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嵐
(1.武漢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2.河北經貿大學 學報編輯部,河北 石家莊 050061)
數字出版是“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內容編輯加工,并通過網絡傳播數字內容產品的一種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為內容生產數字化、管理過程數字化、產品形態(tài)數字化和傳播渠道網絡化”。因此,廣義上說,只要是用二進制技術手段對出版的任何環(huán)節(jié)進行的操作,都是數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傳統(tǒng)出版業(yè)數字化的全部過程和結果,同時也包括新興的數字媒體[1]。目前,我國期刊數字化的轉型路徑包括三種:
第一種是“紙質——數字”形式的期刊,即傳統(tǒng)學術期刊在印刷出版紙質刊物之后,將相同的目錄和論文的電子版上傳到網絡出版電子期刊,通過作者個人注冊的賬戶可進行在線投稿、查看稿件的審閱結果,可查閱當期或過期的印刷版期刊內容,還可通過關鍵詞進行同一主題或作者的文章檢索,借助紙質期刊和電子期刊的雙重途徑擴大刊物的影響力,增加與作者、讀者的交流,其中包括一刊單獨上網即單刊編輯部注冊獨立域名和數刊聯合上網,即2刊或2刊以上共同注冊獨立域名。國外的此類期刊網站如Nature(http://www.nature.com)、Science(http://www.science.com)等,國內的諸如中國科學系列雜志、中華醫(yī)學會及其主辦的幾十種刊物等均實現了網上投稿及超鏈接等業(yè)務。
第二種是純電子學術期刊(Electronic-only journal)或純網絡期刊(Networked journal),它的選題、策劃、組稿、投稿、審稿、意見反饋、編輯、出版、檢索以及與作者和讀者的互動交流等編輯、出版、發(fā)行的全過程都是在網絡上進行的,并以網絡為唯一的發(fā)行和傳播渠道,定期或不定期連續(xù)出版,每期均有卷號或期號標識的連續(xù)性出版物[2]。2008年我國教育部主管的《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精品論文》正式創(chuàng)刊,它是我國科學技術領域第一個有正式刊號的網絡電子期刊,每一期均按專業(yè)以光盤形式出版,同時在網站中分學科全文展示,并可全文檢索,帶有明顯的開放存取期刊的特點,如投稿、審稿、編輯、出版及時快速,存儲空間大大壓縮,內容的檢索、回索極其方便,攜帶輕便,成本低及有利于形成讀者、作者、編輯的即時互動關系等。
第三種是將紙質期刊的電子版出售給網絡數字化集成平臺,借助這些集成數據庫實現刊物的數字化,即通過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商業(yè)數據庫,期刊社將紙質出版物的電子版以集中授權的方式出售給這些集成平臺,由他們將每篇文章分散上網傳播,用戶可通過題目、全文、關鍵詞、作者等信息進行單篇指定或多篇集成搜索。以中國知網為例,經過十幾年的發(fā)展,其已經成為集期刊雜志、博士論文、碩士論文、會議論文、報紙、工具書、年鑒、專利、標準、國學、海外文獻資源為一體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網絡出版平臺?!吨袊R資源總庫》提供CNKI源數據庫、外文類、工業(yè)類、農業(yè)類、醫(yī)藥衛(wèi)生類、經濟類和教育類多種數據庫。每個數據庫都提供初級檢索、高級檢索和專業(yè)檢索三種檢索功能,并已形成網上包庫、鏡像站點、按流量計費和刊登廣告等成熟的贏利模式。隨著我國期刊數字出版產業(yè)規(guī)模的進一步擴大,互聯網期刊的技術平臺提供商已經不再停留在簡單地將傳統(tǒng)的印刷品數字化,而開始對收錄的文獻、信息資源主動地進行分析、加工和整合,制成海量信息數據庫,走向內容資源的二次開發(fā)階段。
版權問題一直是制約期刊數字出版發(fā)展的瓶頸,其中宏觀上有國家版權戰(zhàn)略缺失的原因,微觀上則由于數字出版企業(yè)沒有能夠突出版權的戰(zhàn)略地位,未能建立完善的版權授權或代理管理制度。
