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文
( 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0225)
何香凝于1927年創(chuàng)辦了仲愷農工學校,以紀念廖仲愷,并發(fā)揚他“扶助農工”的精神,此后她親自擔任校長一職長達15年。15年間,何香凝雖然身負革命和社會活動的重任,卻不曾忘記教育事業(yè)和仲愷學校的發(fā)展,她親力親為,以自己的言行指導著學校的發(fā)展,并在這個過程中提出了一些富有借鑒意義的教育思想。
1925年8月20日上午,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先生在廣州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遇刺罹難。為了紀念廖仲愷,弘揚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完成其扶助農工的宏愿,10月5日,何香凝、譚平山、甘乃光等一同向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提案,提議在廣州建立仲愷紀念公園并在公園內設立農工學校。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第117次會議通過了提案,并任命何香凝、汪精衛(wèi)、蔣介石、宋子文等人組織仲愷紀念公園委員會,負責籌建紀念公園以及紀念學校,后因征地受阻,紀念公園的計劃作罷,而農工學校在經人反復考查之后選址在河南石涌口的士敏土長旁,與之相毗鄰的是孫中山先生的大元帥府。
1926年3月,何香凝先生開始親自主持籌備學校。而此時廣東革命政府正處于戰(zhàn)時,北伐的事項正在積極籌備之中,對于提供籌建學校的經費頗為吃力,無法滿足全部建校經費。為了學校盡早開辦,何香凝先生四處游說奔走,籌措經費。最終,共籌得大洋9.3萬元,基本解決了學校的首期開辦費。學生宿舍、課室、理化實驗室、蠶室、制絲工廠等建筑得以及時完工。翌年3月26日,仲愷農工學校正式開學,何香凝先生因為隨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北遷武漢,而無法主持學校事務,學?;I備委員會決定由校務主任何品良代理校務。1927年冬,何香凝返回廣州,她召集了籌委會委員進行會議,最后推定校董會10人,由知名教育家許崇清任校董會主席,何香凝本人為校長。
由于經費有限,何香凝先生將學校定位為面向農工子弟、以提高農業(yè)生產技術為目標的中等職業(yè)學校。由于認真秉承廖仲愷先生振興民族經濟的責任感,何香凝先生對科研創(chuàng)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谶@一理念,經過何香凝先生和校方的多方招徠,學校得以聘請了一批杰出的教學、科研、管理方面的人才,組建了一支優(yōu)秀的教職團隊。其中蠶桑部有知名的蠶桑專家楊邦杰、桂應祥(朝鮮籍)教授(二人均為日本蠶學泰斗、九州帝國大學教授田中義麿的得意門生),楊日后成為華南高等蠶桑教育的主要推動者,而桂成為朝鮮知名的遺傳學家以及蠶學專家。學校農場場長程樹勛,原來為海豐縣蠶桑局長兼蠶桑學校校長,來校以前已經是知名的蠶桑專家。其他不少教師如陳頌碩、黃作明、蘇澤民等均為日本帝國大學或早稻田大學的高材生。在管理層方面,校董事會主席是時任廣東省教育廳廳長,后來三任中山大學校長的許崇清、訓育長關乾甫是與廖何一道留日的同盟會員,代校長金曾澄日后成為中山大學校長、廣東省教育廳長。在這支優(yōu)秀的教研、管理隊伍的帶領下,學校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尤其是在蠶種改良方面,學校培育的“仲愷蠶種”系列雜交蠶種,質量超過了江浙和日本的品種。
為了充實辦學經費,1929年她途徑東南亞時,特地在菲律賓、新加坡、吉隆坡等地舉辦畫展,出售自己的以及譚延闿等名人的畫作,最終籌得10余萬元。這筆款項使得學校擴建了一批校舍,添置了一批圖書、儀器,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條件。到了抗戰(zhàn)爆發(fā)以前,學校已經是“設備完善,根基鞏固?!苯ǔ啥Y堂、圖書館、蠶室、絲廠、蠶種冷餐庫等校舍十余座,“農蠶學圖書,儀器、標本、機械等設備之豐富且要與研究改良蠶絲之特殊成績,尤為各方稱許。”[1]
“九·一八”事變以后,何香凝先生返回上海,積極參與抗戰(zhàn)宣傳,組織進步力量支援前線。大敵當前,她十分重視關注學生的愛國情操。她曾叮囑訓育長關乾甫要拋棄必須經過訓練才能抗戰(zhàn)的思想,教育學生從戰(zhàn)斗中學習。在廖仲愷愛國主義的激勵下,在何香凝校長的殷殷教導下,仲愷師生勇投抗日前線。據統(tǒng)計,在抗戰(zhàn)的八年之中,共有210名仲愷學子直接投身抗戰(zhàn),接近學生總數的一半。他們中有人跋山涉水遠赴陜甘寧邊區(qū)參加黨的抗日武裝,也有人回到原籍參加抗日游擊隊。而在學校的師生也不甘人后,他們積極認真的做好了后方的宣傳與組織工作。
