絕,千條楊柳結(jié)。不悟倡園花,遙同羌嶺雪。春心自浩蕩,春柳聊攀折,共此依依情,無奈年年別?!边@些詩句用語皆清新自然、通俗易懂。另外,體裁形式上,文人在模仿南朝民歌創(chuàng)作上,也多保留了五言四句的形式,如梁武帝創(chuàng)作的《子夜四時歌》、《楊判兒》,王金珠所作的《子夜四時歌》、《子夜變歌》、《上聲歌》等,基本上都為五言四句的形式結(jié)構(gòu)樂府的創(chuàng)作技巧,民歌中的諧音雙關(guān)、語義雙關(guān)、夸張等表達技巧,也均被文人普遍接受。
文學史上民間文學與文人創(chuàng)作之間一直存在著交叉影響的關(guān)系。正如曹道衡先生所言:“六朝時代民歌和文人詩創(chuàng)作之間的互相滲透,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比其他時期都要突出的、值得深入探索的現(xiàn)象?!盵6]291
整個南朝,統(tǒng)治者偏安一隅。相對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及山清水秀的地理環(huán)境,滋生了其縱情聲色的欲望。《樂府詩集·雜曲歌辭》載:“自晉遷江左,下逮隋、唐,德澤浸微,風化不競,去圣逾遠,繁音日滋。艷曲興於南朝,胡音生於北俗。哀淫靡曼之辭,迭作并起,流而忘反,以致陵夷。原其所由,蓋不能制雅樂以相變,大抵多溺於鄭、衛(wèi),由是新聲熾而雅音廢矣?!m言情之作,或出一時,而聲辭淺迫,少復(fù)近古?!盵7]884這里的“艷曲”、“新聲”即指南朝民歌。
劉宋立國為南朝民歌的繁榮與興盛提供了契機。宋齊梁陳四代的君主均非出身于士族,為了控制皇權(quán),大量任用非士族出身的人,大批家業(yè)豐厚的庶族地主紛紛進入上層社會,士族式微,庶族崛起,打破了傳統(tǒng)的雅俗觀念,民歌也隨之興起。唐長儒先生曾指出:“聚焦在上層統(tǒng)治者周圍的寒人特別是商人經(jīng)常在各方面影響著他們的恩主,特別是對皇室的影響。”“南朝流行的民歌,所謂吳歌與西曲一般是反映城市生活而以愛情為主的歌謠……在皇室中流行起于宋代,而這個時期恰恰是寒人掌機要的開始?!盵8]宋齊梁陳四代開國君主皆出身于寒族,他們的文化淵源自然也在下層,因此富于民間色彩的吳歌、西曲迅速被皇族所接受。
宋孝武帝即位,風靡于宮廷之外的南朝民歌開始衍進于中央宮廷。孝武帝自作《丁都護歌》六首,寫男女離別,情深意長。如:“聞歡去北征,相送直瀆浦;只有淚可出,無情復(fù)可吐?!闭Z言樸素,明白如話,把離別之際的相思哀婉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南齊書·蕭惠基傳》稱:“自宋代大明以來,聲伎所尚,多鄭衛(wèi)淫俗;雅樂正聲,鮮有好者。”[2]811“大明”正是孝武帝劉駿年號。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上層社會統(tǒng)治著對南方民歌的喜好必然促使文人對其擬作。
魏晉南北朝,文學進入自覺時代,同時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異常繁榮,文學創(chuàng)作觀念發(fā)生變化,人的性情被充分肯定。劉宋時期,“象顏延之、范曄等都對性情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給予過注意。王威則進一步提出:‘文辭不怨思抑揚,則流澹無味?!盵9]他認為文學若不表現(xiàn)“怨思”之情,就不是好文學。至齊梁時代,此種文學思想進一步被肯定,蕭子顯提出了自己對詩歌的創(chuàng)作要求:“三體之外,請試妄談。若夫委自天機,參之史傳,應(yīng)思悱來,忽先構(gòu)聚。言尚易了,文憎過意,吐石含金,滋潤婉切。雜以風謠,輕唇利吻,不雅不俗,獨中胸懷?!盵2]908-909“言尚易了,文憎過意”就是要求剔除詩歌中文藻過縟、用典過繁的風氣,要求“雜以風謠”,“不雅不俗”,這也是梁代文人的普遍認識。
