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麗
(河北師范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孫大雨是我國著名文學(xué)翻譯家、莎士比亞研究專家、“新月派”詩人。他一生先后完成了《英譯屈原詩選》《古詩文英譯集》《英詩選譯集》等譯著并翻譯了莎士比亞的八部著作,有《孫大雨詩文集》傳世,為20世紀的文學(xué)翻譯和文學(xué)創(chuàng)作作出了杰出貢獻。以往學(xué)界對孫大雨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學(xué)思想方面,而對他眾多的翻譯作品缺乏應(yīng)有的注意和深入研究,因此筆者不憚鄙陋,試以其《英譯屈原詩選》為對象來梳理和總結(jié)其英譯作品的一些特點,進而希望對其中體現(xiàn)出的翻譯理論及對文學(xué)作品翻譯的啟示意義進行一些必要的討論。不周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英譯屈原詩選》是孫大雨先生在七十高齡時花費四年時間,傾注大量心血完成的一部優(yōu)秀譯作,其中翻譯了屈原的絕大部分作品。相較于許淵沖、楊憲益夫婦等的譯作,這部譯作特點鮮明,充分展現(xiàn)出其典籍英譯的風(fēng)格。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翻譯工作者,首先要充分考慮讀者的需要,站在讀者的立場進行翻譯和注解?!冻o》產(chǎn)生在戰(zhàn)國末期,和當(dāng)時的思想文化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戰(zhàn)國時代的思想文化對現(xiàn)在處于西方文化語境中的讀者來說無疑是陌生的。為了讓這些讀者能真正讀懂《楚辭》,孫大雨先生非常重視對相關(guān)背景知識的介紹,在書中“導(dǎo)論”部分他用英文詳細講述了先秦時代從三皇五帝到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發(fā)展情況,并對屈原的思想、詩歌和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等問題做了交代,這部分占了全書近五分之三的篇幅!這樣就使西方讀者在未讀屈原詩歌之前,對屈原其人、其詩產(chǎn)生的背景有了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和認識,這在所有《楚辭》英譯本中也是獨一無二的。同時,相較于其他譯本,孫譯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是直譯了很多原詩中的語詞,并對這些語詞的含義做了細致的注釋,下面列舉幾家有代表性的《楚辭》譯本與孫譯本做一對比,以窺一斑。以《離騷》中“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三家譯文為例:
I have so much beauty inside,oh!
And add to it a style ornate.
I weave sweet grass by riverside,oh!
Into a belt with orchids late.[1](P3)
(許淵沖)
With lavished innate qualities indued,
By art and skill my talents I renewed;
Angelic herbs and sweet selineas too,
And orchids late that by the water grew.[2](P5)
(楊憲益、戴乃迭)
So,I am well endowed with inner virtues diverse,
Added to furthermore by nurture brave and daedal;
Endued thus with selineas and angelicas,*
I wear as pendant ruffle eupatories autumnal.*[3](P311)
