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明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 南京210012)
職務犯罪的內隱需求與潛意識犯罪動機
殷 明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 南京210012)
部分職務犯罪群體早期由于家庭貧困,受生活環(huán)境的限制影響,個體正常的需求長期無法得到滿足,因此在其內心深處形成了強烈的需求缺失感,造成職務犯罪群體的內隱需求。潛意識犯罪動機是影響職務犯罪主體意識與行為傾向的內在動機,并且這種動機一般不能為職務主體所意識到,而是一種呈彌散性滲透于職務主體人格結構之中的一種潛在能量。這種潛意識動機分為由內隱需求引發(fā)的原生型潛意識犯罪動機和由犯罪行為本身引發(fā)的繼發(fā)型潛意識犯罪動機兩類。
職務犯罪;內隱;動機
我國當前的職務犯罪并不是一個嚴格的法律概念,也不是單獨的一種罪名,而是研究者特別是法學研究者對因職務而為的一類犯罪的總稱,其主要特征表現(xiàn)為犯罪主體的特殊性和犯罪行為的職務相關聯(lián)性。我國當前職務犯罪最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則是職務主體的貪污受賄。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變革時期,新舊體制交替過程中形成的某種失衡和缺陷導致腐敗現(xiàn)象泛濫成災,因此反腐倡廉不僅是一個政治問題,而且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如何有效地預防職務犯罪,既是司法實踐中面臨的難題,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理論問題。目前,關于職務犯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監(jiān)管層面的探討以及對個體貪污受賄心理的分析。
任何犯罪在其背后都有激發(fā)犯罪的動機,而支持犯罪動機的則是個體的某種需求。職務犯罪中的貪污受賄群體如果從表象來看就是對物質利益無止境地渴求,但是參照這些犯罪主體所擔任的職務、擁有的社會地位、身份以及所擁有的財富而言很難讓常人理解其犯罪動機就是追求物質與金錢,或者說單純的物質與金錢就是支撐其犯罪的動機。本研究針對這一問題,從犯罪主體的潛意識層面就其犯罪動機及支撐犯罪動機的個體需求問題展開簡單分析。
需求同人的活動聯(lián)系著,是人活動的基本動力。人的活動被某種需求所驅使。需求一旦被意識到并驅使人去行動時,就以活動動機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需求激發(fā)人去行動,使人朝著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對象,以求得自身的滿足。需求越強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動就越有力。在某些類型的犯罪中個體的需求首先是導致犯罪行為產生的最直接因素,即影響犯罪動機的產生。
通過對在押職務犯罪人員的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罪犯早期家庭環(huán)境貧困,都有一個較為艱辛的童年。早期常常因為家庭貧困受同學的戲弄,被親戚、鄉(xiāng)鄰看不起,甚至在求學過程中遭受老師的歧視。經過自己的多年奮斗拼搏在入獄前雖然已經擁有較高的職務和社會地位,但早期的家庭環(huán)境往往對他們影響深遠。時隔多年他們甚至可以非常清晰地向你描繪若干年前如何受人歧視的具體細節(jié),由此可見早期環(huán)境對個體的影響程度很深。心理學理論表明,童年期創(chuàng)傷性經驗會導致其人格結構的異常,個體某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通過另一類需求的滿足來彌補。例如根據(jù)弗洛伊德的理論認為:口唇期的嬰幼兒如果其感官需求——吮吸、哺乳得不到滿足,并且長期被剝奪,那么在童年期就會表現(xiàn)急躁、易怒、缺乏耐心細致等不良情緒反應,而且成年后會出現(xiàn)抽煙、酗酒等后期的彌補行為。
職務犯罪人員早年家庭環(huán)境艱苦,一方面激起奮斗的意志,另一方面也給其心理造成了一定的損傷。物質需求、愛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等長期得不到滿足,因此在其內心深處形成了強烈的需求缺失感。而由于當時所處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使其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為了保持自身的心理平衡,個體不得不將這些需求壓抑到心靈深處,久而久之可能從意識層面逐漸將其遺忘。但是這種需求本身并沒有消失而是深入到潛意識層面,成為一種個體自身無法回憶或識別的內隱需求。隨著被個體壓抑入潛意識的需求越多,其積聚的負性情緒能量也越強烈。一旦遇到適合的環(huán)境,個體的這種需求重新被喚醒,往往帶著多年積聚的負性能量,開始變本加厲地獲取。一方面,通過獲取物質利益來彌補自己的缺失感,把以前的損失都彌補回來;另一方面,在獲取的過程中職務犯罪個體能夠體驗到歸屬、尊重的感覺,實現(xiàn)自我價值,彌補精神層面的需求。因此,早期家庭環(huán)境中個體需求所造成了個體的內隱需求,成為職務犯罪的內因。
動機與需求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幾乎所有動機都是在需求的基礎上產生的。從根本上說,職務犯罪的心理需求主要分為兩個層次,即犯罪的動機是滿足個體兩個方面的需求:一是物質層面的需求;二是精神層面的需求。
