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峻
(杭州師范大學城市學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36)
主體認知自我理念的具身范式
丁 峻
(杭州師范大學城市學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36)
人的認知發(fā)展的高階內容即是自我理念;同時,自我理念又是人們據以認知客觀世界的內在坐標。自我理念的主要作用乃是引領、規(guī)劃和調節(jié)主體的自我認知活動;其發(fā)生機制包括感性化、知性化和理性化的自我意象廓出及具身價值體驗;其運作方式在于以本體工作記憶為核心的具身映射-鏡像投射。自我理念預演的神經機制在于,位于前運動區(qū)和“布羅卡區(qū)”的身體型鏡像神經元與符號型鏡像神經元能夠將主體的自我理念(意象)轉化為身體意象、符號表象、動作表象和物體表象;主體實現自我理念的三種具身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內在返輸入、由內而外的身體輸出、左右互動的局部自勵式循環(huán)。
主體認知;自我理念;具身認知;鏡像時空
人類的心中,存在著諸多有關客觀世界的思想觀念,人們會不斷地對之進行內在預演和外在轉化。其間,人們長期忽視了對自我理念的價值體驗與外在轉化,至少在學理層面明顯缺少相關的深入考量與系統(tǒng)闡發(fā)。這種偏重對象時空和社會功利的認知傾向,需要得到及時矯正,以期促進人的主體性知識建構、自我意識發(fā)展和自我認知能力轉型。
本文擬針對上述問題,結合人的認知發(fā)展特點、意識建構原理和具身加工范式,就主體認知自我理念的基本內容、多元路徑與操作方式進行初步探討。
人對自我身心能質的真切認知、充分發(fā)揮和完滿實現,乃是人的根本需求與無上理想之所在,也是人本教育、精神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根本價值。因此,我們的教育應當引導學生形成建構“自我意識”和自我認知能力的人本性學習動機,進而引導他們將書本形式的客觀知識轉化為生命形態(tài)的主體性知識,借此促使他們形成“自我認知能力”、以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形成“自我價值”、以內在方式和外在方式實現自我價值。
自我理念屬于自我意識的核心內容,主要涉及主體對自我的本質特征、自我價值、自我理想、自我概念、自我經驗、自我知識、自我情感、自我認知、自我行為、自我發(fā)展圖式、自我調節(jié)規(guī)范、自我表達方式、自我預期、自我設計、自我完善方式和自我實現路徑等系列重要問題,因而能夠體現主體對自我的認知判斷能力與理性改造水平。
對主體而言,其自我理念的價值功能主要體現在自我認知方面;其中,自我管理作為最重要的子系統(tǒng),在一個人的情知意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決定性的內在調節(jié)作用。按類型劃分,自我管理包括自我評價、自我肯定、自我糾錯、自我調節(jié)等諸多內容;按屬性劃分,自我管理包括情緒管理、思維管理、身體管理、行為管理、健康管理等多重內容。自我評價是主體進行自我認知的高階過程,也是人們合理規(guī)劃自我未來、設計自我發(fā)展戰(zhàn)略與行為策略的內在依據。
進而言之,我們需要借助具身方式來重構自我,進而發(fā)現、體驗和實現嶄新的自我價值。所謂的具身方式,在某種意義上說,即是人們常說的移情體驗、換位思考,即通過自我審美和本體性想象等方式來重構自我。其基本理據在于,不但外部知識的心理內化需要動用人的感性裝置,而且人的內部知識(包括自我理念、自我知識等)的價值外化及二次內化過程也需要動用人的感性裝置。換言之,人的感性時空作為精神之窗,能夠同時轉化外源信息和內源信息;其主要的信息加工方式即是所謂的“具身范式”。
同時需要指出,目前學術界所理解的具身認知方式僅限于社會認知這個單一的外在維度,尚未觸及自我認知這個深隱的內在維度、甚至是高階維度的具身之道。筆者認為,造化的智慧在于,她為人類的心腦進化提供了鏡像神經元這種基礎性的硬件裝置,進而賦予該裝置以雙重功能:內化對象情境的外向模擬功能和預演自我理念的內向還原功能。因此,這不僅是人類心智生成與演化的根本之道,而且還是主體性智慧轉化為對象性智慧的“內在機關”。
大體說來,人的自我理念屬于自我意識的核心內容,主要涉及個性主體的情感理想、認知策略、人格框架、價值觀、行為圖式與發(fā)展戰(zhàn)略等內容;其生成方式主要以人的本體性意識體驗、理念具身化轉換、理想化情境與主客觀規(guī)律的完形耦合及感性嬗變?yōu)橹鳌V黧w借此創(chuàng)造了個性化的自我意識系統(tǒng),進而以此解釋自我的歷史、調節(jié)自我的現實圖式、設計預測自我的未來進路。
