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科安
(泉州師范學院教務處,福建 泉州 362000)
借鑒與傳承:中國傳記的現(xiàn)代性構建
黃科安
(泉州師范學院教務處,福建 泉州 362000)
進入 “五四”后,現(xiàn)代知識者在 “西學東漸”的背景下,提出以現(xiàn)代西方傳記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標準為創(chuàng)作范式和批評尺度,有力促進了中國傳記的文體變革?,F(xiàn)代傳記作家高揚人道主義思想和個性主義,為中國傳記觀念和創(chuàng)作帶來涅槃中的重生。他們站在世界視野的高度,旗幟鮮明地倡導現(xiàn)代傳記的 “文學性”立場,在促進中國傳記的現(xiàn)代性轉型,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傳記迎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發(fā)展機遇,在創(chuàng)作旨趣上,他們雖有明顯的文史分野,輕重有別,但師心使氣,各擅勝場,其傳記均具有 “史蘊詩心”的審美特點。
現(xiàn)代知識者;中國傳記;現(xiàn)代性轉型;史蘊詩心
按照“五四”后的文學文體“四分法”,傳記或稱傳記文學,是歸屬于現(xiàn)代散文大家族內的。中國的現(xiàn)代傳記是在“西學東漸”和承續(xù)傳統(tǒng)的基礎上誕生的。“西學東漸”一詞,原本是惲鐵樵、徐鳳石翻譯晚清文人容閎著的自傳性作品 “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的中文譯名[1],雖然這個譯名與英文意思不符,但卻能極好地傳遞出西學思潮對近現(xiàn)代中國的巨大影響。中國的現(xiàn)代傳記正如容閎作品名稱一樣,是在“西學東漸”的進程中完成它的現(xiàn)代性的轉型。
在中國古代,“傳記之書,其流已久,蓋與六藝先后雜出。”[2](P152)然而,在司馬遷撰寫《史記》之前,傳記并未真正的確立,劉知幾稱:“孔子既著《春秋》,而丘明受經作傳。蓋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后人。 ”[3](P3)此時“傳”的含義是“釋經”之意。而作為一種文本體例,傳記是以西漢司馬遷的《史記》為蒿矢,《史記》首創(chuàng)“紀傳”一體,開了中國傳記文之先河。劉勰說:“及史遷各傳,人始區(qū)分,詳而易覽,述者宗焉。 ”[4](P170)劉知幾說:“夫紀傳之興,肇于《史》、《漢》。蓋紀者,編年也;傳者,列事也。編年者,歷帝王之歲月,猶《春秋》之經;列事者,錄人臣之行狀,猶《春秋》之傳?!洞呵铩穭t傳以解經?!妒贰?、《漢》則傳以釋經。尋茲例草創(chuàng),始自子長。 ”[3](P11-12)趙翼說:“其專記一人為一傳者,則自遷始。 ”[5](P4)章學誠說:“蓋包舉一生而為之傳,《史》、《漢》列傳體也。 ”[2](P154)也就是說,司馬遷創(chuàng)立的“列傳”一體,后世文人學者以此為范例,心儀摹仿,傳記一體最終成為中國最具特色的散文流脈,在古代文化史上綿延不斷,頗為興旺發(fā)達。
悠久的史傳散文傳統(tǒng),使中國的傳記作品彪炳于世界文化史林。然而,當歷史進入20世紀后,新文化的主要倡導者胡適卻提出:“傳記是中國文學里最不發(fā)達的一門。”[6]隨后,胡適在自己撰寫的《四十自述》中又再次感嘆:“我在這十幾年中,因為深深的感覺中國最缺乏傳記的文學,所以到處勸我的老輩朋友寫他們的自傳?!保?]中國既然有如此豐富的史傳文字,為什么胡適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作出這樣的論斷呢?“五四”時期另一位著名作家郁達夫所闡述的內容或許可以作為胡適觀點的佐證:
傳記文學,本來是歷史文學之一枝,中國自太史公 (司馬子長生于漢景帝時,當在西歷紀元前154年前后)作《史記》后,才有列傳的一體。釋文,傳,傳世也;紀載事跡,以傳于世。所以中國的傳記文學要求其始祖,只能推司馬遷氏為之蒿矢。其后沿這系統(tǒng)一直下來,經過了二千余年,中國的傳記,非但沒有新樣的出現(xiàn),并且還范圍日狹,終于變成了千篇一律,歌功頌德,死氣沉沉的照例文字;所以我們現(xiàn)在要求有一種新的解放的傳記文學出現(xiàn),來代替這刻板的舊式的行傳之類。[8]
在中國古代“史傳合一”,傳記在學科的歸屬上,是放在“歷史學”的范疇。盡管“列傳”一體,自司馬遷創(chuàng)立后獲得了極大的發(fā)展,但二千余年來,不僅因循守舊,千篇一律,而且歌功頌德,死氣沉沉。因此,胡適發(fā)出“傳記是中國文學里最不發(fā)達的一門?!庇暨_夫提出了要有一種“新的解放的傳記文學”代替“刻板的舊式的行傳之類”的革新主張。
所謂“新的解放的傳記文學”,就是指現(xiàn)代的西方傳記。這是近現(xiàn)代中國發(fā)生中西文化大交流、大碰撞的結果。早在“五四”之前,清末民初的中國知識分子就已接受“西學東漸”的熏陶和影響。容閎出版了自傳性作品《西學東漸記》,嚴復以外國人為傳主,撰寫了《孟德斯鳩列傳》、《斯密亞丹傳》等。梁啟超更為突出,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他亡命日本后寫下大量的中外傳記作品,如《匈加利愛國者噶蘇氏傳》、《意大利建國三杰傳》、《近世第一女杰羅蘭夫人傳》、《新英國巨人克林威爾傳》、《張博望班定遠合傳》、《黃帝以后第一偉人趙武靈王傳》、《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煥傳》、《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王荊公》、《管子傳》、《李鴻章傳》、《殉難六烈士傳》等等。 在傳記的寫作上,梁啟超已經有意識地與傳統(tǒng)模式區(qū)隔開來,他稱《李鴻章傳》的寫作,“全仿西人傳記之體,載述李鴻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論斷。 ”[9](P1)因此,進入“五四”后,以胡適、郁達夫為代表的現(xiàn)代知識者進一步提出要以現(xiàn)代西方傳記的價值觀念、審美標準作為創(chuàng)作范式與批評尺度,使中國的傳記作品告別以往依附于“史”的衣缽,由“史”入“文”,完成現(xiàn)代性的轉型,使之成為獨立的文學散文樣式,這是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體變革的歷史進程和必然趨勢。
一
有關史料表明,胡適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自覺提倡現(xiàn)代傳記觀念的第一人。他赴美留學后,廣泛接觸和閱讀西方傳記作品和理論。1914年,他以札記形式記述下關于中西傳記“差異”之比較的文字。①據(jù)有學者考證,胡適這則札記是來自《藏暉室札記》卷七第一條,本無標題,是其朋友章希呂于1934年幫他抄寫整理書稿時擬加的。目前國內學界稱胡適于民國初年就使用“傳記文學”一詞,并不準確。具體可參見卞兆明《胡適最早使用“傳記文學”名稱的時間定位》(《蘇州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4期)一文。胡適認為:吾國之傳記,惟以傳其人之人格(Character)。而西方之傳記,則不獨傳此人格也,又傳此人格進化之歷史 (The development of a character)。