職務犯罪潛意識動機是指影響職務犯罪主體意識與行為傾向的個體內在動機,并且這種動機一般不能為職務主體所意識到,而是一種呈彌散性滲透于職務主體人格結構之中的一種潛在能量。在特定的情境之下,一旦這種能量被喚醒與激發(fā),則能夠引起職務主體的潛意識犯罪動機。根據(jù)潛意識犯罪動機發(fā)生的來源可以分成兩類:原生型和繼發(fā)型兩種。
原生型潛意識犯罪動機隱藏于職務犯罪主體的人格結構之中,和上文所述的“內隱需求”緊密相關。此類犯罪動機的生成主要是職務犯罪主體在人格結構成型前某一階段,由于當時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和客觀狀況決定了其某種正常需求不可能得到滿足。出現(xiàn)這種狀況有兩種解決方法:一是繼續(xù)按照主體的需求想方設法去滿足,但由于現(xiàn)實條件的限制最終讓這種努力成為幻影,于是個體的心理能量失衡,最終有可能導致個體的心理異常;二是個體尊重現(xiàn)實,在客觀條件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的狀況下,壓抑自己的需求以適應現(xiàn)實,以求得暫時的心理平衡。這種也就是人們平時常說的“當你無法改變現(xiàn)實的時候必須去學會適應現(xiàn)實”。絕大部分正常生活于社會之中的個體,對于自己一時無法滿足的需求都采取此種方式,而保證自己心理的常態(tài)。但是這種自我需求的壓抑,并不是真正消除了需求本身,而是將其暫時、強制性地將這些需求排除于意識之外。事實上這些需求并非消失,仍然存在于潛意識中,并且在一定時間內退轉回個體人格結構中,形成一種沒有獲取滿足的“內隱需求”。一旦在外部適合的環(huán)境條件下,在特定刺激誘因下,這種“內隱需求”可能被重新激發(fā),原生型職務犯罪動機則多源于此。
職務主體一旦在其任職的相關機構部門獲取了沒有外部約束的絕對權力,就形成了誘發(fā)原生型職務犯罪動機的適合環(huán)境,現(xiàn)實社會中的各種物質刺激、某些錯誤的價值觀、人生觀、群體成員的錯誤引導都可能成為誘發(fā)職務犯罪的刺激條件。例如,2008年被上海檢查機關稱為當年涉案數(shù)額最大的“炒房處長”陶建國,涉案金額包括29套房產在內的1485萬元財物。陶建國1967年出生于浦東偏遠的農村,即便在這個當時已經屬于非常貧困的村子中,陶建國的家還屬于村子中的困難戶,家中的生計都是靠其父做裝潢的微薄收入來維系。根據(jù)對陶建國親友的調查反饋:陶對金錢有著強烈的渴望,平時為人內斂低調,但對金錢的渴望非常之強烈。從潛意識犯罪動機的角度來分析,激發(fā)其動機的需求便來自于早年需求的壓抑,或稱為“內隱需求”。
繼發(fā)性潛意識犯罪動機之所以稱為繼發(fā)性,主要是因為此類犯罪動機不是誘發(fā)職務主體跨越罪與非罪職務犯罪行為的初始動機,而是在已有職務犯罪行為的基礎上進一步驅動其后繼的犯罪行為。這種繼發(fā)型潛意識犯罪動機主要源自于職務犯罪行為本身,或稱之為犯罪定勢。這里主要指由于職務犯罪主體長期的犯罪行為而形成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熟練習性,由于反復地強化而成為一種心理活動的趨向。這種繼發(fā)型潛意識犯罪動機所誘發(fā)的犯罪行為,其犯罪目的已脫離了原有的物質利益的追求。犯罪行為本身已經成為犯罪的目的,即職務犯罪主體通過犯罪行為本身來獲取心理上的滿足。面對金錢、物質的誘惑,在繼發(fā)型潛意識犯罪動機的驅使下,職務犯罪主體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對于他自己而言其職務犯罪行為的意義在于獲取行為的本身,而不在于獲取的物質。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為了犯罪而犯罪”。
如果不從繼發(fā)性潛意識犯罪動機的角度來分析,已經無法從正常角度來考量其行為的意義與目的。因為很多職務犯罪主體,其獲取的物質利益已經無法用具體的數(shù)量來衡量,涉案金額高達千萬甚至上億。同時,相對于其擔任的國家公職、社會地位與身份來說,金錢和物質利益嚴格來說對于職務犯罪主體來說已經沒有任何的實際意義,純粹是數(shù)字的增加。例如,一些已經被繩之以法的省部級高官,早期的如廣西的成克杰、江西的胡長清,最近的如上海的陳良宇等人。按照他們的社會身份和職務來說,金錢和物質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不是犯罪的主要目的,而正是繼發(fā)型潛意識犯罪動機的驅使,這些職務主體仍然遏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繼續(xù)在進行著自己的犯罪行為。如果從犯罪分類的角度來考察,這些職務犯罪行為已經從經濟型犯罪轉變?yōu)樾袨樾头缸?,即犯罪行為過程即為犯罪主體的犯罪目的。在這種繼發(fā)性潛意識犯罪動機的驅使下,職務主體不斷地重復著自己的犯罪行為。
[1]閆強.論職務犯罪及預防對策[J].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3).
[2]沈小平.解讀職務犯罪“年齡現(xiàn)象”——從班干部制度層面解讀職務犯罪“年齡現(xiàn)象”[J].政府法制,2005(7).
[3]葉德武,肖杰.新形勢下職務犯罪的特點、原因及矯正措施[J].欽州學院學報,2008(5).
[4]梅傳強.論犯罪心理的生成機制[J].河北法學,2000(1).
[5]朱營周.潛意識與潛意識婦女罪[J].河南社會科學,2003(2).
DF792.2
A
1673―2391(2012)09―0152―02
2012—07—12
殷明,江蘇警官學院。
公安部2006年度課題公科研(2006)166號。
【責任編校:周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