進而言之,人的自我意識主要包括主體對自我與社會、自我與自然、自我與科學、自我與宗教、自我與藝術、自我與倫理、自我與家庭、現實與理想等價值關系的認知和行為圖式。[1](P.359)
自我意識之所以能夠制約人的社會意識的建構與發(fā)展水平,其根本機制則在于自我意識率先發(fā)生、且成為主體建構社會意識的內在參照系。那么,人的自我意識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對此,黑格爾在《精神哲學》一書里深刻地指出:“意識的真理是自我意識,后者是前者的根據,所以在實存中一切對于一個別對象的意識都是自我意識;我知道對象是我的對象(它是我的表象),因而我從對象之中知道我?!盵2](P.219)
以筆者之見,人的自我意識的發(fā)生與形成過程恰恰體現了具身認知這種獨特的方式。黑格爾在論述意識如何過渡為自我意識時這樣分析道:“對立統(tǒng)一是精神性的東西,剛才講感性確定性、知覺、知性這三個階段都把對象看作物、異己和外在。要克服這個困難,就要把對象看作就是自己、自己也是對象,這樣就從意識的階段進到了自我意識的階段。”[3](P.76)與此類似,泰勒也認為:“這樣,我們就開始接觸到黑格爾有關必定要使自身外在地顯現、具有必然性的概念和理念的思想。由于這種概念表明自我具有主體性的結構,因此我們需要從意識轉入自我意識……因而我們發(fā)現,被認識的對象的結構與主體的結構是一致的、是同一個東西”,由此證明意識的對象與意識本身是同一的,自我意識就這樣建立起來了。[4](P.116)
自我理念得以發(fā)生的神經機制:鏡像神經元。鏡像神經元系統(tǒng)主要存在于人腦前額葉多個亞區(qū)及頂葉等處;它不但構成我們理解他人的動作、情感和意圖的大腦基礎,而且成為人類提升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重要方式:人類僅憑觀看對象的動作行為或感知對方的言語文字音樂美術信號,就能體驗對方的情緒、猜測對方的意圖;人類還能借此對自我行為進行內在預演(比如對自我理念進行具身體驗),從而掌握復雜的自我認知能力、社會認知能力、科學認知能力、藝術認知能力,等等。
自我理念發(fā)生的心理機制:具身模擬-鏡像映射。具體而言,其發(fā)生機制包括感性化、知性化和理性化的自我意象廓出及具身價值體驗;其運作方式在于主體實施以本體工作記憶為核心內容的具身映射-鏡像投射活動??梢哉f,前述三種行為(即社會認知、符號認知與自我認知活動)都屬于具身認知的范疇:前兩者可稱之為“對象化的具身認知”,后者可稱之為“本體性的具身認知”行為??傊?,人腦的鏡像神經元系統(tǒng)不但成為個體理解他人和體驗他人情感的大腦物質基礎,而且也成為個體理解審美對象、體驗藝術美、自然美與生命美的神經機制。
人的自我實現活動主要用來體現個性化的價值創(chuàng)新內容:情感體驗創(chuàng)新、知識結構創(chuàng)新、審美意象創(chuàng)新、行為表達創(chuàng)新、符號造型創(chuàng)新等等。進而言之,一個人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既需要采用內在預演的虛擬方式、也需要追加外在實征的物化方式,既需要以鏡像自我為對象,也需要以客體事件為對象,還需要以生命體象和符號表象為對象。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人的認知發(fā)展實際上需要經歷一個“外-內-外”的三段式價值能力轉換周期:“外在知識內化-自我知識建構-自我認知能力形成-對象性認知能力廓出。”其間,人的自我認知能力轉化為對象性認知能力,需要依托主體獨立創(chuàng)制而成的“自我參照系”(其中包括自我經驗參照系、自我情感參照系、自我概念參照系、自我理念參照系、自我身體參照系等)。[5](P.442)
這是因為,人之身心系統(tǒng)作為宇宙的一個特殊部件、一個獨特的客觀世界,同時成為每個人據以認識宇宙大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對象時空;進而言之,人的生命世界所蘊含的自然規(guī)律乃是整個宇宙規(guī)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此,為了更好地和更有效地認識與改造客觀世界,人類首先需要提高認知自己的能力:需要我們每個人首先對自我世界進行認知與建構,即一邊建構一邊進行體驗、認知、想象、推理、充實、提升與改造完善之。[6](P.206)
可見,只有當每個人據此形成了用以指導與調節(jié)自己的內在行為的元認知系統(tǒng)與自我參照系之后,我們才能夠借此展開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改造與創(chuàng)新活動。
既然人類需要意識轉型或理念輸出,那么自我理念預演的基本原理又是什么?
