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法德自由主義的價值觀

2012-04-07 17:33:26宋清華
關鍵詞:信念理性倫理

宋清華

(河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洛陽471003)

論法德自由主義的價值觀

宋清華

(河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洛陽471003)

法德的自由主義價值觀主要來源于歐洲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其核心是唯理主義。唯理主義偏好意圖倫理、信念倫理和價值理性。它相信人的理性能力的無限性,但一直秉持懷疑主義的原則;它喜歡革命與變革,堅決反對傳統(tǒng),主張革除習俗與慣例,但它又喜歡對社會與人的改造,相信人性的無限可完善性。它所秉持的這些觀念極易將其價值當作現(xiàn)實去推行,從而導致惡果,因此需要對之進行限定、劃界,方能發(fā)揮其作用。

唯理主義;自由主義;理性;價值理性

法德的自由主義和英美的自由主義分屬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前者源于法德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后者則發(fā)軔于英國的經(jīng)驗主義傳統(tǒng);一個信奉理性的至上性和經(jīng)驗的不確定性,一個則強調(diào)經(jīng)驗的重要性和理性的有限性。兩種不同的傳統(tǒng)也導致了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和制度觀。在此,我們主要討論法德自由主義的價值觀問題。

法德的自由主義價值觀主要來源于法德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形式是唯理主義,它假定每個人都是完全均等地擁有理性,并且人類取得的成就都直接是(因此也屬于)個人理性控制的結(jié)果。在唯理主義看來,由于人有能力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預測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和歷史的進程,所以,人類有能力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更好的制度,建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它相信社會制度的發(fā)展是人的理性設計的結(jié)果,而非自然演進而成的。

首先,唯理主義偏好意圖倫理和信念倫理。它強調(diào)邏輯推理的重要性,重視先驗的理論,并從這種先驗推理發(fā)展為對歷史的邏輯探索,構(gòu)成先驗主義的理想追求,這也是人類自由意志的體現(xiàn)。但邏輯推理仍有一個不容懷疑的前提——某種價值預設,它構(gòu)成了推理的前提。因此,它反映的是一種具有先在價值預設的意圖倫理和信念倫理。這種意圖倫理強調(diào)一個行為倫理價值在于行為者的意圖的至善性、高遠性、純正性。它是指向理想世界的,只要是為了達到這一至善理想的實現(xiàn),什么手段都是可以接納的。為了達到目的,它可以不顧一切,可以采取任何行動,至于行為的后果則不在它考慮的范圍內(nèi),也無須對行為后果承擔責任,因為這是出于善良的動機和目的;錯誤是難免的,只要目的純正,其他問題則是次要的,可以忽略不計。這是一種目的倫理,它追求的目標是指向彼岸世界的,而非現(xiàn)實世界,這就是至善的道德理想。由于它所建構(gòu)的理想的超驗性、高遠性和純正性,所以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是人們觀照現(xiàn)實、進而批判現(xiàn)實和反叛現(xiàn)實的有力武器,這也是其之所以有誘人的魅力的原因。至于信念倫理,它則指一個行為的倫理價值在于行動者的心情、意向和信念的價值,它使行動者有理由拒絕對后果的負責,而將責任推諉于上帝或上帝所容許的邪惡。信念倫理屬于主觀的價值認定,行動者只把保持信念的純潔性、純正性視為責任,至于行為的后果則由上天負責。信念倫理也把善惡的標準放在主觀信念、意向上,凡符合信念的行動就是善的,否則為惡,至于行為所造成的后果要由彼岸的絕對者——上帝負責。從這種倫理出發(fā),對目的和手段的理性關聯(lián)加以考慮,凡不符合主觀價值判斷的行動不僅被視為無用,而且要加以排斥,堅決禁止此類行動的發(fā)生。這是一種在世界外(出世)思考的倫理,是在行動者對主觀心情、意圖和信念的奉獻中達成的,并不要求以行動意義的內(nèi)在一貫性認識為前提。唯理主義對這兩種倫理的偏好,也是與它重先驗邏輯輕經(jīng)驗、輕具體事物的理論品性相一致的。

