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榕
(三明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 三明 365000)
高職精神芻議
陶 榕
(三明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 三明 365000)
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具有“高等教育”與“職業(yè)技術教育”雙重屬性?;凇案叩冉逃钡墓残裕呗氃盒Ec本科院校都應當具有“大學精神”的基本內核;基于“職業(yè)技術教育”的個性,高職院校應當突出“職業(yè)精神”和“技術精神”。高職精神屬于大學精神的范疇,共性的“大學精神”的基本內核、職業(yè)精神、技術精神是高職精神的基本內容。高職院校不失共性的“大學精神”的基本內核,高職院校才可保證其不失“高等教育性”;不失“職業(yè)精神”和“技術精神”,才可保證其不失“職業(yè)技術教育性”。
大學精神;高職精神;職業(yè)精神;技術精神
隨著近年來高等教育領域對大學精神討論的不斷深入,高職精神的培育問題也開始受到關注,然而,學界對高職精神與大學精神的關系、高職精神的內涵等基礎性問題的研究還很不充分。目前,關于高職精神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研究的成果很少,深度和廣度也不夠。本文擬對高職精神的概念使用、高職精神的研究視角、高職精神的內涵等基礎性問題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目前,關于高職精神研究的路徑和方法顯然是參照了“大學精神”的研究路徑和方法,因此,研究者的研究思路受“大學精神”研究思路的影響較為明顯,還沒有建立起高職精神理論的概念體系,在概念的使用上呈現(xiàn)出一種混亂的狀態(tài),例如,研究者分別使用了“高職精神”、“高職院校的大學精神”、“高職院校精神”和“高職院校的學院精神”等概念。相關的研究成果不多,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徐平利的“什么是高職院校的大學精神”[1]57;陳云濤的“高職教育視域下的大學精神重構”[2]61;侯長林和周鴻的“高職院校的大學精神與區(qū)域社會經濟發(fā)展”[3]59;吳揚的“高職院校與大學精神”[4]91;王明倫的“論高職院校精神”[5]71; 李紫紅的 “試論 ‘高職精神’”[6]1;何智明的“高職精神的本質特征及其塑造”[7]11;馬斌的“簡論南通紡院精神”[8]5。盡管研究成果還不多,但是,研究者對高職精神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進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研究者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高職精神與大學精神的關系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在我國,“大學”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而高職院校又具有“高等教育”與“職業(yè)技術教育”的雙重屬性,因此,高職院校是否屬于“大學”的范疇還存在著模糊的認識,在這一問題上的模糊認識又導致了對高職院校是否有大學精神、高職精神與大學精神是否有關聯(lián)產生了模糊認識。因此,厘清高職精神與大學精神之間的關系對高職精神的研究是至關重要的。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
1.高職精神屬于大學精神的范疇。在我國,不論是在國家教育制度層面上還是在普通人的觀念中,高職院校都屬于“大學”的范疇。目前,高職院校在數(shù)量上已經占據(jù)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有人認為“大學精神”一詞來源于西方的“University Spirit”,學院 (College)難以包容在內。對此,有研究者指出,我們“必須在中文中確立統(tǒng)一的表達, ‘大學精神 (University Spirit)’這一概念的范疇已經發(fā)生了擴展,其外延應該包括所有的高等學校,而不是把高職院校排除在外”[1]58。在高職院校有沒有大學精神的問題上,我們應當有一個正確的視角,在名牌大學都已淪喪的“大學精神”在高職院校則更難以存在了,因此,“高職院校教師應然狀態(tài)中的‘大學精神’在實際生活中已經不存在了”[1]58。
高職院校應當有大學精神得到了多數(shù)研究者的認同,從以“高職院校的大學精神”為題的研究成果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一點。有研究者進一步指出,“大學精神的序列里也包括高職精神,高職精神是大學精神的分支”[8]6。
2.高職精神與大學精神的“同構異質”性。有研究者認為,大學精神與高職精神具有“同構內核”,但亦具有“異質性”,“最為本質的,是價值取向的分歧?!芯啃痛髮W追求的是一種相對超然于社會的虛空的境界。以傳統(tǒng)人文精神出發(fā)的大學精神作觀照,高職精神則更多地重視務實性和時效性?!保?]2還有研究者認為,“從文化育人的角度而言,高職院校有必要培育或找尋屬于自己的大學精神 (或高職精神)。但實際情況是,高職院校無論在運作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向傳統(tǒng)大學進行多少借鑒,一般意義上的大學精神仍不能完全見容于高職院校,存在著很大的文化變數(shù)?!保?]63研究者看到了傳統(tǒng)大學與高職院校的差異性,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傳統(tǒng)的“大學精神”是什么,我國高職教育與西方職業(yè)技術教育是否具有差異性,“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中的“高等”性應如何彰顯,這些問題顯然會影響我們的結論。