(孫大雨,“*”表示原處加注,文略)比較幾家譯文,明顯可見孫譯對中國文化信息的反映最為詳細,其中他還對“秋蘭”用了整整兩頁的篇幅進行解釋,如引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Eupatory has several species:eupatory(蘭草)and arethusa(澤蘭)grow by the water-side.Mountain eupatory(山蘭)is eupatory growing on mountains.Orchid(蘭花)also grows on mountains,but is distinctly different from mountain eupatory.Orchid which grows in this neighborhood(Lih was a native of Chyih-tsur,蘄州,Hupei,湖北)has leaves likeLiriopegraminifolia(麥門冬)and blooms in autumn.”[3](P471)除此之外,他還利用《楚辭辯證》等經(jīng)典注疏解釋了“蘭”的產(chǎn)地和文化內(nèi)涵等內(nèi)容,并將《九歌》中出現(xiàn)的“蘭”拿來做集中說明。孫譯何以要花費這么大的氣力來解釋“蘭”呢?究其原因,“蘭”在中國文化體系中具有獨特的蘊涵——“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jié)”[4](P243),“蘭”象征著處于貧苦失意之中而不動搖,堅定向上的高潔人格,屈原在《離騷》等作品中也多借“蘭”以自喻,表達自己不愿隨波逐流、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崇高氣節(jié)。因而如果不對“蘭”作充分解釋,西方讀者肯定無法理解這一意象的獨特文化內(nèi)涵,進而也會影響對屈原思想和精神的理解。孫譯這樣豐富的解釋當(dāng)然會使讀者一目了然,非常清楚,讀者的收獲也必然能夠躍出文本本身,而拓展至對中國文化的整體認知和了解。
孫大雨這種“豐厚翻譯”的策略不僅展現(xiàn)了中國豐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有利于把外國讀者吸引到我們這里來。孫譯本的實踐也進一步證明,譯者只有對翻譯對象所涉背景知識及文本內(nèi)容做出深入研究之后,才能真正在譯作中傳達出所譯文本的真實意蘊,所以一個優(yōu)秀的翻譯工作者首先應(yīng)當(dāng)成為本民族文化、文學(xué)研究的專家。
由于《楚辭》在中國文學(xué)史、文化史上的獨特價值和無與倫比的杰出地位,我國歷代學(xué)者都非常重視對《楚辭》的閱讀和闡釋,而由于角度不同,理解的深淺不同,也自然產(chǎn)生了眾多不同的解釋。拿“離騷”二字來說,歷代便有多種不同的解讀,如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認為:“離騷者,猶離憂也?!睎|漢班固《離騷贊序》釋為:“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蓖跻荨冻o章句·離騷經(jīng)序》則認為:“離,別也;騷,愁也?!彼抉R遷所謂“離憂”可能涵蓋“遭遇憂愁”和“離愁別緒”二義,班固解為“遭憂”,王逸解為“別愁”是分而言之。歷代學(xué)者的解釋雖各有深入細致處,但大抵不出此二義。此外還有釋讀為“牢騷”、“歌曲名”及“與愁告別”等意思的。這些不同的解釋也考驗著譯者對文本內(nèi)涵的理解,因而也必然會產(chǎn)生不同的譯文,如許淵沖先生譯“離騷”為“Sorrow after Departure”,即“因別生愁”,取王逸的解釋;孫大雨先生則譯為“Suffering Throes”,即“遭受苦難”,取班固的解釋。大雨先生為何舍棄其他諸說,獨取“遭受苦難”之說呢?這就要聯(lián)系他翻譯《離騷》時的特殊歷史背景來說了。
孫大雨先生性格倔強固執(zhí),心覺不公,有怨必申,他容不得人間的一點不平。他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屢遭迫害,備受折磨,著手開始翻譯《楚辭》時又正值“文化大革命”開始并逐漸進入登峰造極的日子。嚴祖佑先生曾在《教授風(fēng)骨——獄友孫大雨》一文中回憶道:“孫先生‘走紅’是1957年他成為名噪全國的大‘右派’,從而受到全國上下一致‘聲討’之時,至‘文革’年代,他早已是風(fēng)頭已過的‘死蟹’一只,雖然例行公事的批斗、抄家仍必不可免,但如果識相一點,低低頭,彎彎腰,咬緊牙齒挨那么幾下,也許并不一定就從‘冷盆’變成‘熱炒’。然而,孫先生偏不買賬,他因不堪忍受‘紅衛(wèi)兵小將’從‘觸及靈魂’到‘觸及皮肉’的‘革命行動’,盡管年事已高,竟還倚仗著自己身高體壯,和‘小將’們對打了起來。其結(jié)果自然是‘老賬’、‘新賬’一起算,被作為‘現(xiàn)行反革命’關(guān)進了看守所,判既判不了,放又放不得,在牢房里一住就是三個寒暑?!保?]作為譯者,他的坎坷歷程及其超然的愛國主義精神、杰出的人格正好和屈原的曲折經(jīng)歷、偉大精神是非常吻合的。種種艱難的歷程,使得大雨先生能夠設(shè)身處地地去體會屈原的經(jīng)歷,“遭受苦難”也更符合他對屈原思想的理解??梢姡摹冻o》英譯并不是單純的譯介,其中也包含著他強烈的身世之感和愛國情懷。