其次,唯理主義喜好價值理性。唯理主義之所以推崇價值理性,是與它對意圖倫理和信念倫理的追求分不開的,也是前者的邏輯延伸,或者說邏輯推理的結(jié)果。無論是意圖倫理還是信念倫理,都蘊含著對至善理想目標的追求,而這些目標本身就是價值判斷。這樣,它對價值理性的接納和偏愛自然就在情理之中。只是出于某些倫理的、審慎的、宗教的、政治的或其他行為方式的考慮,與成功的希望無關,純由對特定價值的意識信仰決定行動。它強調(diào)人的理性,相信行動具有無條件的、排它的價值,而不顧及后果如何、條件是否具備。對價值合理性行動來說,行動本身是否符合絕對價值,則是當下所要傾全力關注和解決的事情,至于行動可能會引出什么后果,則在所不計。對它而言,價值合理性行動之所以屬于“合理性”,首先在于它的價值選擇是合理的,即行動者把追求的目標視為某種特定的價值,在明確地意識到目的這一點上,它與工具理性有著共同之處;其二,只要是“價值”合理性,亦即在行動者為不計后果的激情、理想、信念所驅(qū)使這一點上,它又與工具理性相異,而與不能通過理智思考、理性計算的情緒、巫術相通?!皬哪康暮侠硇缘牧隹?價值合理性始終是非理性的。確實,價值合理性越是把自身價值推崇到絕對價值的地步,與之相應的行動就越是‘非理性的’。因為行動者越是無條件的善行、對義務的獻身,他就越不考慮行動的后果?!盵1]價值理性行動則基于對“存在應該是什么”的認識,故它與信念、意圖相聯(lián)系。如果從事前的主觀價值判斷出發(fā),即站在信念倫理或意圖倫理的立場,那么對目的和理性關聯(lián)的“存在是什么”的認識不僅無用,反而是有害的,因為后者是排斥主觀價值判斷的。信念倫理與價值倫理都不顧及行為后果,而且對行為后果都不負責任,要么將之委之于諸神,起到神之作用的意識形態(tài),要么根本不予考慮,置之不顧。所以它們并不要求在事實認識和價值認識之間保持一貫性原則。對它們而言,彼岸和來世的問題就是應當完全當作直接的心情、信念和意向的問題。因為現(xiàn)實是如此的不完滿、不完美,甚至到處都是缺陷,罪惡也不斷從此衍生,人們在這樣的世界是無法得到幸福生活的,必須摧毀這個充滿邪惡和不完滿的世界,重構(gòu)現(xiàn)實社會和生活,追求至善的價值和崇高而又理想的社會制度,才能滿足人性發(fā)展和完善的需要。這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價值追求,在制度層面上,這種追求往往表現(xiàn)為一種形而上的至善價值追求,在現(xiàn)實世界是無法實現(xiàn)這種理想的,理性只有在經(jīng)驗世界才能設計具體的制度并發(fā)揮其作用。

唯理主義除偏好意圖倫理、信念倫理之外,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基本信條和原則,成為左右其行動、規(guī)制其思想的依據(jù),這也是借以觀察和分析唯理主義在政治運作和制度發(fā)展方面所持理論的基礎,而這些信條和規(guī)則自然與理性主義傳統(tǒng)的內(nèi)在發(fā)展邏輯相一致。

1.堅信人類認識能力的無限性。唯理主義認為人的知識來自人的理性而非經(jīng)驗,經(jīng)驗是不可靠的,要獲得可靠而又有普遍性的知識,只有借助理性認識,通過理性的邏輯推演,人們才能獲得具有普遍性、客觀有效性的知識,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因此,他們強調(diào)數(shù)學方法的普遍意義,倡導理性的演繹法,認為通過演繹推理,人們可以不斷地加深對事物本質(zhì)、規(guī)律的認識,不斷地使認識得到完善。而對事物本質(zhì)的把握也逐步地深入,由初級本質(zhì)到次級本質(zhì),再到……這是一個不斷接近真理的過程,人的理性最終能夠達到對事物的最終本質(zhì)的認識。所以,人的理性的這種不斷完善性,使人能夠獲得確定而完善的知識,這種知識是指導人們行動的指南。同樣,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人們可以借助對社會發(fā)展認識的知識,來設計社會制度,實現(xiàn)一個可欲的社會。社會的發(fā)展、制度的建設都是人們在這種“知識”(真理)的指導下的結(jié)果。這種理性設計而形成的社會和制度,將使人類達至一種更高級的文明狀態(tài)。這一理論最早是由盧梭、霍布斯特別是笛卡爾提出的,他們認為一切有用的人類制度都是而且應該是自覺的理性特意設計的產(chǎn)物。這種理論被笛卡爾派理解為esprit geometric(幾何學精神)——一種從若干確定不已的前提,通過演繹過程達到真理的精神能力。