關于高職精神的內涵,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代表性的觀點。一種認為高職精神屬于大學精神范疇的研究者傾向于認為“大學精神”與“高職精神”是相容的,高職精神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例如,有研究者認為,“大學精神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內核……高職院校必須思考、建樹、培育具有大學精神內核的高職精神”,“職業(yè)精神是高職精神的個性特征”[4]94。還有研究者認為,“高職院校的大學精神應當包括四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個層面:應當包括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等一般大學所應具有的大學精神。第二個層面:應當是高職院校的特殊類型所要求的大學精神?!保?]60
而強調高職院校特殊性的研究者則認為高職精神具有自身內在的規(guī)定性。例如,有研究者認為,“與大學精神的理想主義追求不同,高職精神是現(xiàn)實主義的……,高職精神的本質特征就是職業(yè)性、服務性、實踐性和創(chuàng)造性?!保?]12也有研究者認為,“高職精神應是文化精神與技術精神的和諧統(tǒng)一。”[5]71還有研究者認為,“高職視域下的大學精神主要體現(xiàn)為職業(yè)情懷、經世濟用和開放協(xié)作”。[2]64
目前,在高職精神研究中,研究者使用的概念主要有:“高職精神”、“高職院校精神”和“高職院校的大學精神”。“高職精神”、“高職院校精神”和“高職院校的大學精神”都是指稱高職院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積淀的、對高職院校師生的行為產生深刻影響的精神氣質,這一點是明確的。但是,從合邏輯性的角度看,筆者認為使用“高職精神”這一概念更合適。
1.有助于高職理論概念體系的和諧。任何成熟的學科或者理論都有自己的概念體系,這是理論研究的基石。我國高職教育還處于不成熟的階段,高職教育的許多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隨著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的不斷擴展,專屬于高職理論的概念會不斷的出現(xiàn),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高職教育理論的概念體系。因此,我們在使用相關的概念時應當考慮到與整個學科概念體系的和諧問題。目前,“高職文化”、“高職理念”等概念已經被許多研究者所使用,而“高職精神”與“高職文化”相關聯(lián),因此,使用“高職精神”這一概念在形式上與“高職文化”相對應。當然,我們也注意到,“高職院校精神”與“高職精神”從本質上看無多大區(qū)別,但是,“高職精神”更加精煉。
2.清晰地展示了其與“高職文化”的邏輯關系。高職文化與高職精神的邏輯關系的推演應當從“大學”與“高職院校”的邏輯關系出發(fā)。由于現(xiàn)代大學起源于西方,而西方大學制度與中國的大學制度又不盡相同,于是,如果從西方大學 (University)定義出發(fā),中國的高職院校 (College)就很難納入到大學的體系中去。然而,在中國,“大學”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不論是在現(xiàn)行教育制度的層面上看還是從大眾使用“大學”一詞的語義來看, “大學”一詞都應當包括“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因此,我們認為,中國的“大學”一詞的語義與西方的University的語義是不對等的,在中國討論“大學”的問題時沒有人把高職高專排除在外,我們通常用“本科院校”和“高職高?!眮肀硎径叩膮^(qū)別。所以,在中文里, “大學”就是指“本科院?!焙汀案呗毟邔!薄?/p>
既然“大學”是指“本科院?!焙汀案呗毟邔!?,那么,“大學文化”就包括了“本科院校的文化”和“高職高專的文化”,“大學精神”就包含“本科院校的精神”和“高職高專的精神”。然而,“本科院?!焙汀案呗毟邔!辈徽撌窃谖幕线€是在精神追求上都是有較大區(qū)別的,換句話說,高職院校的文化和精神追求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才有必要進行專門的研究。因此,如果我們使用“高職院校的大學精神”來表述,那么加了限定詞“高職院?!钡摹按髮W精神”與沒有限定詞的“大學精神”在內涵上就不一致了,這是不太合邏輯的。而使用“高職精神”這一概念,在“大學文化”的體系內,“高職文化”與“高職精神”的邏輯關系就清楚了,就是:“大學文化”包括“高職文化”和“本科文化”,“大學精神”包括“高職精神”與“本科精神”;“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最核心的部分,“高職精神”是“高職文化”最核心的部分。