他說:“布魯達克(Plutarch)②布魯達克,今通譯“普魯塔克”?!队⑿蹅鳌?,稍類東方傳記。若近世如巴司威爾③巴司威爾,今通譯“鮑斯威爾”。之 《約翰生傳》,洛楷之《司各特傳》,穆勒之《自傳》,斯賓塞之《自傳》,皆東方所未有也?!边@個比較,顯示西方傳記的優(yōu)勢在于撰寫傳主的 “人格進化之歷史”,即性格的變化與演進。同時,從篇幅而論,東方只有短傳,而西方卻有長傳。東方的短傳,固然有“足見其人格之一斑”和“節(jié)省讀者日力”之好處,但也帶來“太略”、“作傳太易”、“不足信”和“傳記大抵靜而不動”等弊??;而西方長傳,雖有“太繁”和“于生平瑣事取裁無節(jié),或失之濫”的缺點,但卻有東方傳記所無的“佳處”,即其一,“可見其人格進退之次第,及其進退之動力”;其二,“瑣事多而詳,讀之者如親見其人,親聆其談論”。[10](P126-128)胡適對于傳記的看法,初步釋放出傳記的現(xiàn)代性轉型的新理念與新信息。首先,胡適強調現(xiàn)代傳記的人本因素,主張以撰寫人物性格變化作為寫作目的,以展現(xiàn)傳主的人格形成、精神追求和個性魅力。其次,明確現(xiàn)代傳記的文學性要求,所謂的 “瑣事多而詳”,是指文學性的敘述策略,而“讀之者如親見其人,親聆其談論”,則是指文學性的現(xiàn)場氛圍與接受效應。后來,胡適在《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的序里,列出中國傳記不發(fā)達的原因有三,“不有崇拜偉大人物的風氣”、“多忌諱”、“文字的障礙”。而針對第三點,胡適認為“中國的死文字”不能擔負起“傳神寫生”的工作,那種“硬把活跳的人裝進死板板的古文義法的爛套里去”,于是“只有爛古文,而決沒有活傳記了”。[11](P203)很顯然,胡適這里論述的傳記文字問題,與他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主張是一脈相承、密不可分,是他從文學語言的角度,積極推動中國傳記的現(xiàn)代性轉型的具體表現(xiàn)。據(jù)此,有學者評價胡適,稱他“把推進傳記現(xiàn)代化進程與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文學革命結合到一起,形成了從傳記文學觀念到傳記文學體裁、敘述形式和語言載體等的全新的理論框架。 ”[12]
在中國傳記現(xiàn)代性轉型的過程中,突出強調傳記的文學性、藝術性,進而將之視為一種文學類體裁的是郁達夫、茅盾等人的理論主張。郁達夫撰寫了《傳記文學》、《什么是傳記文學》等文。郁達夫批判了中國傳統(tǒng)傳記兩千多年一直盛行的 “歌功頌德”、“死氣沉沉”的照例文字,將它們稱作是“諛墓之文”。郁達夫對中國傳統(tǒng)的批判來自他心中有一個西方傳記的參照物。他在《什么是傳記文學》里,對西方傳記史花了不少篇幅來描述,而在《傳記文學》一文中卻作如下的簡要勾勒:“時代稍舊一點體例略近于史記而內容卻全然不同的,有泊魯泰克Plutarch的 《希臘羅馬偉人列傳》。時代較近,把一人一世的言行思想,性格風度,及其周圍環(huán)境,描寫得極微盡致的,有英國鮑思威兒Boswell的《約翰生傳》。以飄逸的筆致,清新的文體,旁敲側擊,來把一個人的一生,極有趣味地敘寫出來的,有英國Lytton Strachey的《維多利亞女皇傳》,法國Maurois的《雪萊傳》,《皮貢司非而特公傳》。此外若德國的愛米兒·露特唯希,若意大利的喬泛尼·巴披尼等等所作的生龍活虎似的傳記。”[13]顯然,郁達夫是以“文學性”的眼光和標準,來描繪西方傳記發(fā)展史。這就凸顯了中國缺少像西方這一類“文學的傳記作家”的缺憾。因此,在郁達夫看來,“新的傳記”,“是在記述一個活潑潑的人的一生,記述他的思想與言行,記述他與時代的關系,他的美點,自然應當寫出,但他的缺點與特點,因為要傳述一個活潑潑而且整個的人,尤其不可不書。