對唯理主義者而言,人類社會獲得的一切優(yōu)勢和機會,一概被歸功于理性設計而不是對傳統(tǒng)規(guī)則的遵從。他們認為,只要對目標做出更為恰當?shù)幕I劃和理性的協(xié)調(diào),就能消滅一切依然存在的不可取現(xiàn)象。晚年的凱恩斯對理性主義所造就的思想有著準確的描述:“我們徹底摒棄了我們應遵守一般原則的義務。我們宣布,有權按照每種情況的利弊得失去評價它們,而且宣布,自己有智慧、有經(jīng)驗、有自控能力去做好這件事。這是我們偏激而充滿進攻性的信念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外人看來,這是我們最為明確的危險標志。我們完全拋棄了道德上的陳規(guī)陋見和傳統(tǒng)智慧。也就是說,從反道德論者這個詞的嚴格含義上說,我們正是這種人。發(fā)現(xiàn)事物的結(jié)果,當然要考慮事物的價值。但我們不承認自己承擔著道德義務或內(nèi)心的約束去順應或服從別人。我們在上帝面前宣布,我們就是自己事務的法官?!盵2]

從這段話不難發(fā)現(xiàn),唯理主義不僅要拒絕傳統(tǒng)的道德準則,而且要拒絕一切有約束力的抽象性原則(與抽象的原理不同,抽象原則是指人類長期演化中形成的行為規(guī)范),不管它是道德原則還是別的什么準則。這等于說,人類的智力足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無需依靠普遍原則的幫助。換言之,人對一切行為后果都能做出翔實而可靠的評價,對整個環(huán)境都能做出充分的認識,因此有能力成功地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顯而易見,這一論斷中包含著一個對人類智力的大膽假設:人們對一切事實都了如指掌,掌握事實的任務,都可由人類的智力一手包辦。這種理論的結(jié)果是要人們相信,社會是人類有意為某種目標而精心建構(gòu)起來的,這在笛卡爾的忠實信徒盧梭的著作中也表現(xiàn)得非常清楚。相信某個最高權威,尤其是代表機構(gòu),必須擁有不受限制的權力,從而相信民主必須意味著多數(shù)有不受限制的權力,這是唯理主義的另一種結(jié)果。

2.主張反傳統(tǒng)、革除習俗和慣例。唯理主義認為,理性在社會進步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任何現(xiàn)存的東西都必須接受理性法庭的審判。但理性要維護自己的權威和主導地位,就必須革除傳統(tǒng)、廢除習俗和慣例。他們認為,人類的進步一向是科學的進步,是判斷的合理性的進步。他們斷言,科學、理性與傳統(tǒng)知識是對立的;理性與科學是以對經(jīng)驗的批判為基礎的,理性與科學程序的實踐及其威望已使傳統(tǒng)及其信仰威風掃地。傳統(tǒng)沒有對人們所提出的或接受的信仰加以驗證,這種驗證是與理性和實證觀察的規(guī)則相一致的檢驗。唯理主義把傳統(tǒng)視為信仰的基礎加以批判,如同無知一樣。無知和傳統(tǒng)被連在一起,兩者被看作是可憎的歐洲舊秩序的組成部分。他們認為,人類必須向前邁進,從武斷的和壓制人的權威中解脫出來,用具有科學啟示的理性指導人類的事務。他們憎恨大多數(shù)人曾經(jīng)所處的迷信和無知狀態(tài),并將這種狀態(tài)與基督教會強制性的教義聯(lián)系在一起。教義的本質(zhì)就是要人們不經(jīng)理性的思考和實證的觀察就接受它們。大多數(shù)教義的要旨常常具有持久性,這種要旨就是傳統(tǒng)的一部分。教義與信仰的強制性互相結(jié)對,于是傳統(tǒng)也染上了本應屬于教義的惡名。