所謂“理念預演”,乃是指人類借助理性思維深刻把握主客觀世界的本質屬性、運動法則、發(fā)展規(guī)律等復雜內容的一種虛擬體驗;自我理念預演則是主體用以完善自我能力、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本體性認知創(chuàng)新活動。[7](P.3)它集中體現為指向自我世界、映射客觀世界、超前預見對象時空的運變情景、虛擬演練和調整自我的思想與行為圖式等系列意識創(chuàng)新的特點,具有對主客觀世界的深廣定位效應和精妙洞察效應。
同時,人的自我理念預演能力作為一種超越性、創(chuàng)造性和理性化的意識體驗能力,需要依托人的主體性知識、自我參照系、元認知系統(tǒng)和人格坐標;它所體現的人的深廣靈妙的想象力與精銳新穎的判斷力,主要發(fā)源于主體的“自我-世界”間體鏡像模型系統(tǒng)。
自我理念預演需要主體借助具身映射-鏡像投射的認知操作方式來實現自我理念的本體性價值;它主要包括下列層級性內容:
一是直接經驗和技術文化通過人的“感覺-運動系統(tǒng)”的鏡像神經元系統(tǒng)和“神經—肌肉”裝置而轉化為本體經驗(包括情景記憶、體象記憶、動作記憶、陳述性記憶、程序性記憶及自傳體記憶);二是抽象的符號知識及間接經驗則通過人腦的沃尼克區(qū)而轉化為人的具身經驗與本體性知識,主體借此實現對它們的符號體驗與意義理解,進而借助布羅卡區(qū)將自己的知覺圖式轉化為規(guī)范性和通約性的符號表達圖式(諸如符合詞法-句法-語法規(guī)則的言語圖式,符合字法-章法-修辭文法的寫作圖式,符合和聲-對位-轉調-配器法則的作曲圖式與聲樂、器樂表演圖式,符合點線面體-色彩-肌理-體量-光影造型法則的美術表達圖式,等等);三是理性知識與意識經驗則通過主體的前額葉新皮層(主要是背外側與腹內側正中區(qū)及眶額皮層)而獲得意象表征,主體進而借助前運動區(qū)、輔助運動區(qū)及下頂葉等相關腦區(qū)來對此進行行為預演,借此形成與完善自己的理念表達圖式與行為操作圖式。其中,人的觀念性意象發(fā)育早而成熟最晚,操作性意象則發(fā)育較遲而成熟較早。其原因在于,主體需要借助觀念性意象來對人格系統(tǒng)進行高層次的本體創(chuàng)構。
在這方面,筆者所建立的“本體工作記憶系統(tǒng)”(其中包括身體工作記憶、情緒工作記憶、書寫動作工作記憶、言語動作工作記憶等重要內容),對于主體的自我理念預演活動(諸如建構自己的本體知識、發(fā)展本體能力、創(chuàng)新本體價值、完善本體智慧、體驗本體幸福等內部實踐)來說,都具有根本性的支撐意義。
人的自我理念預演活動具有復雜的神經機制。簡要來說,它主要通過前額葉協(xié)同引導聯(lián)合皮層、感覺皮層及鏡像神經元系統(tǒng)來完成之。[8](P.531)
同時,人腦的鏡像神經元系統(tǒng)也在人的理念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信息轉換作用:一是位于布羅卡區(qū)的鏡像神經元能夠將主體的具身表象轉化為符號表象、將符號表象還原為具身表象(并發(fā)送到前腦負責本體性和對象化認知的相關亞區(qū))。二是用于意識性情感體驗的腹內側正中區(qū)、用于意識性認知決策的背外側正中區(qū)、用于構思創(chuàng)作及規(guī)劃實施自我和對象的具象內容的右側前額葉上下部、用于構思創(chuàng)作及規(guī)劃實施自我和對象的抽象內容與符號活動的左側前額葉上下部、用于形成目標工作記憶的眶額皮層等處的鏡像神經元,均發(fā)揮著獨特功能。[9](P.318)
三是位于前運動區(qū)的鏡像神經元能夠將主體的自我理念(意象)轉化為身體意象、動作表象,將體象運動模式細化為左右側肢體與器官的精致動作程序以及相應的物體表象。[10](P.531)
四是位于頂葉的鏡像神經元能夠將主體所形成的對象化空間運動模式轉化為本體性的空間感覺-運動模式,以便于主體對客觀情景進行具身體驗和反饋調節(jié)。
可以說,大腦據此形成的具有具身映射-對象化投射功能的鏡像認知裝置(神經網絡),在人的社會性認知、文化性認知與本體性認知等三大過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信息轉化功能。在認知社會性與符號性的對象世界時,主體能夠借助該系統(tǒng)加工客觀信息:一是感知對象的活動;二是通過內在模擬對象活動而轉化對象所呈現的客觀信息;三是體驗、猜測與推想對象的情緒、意圖和動機等等。