1.應然狀態(tài)的高職精神與實然狀態(tài)的高職精神。我國高職院校絕大多數(shù)是由中專、技校升格或合并而來,生源也具有特殊性,正因為如此,有研究者指出,“與大學迥異的文化根基,外加極強的功利性任務 (就業(yè)導向),高職院校無法實現(xiàn)人文關懷和理性追求”[2]63。從實然的角度看,這無疑是正確的結論。然而,高職院校終究是要實現(xiàn)人文關懷和理性追求的,當然這是從應然角度得出的結論。因此,我們在研究高職精神時顯然應當區(qū)分實然狀態(tài)的高職精神與應然狀態(tài)的高職精神。在實然的層面上看,傳統(tǒng)的或者說是一般意義上的大學精神還很難在高職的土壤里生成,但是,從應然的層面上看,高職院校應當具有傳統(tǒng)的或者說是一般意義上的大學精神。所以,只有從實然和應然兩個層面進行研究,我們的結論才可能有助于高職精神的生成。
2.大學精神的共性與個性。在我國,不同類型的大學區(qū)別很大,如清華、北大等一流大學,其以科學研究為主,被稱之為研究型大學,地方本科院校難以與其相提并論,高職院校則更是差距懸殊。因此,我們談論大學精神多半是基于大學的共性而不是個性。當我們斷言國內大學普遍喪失大學精神時,其所指也只能是共性的大學精神。那么,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是否有共性呢?答案是肯定的。
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都屬于教育機構,都擔負著教育人、培育人的神圣使命,都應當關注人的發(fā)展、人的完善和人的解放;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都屬于高等教育,都擔負著培養(yǎng)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重任。從教育的根本目的出發(fā),學校教育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著眼于提高學生作為人應當具有的品質;作為高等教育機構,學校應當著力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與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究未知世界、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盡管大學精神有不同的表述,但是,人文精神、科學精神、服務精神、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都是大學精神中應當具有的基本內容,這是大學精神的共性,只要是大學,在應然層面上就應當具有這樣的精神氣質。
然而,不同的大學又因辦學條件、辦學歷史等差異而具有自身的個性特征,在精神追求上就有了自己的個性,因此,不同的大學其大學精神就會有不同的表達,如清華精神、北大精神、南開精神等等。因此,我們研究高職院校的大學精神,既要看到共性又要看到個性,應當突出高職精神的個性特征。
從應然的角度出發(fā),既著眼于共性又要突出個性,我們認為高職精神的內涵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我們認為,不同的大學在辦學的層次、辦學的水平上可以有差別,但是,在精神追求上卻不應該有層次之分。例如,不同層次的大學服務社會的技術水平肯定有差別,對社會的貢獻也肯定會不同,但是,服務社會的精神卻不應該有差別;再如,科學精神不僅僅存在于科學家的身上,普通人也可以有科學精神。因此,就精神層面上看,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并無區(qū)別。因此,作為共性的大學精神是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所有大學都應當具有的。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同為國內頂尖大學的清華和北大,其大學精神卻有所不同,其他大學也是如此。所以每所大學的精神氣質又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
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等教育的屬性就體現(xiàn)在其大學精神上,高職院校高等教育屬性的喪失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其大學精神的缺失。
高職精神屬于大學精神的范疇,因此,從邏輯上說,大學精神的最基本的內核也是高職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什么是大學精神的最基本的內核卻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表達。盡管如此,我們認為,人文精神、科學精神、服務精神和獨立精神是每一所大學都應當具有的精神氣質,這些精神元素共同構成大學精神的基本內核。因此,高職院校也應當具有這樣的精神氣質。然而,從實然的角度看,我國高職院校還難有這樣的精神氣質,因為我國的高職院校辦學的歷史都還不長,難有文化的積淀;辦學的理念、辦學的條件和辦學的環(huán)境都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大學精神還難有適合其生長空間。但是,從應然的角度看,高職院校應當具有這樣的精神氣質,高職院校應當通過創(chuàng)新辦學理念、完善辦學條件,為大學精神的生成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也只有這樣,高職院校才能夠成為真正的大學。