對傳統(tǒng)的厭惡和毀棄,在法國大革命中達到極點。保守主義思想家柏克就指陳過這一事實。他認為,法國革命從根本上沖擊并動搖了人類社會秩序和自由的基礎,以及在漫長歷史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和人類文明的瑰寶。它毀掉了凝聚著祖先們無數(shù)智慧的傳統(tǒng),破壞了社會賴以進步的習俗、慣例,使社會陷于無序和暴力之中。托克維爾也指出:“法國革命的目的不僅是要變革舊政府,而且要廢除舊社會機構(gòu),因此,它必須同時攻擊一切現(xiàn)存權力,摧毀一切公認的勢力,除去各種傳統(tǒng)更新風俗習慣,并且可以說,從人類頭腦中蕩滌所有一貫培育尊敬服從的思想。”[3]在托克維爾看來,大革命要一舉推翻迄今維持社會等級制度和束縛人的一切機構(gòu)和習俗,與過去的傳統(tǒng)徹底決裂,并摧毀象征傳統(tǒng)的一切社會秩序。這正是啟蒙主義造就的結(jié)果。對于唯理主義而言,歐洲舊秩序是一個具有多種特征的混合物。傳統(tǒng)就是其中之一。

在唯理主義看來,過去的遺產(chǎn)是討厭的累贅,人們避之唯恐不及,而這個時代還遠未結(jié)束;人們需要改變、取代或拋棄盛行于他們社會之中的大多數(shù)信仰、慣例和制度,代之以新的而且毫無例外的是功能更好的信仰、慣例和制度。在這一推論的支配下,現(xiàn)存的特別是繼承下來的東西屢屢遭殃。它們要么必須加以改變,要么就要被徹底廢棄,退出歷史舞臺。因為傳統(tǒng)本身就意味著阻止發(fā)展、阻止將科學和理性運用于人類事務中的全部因素,不丟棄它們,人類理性就不能將自身從教條和武斷的權威中解放出來,更不能從傳統(tǒng)所有的約束中徹底解放出來,理性設計的新的更美好的東西就無法推行下去,人類就無法依據(jù)理性促使人類生活向更趨完善的方向發(fā)展。

總之,在他們眼里,我們繼承的東西糟糕得無以復加,一切不完善、弊端和缺陷都是傳統(tǒng)導致的,人們完全可以依據(jù)理性建設一個完美的社會,通過人們的努力和借助更充分的手段,人類能夠使最高的目的、至善的理想得以實現(xiàn)。無論如何,人們必須將繼承來的制度進行脫胎換骨的修正,或?qū)⑵鋻仐?。這一切的完成都需要以摧毀傳統(tǒng)為前提。因此,我們在唯理主義那里看到的都是對傳統(tǒng)的詛咒和誹謗,一切不是、罪惡都源于傳統(tǒng),所以我們必須與傳統(tǒng)徹底地一刀兩斷。