在認知自我的情緒、思想、身體與動作等本體世界的活動特征時,主體能夠借助該系統(tǒng)加工一系列的主觀信息:一是感受自我的內在活動與外在動作表情狀態(tài);二是理解自我概念、體驗自我價值、展開自我想象、進行自我推理;三是對自我理念進行操作性預演,即通過內在方式將抽象的自我理念轉化為具象的自我表象,爾后以照鏡子的方式對之加以感性認知;四是將經過感性檢驗的自我理念進行內在的操作性轉化:先在前運動區(qū)將之轉化為身體意象形式,再參照“符號表達中樞”(布羅卡區(qū))的相應框架規(guī)范,將身體意象轉化為相應的肢體器官運動圖式(身體表象),諸如言語歌唱方面的發(fā)聲吐字運氣行腔范式、書寫彈奏舞蹈繪畫編織等方面的四肢軀體指法運動圖式;五是基于操作性預演過程,對自我理念的多元價值進行返身性的意識性體驗,其主要內容包括主體在內心虛擬展開與實現自我情感理想、自我認知結果、自我價值意象、自我思維智慧、自我審美情操與境界、自我形象特征、自我人格特征,等等。
可以說,一個人唯有在內心創(chuàng)造、發(fā)現、感悟和體驗到指向自我的審美理念和認知理念之后,才能真正地以內在方式完善自我、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才能將此種主體性智慧產物轉化為認知客觀世界的對象性審美智慧與思想智慧。進而言之,無論是在認知外部世界還是內部世界的過程中,主體都需要依托具身方式來實現客體知識內化、建構主體性知識、形成自我理念、體驗自我價值、轉化主體性智慧、體現社會性智慧,進而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與本體價值。
換言之,具身機制不但有助于人類認知自然世界、社會世界、文化世界,還有助于人類認知自我世界;其中,自我意識對人的自我認知及自我實現活動發(fā)揮著決定性的作用。以元記憶、元體驗和元調節(jié)為主要內容的元認知系統(tǒng),則是自我意識的“全權代理人”(負責管理主體的內在活動);其唯一的操作性模板便是主體的“自我參照系”。[11](P.938)
自我意識本質上是人對自己身心狀態(tài)及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系的理念,具體包括三個層次:對自己及其時空狀態(tài)的認識;對自己肢體活動狀態(tài)的認識;對自己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認識。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的核心內容和最高形式之一,自我意識的成熟是人具備理性意識的本質特征。人可以通過自我意識有效地調節(jié)自己的情感、思維和行為。
認知心理學認為,元認知是指主體調節(jié)其認知活動時所動用的相關知識、經驗及策略。元認知的結構包括元體驗、元知識和元策略;其中,個體的自我參照系對于元認知系統(tǒng)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12](P.943)
可見,元認知與人的自我認知活動密切相關。可以說,元認知系統(tǒng)主要通過激活人的觀念運動的具身化和符號化路徑來調節(jié)主體的自我意識、通過對自我意識的元調節(jié)來實現(主體的)自我與世界的內在統(tǒng)一。
進而言之,主體的元認知活動需要依托相應的元知識(或筆者所說的本體認知操作性知識),即主要是指個體所形成的指向自我認知操作的身體經驗、自我概念、自我情感、思維規(guī)則、想象方式、推理方式、認知理念、自我價值、人格意識及行為圖式等系統(tǒng)內容。其價值目標定位于四個方面:情感關系、認知關系、行為關系和物質利益關系。
其中,自我參照系在主體實施元認知系列活動(元記憶、元體驗、元調節(jié))中發(fā)揮著標準與規(guī)范等重要作用。自我參照系包括自我情緒參照系、自我思維參照系、自我意識參照系、自我身體參照系;鏡像神經元則是作為認知他人動作-情緒的自我參照系之神經裝置。[13](P.316)
同時,工作記憶又是主體得以執(zhí)行自我理念、操運元認知系統(tǒng)和鑒察自我參照系的信息載體;特別是人的本體工作記憶,對于其形成自我經驗、建構自我概念、擴展自我知識、提升自我情感、深化自我認知和完善自我意識等主體性精神建構活動來說,都具有須臾難離和至關重要的影響。