1.現階段適用于數字出版的法律法規(guī)明顯滯后,有待于進一步修改和補充。我國目前對數字出版作品的管理分屬工商、公安、新聞出版、文化等多個不同的部門,申請行政執(zhí)法時會涉及到多個部門的職權范圍,需要多方協調,存在著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的現象,因此無法對數字出版作品實施即時有效的監(jiān)控。
2.版權授權機制不規(guī)范。數字信息的網絡傳播幾乎沒有技術限制,不僅可以很方便準確地進行復制粘貼,還可以被任意刪改或者移植。與傳統(tǒng)出版物的盜版行為相比,數字刊物盜版的打擊難度更大、成本更高。著作權人的合法權利和出版社、期刊編輯部的出版權益都難以得到基本保障和有效維護。由于數字期刊著作權主體是海量的且期刊的時效性強,大部分期刊的出版周期是月刊,還有很多是半月刊甚至是周刊,短時間內獲得如此海量作者一對一的直接授權在現實中是根本行不通的,會導致疏漏授權和授權不真實的現象。目前,互聯網企業(yè)在期刊數字版權問題上一般的做法是采取與期刊社授權合作、分享收入的模式,即直接與期刊社簽約,并委托期刊社將版權費用轉付給作者。但是這種做法并不能得到法律的認可。因為,期刊社并不具有作品的網絡傳播權,期刊社沒有與作者明確授權范圍,因此就不能代表作者將其作品在網上進行傳播。十多年來,龍源期刊網采用龍源授權合作模式,一直堅持付費閱讀、按合同約定與刊社合作伙伴分配收入,沒想到還會遭到侵權起訴,暴露了這種版權集中管理機制的不健全。
1.傳統(tǒng)期刊出版單位的人員構成一般包括文字編輯、校對、編務和發(fā)行等。文字編輯和校對人員都具有過硬的出版專業(yè)知識,編務和發(fā)行人員則負責與作者和讀者的聯系及刊物的發(fā)行工作。數字時代的來臨,使出版產業(yè)的發(fā)展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傳統(tǒng)期刊存儲的載體是紙質,復制方式是印刷,發(fā)行渠道是客戶訂閱或通過郵局發(fā)行,而數字期刊的載體是二進制代碼,復制方式是下載,發(fā)行或傳播的方式是下載、復制和粘貼。文字信息處理數字化和信息傳播網絡化,使傳統(tǒng)的編輯出版模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這些新變化對編輯出版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從目前高等院校編輯出版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來看,我國大多數高校編輯出版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方式、課程設置和師資力量配置都是在傳統(tǒng)出版方式下設立的,普遍致力于適應傳統(tǒng)書刊編輯出版工作需要,因此存在著出版教育與數字出版產業(yè)嚴重脫節(jié),培養(yǎng)目標與產業(yè)發(fā)展對人才需求錯位,導致編輯出版業(yè)人才缺口增大與編輯出版學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業(yè)困難并存。
由于各技術提供商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和文本格式,如方正的CEB、書生之家的SEP、超星的PDG、中文在線的OEB、萬方數據的PDF和中國知網的CAJ,其電子閱讀設備在文本格式上不能兼容,這既不利于數字出版機構開發(fā)可隨意使用的通用格式的數字化出版物,造成了各數據提供商的重復性勞動,增加了用戶閱讀的成本,成為制約數字出版產業(yè)發(fā)展的瓶頸。
數字出版的產業(yè)價值鏈是以內容為源頭,以互聯網、電信網絡、廣播電視網絡等為傳輸渠道,通過電腦、手機、電紙書等手持電子接收終端為讀者服務的一個完整的鏈條。著作權人、期刊社、技術提供商、閱讀設備提供商、電子媒體運營商、電信(廣電)等網絡運營商以及終端用戶等形成了數字出版產業(yè)價值鏈的主體。處于產業(yè)鏈上游的著作權人對數字出版的收益分配不了解,作為內容提供商的期刊編輯部在主要依托商業(yè)數據庫網站實現數字化轉型的方式中處于利益分配的弱勢地位,缺少話語權與主導權,致使擁有版權的大多數期刊出版單位只是數字資源的提供者而不是控制者,在數字出版領域獲利能力較低。