3.主張變革與革命。唯理主義偏好變革與革命,也是與其理論的內(nèi)在邏輯相一致的。唯理主義認為,現(xiàn)實世界充滿著弊端,甚至是邪惡,這一切都與傳統(tǒng)及其制度有關。人的理性完全可以設計出一個美好的社會制度,追求至善的社會理想來避免這些缺陷和不足之處,按照人類理性的指導追求可欲的生活,使人性得到凈化和升華,達到更高的倫理道德境界,根除或摒棄現(xiàn)實世界的弊病和邪惡,在人間建立一個理想的天國。但是這一理想社會的實現(xiàn),必須首先拋棄現(xiàn)實社會的傳統(tǒng)、制度等,必須與過去的一切徹底決裂,割斷同它的一切聯(lián)系,他們要拋棄一切模式,走自己的路。他們絕不能仿效任何古人,要力爭創(chuàng)新,而不能拘泥于以往。他們同時下定了決心,要同舊世界徹底決裂,他們也就不可能認同任何一種現(xiàn)成的模式,即使可以接受某種現(xiàn)成模式的某些原則,他們也不能接受這種模式本身,一切現(xiàn)成的東西無疑都有陳舊之嫌,都應該被拋棄,至少不應該照搬它們。他們認為革命就是要拋棄全部的舊傳統(tǒng),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民族。只有這樣,理性設計的美好社會藍圖才能實現(xiàn),因為要按照理性設計的原則、理論實施,就不能與過去的任何東西發(fā)生關系,否則理性設計的圖紙就會遭受玷污,就很難保證其真正實現(xiàn)。然而,由于傳統(tǒng)與舊制度有著深厚的基礎和強大的影響力,不可能自然地消除或自動地退出歷史舞臺,因此必須通過變革與革命才能徹底掃除它們,為新社會的建構(gòu)打下良好的基礎。正像托克維爾對法國大革命的評述那樣:如果只考慮大革命本身,人們就會清楚地看到,這場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毀若干世紀以來絕對統(tǒng)治歐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稱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的、更簡單的、以人人地位平等為基礎的社會政治秩序(一個理想的社會)。這就足以產(chǎn)生一場規(guī)模巨大的革命。因為古老的制度與歐洲的幾乎一切宗教法律和政治法律混合交織在一起。除此之外,這些制度也產(chǎn)生了一整套思想、感情、習慣、道德作為它們的附屬物。要想一舉摧毀并從社會軀體中摘除與各器官相連的某一部分,需要一場可怕的動亂,這就使這場大革命顯得更加偉大。它們似乎摧毀一切,因為它所摧毀的東西觸及一切,也可以說與一切相連。當然,變革與革命,尤其后者會給社會帶來不確定的結(jié)果,但變革與革命的對象主要是針對專制與極權、壓迫奴役、不平等等一系列社會丑惡現(xiàn)象的,變革與革命帶來的是一種嶄新的希望和理想的社會,是人類自由和解放的美麗藍圖,這種理想期待要比專制、奴役具有更大的誘惑力和感召力。況且,專制社會不僅使人們遭受壓迫和剝削,造成人的不平等和不自由,而且毒害人的精神和心靈。在這種毒害下,人失去了純樸善良的天性,人性中的美好的東西都被破壞殆盡,人與人之間相互欺詐,整個民族的健康肌體遭到侵害,社會正在墜入墮落和腐化的深淵。因此,有必要對民族進行一番更新改造,以實現(xiàn)社會的人性復歸,建立一個更好的社會。在此,革命和變革不僅被視為反抗專制的合理行為,而且具有拯救人類靈魂的價值。變革和革命本身就是美好的,它們的破壞本身就具有建設性,破壞一個舊世界是為了建設一個新世界。同時,變革和革命可以使戰(zhàn)火平息,動蕩終結(jié),而且為最終拯救各種美德的努力打通了道路,清除了障礙。就其本身而言,它們從事破壞的功勞只在于為重建提供了前提。如果在革命前不存在重建的潛力,新的積極建設就不會隨其而至。另外,在唯理主義眼里,變革與革命還有創(chuàng)造性功能,這不是指革命本身具有內(nèi)在的創(chuàng)造性,而是因為它使本來受到阻礙的創(chuàng)造力獲得了解放。具體的說只有人們在革命之前就明白革命之后做些什么,革命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政體。革命的創(chuàng)造性有賴于對一個合理或至少是有利的替代世界的展望。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唯理主義已將革命蒙上了圣意的光環(huán),一切美好的字眼都被賦予了革命一詞。因為這是理性設計和建構(gòu)制度、創(chuàng)造理想社會的根本手段,是至善的道德理想從天國移植到地上、從彼岸世界轉(zhuǎn)換到現(xiàn)實世界的工具。這才是唯理主義偏愛革命和變革的原因。

4.人性具有無限的可完善性或人性可變論。

唯理主義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這種善的本性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通過人的有意識的行為加以改變而使人不斷向善,這個過程也是一個無限的過程。人性可改變論的哲學基礎,源于笛卡爾式的懷疑主義認識論。它并不直接否定人性的存在,而是提出通過運用理性可以對人性有目的的予以改造的思想。既然人性的內(nèi)涵可以更換,既然人沒有一成不變的本性,那么,這就意味著人沒有自在的、不為外在世界所改變的本性。這種唯理主義的人性可改變論或可改善論,成為后世激進主義政治運動改造人性的理論基礎。