具體而言,主體為了實現自我理念的多重價值,需要采用下列的三元具身范式:
一是由上到下的“內在返輸入”范式,其因循的神經路徑是:前額葉背外側正中區(qū)-旁邊緣皮層-邊緣皮層-聯(lián)合皮層(初級皮層)-感覺皮層(次級皮層);
二是由內而外的“體象輸出”范式,其因循的神經路徑是:前額葉背邊側亞區(qū)-左右側前額葉下部-輔助運動區(qū)-前運動區(qū)-運動皮層-脊髓與肢體器官的運動神經網系;
三是局部閉環(huán)式的“內在預演-鏡像映射”范式,其因循的神經路徑是:前額葉眶額皮層-左右側前額葉上部-布羅卡區(qū)-前運動區(qū)-扣帶回前部-杏仁核-頂葉(本體感覺區(qū))-左右側顳葉下部。
鏡像神經元能夠表征三大行為:運動(頂葉前部、前運動區(qū)等)、情緒(扣帶回、腦島等)、語言(布羅卡區(qū)、前運動區(qū)、運動區(qū)等);自閉癥患者缺乏對他人情緒意圖動作的模仿動機、動作共鳴及同情能力。[14](P.195)
那么,具身認知系統(tǒng)又是如何在心腦系統(tǒng)中得以運作的呢?在這個過程中,工作記憶、尤其是人的本體工作記憶發(fā)揮著格外重要的作用。即是說,主體正是借助自己的情緒工作記憶、思維工作記憶、身體工作記憶、動作工作記憶等主體性知識形式,才能有效地將有關對象世界的客體工作記憶內容轉化為自己的個性化的認知資源、操作范式與智性能力;同理,在主體針對科學世界、社會世界、藝術世界而進行思想預設及理論探討之時,也需要將自己的本體性工作記憶內容進行三重加工:其一是對之進行內在的意象映射、使之轉化為對象化的客體工作記憶圖式;其二是將客體工作記憶圖式進行內在預演和鏡像化的具身直觀,以便對此進行虛擬操作與精細調整;其三是再將經過具身加工與充實完善的認知操作意象加以多層級投射、分別經由身體意象(位于前運動區(qū))-身體表象(運動區(qū))-物體表象(由三大感覺皮層加以認知表征)而實現主體理念價值的對象化、社會化與物化目的。
其間,主體依托目標工作記憶、目錄工作記憶、執(zhí)行工作記憶,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對外源性或內源性知識進行加工,分別將感性化、知性化和理性化的本體知識進行自下而上的順式存儲、使之分別進入源代碼工作記憶庫、二級目錄工作記憶和一級目錄工作記憶系統(tǒng),等等。據此可以認為,本體工作記憶乃是人們持續(xù)更新自我的“信息發(fā)生器”;自我理念則借助元認知系統(tǒng)這個“代理人”、以自我參照系作為其內在坐標,借此引領、驅動與調控本體工作記憶以及主體性知識系統(tǒng)的與時俱進、持續(xù)更新。
進而言之,人之自我與社會、生命、自然乃至自我之間的思想契通,實際上都需要以主體自己的自我參照系作為認知坐標;自我參照系又是自我意識的核心內容,后者需要主體動用元認知系統(tǒng)、主客體工作記憶資源及本體知識來徐圖創(chuàng)構之與充實完善之??梢哉f,從個體的元記憶、元體驗發(fā)端的自我意識,實際上是構成元認知系統(tǒng)的第一參照系;人的社會認知皆以此作為投射自我、觀照他人、揣摩他人、體驗他人情緒的本體標準。因此,我們需要深入揭析人類用以貫通社會認知、自然認知、文化認知與自我認知等系列智慧行為的內在機關。
總之,自我理念是人的認知能力的高階標志;主體對自我理念的認知操運活動具有多重重要意義:第一,人的自我理念預演行為具有認知創(chuàng)新作用。換言之,它體現了主體對自我世界進行意象性開發(fā)的認知更新作用,同時具有充實活化主體的自我知識、優(yōu)化主體的情感素質、提升主體的理性思維能力、完善主體的自我意識等多重功能;[15](P.1810)第二,人的自我理念預演行為還有助于主體內在實現自我價值、提高身心健康品質,因而具有多重本體性提升功用。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自我意識作為映射對象世界真理品格的價值鏡像,同時為主體發(fā)現、創(chuàng)造、實現和體驗自我的精神價值昭示了無限的空間自由和永恒的時間維度。
[1]Morin A.Levels of consciousness and self-awareness:a comparison and integration of various neurocognitive views[J].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006,(15):358 -371.