所以若要寫新的有文學價值的傳記,我們應當將他外面的起伏事實與內心的變革過程同時抒寫出來,長處短處,公生活與私生活,一顰一笑,一死一生,擇其要者,盡量來寫,才可以見得真,說得像。”以寫人為目的傳記作品,到了現(xiàn)代更突出其傳主的真性格與真性情,這是西方現(xiàn)代傳記突破古代傳記“紀念碑”式的人物刻劃的最大異處,也是郁達夫心中標舉的一個價值尺度。同時,郁達夫明確把傳記當作文學作品來看待,他指出,“傳記文學,是一種藝術的作品,要點并不在事實的詳盡記載,如科學之類。也不在示人以好例惡例,而成為道德的教條。近人的瞭解此意,而使傳記更發(fā)展得活潑,帶起歷史傳奇小說的色彩來的,有英國去世不久的Giles Lytton Strachey法國André Maurois和德國Emil Ludwig的三人?!彼Q贊斯特雷奇的 “白描個人排斥向來的諛墓式的籠統(tǒng)寫法”,實在是一種“獨創(chuàng)的風格”;稱贊莫洛亞完全把雪萊一生的史實“小說化”,而且又化到了恰到好處,而羅布味希則專喜以“偉大題目來寫精細的文字”,也是“一種新的傳記文學的創(chuàng)造”,并且還有點“電影式的趣味性的”。[8]郁達夫站在世界視野的高度,旗幟鮮明地倡導現(xiàn)代傳記的“文學性”立場,在促進中國傳記的現(xiàn)代性轉型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張現(xiàn)代傳記的“文學性”立場的另外一位重要作家是茅盾。茅盾在《傳記文學》一文里,開篇就說:“有人說,中國人是有著五千年家譜的民族。但是,我卻要說,中國人是未曾產生過傳記文學的民族?!睘楹纬龃苏摂??茅盾認為,要是在文學的形式上面,中國和西方有很多的差別,而傳記文學的缺乏與存在,應該是最重要的一個差別。他說:“直到最近為止,我們的文壇上還沒有發(fā)見所謂傳記文學這樣的東西。雖然在古代典籍中間,我們有著不少人物傳記,但只是歷史的一部分,目的只是在于供史事參考,并沒有成為獨立的文學。”另外,“歷代文集中的傳記,以頌贊死人為目的,千篇一律,更說不上文學價值”。茅盾在這里區(qū)分了傳記與傳記文學這兩個概念的不同與差異。實際上,他承認中國有傳記的文化歷史傳統(tǒng),但只是“歷史的一部分”,“供史事參考”,談不上“文學價值”,因而從未獨立成為一門文學體裁。然而,在西方的現(xiàn)代文壇,傳記文學卻占有重要的地位,雖然它的發(fā)達也是晚近的事。茅盾這篇理論文章的精彩之處,在于他透過西方傳記文學的發(fā)展,探析其背后的原因,他指出:“描寫人物生平的文學,是到了近代個人主義思想充分發(fā)展以后,才特別繁榮滋長?!保?4]他把現(xiàn)代傳記文學的發(fā)展與西方倡導的個性主義思想聯(lián)系起來,這就揭示了傳記文學現(xiàn)代性轉型的不可忽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項內容。在西方,浪漫主義者對于個人經驗重要性的強調,與傳記、實錄和回憶錄的激增并非僅僅是一種巧合關系,相反,二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同樣,“五四”時代人道主義思想的倡導和個性主義的高揚,為中國傳記觀念和創(chuàng)作帶來涅槃中的重生,從而強有力地推動它發(fā)生現(xiàn)代性的轉型。
