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中,何漢霞
(蘭州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力量源泉。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指引、評價、檢驗我們黨一切執(zhí)政活動的最高標準?!薄白鹬厝嗣裰黧w地位,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拜人民為師,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zhí)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之中”。[1]始終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對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大業(y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踐證明,“什么時候黨的群眾路線執(zhí)行的好,黨群關系密切,我們的事業(yè)就順利發(fā)展;什么時候黨的群眾路線執(zhí)行的不好,黨群關系受到損害,我們的事業(yè)就遭受挫折”。[2]
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關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科學。簡言之,即人的解放的科學。所謂人的解放,就是使人擺脫舊的社會分工與片面畸形的發(fā)展狀態(tài),擺脫階級差別與階級壓迫,成為自然界和社會的主人,人人得到體力和智力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的主題和核心價值觀。
(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馬克思主義為后人解開了社會發(fā)展的奧秘,認為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根本體現,人民群眾是人類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在《圣神家族》等著作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歷史’并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3](P295)“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3](P287)“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4](P10)“無產階級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但是,如果無產階級不消滅它本身的生活條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盵3](P267)在數千年階級剝削與壓迫的社會中,少數控制掌握生活條件與生產資料的人是主宰者,享有主體性;而多數失去生存與發(fā)展條件支配權的人,則淪為被主宰者,喪失了自由和全面發(fā)展其能力和個性的權利,即不擁有主體性。
在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就是要把人民從蒙昧自然界、專制封建主義、宗教神學和資產階級所謂“理性”思想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使人民群眾掌握理論武器,認識到自己的力量,成為自覺能動的主體,“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4](P294)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時,就將人民主體性牢牢地鐫刻在共產黨人身上,作為未來共產主義應該實現的崇高理想和恪守堅持的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原理,是無產階級政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堅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和虛心向群眾學習是對群眾觀點總的概括,而群眾路線是在群眾觀點的指導下形成的,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對群眾路線總的表述。因此,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人民主體思想的理論源頭。
(二)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的最高價值追求 馬克思根據社會關系的歷史發(fā)展和人的解放與發(fā)展的內在聯系,曾經把社會歷史的演進分為三個基本階段,即“人的依賴關系”階段、“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和“人的全面發(fā)展”階段。[5]共產主義社會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的必然,因其更具優(yōu)越性,不但能夠創(chuàng)造出更高的社會生產力,而且還能夠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勞動”,使生產力歸人民所有,生產力發(fā)展造福于人民,使個體的人能夠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在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馬克思主義第一次真正地把世界理解為自然界、人和社會的統一體。在人類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明確了人在世界中的主體地位與主導作用,確立了人民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價值尺度。人民群眾既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社會變革和發(fā)展的決定力量。今天的中國共產黨人依然認為:“解放全人類,實現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進步最高的價值追求,”[6]也是體現人民主體思想的最高價值表現。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難困苦,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把實現人民解放和人民主體性作為自己不懈追求的崇高目標和基本原則,確立了人民主體思想,形成了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我們黨人民主體思想的載體,是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它在我們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歷史過程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一)人民主體思想是在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初步提出和基本形成的 192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的第四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第二次擴大會議指出,黨指導的運動都必須深入貫徹到人民群眾里面去。中國革命未來之前途,就要看黨能否組織與引導人民群眾。同年12月,毛澤東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決議》中強調:“紅軍絕不是單純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其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任務?!薄包h對于軍事工作要有積極的注意和討論。一切工作,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后,再經過群眾去執(zhí)行”。[7](P66)在此以后,針對黨內教條主義泛濫、命令主義盛行的狀況,針對嚴重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傾向,毛澤東反復強調:“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盵7](P88)“革命戰(zhàn)爭是群眾的戰(zhàn)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盵7](P139)