[2]黑格爾.精神哲學[M].楊祖陶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張世英.自我實現的歷程:解說黑格爾《精神現象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4]泰勒.《精神現象學》論意識、自我意識和理性[C]//朱亮,張繼武.國外學者論黑格爾哲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7.
[5]G.Northoff,A.Heinzel,M.de Greck.Self-referential processing in our brain—A meta-analysis of imaging studies on the self[J].NeuroImage,2006,(31):440 -457.
[6]T.E.Feinberg,Altered Egos.How the Brain Creates the Self[M].New York,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7]M.Jeannerod.The mechanism of self-recognition in humans[J].Behav.Brain Res.2003,(142):1 -15.
[8]Arnaud D'Argembeau,Haroun Jedidi,Evelyne Balteau,Mohamed Bahri,Christophe Phillips,Eric Salmon.Valuing One's Self:Medial Prefrontal Involvement in Epistemic and Emotive Investments in Self-views[J].Cereb.Cortex,2012,22(3):659 - 667.
[9]Marcia K.Johnson,Susan Nolen-Hoeksema,Karen J.Mitchell,and Yael Levin.Medial cortex activity,self-reflection and depression[J].Soc.Cogn.Affect.Neurosci.2009,(4):313 -327.
[10]M.Iacoboni.Grasping the intentions of others with one's own mirror neuron system[J].PIOS.BioI.2005,(3):529 -535.
[11]A.D'Argembeau,P.Ruby,F.Collette.Distinct regions of the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are associated with self-referential processing and perspective taking[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07,(19):935 -44.
[12]T.W.Schmitz,T.N.Kawahara-Baccus,S.C.Johnson.Metacognitive evaluation,self-relevance,and the right prefrontal cortex[J].NeuroImage,2004,(22):941 -947.
[13]N.A.S.Farb,Z.V.Segal,H.Mayberg.Attending to the present:mindfulness meditation reveals distinct neural modes of self-reference[J].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2007,(2):313 -322.
[14]C.Keysers,V.Gazzola.Integrating simulation and theory of mind:from self to social cognition[J].Trends Cogn.Sci,2007,(11):194 -196.
[15]S.C.Johnson,L.C.Baxter,L.S.Wilder,J.G.Pipe,J.E.Heiserman,G.P.Prigatano.Neural correlates of self-reflection[J].Brain,2002,(125):1808-1814.
The Embodied Pattern for the Subject to Cognize One's Self-idea
DING Jun
(Institute of Urban Studies,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36,China)
Being part of the higher contents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n cognition,self-ide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f internal coordination in the activity of the subject to cognize the objective world.Furthermore,the mechanism for the subject to operate one's self-idea contain the following contents:1)undergoing the conversional course of constructing the perceptive self,conceptual self and rational self;2)carrying out the cognitive images by the way of embodied mapping and mirror-casting,which is based on the dynamic information from the subject's ontological memory system.
subject cognition;self-idea;embodied cognition;the mirror-like space-time
B84
A
1674-2338(2012)04-0117-06
2012-04-16
2011年浙江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當代西方的具身理論研究”(11JCZX02YB)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丁峻(1958-),男,寧夏中寧人,杭州師范大學城市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認知科學哲學研究。
吳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