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飲饌智慧:中國飲食中的文學人類學視野

2012-04-13 17:11彭兆榮
關鍵詞:飲食思維

彭兆榮

(廈門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福建 廈門 361005)

文藝新論

飲饌智慧:中國飲食中的文學人類學視野

彭兆榮

(廈門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福建 廈門 361005)

中國的飲食傳統博大精深,充滿智慧,是一門特殊的學問。從中國飲食的思維形態(tài)和語言表述策略等方面進行人類學的探討,是對中國飲食文學表述的一種反思性嘗試。

中國飲食;原始思維;語言表述;人類學

中國素以飲食彪炳于世??陀^地看,如果當今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已然為“世界品牌”的話,則毫無疑問,中國餐飲當為品牌的“第一業(yè)績”。人們幾乎可以在全球的任何一個角落看到標有方塊字的餐館名號,品嘗到各種地道、不那么地道和完全不地道的中國口味。歷史地看,飲食成為中國歷朝歷代為政的第一要務,成為中國人的一種能動性思維,飲食也構成了中國式的表述范式??上?,對于祖宗留下來的豐富的飲食遺產,學術界關注不夠,或許因其“俗”而不作“雅”訓,造成了在國內幾乎難得見到一部全面的、完整的、學科性中華飲食文明和文化的專著。今天,這種“作(食)而不述”的遺風到了需要更正的時候,而人類學的研究方法無疑是對中國飲食文學表述的一種反思性嘗試。

中國食物:關于思維的討論

思維一般被表述為人類抽象的思想活動過程。飲食主要指人類以食用為具體目的和目標的活動。所謂“飲食思維”,指在具體的飲食活動中所包含哲學的、抽象的、形而上的思維活動。錢鐘書在《吃飯》中說:“伊尹是中國第一個哲學家廚師,在他眼里,整個人世間好比是做菜的廚房。”《呂氏春秋·本味篇》記伊尹以至味說湯,把最偉大的統治哲學比喻成食譜。至于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喜歡以烹飪況比統治哲學更為榜樣,最為生動的表述莫過于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中:“治大國若烹小鮮?!?/p>

“鮮”指鮮美的食物,字面的通俗意思是“治理大國就像烹調美味的小菜一樣”。歷史上有不少人對此“微言大義”作過闡釋:《詩經·檜·匪風》毛傳云:“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薄俄n非子·解老》篇:“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薄痘茨献印R俗訓》說:“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為寬裕者,曰勿數撓,為刻削者,曰致其咸酸而已?!毙W家王弼注曰:“(治大國若烹小鮮)不撓也,躁則多害,靜則全真。故其國彌大,而其主彌靜,然后乃能廣得眾心矣”。注家范應元對于“烹小鮮”說本作“亨小鱗”,并注:“小鱗,小魚也。治大國譬如亨小鱗。夫亨小鱗者不可擾,擾之則魚爛。治大國者當無為,為之則民傷。蓋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睔v代帝王也對它進行注釋。唐玄宗注:“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傷人,撓則魚爛矣……此喻說也。小鮮,小魚也,言烹小鮮不可撓,撓則魚潰,喻理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亂,皆須用道,所以成功耳?!彼位兆谧⒄f:“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潰,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惑。”明太祖、清世祖也多注如此。其實,我國古代的學者和帝王大多并無烹飪經驗,借鑒的惟其二者之間的治國方略和人生哲理。

另一方面,中國飲食也成為一種對生命認知思維的表述。比如《易》中就充滿了大量的以食為象討論世事的諸多“卦”的例子,*參見龔鵬程《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之“飲食:禮文肇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9頁。說明中國傳統早已將飲食納入到思維的層面,無論是儒家或道家的論政,均有深厚的飲食思維。正因為如此,龔鵬程教授直接以“飲食思維”冠之以名。“食物是生活,人類通過食物可以了解和理解生活”。[1]這是著名的飲食人類學家具有箴言性的語句。中國有“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典出《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钡恼f法,這句話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族群、任何一個時代都具有借鑒價值。因為這與人類對事物的認識和表述有關,人類的認識與表述是人類思維的果實。世間事物總是有規(guī)律的。