可見,齊梁文人反對過于書面化、典雅深奧的語言風格,倡導(dǎo)雅俗結(jié)合,語言淺顯,流暢自如,理論上的要求也自然地貫徹于他們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
漢末戰(zhàn)亂,三國紛爭,西晉滅亡,晉室南渡,朝代更迭,加之南北朝的征戰(zhàn),使得魏晉南北朝整個時期都處于政局動蕩的局面中。傳統(tǒng)儒學一統(tǒng)天下的時代被打破,儒家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失去了約束力,反之,道家享樂主義與佛教思想開始盛行,魏晉南北朝成為一個思想解放或者說思想混亂的時代。人的自我與自然本性被喚起,人們開始在詩文創(chuàng)作中大膽地表達自然情欲,而民歌出語天然,感情真摯,自然被文人所普遍接受與模仿。正如王琦《論南朝樂府所反映的社會心態(tài)》所論:“南朝樂府反映了時人既滿懷傷感,又追逐聲色艷情,既欣賞女性美,又不乏猥褻玩賞的社會心態(tài)?!盵10]
從中國詩歌史的走向來看,繼《詩經(jīng)》、《楚辭》、漢樂府民歌之后,建安詩人在學習樂府民歌的基礎(chǔ)上,迎來了文人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潮。但自曹魏至西晉,樂府便停止了采集民歌的工作,其時的樂府詩作便越來越趨向于雅化,甚至脫離音樂而徹底成為書面文學。至南朝,清新婉約的江南民歌再次引起上層社會的重視,進而通過樂府機構(gòu)的采集、整理、演唱,對文人詩產(chǎn)生新的影響,成為古詩發(fā)展歷程中的一次重大變化。文學史上,民間文學與正統(tǒng)文人創(chuàng)作總是交互影響,并且每當文學處于上升時期的時候,文人們總是不自覺地從民間文學中吸取養(yǎng)料??梢姡铣窀鑼δ铣娜嗽姷挠绊懲苿恿宋膶W進步的潮流。
上面提到,建安詩人從漢樂府民歌中汲取養(yǎng)料,形成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次文人創(chuàng)作高潮。與此同時,文人詩創(chuàng)作也逐漸趨向于雅化,至西晉,以潘岳、陸機為代表的文人詩,講究形式,描寫繁復(fù)、辭采華麗,東晉詩壇更是被玄言詩充斥,文人詩創(chuàng)作進一步脫離民歌風貌,從而形成典雅深邃的面貌。劉宋初期,詩壇宗主顏延之、謝靈運更是對民歌持鄙夷之態(tài),顏延之曾諷刺同時代學習樂府民歌的湯惠休、鮑照二人,稱其詩作為“委巷中歌謠”。這樣,從建安時期的曹植、王粲等文人至劉宋時期的顏延之、謝靈運為代表,形成了文人詩創(chuàng)作的主流。但由此詩歌創(chuàng)作的弊病也越來越明顯,過于雅化而至文辭佶屈聱牙,晦澀難懂,完全打破了詩歌宜朗朗上口的音樂美,也破壞了詩歌以情動人的特質(zhì)。正因為如此,南朝文人對民歌的學習及模仿才尤為重要。文人重新把目光轉(zhuǎn)向樂府民歌,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追求雅俗結(jié)合,語言上吸收南方民歌的淺顯流暢、朗朗上口的音樂性的特點;主題上,受南朝民歌多寫男女之情的影響,開始注重詩歌以情動人的特質(zhì),增強了詩歌內(nèi)容的抒情性。
從語言上看,南朝民歌的語言風格影響了當時詩歌的語言風格,正如葛曉音先生所說:“南北朝樂府民歌以清新明快的風格和生動活潑的口語,打破了晉詩典雅板滯的語言和玄言詩質(zhì)木枯燥風格,對南北朝詩歌語言風格的變革產(chǎn)生了關(guān)鍵的作用,為南北朝詩乃至唐詩的發(fā)展指出了一條康莊大道。齊梁文人在模仿南北朝樂府民歌的過程中,雖然歪曲了民歌的精神,但兩晉以來日益僵化的語言亦賴以掃蕩罄盡?!盵11]