但是,近代理性主義者在某種程度上也承認人性中沾染惡的可能性。他們認為惡并非人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惡來自后天的社會,正是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才使人變壞、使人腐化墮落的。他們強調(diào),人的罪惡行為是由社會制度造就的,就人表現(xiàn)出罪惡的種種性格而論,過錯顯然不在個人,問題出在培育個人的社會制度上,是制度的缺陷造成的。消除那種使人產(chǎn)生惡行的環(huán)境,惡行就不會再滋生了。故此,需要代之以適于養(yǎng)成守秩序、講規(guī)矩、克己穩(wěn)重、勤勉耐勞等習慣的環(huán)境,這些品格也就可以形成。既然人的善惡習性皆出自社會環(huán)境,那么運用適宜的方法就可以為任何社會以至整個世界培養(yǎng)任何一種普遍的性格——從最好的到最壞的、從最愚蠢的到最有教養(yǎng)的性格。因為除了在自然界的無生命物質(zhì)中人們永遠可以找到的細微差別外,每個人的人性都是完全相同的;它是毫無例外地、普遍地可以改造的。有鑒于此,為了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人性發(fā)展的環(huán)境,把人的本性恢復到原來純潔和堅強的程度,道德必須利用一切規(guī)則,努力使人變善,并且還要完全考慮他們的真正幸福。[4]對唯理主義而言,要求人向善、行善,是完全合乎理性的行為,也是可欲可求而又可以推行,進而實現(xiàn)的理性訴求。這種訴求又是與其對意圖倫理和信念倫理的追求相一致的,或者說就是它們邏輯的延伸,更是其道德理想主義對現(xiàn)實世界進行改造的人性基礎,它把人們的求善心理和追求完美性、完滿性的訴求以理性的形式反映出來,也是人類作為社會的人試圖超越自身的局限性、超越自身的自然屬性的限制、追求自由和人類崇高尊嚴的體現(xiàn)。這在一定范圍內(nèi)的確是有意義的,但一旦超出特定的范圍,就會帶來無法預料的后果。

5.懷疑主義原則。唯理主義繼承了啟蒙主義傳統(tǒng),要把一切都放在理性法庭上進行審判,認為一切事物都要經(jīng)過理性的懷疑和批判,看它們能否經(jīng)受住理性的審查;人的心靈不依靠任何偶然的事物,思想除了理性的權威外,不服從任何外在的權威。他們認為他們是在同一切理性的敵人孤立作戰(zhàn),他們是權威的敵人,偏見的敵人,常識的敵人,宗教的敵人,傳統(tǒng)、風俗和習慣的敵人。由于敵人太多,他們只能用懷疑的態(tài)度來審視一切,保衛(wèi)理性不被玷污,所以他們對事物的態(tài)度是懷疑主義的,但也并不悲觀,因為對理性的堅信,又使他們具有樂觀主義的性格。他們強調(diào),不管觀點、習性、信念、常識等多么根深蒂固、廣為人接受,他們都要毫不猶豫地對其質(zhì)疑,用理性的東西來判斷,看它是否能經(jīng)得起理性原則及其邏輯力量的審查和過濾,如果同理性的原則和邏輯判斷不一致,就說明它是不可信的,也是不能接受的東西。不過,唯理主義只懷疑理性之外的東西,對理性自身則不懷疑,這是基于笛卡爾的懷疑主義發(fā)展而來的。理性是其懷疑主義的立足點,因而理性自然是無需質(zhì)疑的,也是不容置疑的。他們認定,理性是懷疑主義的武器,通過理性的懷疑,破壞掉現(xiàn)存的一切不合理的東西,包括傳統(tǒng)、信念、權威、制度等,因為不掃除它們,就無法使理性重構(gòu)符合理性的生活與秩序。所以必須讓理性具有為世界立法的權力,具有決定事物的價值、觀點的真理或行動的適當與否的力量。他們堅信,理性對于人類都是共同的,理性思考的力量也具有普遍性,它是論證的根據(jù)和靈感,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

唯理主義的懷疑主義態(tài)度,使其對制度及由制度規(guī)范的社會持不屑態(tài)度。他們認為,在所有世界中,政治世界是最經(jīng)不起理性檢驗的——政治總是審慎地布滿了傳統(tǒng)、偶然性、不確定性和短暫而不能持久的東西。理性則要破除偶然性,尋求必然性、確定性的制度,破除短暫的、不能持久的東西,尋求永恒不變的至善理想社會。所以,它要用理性為社會定身打造一個經(jīng)得起理性推理而又符合抽象原則的制度,這種制度決不是經(jīng)驗的東西,因為那是靠不住的、短暫易逝的東西,而且也是缺乏合理性之物。在這個領域也像在任何其他領域一樣,理性是絕對的權威,擁有最大的發(fā)言權、決定權。在設計出社會制度后,還必須依賴理性進行管理,這才是一個有序而又統(tǒng)一的世界、一個不會有爭議的世界。在理性的管理下,一切人和物,都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各安其分,真正達到一種物盡其用、人盡其責、天下歸心、其樂融融的局面,一切不平等,一切壓迫、矛盾和對抗都將被消除,一個真正的地上天國也就由此而生了。