然而,思維呈現多種的樣態(tài),遠古時代人們的思維與我們今天習慣的思維模式完全不同。今天的思維被總結為抽象思維或邏輯思維——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原始思維則完全不同。格爾茲認為,“‘原始思維’公式的原始形式——即我們這些文明人,如我們顯而易見地用我們的數學、物理、醫(yī)學或法律去分析性地把問題歸類、邏輯性地類連它們,和系統性地檢驗它們。而原始部落的人卻依其神話、儀式、魔法或藝術去緬想著實體想像的大雜燴,神秘的參介物和密切相關的激情等等——顯然‘原始思維’公式的基本形式是逐漸地建立起其為人所知的基礎形式的(而且也昭示其非原始的原因);原始思維亦有它堅持其確定性的發(fā)展心理學,其特定的比較歷史的風格以及其特定的嫻熟服務于此目的的圈子?!盵2]凡事物皆有規(guī)律,就像語言有語法,法律有規(guī)章,社會有秩序,游戲有規(guī)則一樣。但規(guī)律與規(guī)則有所不同:我們偏向于將事物的自然屬性,即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存在視為一種“內在規(guī)律”,而將人們根據自然規(guī)律所創(chuàng)造、制定、和認可的,與自然規(guī)律具有一致性的東西視為“外在規(guī)訓”。

二者之間有一個認識問題,即相信人類在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中,有能力、有限度地認識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并進行屬于人的表述;而認識與表述又與人的思維有關。時間在這里成了一個劃時代的界線。學者們試圖以不同的思維形態(tài)去對應歷史時間,比如“神話思維”(myth thought)、“史前思維”(prehistory thought)、“前邏輯思維”(pre-logic thought)、“原始思維”(primitive thought)、“野性思維”(la pensee sauvage)、*典出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野性的思維》,中譯本參見李幼蒸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肮诺渌季S”(classic thought)等等。??七@樣說,古典時代的自然史不僅僅是發(fā)現了新的好奇之物,它包含了對事物在總體表述中對內在規(guī)律把握可能性的一系列復雜的過程,建立了在同一個時間內可表述和秩序化的經驗范疇。19世紀以來在生物界,使之在古典思維方面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Foucault, M.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Trans by les Mots et les Chose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Inc.1994.158.??婆沂救祟惖恼J識與表述在歷史不同時段中思維形態(tài)的“自然話語”(the discourse of nature)特性。

法國人類學家列維-布留爾以研究原始思維飲譽世界,他提出一個著名的概念——“互滲律”,認為在原始人將所面對現象中的各種事物,尤其是人與物之間互相影響和作用的聯系稱為“互滲”。[3](P.69)“互滲”的原文為participation,意為“參加”、“共事”、“同情”等義。這一現象建立在“集體表象”的基礎之上。布留爾在書中運用了許多中國的民俗事例。他的材料雖然來源于傳教士德·格羅特的《中國的宗教制度》,但遵循的卻是自己建立的“互滲”原則。他認為中國人的思維中存在著將“主觀與客觀的東西混淆在一起”的現象,例如在中國,可以看到無數這類的儀式,在出殯的一定時候,“死者的兒子與大多數在場的男親戚一起匆忙吞下幾口煮熟的掛面,他們聰明地推斷,掛面的長條應當最能抵消甚或消除壽衣可能給他人帶來的那種短陽壽的影響?!盵3](P.290)王政教授認為,布留爾用這個例子證明其“互滲”,因為吃面者不是在隨意地聯想,也顯然不是個體聯想,吃面者之所以用吃面的行為去誘啟自身像死者一樣高壽的企圖背后,有一個世代傳承的“集體表象”。這個“集體表象”已經規(guī)定了吃面中包含某種神秘的目的或神秘的聯系。也就是說,在這個“吃面”的表象中早就“互滲”著與長壽的“秘密關系”,無需個體的類似聯想,它都是必然具備長壽產生的結果。[4]

列維-布留爾認為原始人的思維是一種以集體表象為形式、以互滲為規(guī)律的前邏輯式神秘思維。這種思維相信人與外界事物之間有著部分或整體的等同,二者可通過神秘的方式來彼此參與、相互滲透,形成極為獨特的認識過程。列維-布留爾是最早認為原始思維具有意義和價值的西方學者,其開創(chuàng)性的探討深化了人們對原始宗教的認識。法國人類學學者的學問風范和風格有以下特點:

其一,法國人的思維奇特,這反映在他們的學問方式上。???、列維-斯特勞斯、德里達、布迪厄等人的著作反映了法蘭西問學精神“浪漫的嚴謹”特點。其二,法國人具有天生的優(yōu)越感,列維-布留爾的“原始思維”,把除西方,尤其是法蘭西排除在“原始”以外,東方的國家一律被歸入這樣的范疇。與絕大多數“原始部落”一樣,中國人的“吃面”被他看作是原始思維“互滲律”的絕佳例子。如果這些民俗飲食可以被劃入同一原則,那么,又何必非指“原始社會”呢?法國社會中天天上演的諸如基督教的洗禮、懺悔、吃面包、喝紅酒等飲食活動又何嘗不符合“原始思維”的“互滲律”呢?而宗教上的這些儀式活動是“世俗的”抑或是“神圣的”呢?當飲食行為成為傳統,“雅/俗”或“圣/俗”其實是很難區(qū)分的。同時,當飲食行為成為傳統,“原始/現代”其實也是很難區(qū)分的。

另一些法國人類學家比較注意和重視對食物的分類和食物形態(tài)之間的認知思維。人類學家們通過研究不同的文化,揭示了其概念的鎖鏈。而最具有代表性的表述就是關于食物類型及其對食用者的生和死的影響。這一影響已遠遠超出了單純的“我們就是我們所吃的”這一說法。[5](P.112)我們對食物問題是文化問題這樣的基本共識,[5](P.53)我們也就同意食物問題是一個思維問題的邏輯關聯性。在文化差異性和思維相似性之間,人們都可以通過食物的鏈條獲得具有共識性的認知。

思維依賴分類,認知人類學也是從概念的分類開始。如果說原始思維的“互滲”具有規(guī)律的話,那么,抽象的、邏輯思維的絕然性分類和分析正好是對原始思維基本特質的顛覆。中國的飲食文化雖然也可依循西式的分類進行研究,龔鵬程教授在“圣俗穢凈”一文中引西方的二元分類于中國的飲食體系,并以修道人的“服食/服氣”為例,以區(qū)隔俗人。[6]這樣的分析雖有道理,卻陷入了西式分類的窠臼。整體上說,中國的傳統飲食體系屬于整體性的,是體驗、感受、知識和認識的產物,雖然圣/俗、穢/凈、高/低、好/壞、安全/危險這些關系無不具備,人們也遵循依照,但這些并不是最關鍵的依據,因為在中國的飲食體系中,這些“界線”不僅差異甚大,而且時常通綴轉換,比如神圣的食品與世俗的食品之間的轉換經常瞬息萬變,時間和空間、場域和背景等無不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務實的,并沒有絕對的“圣俗”分類。中國的飲食一如傳統的思維,屬于圓通的、周轉的,涇渭分明的分類只具有特定語境中的工具性功能,卻沒有不可逾越的界線。

中國飲食語言表達策略與智慧

中國的飲食體系宏大而細密,它不僅表現在飲食本身,也在語言表述中得到自然的反映。世界上或許很少有國家在語言中直接以飲食為體、為質、為媒、為喻進行表達,并達到如此境地的。可以說,中國以飲食為表示方式、表述對象、表現媒介、表達語義、表演場域等敘事傳統,構成了中國語言傳統中特殊的“飲食表達體系”,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性表述策略和風格??梢哉f,與生活有關的政治、經濟、倫理、教化、知識、智慧、人情、面子等無不囊括,并與中國發(fā)達的飲食體系相得益彰,成就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飲食語言學”表述。比如像中國人的問候語中“你吃了沒有”,不僅將食物直接作為日常交流的話題,而且經常是支配性話題。[7]

在每一個文化中,飲食體系,包括食物的表達、飲食方式等都成為制度化、組織化社會系統的有機部分,而語言本身——即通過它的結構和構造方式,將自然和社會世界的組織化形態(tài)和意義加以表述。[8]中國的飲食是一個特別復雜的體系,在語言表述方面也足以映照出一個豐富的中國式的認知世界。筆者僅擷取語言表達中幾種粗線條的分類表達以饗讀者:

認知方面:“靠天吃飯”(說明人類的糧食生產依賴于大自然,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強調飲食是人生存的權利,任何人不可剝奪);“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強調物質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饑不擇食”(說明人在饑餓的情況下,滿足生物需求屬于本相,無可厚非)。

禮節(jié)方面:“吃了沒有?”(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的開場語,其使用比率高于“你好”之類,也比西方的“今天天氣不錯”之類的開場語通行得多);“吃閉門羹”(指客人登門拜訪卻未見主人或主人不見的情況)。