國家應加強數字出版管理方面的立法,建議盡快修訂《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辦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和《著作權法》,將“數字出版”、“數字發(fā)行”和“數字傳播”的概念和范疇進一步細化。另外,還應致力于數字版權保護從載體向內容加密和版權管理發(fā)展,在技術方面加強對數據加密、數字水印技術及網銀支付的信用保護技術等的完善和改進。
在版權管理方面,目前市場中的版權獲取模式除了傳統(tǒng)期刊出版單位代理授權模式外,還可采取授權要約模式、第四方版權服務運營模式和開放授權模式等新的形式。
1.期刊社代理授權模式。目前,大多期刊網的版權模式是通過與傳統(tǒng)期刊社簽訂《網絡電子版合作協議書》來進行的,學術期刊在加入數字化集成平臺上網時則是通過發(fā)表加入某期刊全文數據庫的聲明來獲得作者作品的網絡傳播許可授權。解決海量作者的授權是全球數字出版產業(yè)面臨的共同難題,為此,一攬子的集體授權方式是最有效的方式。而集體授權的最佳途徑就是通過期刊社進行。在這種模式中,如CNKI等數據庫依法取得了期刊社等出版單位及文獻作者的授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與期刊出版單位均簽署了《“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入編協議》、《中國期刊網入網協議》等法律文件。入編CNKI數據庫的期刊出版單位也分別采用了與作者簽約、要約、公告明示等方式,從作者處取得了其作品的網絡傳播權[3]。在進行期刊光盤復制、網絡傳輸過程中,盡可能地保障了各方面的權益。
2.授權要約模式。即期刊社可通過版權頁向作者發(fā)布版權要約申請,作者根據自己的版權授權意愿,要求在其刊發(fā)文章的期刊中刊登“權利人授權聲明”,明確該文章的版權授權范圍、授權費用及支付方式等。這種授權方式成本低,授權范圍大,版權收益大,開創(chuàng)了既能體現當事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自治原則,又避免了過高的交易成本,提高了授權效率,值得借鑒。
3.第四方版權服務運營模式。研究版權問題不能僅僅停留在保護層面,還要能實現作品的價值,促進文化產業(yè)的健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國際版權交易中心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考慮成立的。權利人、運營商和代理方共同與第四方服務平臺開展版權交易,著作權人將著作權授予版權交易中心行使,由版權交易中心向使用者發(fā)放許可證和收取使用費,為使用者獲取大量作品提供了方便,也為著作權人提供了著作權的有效管理和集約化服務,可以降低版權交易成本,盡可能地挖掘和運營版權。
4.開放授權模式。蘋果和百代在數字音樂領域開放數字版權的做法開創(chuàng)了版權開放的先河,即放棄一部分版權,以促進作品更自由更方便地傳播。其最直接的目的是在充分保護作者著作權權益的基礎上更加方便地使用和傳播創(chuàng)作成果,通過共享版權的推廣,建設知識共享新規(guī)則和創(chuàng)新擴散新體系[4]。
學術期刊的出版發(fā)行需要成本,數字化的出版模式更是需要高昂的計算機軟硬件維護、網絡管理等費用,因此亟需創(chuàng)新學術期刊數字化的贏利方式,可嘗試以下方式:
第一,可以通過在統(tǒng)一平臺鏈接廣告的方式取得收益。第二,提供專題定制服務。傳統(tǒng)學術期刊多為綜合性理論刊物,個人用戶訂閱數較少。專題定制可以充分滿足個體用戶的要求,形成為數巨大的專業(yè)性強的“長尾”,可以采用分類優(yōu)惠收費的辦法鼓勵讀者選擇專題訂閱。第三,按照文獻資料的時效性確定收費比例。最新文獻全文收費下載,如全價下載最新半年的文獻,半價下載半年前的文獻,免費下載同類專業(yè)或選題近1~3年的文章。第四,手機包月或短信訂制專題,瀏覽最新期刊論文的選題與摘要,收取包月信息費。還可通過手機定制專題,免費瀏覽優(yōu)先數字出版的文章,收取專題定制服務包月費用。第五,與各類即時通信工具服務商、電子郵件服務商聯營,采取訂閱郵件的方式,定制當期刊物的目錄與文章摘要瀏覽。第六,提供所刊發(fā)文章的重點推介服務。學術期刊付費在數據庫網站主頁宣傳自己的刊物特色及當期刊物特色欄目的內容,論文下載費用可作為推介服務的廣告費,實現平臺與期刊社互利雙贏。第七,電子版權創(chuàng)新經營。數字化背景下,學術期刊已經超越其原有的載體限制,不斷細化電子版權,獲取更大價值??梢試L試建立多媒體合作產業(yè)鏈,形成傳統(tǒng)期刊、電子期刊、數據庫、音像制品等多層次化經營模式。通過多種傳媒產業(yè)的介入運作,創(chuàng)造1+1>2的市場乃至社會效應。