長征后,特別是在延安整風運動洗禮的基礎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系統地闡釋了人民主體思想的豐富內涵,使黨的群眾路線更趨于成熟?!肮伯a黨員決不可脫離群眾的多數,置多數人的情況于不顧,而率領少數先進隊伍單獨冒進;必須注意組織先進分子和廣大群眾之間的密切聯系”,[8](P525~P526))“群眾是真正的英雄”,[9](P790)“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10](P409)“有無群眾觀點是我們同國民黨的根本區(qū)別,群眾觀點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fā)點和歸宿”,[11](P71)“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準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huán),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8](P899)
(二)人民主體思想的逐漸完備成熟及其在全黨指導地位的確立 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盵8](P1031)“沒有幾萬萬人民的個性的解放和個性的發(fā)展,一句話,沒有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新式的資產階級性質的徹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廢墟上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來,那只是完全的空想”。[8](P1060))他從黨的宗旨性質出發(fā),把密切聯系群眾作為黨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之一,認為這是區(qū)別于其它任何政黨的三個顯著標志之一。黨把群眾路線提到了黨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高度加以認識和倡導,使人民主體思想達到了完備和成熟。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人民主體思想的第一次升華,它以創(chuàng)造性的內容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財富,而人民主體思想也決定了我們黨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品格。從此之后,群眾路線的思想作風與工作方法,為全黨所熟悉和掌握,得到了普遍運用和自覺貫徹。
(三)人民主體思想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繼續(xù)發(fā)展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把自己建立的新政權,稱作“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最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政治追求。人民至上,這是人民共和國的真正涵義。1956年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任務后,進行了大規(guī)模社會主義建設。我們黨對樹立人民主體思想,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毛澤東依然強調,我們“力量的來源就是人民群眾”;[12](P210)“解決人民內部矛盾,不能用咒罵,也不能用拳頭,更不能用刀槍,只能用討論的方法,說理的方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一句話,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讓群眾講話的方法”;[12](P291)“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以便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一場新的戰(zhàn)爭——向自然界開戰(zhàn),發(fā)展我們的經濟,發(fā)展我們的文化,使全體人民比較順利地走過目前的過渡時期,鞏固我們的新制度,建設我們的新國家?!盵13](P216)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征程中,雖然我們走過不少彎路,也付出過慘痛的代價,但我們黨對人民主體思想的追求始終沒有放棄。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共中央強調恢復和發(fā)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yōu)良傳統和作風,極大調動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已往的實踐已經證明:能不能堅持人民主體思想,能不能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關系到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安危存亡,關系到黨所領導的革命、建設事業(yè)的興衰成敗。在未來中國發(fā)展的道路上,我們黨必須堅持和倡導“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必須始終把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始終把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作為我們推進事業(yè)的根本工作路線。”[14](P271)
改革開放30余年的奮斗、創(chuàng)造和積累,中國共產黨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堅持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一)人民主體觀在堅持和繼承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回答新的問題;同時在新的實踐基礎上,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新的內容,這就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科學理解和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本質體現。說到底,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集中體現為:一是作為馬克思主義精髓的實事求是,二是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的群眾觀點。在這兩點中,前提是實事求是,核心是群眾觀點。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鄧小平告誡全黨:“毛澤東同志倡導的作風,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對我們黨的現狀來說,我個人覺得,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特別重要”。[15](P45)江澤民繼承這一思想并認為:“實踐的觀點、群眾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我們黨之所以有力量,我們的工作之所以有成績,總的來說就是靠兩條:一條靠實事求是,一條靠群眾路線。”[16](P216)他反復強調:“要在全黨范圍內進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教育,批判各種否定、貶低人民群眾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歷史唯心主義觀點,牢固樹立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性力量是人民群眾的科學觀點。”[17](P98~P99)在新的歷史征程中,胡錦濤繼續(xù)堅持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明確指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qū)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18](P364)
人民主體觀既堅持了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又吸收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民主性精華[15](P335)。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往圣先哲早就總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觀點,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認識到“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的政權更替周期律。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民主體觀,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是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揚棄與全面超越。