1940年,南京的汪偽政權成立,以汪精衛(wèi)夫人陳璧君為首的一群漢奸,向何香凝先生游說,妄圖說服她將仲愷學校遷回廣州,以粉飾太平。何香凝嚴詞拒絕,她說“日本人一天不離開廣州,仲愷學校就誓不回廣州”[2],依照她的指示學校由澳門轉到粵北樂昌,后繼續(xù)堅持辦學至抗戰(zhàn)結束。1942年,何香凝先生在撤離香港前往廣西桂林的途中,因為身體原因辭去了校長職務,僅保留校董一職。在辭去校長一職時,她語重心長的對代校長陳頌碩說:“不論校名怎么改,仲愷這個名字不能改。仲愷扶助工農的精神不死?!盵3]
即便是何香凝辭去校長之后,她也不忘學校的發(fā)展,一直關注著仲愷學校。抗戰(zhàn)結束后,在她的努力下,學校得以遷回原址。解放后年逾古稀的她又兩次返回學校視察,勉勵學生努力學習為祖國做奉獻。1972 年9月1日,何香凝先生在北京辭世,先生雖去,但是她的革命愛國、扶助農工的精神卻流芳后世。
何香凝先生一生不僅致力于中國的革命事業(yè),也為中國的教育事業(yè)傾注了汗水,在她15年的辦學歷程中形成了一些富有借鑒意義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繼承她的教育思想在當前依然富有重要意義。
(一)“扶助農工”的辦學思想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處在占人口總數絕大部分的農民、工人受到封建地主、大資本家、帝國主義的壓榨,遭受著深痛的苦難,基于這樣的社會背景,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改組國民黨之后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何香凝先生作為孫中山遺志的決定執(zhí)行者,對這一思想,特別是“扶助農工”的主張有著深刻的認識。何香凝在吊念廖仲愷與陳秋霖的演說中表示:“我國的農工占人口十分之九,農工階級受經濟壓迫,無路謀生,他一天做數十小時的工夫,且不得兩餐絕飽,何有余力教育子女呢?全國國民十之九無受教育的機會,知識當然落后,國何能強?……農工辛苦供給我們的衣食住,飲水思源,我們不當幫助他們嗎?”[4]以此思想為出發(fā),何香凝在廖仲愷遇刺之后不久即建議設立農工學校。之后,她更是明確將仲愷農工學校定位為面向農工子弟、以提高農業(yè)生產技術為目標的中等職業(yè)學校。在以后的學校的辦學過程中,對于農工子弟,學校不收學費,并在入學條件以及入學后的待遇方面給予盡可能的便利,甚至提供3元的津貼,鼓勵畢業(yè)生深入民間工作。在學科建設方面,何香凝結合國情,以發(fā)展農工的長遠眼光,把農藝和蠶??品旁诹藢W科建設的首要位置,他認為“蓋仲愷先生生前努力于工農運動,而對于我國的蠶絲落后尤為關心,時以提倡改良蠶種為念……。”[5]
(二)注重實驗,注重理論聯系實踐的教育理念
在何香凝的辦學過程中,她極為強調實踐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反對脫離實際的理論空談,以及修道院式的教育,鼓勵學生在生產實踐中提高技能。即所謂的“不鶩高深學理,而注重實驗?!盵6]何香凝本人親任校長的15年間,多次訓導師生要注重實踐。為此,學校十分的重視教學基地的建設,除去蠶廠、絲廠以外,還開辟了50多畝的果園,中間種植柑橘、香蕉等作物,另建有專門的畜牧場和農產品加工廠,便師生實習。實踐教育制度化,依照規(guī)定,學生每個星期必須到校內教學基地實習至少2天,每個學期由教師帶隊深入農村、農場、絲織廠,指導、提高農民的農藝水平,畢業(yè)前必須到上述場所實習一個月。在具體的教學科目上,學校的設置也是針對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作出。根據不同年級的教學要求,安排相應的實習實驗內容,初級專授耕耘、種植、護苗等基礎作業(yè),為的是“使其習慣月勤勞,令其肢體較強,意志教堅,觀察較細?!睂W生升為較高年級就教授較為精細的作物栽培管理或園藝工作。到了高年級,學校還要求學生熟練運用各種儀器進行實驗工作。何香凝不僅注重學生的生產教學實踐,對于社會實踐也同樣重視。身為知名社會活動家的她,強調學生的學習一定要服務于社會,關注國家社稷,民族的興亡。
(三)倡導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觀及其美育思想
在何香凝15年辦學育人的過程中,知識技能的傳授固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她從來沒有放松學生的德育(當時稱為訓育)與體育,從建校伊始,學校就在發(fā)展智育(包括技能訓練)的同時,嚴抓學生的訓育和體育,注重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的發(fā)展。
訓育方面,學校規(guī)定《孫文主義》是各年級的必修課。按要求,學生必須背誦“總理遺囑”,聯系實際學習孫中山愛國愛民、扶助農工的精神。此外,按照何香凝的指示,在每年的8月20日(仲愷遇難日),全校師生必須集會紀念,“紀念中以廖仲愷平生的功業(yè)與美德詳為舉示,使學生精神受到感動”,紀念完畢后必整隊前往廖仲愷墓掃墓,“學生缺席者,開除學籍,惟先具充分理由請假者核免?!盵6]