1.傳統(tǒng)編輯出版人員應培養(yǎng)網絡媒體的編輯出版技能?,F實中,鑒于網絡媒體的強大表現能力、即時溝通作用和科技信息使用者的檢索使用習慣,學術期刊編輯必須熟悉網絡媒體的特點與要求,提高網絡媒體的編輯與出版技能,主要包括計算機應用和多媒體轉換能力,收集與整合科技信息的能力,策劃編輯專題的內容、表現形式、媒體類型及各種媒體的相互配合與互補的能力,還要積極參與期刊數字出版的相關研究、了解最新的數字出版技術,在可能的情況下,組織或參與有關數字出版標準的起草與制定,從而牢牢地掌握數字出版技術的領先權與話語權。
2.實現編輯出版專業(yè)高等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數字化和全媒體出版的發(fā)展趨勢,要求編輯出版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主要是適應數字出版產業(yè)發(fā)展需要的既懂現代數字傳媒技術,又懂文化藝術表現形式,既懂數字信息技術的應用,又懂內容和藝術設計,以多媒體出版物、網絡出版物的內容編創(chuàng)、藝術設計和制作為特色的應用型、創(chuàng)新型數字化出版人才。具體而言:(1)增加并強化數字出版專業(yè)的相關課程。各高校編輯出版專業(yè)應增開數字出版的課程,如網絡通信技術、數字化多媒體制作技術、平面媒體的電子排版、數字版權保護、數字媒體創(chuàng)意與策劃、數字書刊營銷策劃等課程,提高學生的數字出版理論和技能。(2)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實踐教師隊伍建設。在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增設講習班、研討會、案例教學、獨立項目研究以及舉辦數字出版論壇,增加實踐教學方式的運用。與此同時,重視職業(yè)資源的教育與引導,聘請從事跨媒體出版實踐的具有豐富經驗的管理者、從業(yè)者來校講授相關課程,彌補師資隊伍技能之不足。(3)配置相對完善的試驗教學設施。如建設能模擬出版社、報刊社編輯出版流程的實驗室或網絡編輯室,使學生能夠調用多媒體設備對數字書刊出版中的流程銜接進行體驗,培育定點數字出版單位做為實習基地,逐步建立訂單式培養(yǎng)機制,與用人單位聯合培養(yǎng)人才。
對學術期刊而言,由于其具有理論性強、文化層次高和讀者群特定的特殊屬性,決定了它不可能完全走市場化發(fā)展模式的道路,對于贏利、發(fā)行考慮得較少,而比較關注傳播模式的改革,即通過數字化轉型,越來越多地介入網絡傳播,擴大刊物的影響力。目前大多數期刊社所進行的數字化只是將期刊的紙質內容簡單地轉化為電子版后上傳到網絡供讀者下載,或者是將紙質期刊的電子版提供給商業(yè)數據庫網站。這種做法并未對傳統(tǒng)的期刊編輯、運營和管理產生根本性的變革,且通過研究期刊數據庫中社科期刊的存在形式我們發(fā)現:任何一種期刊,在這些數據庫中都不再以獨立的期刊形式存在,封面、目錄已基本消失,剩下的只是一篇篇論文,而這些論文也已被拆散,通過最常見的如題名、全文、作者、關鍵詞等檢索方式進行跨庫搜索付費后才能瀏覽。因此,從實質上來說——期刊消失了,期刊的刊物特色、編輯思想、編排風格、特色欄目統(tǒng)統(tǒng)不見了,還何談提高刊物的影響力呢!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雜志社關于期刊網站群的探索就為期刊數字化開辟出了一條新路。