每一所大學都應當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征,每一所高職院校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作為群體的高職院校又有區(qū)別于本科院校的獨特的精神氣質,而這種精神上的獨特性來源于其職業(yè)技術教育的屬性,這種存在于高職院校中獨特的精神氣質與共性的大學精神的基本內核共同構成了高職院校的高職精神。
職業(yè)技術教育從它產生之時就把教育與工作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我們才有“以就業(yè)為導向”、“訂單式培養(yǎng)”等提法。因此,高職院校除了要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之外,其重要的任務就是通過教育使學生具有相應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技能。所以,具有高職特色的精神追求就應當與職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技能的獲得相關聯(lián),職業(yè)精神和技術精神是高職精神標志。
1.職業(yè)精神。職業(yè)精神包括職業(yè)價值觀、職業(yè)態(tài)度、職業(yè)理想、職業(yè)責任、職業(yè)道德等要素。職業(yè)精神深刻地影響著職業(yè)行為,有研究者指出,“職業(yè)精神事實上就是一種對職業(yè)的深情投入、一種專注度,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職業(yè)水平和職業(yè)成就”[9]10。在高職院校,職業(yè)精神不僅體現(xiàn)在教師身上,而且也在學生身上得到彰顯。職業(yè)精神總是與特定的職業(yè)相聯(lián)系,因此,高職院校中的職業(yè)精神表現(xiàn)兩個層面:首先是教師職業(yè)的職業(yè)精神,體現(xiàn)在高職院校的教師身上;其次是與高職學生相關的特定行業(yè)的職業(yè)精神,特定行業(yè)的職業(yè)精神既存在于雙師型教師身上又體現(xiàn)在學生身上。特定行業(yè)的職業(yè)精神來源于“雙師型”教師和學生的頂崗實習等實踐活動。作為高職院校,教師以雙師型教師為主體,雙師型教師嚴格意義上說應當有雙重的職業(yè)經驗,例如一個會計專業(yè)的雙師型教師,其除了具有教師職業(yè)的職業(yè)體驗外還有會計專業(yè)的職業(yè)體驗,因此,會計職業(yè)的職業(yè)精神同樣會體現(xiàn)在會計專業(yè)教師身上,而教師的這種職業(yè)體驗一定能夠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傳遞給他的學生,這是高職院校特定行業(yè)職業(yè)精神產生的一個重要基礎。另一方面,高職教育奉行的是工學結合的模式,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學習,還要進企業(yè)實訓和頂崗實習,在實訓和頂崗實習的過程中,學生處在真實的職業(yè)環(huán)境中,企業(yè)的實訓指導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技術上的指導,而且還要對其進行職業(yè)精神的教育,這是高職院校特定行業(yè)職業(yè)精神產生的第二個基礎。
2.技術精神。高職教育以培養(yǎng)高端技能型人才為已任,所以,高職應當“高舉技術教育的大旗”[10]11,突出對高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高職院校中形成一種崇尚技術、對技術精益求精的風氣,并積淀成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技術精神”。
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職業(yè)技術教育性”,二者不可偏廢,否則就可能把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辦成本科的濃縮或者是職業(yè)技術培訓機構。因此,我們在強調高職教育不能失去其“高等性”的同時也要關注其不失“職業(yè)技術性”,使高職教育成為培養(yǎng)各行各業(yè)中“狀元”的搖籃。
如果我們把“高職教育”比作一棵大樹,“高職精神”就是這棵大樹所展示出來的、符合高職教育規(guī)律的生命活力。因此,只要高職教育之樹有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能夠茁壯成長,那么,高職精神的煥發(fā)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所以,培育高職精神最根本的途徑就是促使高職院校的高職教育實踐活動合乎高職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在合乎高職教育基本規(guī)律的高職教育實踐中實現(xiàn)高職教育的理想,生成高職精神。
當前,中國大學丑聞不斷,大學精神的缺失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于是,重建大學精神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心愿。但是,筆者認為,“大學精神的缺失”與“大學人的行為失范”之間的因果關系似乎被誤讀了,人們普遍把“大學精神的缺失”當成是“大學人的行為失范”的原因。然而,更合乎邏輯的因果關系應當是:由于社會的轉型導致相應的行為規(guī)范的缺失,而行為規(guī)范的缺失導致了行為的失范,失范的行為被“合理化”導致了精神的缺失,精神的缺失又進一步促使行為失范?;谶@樣的邏輯,筆者認為,重建精神就只能從規(guī)范行為開始,否則,重建大學精神就只能是空談而已。