體制方面:“鐵飯碗”(指穩(wěn)定的工作);“吃皇糧”(指在政府部門工作的);“食客”(舊專指那些寄生于權貴的門客);“食邑”(指古代封建社會的受封之地);“食官”(封建社會掌管飲食的官位和官員);“吃派飯”(特指那些到基層,尤指到鄉(xiāng)下短期工作而被安排到農戶家的輪轉生活)。

經濟財政:“食貨”(古代用語。把代表民生大計相關的物質作為國家經濟財政的代表);“菜籃子工程”(特指政府針對百姓生活和生計的專項工程);“吃進”(指股票行業(yè)的買入);“財政吃力”(指財政狀況緊張);“節(jié)食”(借用西方的財政用語——銀根緊縮政策)。

生活情況:“吃了上頓沒下頓”(指生活沒有著落);“喝西北風”(指無以生計,挨餓);“坐吃山空”(指光消耗沒有收入的情況,間或也指只吃不干活的情況);“揭不開鍋”(指生活極端窘迫,以至于“無米下鍋”);“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比喻必須親自實踐才知道其中甘苦)。

行業(yè)特指:“吃官司”(指被人告上法庭);“飲譽”(指享受榮譽和聲譽);“喝墨水”(特指讀書經歷);“飽學之士”(指很有學問的人);“殺生吃熟”(特指某些行業(yè)的“宰陌生人騙熟人”的用語);“炒魷魚”(指像魷魚一炒就卷起來——卷鋪蓋走人,比喻解雇、撤職)。

人際關系:“吃得開”(指某人在某地行得通、受歡迎),反之,把行不通、不受歡迎的叫做“吃不開”;“吃虧”(指受到損失、間或指受到不公平待遇者);“吃啞巴虧”(吃了虧卻不能聲張、或無法申訴);“吃小灶”(指受到特殊照顧的);“吃香”(指那些特別有能耐、受歡迎的人)。

專橫權勢:“魚肉百姓”(指專橫無道,欺壓民眾);在性別權勢方面的表達也很多,如:“吃豆腐”(指在生活中因工作關系,比如利用上級的權勢“賺”下屬女性便宜,或帶有權勢的“欺負”、“調戲”);“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封建禮教中對婦女的歧視性綱紀);“吃野食”(通常指舊時代男人對常倫之外的女性追逐玩弄的俚語);“吃軟飯的”(指那些沒出息的、或專門挑選容易的工作,或靠女人生活的男人)。

人生百態(tài):“飯桶”(形容人的頑愚不化);“酒囊飯袋”(指只知吃喝而無所作為者);“吃白食”(指那些不經過艱苦努力而靠投機過日子的人);“吃干飯”(專指無能、沒有用的人);“吃飽了撐的”(指那些只知道吃卻干活不靈巧的人);“吃獨食”(指好處或成績不與別人分享);“飽食終日”(指整天只知道吃喝卻無所事事的人);“酒肉朋友”(指靠吃喝建立關系的朋友)。

社會形態(tài):“吃閑飯”(指吃飯不干活);“吃吃喝喝”(指以吃喝來拉近關系);“吃準”(指對人和事的確定性判斷),反之就“吃不準”;“吃定”(指對某人某事的確認并抓住不放);“飲恨”(指抱恨含冤,尤指到死都不瞑目);“吃香喝辣”(指某些特權或特殊階層、職位的奢侈狀況)。

勞動情狀:“食力”(指靠出賣勞力為生的人);“自食其力”(指靠自己的勞動養(yǎng)活自己);“吃力”(指干活或工作費力的情況);“吃不了兜著走”(指工作出了問題需要承擔后果);“吃的是草,擠的是奶”(比喻像牛一樣地辛勤勞動);“沒有免費的午餐”(指要想有收獲,必須有付出)。

人品性格:“食言”(指答應而不兌現的);“吃了豹子膽”(指膽大妄為);“吃素”(可指素食戒規(guī);在更多的情況下指表明一種不屈、不怕、敢與對手爭高下的態(tài)度);“吃醋”(特指男女關系上的嫉妒,一般以形容女性為多);“嘗遍人生酸甜苦辣”(以食物的各種味道比喻人生的各種不同的經歷)。