首先,期刊的編輯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徹底改變了目前期刊數字化中紙質刊物的電子版上網即網絡版、網絡版從屬于紙質版的狀況,而是將數字化的編輯理念、編輯流程貫穿于編輯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把期刊數字化的運行方式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其次,數字期刊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完全可以不依賴數字技術提供商的技術支持而建設屬于自己的網絡平臺,通過多種數字技術溝通手段的運用,可以縮短期刊、作者、讀者之間的距離,增強他們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還可利用網絡化手段,聘請相關專業(yè)的國際著名學者為國際編委和期刊日常執(zhí)行審稿人、與多個國家的學科專家聯合組稿及利用相關數據庫檢索功能鏈接國內外相關原創(chuàng)文獻,有效提高期刊在學術認識方面的國際化交流水平,開辟了期刊實現國際化進程的最佳途徑。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5]。中國知網推出的中國高校系列專業(yè)期刊未來的發(fā)展也需向獨立的網站群轉型,網站建設的資金支持方面可由國家、地方和高校圖書館或各級科研機構共同聯手創(chuàng)立“學術期刊數字化專項基金”,切實推動學術期刊網絡群的建設。
開放存取是一種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學術交流模式。根據目前廣泛引用的BOAI(布達佩斯開放存取先導計劃)給出的定義,開放存取是指用戶通過公共Internet免費檢索、閱讀、下載、復制、傳播、打印或超鏈接作品全文,為作品建立索引和將作品作為數據傳遞給相應軟件,或是進行任何其他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開放存取出版采用“作者付費出版,讀者免費使用”的模式,將學術文獻資料無償提供給用戶,能夠促進學術交流、掃除信息交流中的障礙,最大限度地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對于作者而言,開放存取為他們的學術成果進行了及時廣泛的傳播,作者可以在線與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交流,及時對已發(fā)表的作品進行修改,顯著提高文章的被引頻次。OA期刊采用先進的數字技術,打破了紙質期刊出版發(fā)行的壁壘,公開發(fā)表、免費獲取的模式打破了價格的壁壘,但保留了論文評審等出版業(yè)務必需的流程,保持了出版的屬性[6]。開放存取期刊的出版采取開放授權的模式,放棄一部分版權以促進作品更自由方便地傳播。其最直接的目的是在充分保護著作權人權益的基礎上更加方便地分享和傳播創(chuàng)作成果,通過共享版權的推廣,讓每個人都能免費且無障礙地獲取知識信息,完全可以作為期刊數字出版的新業(yè)態(tài)。目前,我國學術期刊中開放存取期刊的比例比較小,且其運作多是依靠作者支付出版費用或基金會等機構提供的資助來支撐,然而開放存取出版模式在其數字化、網絡化、便利化以及更低廉的出版成本等有利因素將在期刊數字化出版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優(yōu)勢。目前在我國,除了作者付費及研究院所、基金會支持外,還可探索其付費會員制,圖書館、學術研究單位運作,廣告收入,訂閱費、鏈接特定文章收費等生存途徑。
[1]郝振省.2010-2011中國數字出版產業(yè)報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bd4e5fd1360cba1aa811da46.html, 2011-11-10.
[2]馮珍珍.當代西方學術期刊的電子化趨勢及其啟示[J].江西社會科學,2010,(8):207-213.
[3]向淑君,孫璐.期刊數字化與著作權方案[J].中國出版,2005,(10):47-49.
[4]包韞慧.數字版權:權益博弈與產業(yè)發(fā)展[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1,(2):16-19.
[5]李曉曄.期刊數字化:從網絡版到網站群——《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數字化探索的啟示[J].傳媒,2009,(2): 50-51.
[6]程靖.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的內涵、現狀及轉型路徑[J].編輯之友,2011,(1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