朱東潤也是一位在現(xiàn)代傳記理論與創(chuàng)作上頗有建樹的學者。他稱,1939年,他有感于人們對于傳記文學的觀念存在模糊的認識,決定替中國文學界做一番“斬伐荊棘”的工作。于是,他開始搜集和閱讀與傳記相關的資料,在作品方面,他學習了從普魯塔克的《名人傳》到現(xiàn)代作家的著作;在理論方面,他研讀從提阿梵特斯的《人格論》到莫洛亞的《傳記綜論》等。在此基礎上,朱東潤先后撰寫了 《中國傳記文學之進展》、《傳記文學之前途》、《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述論》、《傳記文學與人格》等文章。朱東潤清醒意識到,在近代中國,傳記文學的意識不免落后于西方。他指出:“史漢列傳的時代過去了,漢魏別傳的時代過去了,六代唐宋墓銘的時代過去了,宋代以后年譜的時代過去了,乃至比較好的作品,如朱熹《張魏公行狀》、黃斡《朱子行狀》的時代過去了。橫在我們面前的,是西方三百年以來傳記文學的進展?!庇谑?,他以為學習和借鑒西方現(xiàn)代傳記的理論觀念和創(chuàng)作藝術,是改造中國傳統(tǒng)傳記,促使它走上現(xiàn)代化進程的必由之徑。那么,如何去做呢?朱東潤將西方三百年來傳記作品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鮑斯威爾的《約翰遜博士傳》,這類作品以具體再現(xiàn)傳主的生活場景、精神特征而見長,不過,這須作者與傳主在生活上有密切的關系,而后才有敘述的機會。二是斯特拉哲①斯特拉哲,今通譯“斯特雷奇”。的《維多利亞女王傳》,這是一部打開現(xiàn)代傳記文學的開山之作。作者脫去一切 “繁重的論證”,“探賾鉤玄”,與先前西方傳記作品厚重的兩大冊相比較,其簡潔謹嚴的文筆,著實令人耳目一新。不過,朱東潤又認為,沒有經過謹嚴的階段,不能談到簡易;本來已經簡易了,再提倡簡易,豈不失之太簡而無法度之可守嗎?因此,他以為,現(xiàn)在不是提倡這種簡易做法的時代與地點。三是西方19世紀中期以來的作品,常常是繁瑣和冗長,但是“一切都有來歷、有證據(jù)”。笨重確是有些笨重,然而如“磐石”般堅固可靠。朱東潤較為傾向第三類型的創(chuàng)作,他說:“中國所需要的傳記文學,看來只是一種有來歷、有證據(jù)、不忌繁瑣、不事頌揚的作品。 ”[15](P2)
二
在現(xiàn)代中國,經過一批擁有世界性視野的傳記作家、學者的大力倡導,中國傳記迎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發(fā)展機遇。作為開一代風氣的中國現(xiàn)代傳記作家胡適,于1918年發(fā)表了《李超傳》,是為一位遭受封建壓迫貧病而亡的女大學生作傳。胡適采用白話文寫作,且是為并不相識的普通人作傳,充分體現(xiàn)了“五四”特有的時代精神,完全有別于傳統(tǒng)的傳記作品。20世紀20年代,魯迅出版了《朝花夕拾》自傳性色彩很濃的散文集。郭沫若從1928年起開始撰寫了自傳性作品《我的童年》、《反正前后》、《黑貓》、《初出夔門》、《創(chuàng)造十年》、《創(chuàng)造十年續(xù)篇》、《水平線下》等。進入了20世紀30-40年代,自傳性寫作開始風起云涌,佳作迭出,蔚為壯觀。1930年,胡適開始著筆《四十自述》。上海第一出版社推出的“自傳叢書”,包括1933年出版的《從文自傳》,1934年出版的 《巴金自傳》、《欽文自傳》、《廬隱自傳》、《資平自傳》。郁達夫于1934-1936年在《人間世》、《宇宙風》雜志上發(fā)表了《悲劇的出生》、《書塾與學堂》、《水樣的春愁》、《海上》、《雪夜》等9篇自傳性作品。此外,還有謝冰瑩的《女兵自傳》(1936)、林語堂的《林語堂自傳》(1935)、瞿秋白的《多余的話》(1935)、白薇的《悲劇生涯》(1936)、鄒韜奮的 《經歷》(1937)、陳獨秀的 《實庵自傳》(1938)、梁漱溟的《我的自學小史》(1942)、柳亞子的《八年回憶》(1945)等。除了自傳外,為他人作傳的風氣也逐漸流行開來。胡適的《李超傳》為中國現(xiàn)代傳記的開路之作,隨后有聞一多未撰寫完的《杜甫》,郁達夫的《盧騷傳》(1928)等,巴金撰寫的《斷頭臺上》(1929)、《俄羅斯十女杰》(1930)、《克魯泡特金》(1932)等國外思想家、革命家的傳記。