形容比喻:“膾炙人口”(以人們喜愛的美食比喻佳作文章、美好事物等,人人稱賞);“回味無窮”(比喻對某個特殊的感受的追憶);“味如嚼蠟”(比喻文章、文字索然無趣,平淡無奇);“飽漢不知餓漢饑”(比喻不能設身處地為有困難的人著想);“半瓶醋”(比喻對某種知識或技術一知半解);“鴻門宴”(比喻以宴請為名行“刺”為實)。

關鍵時刻:“吃緊”(指局勢緊張和關鍵),同義表達“前方吃緊,后方緊吃”(特指抗戰(zhàn)時期前方與后方的情況);“吃不住”、“吃不消”(指承受不了,無法支持、無法支撐的情況),反之,就是“吃得住”、“吃得消”。

教化戒喻:“飲水思源”(比喻在好的時候不能忘記根本);“吃一塹長一智”(指受到挫折后明白事理,總結經驗);“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指貪心,試圖多吃多占);“吃里爬外”(指得到一方的好處卻為另一方出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形容不提供基本的條件,再能干的人也無能為力);“因噎廢食”(因吃飯噎住過,索性連飯都不吃,比喻因為怕出問題而不做)。

諧音隱喻:“棗子”(結婚儀式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果子,諧音“早生貴子”);“花生”也有類似意思,不過多了“多子多?!钡囊馑迹弧伴僮?桔子)”經常在喜事和逢年過節(jié)時贈送的禮物,“橘、桔”諧音“吉祥如意”;“長壽面”(從面條的長形和“長”諧而來)。

特殊時代:“吃憶苦飯”(特指某一個時段,比如“文革”期間的“憶苦思甜”的語言通用);“吃食堂”(特指“大躍進”時期,在一些地方短時間出現的所謂“吃共產主義食堂”);“糖衣炮彈”(指中國革命在進行中和成功后的一段特殊時段內,特指“敵人進攻的一種手段”)。

還有一些漢字,人們從現在的字形和衍生義

中已經不容易看到其與飲食的關系,其實它們的原形、原義中與飲食有著歷史的內在關聯;比如“養(yǎng)”在古代與食有關,繁體為“養(yǎng)”,以食為體;諸如“養(yǎng)生”、“養(yǎng)氣”、“養(yǎng)和”、“養(yǎng)志”、“養(yǎng)性”、“養(yǎng)晦”等都非常具有中國文化的韻味。再比如,在生活中,人們也經常以飲食、吃喝等轉義、含義、隱喻、借喻等方式進行人生哲理的表達,比如“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好馬不吃回頭草”、“老牛吃嫩草”等等??傊?,與吃聯系在一起的語言和民俗表述,林林總總,無法窮盡。而這種民間表達在不同區(qū)域、不同的方言中更是多到難以言表的地步。中國的語言體系在世界語言之林中獨樹一幟,同樣的,中國飲食表達在中國的語言體系中也獨樹一幟??上覈袥]有專門從這個角度進行搜集整理的專門著述和詞典。

[1]Counihan, C., P. Van Esterik.FoodandCulture.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1997.1.

[2][美]克利福德·吉爾茲.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C].王海龍,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200.

[3][法]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M].丁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4]王政.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與中國風俗[J].文化遺產,2011,(2):123.

[5][法]S·阿龍,等.非正規(guī)科學:從大眾化知識到人種科學[M].萬佚,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0.

[6]龔鵬程.圣俗穢凈[M]//飲饌叢談.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148.

[7]西蒙.中國思想與中國文化的食物[C]//尤金·N·安德森.中國食物.郭于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265.

[8]Counihan, C. M.TheAnthropologyofFoodandBody:Gender,Meaning,andPower.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1999.19.

(責任編輯:吳 芳)

DietWisdom——OnChineseFoodfromthePerspectiveofLiteraryAnthropology

PENG Zhao-rong

(Institute of Anthropology,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Chinese dietetic tradition is broad and profound. It is a special learning full of wisdom.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dietetic trad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thinking form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It is also a reflective experimental effort for the literary expression of Chinese diet.

Chinese diet; primitive thinking; language expression; anthropology

2011-12-09

彭兆榮(1956-),男,江西泰和人,博士,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人類學研究。

I0-05

A

1674-2338(2012)04-0026-05

猜你喜歡
飲食思維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夏季飲食三宜三不宜
春節(jié)飲食有“三要”
飲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把癌從飲食中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