(二)人民主體觀是中國共產黨人最大的理論與實踐優(yōu)勢 “兩個先鋒隊”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黨的性質決定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政治立場”。[19](P595)只有為人民服務,黨才有存在的意義,只有依靠群眾,黨才會有力量。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就是人民主體觀引領下人民群眾的奮斗史,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最大的理論與實踐優(yōu)勢。
中國共產黨根植于群眾,來自于人民,服務于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黨的動力源泉和勝利之本,黨最大的政治優(yōu)勢是密切聯系群眾,最大的危險是執(zhí)政后脫離群眾。在人民與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中,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決定著國家的本質,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黨執(zhí)政實質是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yè)。在人民與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關系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就是盡心為人民謀利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保障群眾諸項權利,促進社會和諧,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以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為主的人民群眾是建設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根本力量,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是我們事業(yè)的建設者。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fā)揮人民的首創(chuàng)精神,積極投身我國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原則與基本方法中,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揚,是我們事業(yè)興旺發(fā)達的保證,要把人民群眾擁護、贊成、高興與否,作為制定大政方針的價值尺度,以“三個有利于”作為衡量改革開放工作得失的判斷標準。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觀點和根本工作路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發(fā)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堅持權為民所賦所用,利為民所謀所享,問政問需問計于民,推動各項事業(yè)又好又快發(fā)展,并且經得起時間、實踐和人民群眾的檢驗。在當代中國,只有樹立和踐行人民主體觀,才能發(fā)展中國,造福人民,振興中華。
(三)科學發(fā)展是實現中國共產黨人人民主體觀的路徑軌跡 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發(fā)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fā)展。我們要以科學發(fā)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為主線,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改革開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經濟結構戰(zhàn)略性調整,加快科技進步和創(chuàng)新,加快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經濟長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和社會和諧穩(wěn)定。”[1]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中國共產黨人必須站在新的歷史基點上,與時俱進地繼承和發(fā)展人民主體觀,作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實踐和理論詮釋,才能贏得事業(yè)新勝利。
人民主體觀,說到底,就是以人為尺度,就是要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發(fā)展中,把人的尺度作為判斷事物成敗的標準。共產主義社會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它的實踐過程就是尊重人、依靠人、為了人、解放人和開發(fā)人的過程,只有每個人都能自由發(fā)展,才可能有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發(fā)展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生產力和社會的發(fā)展,而是人的福利、人的全面發(fā)展,人才是發(fā)展的根本。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以人為尺度,就是要充分保障和發(fā)揮人在各方面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在政治生活上,要充分發(fā)揚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權利。在經濟生活上,要增加待遇福利,滿足群眾改善日常生活的物質利益要求。在文化生活上,要發(fā)展先進文化,適應群眾全面和諧發(fā)展的精神價值訴求。在社會生活上,要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大力營造人民群眾熱切期望的良好社區(qū)氛圍,在解決諸類民主實際問題上下功夫。當前,共享經濟社會發(fā)展成果是人民主體觀的價值訴求,科學發(fā)展是實現中國共產黨人人民主體觀的路徑軌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形成并堅持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制度,人民群眾成為國家和社會生活的主人,成為生產資料與勞動成果的主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人民主體觀,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與此同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事業(yè)在發(fā)展,人民的利益訴求也在變化,群眾對過上更好生活的要求在增強,對解決民生領域突出問題的期盼也在提高,這是個動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存在很多不足,如:收入分配不公,社會管理缺失,公共服務滯后,加之決策失誤和工作不當,引發(fā)群眾不滿,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違背了中國共產黨人人民主體觀的思想基礎和本質要求。
因此,要深刻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我國利益格局變化和利益主體多元化的客觀要求,正確貫徹人民主體觀,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抓緊完善利益協調機制,注重從源頭上解決問題。要按照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的總體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問題為重點,把“共享”作為最基本的發(fā)展思路,將“以人為本”視為最核心的治國理念,完善各種制度安排?!芭κ谷w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1]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使人民群眾看到共產黨人攻堅克難的決心和信心,看到社會主義中國更加美好的前景。
[1]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7-02.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7]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2]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1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