唯理主義這種價值觀在西方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發(fā)端在古希臘。柏拉圖的先驗理性說——理念論及其“理想國”理論都是其表現(xiàn)。此后唯實論如奧古斯汀的“天上之城”理論,基督教所設定的千禧年理論都是這種理性觀的不同表現(xiàn)。接著是笛卡爾在哲學上對先驗理性的論證和盧梭對至善社會的理想形態(tài)及其實現(xiàn)的理論說明,而休謨和康德對宗教神學的哲學批判最終使神學形而上學的威風掃地,宗教、神學的上帝被迫退守到人們的心靈中,僅僅成為信仰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追求至善的價值理性就成了唯一的選擇,因為彼岸世界祛除了上帝的權威之后,就只留下道德的理想國世界。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黑格爾用其辨證法論證了世界的不斷可完善性,表明世界通過辨證的否定,不斷地進步向前發(fā)展,而理論與實踐、真與善是一致的,歷史與邏輯也是相統(tǒng)一的,至善論的哲學論證就最終在黑格爾那里得到了完滿的證明,所余下的工作就是開始行動起來,將這種道德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

在此,對法國大革命表示贊同的黑格爾,只需在《法哲學原理》里論證普魯士王國的秩序合于大革命的原則,那么“真善一致”、“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理性觀就實現(xiàn)了。[5]可以說,這種理性觀從根本上顛覆了休謨與康德的二元論理性觀,為哲學走出觀念世界而引發(fā)“現(xiàn)實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從此,哲學再也不是關在思辨世界獨自訴說心曲的哲學家的獨白,而是要沖出觀念世界,幻化為物質(zhì)力量以改變世界。難怪德國詩人海涅要告誡人們,不要輕視那些閉門苦思的哲學家,因為他們可以產(chǎn)生雷霆萬鈞的力量;把他們視為從事著許多價值輕微工作的無害學究,那就是低估了他們的能量;假如康德沒有使唯理論神學家的上帝威望掃地,羅伯斯庇爾就不會砍掉國王的腦袋。海涅警告過當時與他共同生活的法國人:德國唯心主義的形而上學家們(費希特、謝林之類的追隨者們)乃是一群狂熱的信徒,他們既不會被恐懼嚇退,也不會因為喜歡尋歡作樂而卻步,總有一天,他們會在狂怒中揭竿而起,把西方文明的豐碑夷為平地。他宣告說:當這些巨大的形而上學的浪潮把歐洲推向戰(zhàn)爭和毀滅時,相形之下法國大革命就顯得如同一場兒戲了。海涅切身體會到,哲學或形而上學的力量(例如他隨堂聽講的黑格爾的思想)無疑還是非常偉大的,它是間接的力量,卻又是深遠的力量,哲學家決不是無害的咬文嚼字者,而是一股巨大的或善或惡的力量,是人類未被認識的立法強人中的佼佼者。[6]可見,當觀念走出自身世界要鬧革命的時候,“善”的觀念就會成為真的,理論的東西就要變成現(xiàn)實的力量,整個世界將為之顛覆和震驚。從這個意義上講,哲學家是掌握“善”“惡”力量的強者,這種形而上的力量一旦發(fā)作起來,可以毀滅文明世界。我們從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以及冷戰(zhàn)時期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對峙中,可以看到或聽到這種觀念引發(fā)的令人恐懼的力量或可怖的聲音。當然,這種說法仍是針對形而上的理想來說的。