目前,在許多高職院校高職精神還難以生成,其根本原因在于高職院校對高職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辦學理念還有待于創(chuàng)新,辦學的條件還有待于進一步改善。當然,我們并不否認精神對實踐的巨大的能動作用,通過培育高職精神可以促進高職教育的實踐活動;我們只是認為,實踐終究是基礎性的東西,沒有實踐支撐的精神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高職精神的培育只能從規(guī)范高職教育行為入手,只能依賴于合乎規(guī)律的、扎扎實實的高職教育實踐活動。
[1]徐平利.什么是高職院校的大學精神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57-61.
[2]陳云濤.高職教育視域下的大學精神重構[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7):61-65.
[3]侯長林,周鴻.高職院校的大學精神與區(qū)域社會經濟發(fā)展 [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9):59-62.
[4]吳揚.高職院校與大學精神 [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0,19(8):91-94.
[5]王明倫.論高職院校精神[J].中國高教研究,2006(7):71-72.
[6]李紫紅.試論“高職精神”[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2):1-3.
[7]何智明.高職精神的本質特征及其塑造[J].教育與職業(yè),2010(23):11-13.
[8]馬斌.簡論南通紡院精神 [J].南通紡織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8,8(1):5-7.
[9]駱瀟.我們需要它—— 職業(yè)精神特別調查 [J].職業(yè),2008(19):10-11.
[10]俞仲文.高職院校應高舉技術教育大旗 [N].中國青年報,2011-04-18(11).
Meager Opinions about Higher Vocation Spirit
TAO Rong
(Sanm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Sanming 365000,China)
The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has dual features of“higher education”and“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Both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have the basic core of“university spirit”basing on the general character of“higher education”.Basing on the specific character of“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professionalism”and “technology spirit”should be highlighted at vocational colleges.Higher vocational spirit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the university spirit.Three basic contents of higher professionalism are the basic core of common“university spirit”,professionalism and technology spirit.If there is no lack of the common basic core of“university spirit”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re is no lack of“higher educational principle”.If there is no lack of“professionalism”and“technology spirit”,there is no lack of“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principl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spirit;higher vocational spirit;professionalism;technology spirit
G 71
A
1671-6493(2012)02-0069-05
2011-12-26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職業(yè)教育校企合作中工業(yè)文化對接的研究與實驗”([2010]GY0034)
陶榕 (1963—),男,上海人,三明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的理論研究。
(責任編輯:孫永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