從體裁上看,南朝民歌四言五句的體式成為絕句創(chuàng)作的源頭。葛曉音先生在《八代詩史》中論述道:“南北朝樂府民歌創(chuàng)造了抒情小詩的新題材,成為五七言絕句的源頭?!盵11]五、七言四句的小詩雖然在漢代民歌中就已出現(xiàn),但數(shù)量極少,且無甚影響。而南朝民歌形式上多數(shù)以五、七言四句為主,被南朝文人大量模仿,如齊代文人謝眺創(chuàng)作的新體小詩《玉階怨》:“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fù)息。長夜逢羅衣,思君此何極?!北憧煽醋鑫娜宋逖越^句形成的標志。諸如此類的作品,在南朝文人創(chuàng)作中為數(shù)不少,使其至唐代而蔚為大觀,發(fā)展成絕句。
南朝艷冶的情歌還影響了梁代宮體詩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宮體”之名,起于梁簡文帝蕭綱時期,就其內(nèi)容而言,主要是以宮廷生活為描寫對象,具體題材不外乎詠物與描寫女性,辭采濃麗,風格柔靡。宮體詩雖興于梁代,但卻可追溯至劉宋。南朝樂府哀淫靡曼,多歌唱愛情主題。魏晉以后,戰(zhàn)亂頻繁,南方雖然經(jīng)歷了宋、齊、梁、陳四代,卻相對穩(wěn)定,偏安一隅?!赌鲜贰ぱ袅袀鳌酚涊d:“凡百戶之鄉(xiāng),都市之邑,歌謠舞踏,觸處成群?!贝朔N社會風氣下,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不同于以往“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以男女情愛為主題的民歌。文人們擬作樂府民歌,雖然仍保留了較為豐富的民間氣息,但同時也注入了文人化因素,技巧更為純熟,描摹更為細致,辭語更為綺艷,慢慢形成了區(qū)別于樂府民歌的艷情詩,即宮體詩。
綜上所論,南朝文人詩通俗化在中國詩學發(fā)展歷程上意義顯著,正如蕭滌非先生所概括的:“要知南朝樂府自是富有時代性與創(chuàng)作性之文學。雖其浪漫綺靡,不足擬于兩漢。然在文學史實具有打開易新局面,鼓蕩一新潮流之力量?!N種傳統(tǒng)的觀念與公用,至是已全行打破而歸于消滅。由敘事變而為言情,由含有政治社會意義者變而為個人浪漫之作,桑間濮上,鄭衛(wèi)之聲,前此流波,而發(fā)榮滋長,而蔚為大觀?!盵1]251
[參考文獻]
[1]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2] 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3] 鐘嶸.詩品注[M].陳延杰,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4] 林庚.中國文學簡史(先秦至唐代)[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5] 駱玉明.張宗原.南北朝文學史[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6]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7] 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8] 唐長儒.南朝寒人的興起[M]// 唐長儒.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9.
[9] 趙輝.南朝文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通俗化傾向[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1993(4).
[10] 王琦.論南朝樂府所反映的社會心態(tài)[J].晉東南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4).
[11] 葛曉音.八代試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