體育(包括軍事訓練)方面,學校實行準軍事化管理,依照當時的規(guī)定,學生7時就開始軍事訓練,下午4時半下課以后,軍事訓練員還要指導課余體育活動。1940年,學校轉至粵北樂昌辦學,為了抗戰(zhàn)的需要,學校更是每周安排幾節(jié)軍事訓練課,并安排軍事專門課程。在何香凝思想的指導下,在廣大師生的努力下,學生不僅專業(yè)技能過硬,思想素質,身體素質也得到很大提高,學校創(chuàng)辦不出十年間,聲譽已是名揚嶺南,受到社會的充分肯定。
(四)嚴格而靈活的教育管理思想
在學校創(chuàng)辦之初,何香凝就表示學校“管理務求完密”。在她15年的辦學歷程中的這一思想得到充分的貫徹。學校在建立初期就較快地建立并完善了教學與行政管理制度。教職員全部實行聘用制,并實行薪金頂級升級和年終獎勵制度。1930年夏學校進一步通過了《仲愷農工學校職教員待遇條例》,中間詳細規(guī)定了職員的薪金級別以及獎勵辦法,這一舉措不但穩(wěn)定了教師隊伍,也提高了教師的積極性。在教學管理方面,何香凝針對學生多為文化水平較低的工農子弟這一校情,特別訂立了彈性的學分制度,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何香凝教育思想是何香凝先生在其一生的革命斗爭生涯中,特別是她15年辦學生涯中依據中國的國情,學校的自身狀況提出的各種教育理念、思想的總和,它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但是它同時具有實踐、愛國、開放包容等恒久的價值,如何與時俱進地發(fā)展好何香凝教育思想,是研究探討何香凝教育思想時必須面對的問題。
首先,發(fā)展教育要基于國家、社會的需求。何香凝辦學,預先初設置農科、工科, 但是囿經費,故僅先辦農科, “更于農科中先辦蠶??啤?。一戰(zhàn)后以前,絲織業(yè)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的出口商品,但是一戰(zhàn)后,中國的優(yōu)勢地位逐步被日本等國取代,出口額巨幅跌落,對我國蠶桑業(yè)產生極大打擊。因此, 如何改善蠶桑業(yè)亦成為當時一些社會活動家思考的一大民生問題。孫中山,廖仲愷都對這個問題投入了相當大的關注。何香凝辦教育,繼承廖仲愷的思想,直指時蔽,應國家社會之需。面臨當今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的情勢,我們要使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適應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培養(yǎng)各級各類專門人才, 才能為社會經濟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進一步說就是有目標,有步驟的調整專業(yè)結構,學科體系,甚至辦學形式、形成層次逐步豐富多樣,能夠充分滿足國家、社會需求的教育體系。
其次,堅定不移地堅持扶助農工。何香凝“扶助農工”的辦學事跡上文已經做了許多陳述,她的辦學事跡距今近一個世紀,但是農工依然占中國人口大多數這一國情卻沒有改變,農民問題甚至依然是當今社會的一大困擾。發(fā)展“扶助農工”的辦學思想與黨中央建設新農村,加大對“三農”扶持的要求是統(tǒng)一的。對于教育而言,扶助農工就是要進一步敞開大門讓工農子弟接受良好教育,高等教育。此外,我們的教育還要服務于我國的現代農業(yè), 推進農村工業(yè)化與新農村建設。目前廣東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正處于調整轉型的關鍵時期,中高等教育界應當適應時代的發(fā)展, 盡快完成學科與專業(yè)的改革, 以培養(yǎng)新農村建設需求的人才。
再次,弘揚注重實踐、實行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相統(tǒng)一的辦學傳統(tǒng)。注重實踐與服務社會是何香凝教育思想的主要內涵。面對新的社會形勢,一方面我們要努力改革現有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另一方面, 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加強教學實踐。此外, 要努力將學科建設與基層農業(yè)技術機構、企業(yè)的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相結合, 這就要求,學校要與基層農業(yè)技術機構、企業(yè)聯合舉辦研發(fā)中心等機構合作,聯合進行人才培養(yǎng),以提升學校的育人質量和科研水平。
參考文獻:
[1][2][6]余德富,劉信榮.仲愷學校簡史[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4]尚明軒,余炎光.雙清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仲愷農工學校編.本校概覽[Z].廣州:廣州培英印務公司,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