從文化史的角度來看,屈原詩作不僅是文學(xué)作品,更是中華文化的直接體現(xiàn)。將屈原詩選英譯,不僅是在宣傳我國的優(yōu)秀文學(xué)作品,也是在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從這一點上來說,也提醒我們,要想成為一名杰出的翻譯工作者,必須要有一種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使命感和擔(dān)當(dāng)情懷。翻譯說到底就是要傳播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以此促進各民族和國家間的交流和理解,沒有責(zé)任感、使命感是絕對做不好這項工作的。
20世紀詩歌翻譯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優(yōu)秀的詩歌翻譯家首先應(yīng)該是一名杰出的詩人。孫大雨先生不僅是詩人,同時還是一位詩歌研究者,他在20世紀50年代寫作的《詩歌底格律》中就已經(jīng)開始對屈原的詩歌進行研究了。
在《英譯屈原詩選》一書“導(dǎo)論”中,他采用與《詩經(jīng)》對比的方式和音步分析的方法對屈原詩歌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解釋。他認為:“(《楚辭》)既然是從《詩經(jīng)》發(fā)展而來,因此也必然是《詩經(jīng)》的產(chǎn)物。這部初周的詩歌集錦,其詩行(格律群)的規(guī)范是二音步,四字一行,每音步二個字。”[3](P280)而屈原的詩歌中三字組音步明顯多于二字音步,并且詩行常用“兮”字來結(jié)尾,四行詩節(jié)中,三音步詩行和二音步詩行是交替出現(xiàn)的,“所有這些使詩歌在格律進展上顯得活躍動人,速度奇快且令人感到意外。這與《詩經(jīng)》那種莊重和循規(guī)蹈矩的韻律相比,真可說是聞所未聞,也是不可想象的”。[3](P289)不僅如此,由于漢之后楚音已無從復(fù)現(xiàn),歷來對屈原作品如何吟誦一直爭論不休,而孫大雨先生的音步分析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條極好的路徑,“可能恢復(fù)了被公和僧道騫對詩人作品的吟誦方式”。[3](P290)這一獨到之處也使得其譯本獨具魅力。
正是由于孫大雨先生明確的詩歌理論意識以及在《楚辭》翻譯中恰到好處的運用,使得他這部譯作的理論含量明顯超過了其他幾部譯作,這也告訴我們,翻譯工作不僅僅是語詞、段落內(nèi)涵的準確翻譯,同時還應(yīng)有明確的理論指導(dǎo),惟其如此,翻譯出來的作品才能在普及性的基礎(chǔ)上真正體現(xiàn)出譯者的獨特性。
無可否認,由于《楚辭》文本的復(fù)雜性,孫譯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二句,孫譯為“He gave me Ts’en-tsê,Upright Rule,the good name formal,/And for easy use,Ling chün,Ethereal Poise,did assign.”[3](P311)而根據(jù)《楚辭》學(xué)界眾多學(xué)者的研究認為“正則”和“靈均”是屈原對他的名和字即“平”和“原”的一種解釋,并非還有“正則”、“靈均”的名和字。孫大雨先生卻在注解中說屈原有兩套名和字,這顯然是錯誤的。把屈原的名當(dāng)做了formal(given)name,還加了一個for easy use,而字恰恰是for formal use。此外,他還特別加以注解:“It is said in The Tsur Rites(《周禮》)that a boy is given his formal name three months after his birth,and when he has grown up to manhood at the age of twenty(counted on the lunar calendar),he is given his informal name for daily use.”[3](P470)這個注解是把名和字的關(guān)系搞錯了。然而瑕不掩瑜,盡管孫譯本存在著一些問題,但這并不影響其在當(dāng)代《楚辭》英譯史上經(jīng)典的地位。孫大雨先生英譯《楚辭》的策略和方法也是值得我們認真總結(jié)和利用的。
[1]許淵沖.楚辭[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9.
[2]楊憲益,戴乃迭.楚辭選[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孫大雨.英譯屈原詩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德明.孔子家語譯注[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8.
[5]嚴祖佑.教授風(fēng)骨——獄友孫大雨[J].江南,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