事實上,這種理性觀勢必會造成這種價值理性越界為現(xiàn)實的理性追求。這種越界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因為這種價值追求常常是以至善價值追求而居于彼岸世界,它本身是人類對超越自我的理性構(gòu)想,是指向彼岸世界、類似天國世界的理想,是人性對終極之善的不懈追求的反映,是人類至善理想在彼岸世界的光輝對塵世世界的映射。作為一種至高的懸置目標,它有其無可替代的價值;作為終極目的,它也具有定向和感召的作用,同時又是對塵世工具理性的強有力批判,對之具有規(guī)導作用。但是,它永遠只能作為彼岸的東西而存在,作為應然的價值追求而顯示其價值,而不能被移植到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世界。否則它肯定會給現(xiàn)實世界帶來紛亂,破壞經(jīng)驗世界的秩序,使之無序、混亂,甚至帶來戰(zhàn)爭或毀滅性的災難。這樣,價值理性最終跨越了道德與法治的界限,這已為法國大革命及其結(jié)果所證實。其實,這種價值理性是從先驗邏輯進入具體的歷史的,它反對經(jīng)驗理性對已往歷史經(jīng)驗(包括傳統(tǒng)、習慣、風俗)的尊重,斷然否定人類的已然狀態(tài)。它從先驗原理抽象出幾條不證自明的邏輯起點,強調(diào)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實乃邏輯主導和統(tǒng)領歷史,歷史乃邏輯的必然結(jié)果,歷史只是邏輯推論的具體展開和實現(xiàn),因此邏輯的便是歷史的。所以,它要求放棄已然,進入應然世界,這是一切至善論的邏輯理路。然而,價值理性的這種思維過于強調(diào)了價值的合目的性,而忽視了歷史的經(jīng)驗性。價值自然可以懸設于彼岸世界來裁判經(jīng)驗世界的優(yōu)劣短長,卻不能以其理念來重構(gòu)經(jīng)驗世界,因為經(jīng)驗世界的法則只能由經(jīng)驗世界來鍛造,人類無法離開歷史的經(jīng)驗。盡管先驗邏輯的建構(gòu)有其合理性,但彼此之間還是有各自的域界或活動范圍,對人類而言,理清這一點至關重要。[7]因為對歷史的尊重,構(gòu)成經(jīng)驗主義的歷史態(tài)度及其經(jīng)驗理性的思維方式,而對先驗性邏輯的探求,構(gòu)成先驗主義的理性追求。前者是長度,累積人類歷史的淵源;后者是寬幅,測量人類意志的極限。前者是縱向的積累,后者是橫向的擴展;沒有前者,即沒有時間,沒有后者,即失落空間。人類若要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則需要經(jīng)驗歷史與先驗邏輯的彼此互動。

[1]蘇國勛.理性化及其限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92-93.

[2]John Maynard Keynes.Two Memoirs Dr Melchior;A Defeated Enemy and My early Beliefs[M].Intro by David Garnett.London:Rupert Hart-Dais,1949:97-98.

[3][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M].商務印書館,1992:48.

[4]劉軍寧.保守主義[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65-67.

[5]顧準.顧準文集[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412.

[6][英]布萊恩·麥基.思想家[M].周穗明,翁寒松,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13-14.

[7]朱學勤.道德理想國的覆滅[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49.

On the Franco-German Liberal Values

SONG Qing-hua
(School of Marxism,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uoyang 471003,China)

The liberal values of France and Germany are mainly from the liberal values of the rationalist tradition in Europe,of which its core is rationalism.Rationalism prefers intentions ethics,beliefs ethics and value rationality.It believes the infinity of the human capacity for reason,but it always upholds the principle of skepticism;it likes revolution and innovation,and is resolutely opposed to the tradition;it advocates abolishing customs and practices,but it also lik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and people,believing the infinite perfectibility of human nature.Due to these ideas it contains,it will make it easy to implement its value as a reality,leading to bad results.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warrant the limits,boundaries so as to play its role.

rationalism;Liberalism;sense;value rationality

B821

A

1672-3910(2012)02-0038-07

2011-10-18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YJA720027)

宋清華(1968-),男,河南西平人,副教授,博士,北京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主要從事西方政治哲學和西方價值哲學研究。

猜你喜歡
信念理性倫理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為了信念
黃河之聲(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4
發(fā)光的信念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信念
民族音樂(2018年4期)2018-09-20 08:59:04
醫(yī)改莫忘構(gòu)建倫理新機制
“本轉(zhuǎn)職”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歸
理性的回歸
汽車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 17:45:28
婚姻家庭法的倫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對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宜都市| 张家港市| 安化县| 金坛市| 昔阳县| 德格县| 铁力市| 高陵县| 梅河口市| 蒙山县| 清苑县| 当涂县| 义马市| 彭阳县| 白山市| 兴安盟| 华安县| 东丰县| 时尚| 天柱县| 彩票| 昌都县| 施秉县| 利川市| 吉安县| 富裕县| 沧源| 武功县| 米易县| 铜鼓县| 米脂县| 清流县| 游戏| 沙洋县| 马边| 哈尔滨市| 永福县| 边坝县| 杂多县| 三台县| 沙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