另外,還有顧一樵的《我的父親》(1933)、盛成的《我的母親》(1935)、陶菊隱的 《蔣百里先生傳》(1938)、趙軼琳的《李宗仁將軍傳》(1938)、楊殷夫的 《郭沫若傳》(1938)、張默生的 《義丐武訓傳》(1943)、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1943)、吳晗的《明太祖?zhèn)鳌罚?944)、駱賓基的《蕭紅小傳》(1947)等。馮至的《杜甫傳》寫作于1946年,陸續(xù)發(fā)表在《文學雜志》、《新路》、《小說月刊》上。 這些傳記作品,都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重要收獲。
在創(chuàng)作旨趣上,中國現(xiàn)代傳記作家表現(xiàn)出明顯的文史分野,輕重有別,各擅勝場。魯迅的《朝花夕拾》,據(jù)作者稱,這十篇文章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因而是帶有明顯的自傳性色彩的傳記作品。童年的生活經歷、少年的艱辛求學,江南的民情風俗以及周遭的親朋好友等,都在作者筆下一一得到翔實刻劃,真實再現(xiàn)。然而,由于魯迅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使得他撰寫的這些文章呈現(xiàn)出鮮明的文學趣味,形成寓濃情于清淡的藝術風格。談這樣清新的回憶文字,正如作者憶念小時候吃的故鄉(xiāng)蔬果,“極其鮮美可口”,經常產生 “思鄉(xiāng)的蠱惑”,“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16](P230)我們的讀者追隨魯迅的文筆,也難免產生對故鄉(xiāng)的美的遐思。郭沫若撰寫的自傳性作品《我的童年》、《反正前后》、《黑貓》、《初出夔門》等,如實記述個人獨特的人生經歷。由于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具有浪漫氣質的詩人,因此他的傳記涌動“五四”時代的激情,充滿著奇異的情思和浪漫的詩味。郁達夫是一個主張傳記創(chuàng)作的文學自覺的作家,他撰述的自傳性作品 《悲劇的出生》、《書塾與學堂》、《水樣的春愁》、《海上》、《雪夜》等,摒棄中國老套的紀傳方式,而將自己的一生分為童年、少年、書塾、洋學堂、嘉興、杭州、老家自學以及日本留學等若干時段來敘述,且各篇敘述內容不同,重心有別,形成相對獨立的篇章。作者將經過記憶篩選后的生活片斷,通過生動的文筆,再現(xiàn)自己那段失而復得的心路歷程。如在《水樣的春愁》里,郁達夫用抒情的筆調,描摹了自己與鄰居女孩離別時產生的愛慕情愫:“在柳樹影里披了月光走回家來,我一邊回味著剛才在月光里和她兩人相對時的沉醉似的恍惚,一邊在心的底里,忽而又感到了一點極淡極淡,同水一樣的春愁?!边@種感覺極其細膩、真切,讀來令人回味無窮。沈從文的自傳,也與郁達夫一樣,頗有文學趣味。他稱自己寫的自傳是為了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處理文字組織故事”,而且認為“既然是自傳,正不妨解除習慣上的一切束縛,試改換一種方法,干脆明朗”。[17](P114)他與郁達夫不同,內斂自己的情感,喜歡以“故事”的方式敘述自己的人生經歷,這從自傳各篇章所設置的小標題,就很可以看得出來:《我所生長的地方》、《我的家庭》、《辛亥革命的一課》、《一個老戰(zhàn)兵》、《清鄉(xiāng)所見》、《姓文的秘書》、《女難》、《一個大王》等??梢姡驈奈脑?0年代創(chuàng)作小說時偏愛于故事,這種敘事策略難免也帶進自傳的創(chuàng)作中來,使之具有“小說的故事性與抒情性的特點”[18]。
在現(xiàn)代中國,也有不少傳記作家、學者在其理論構建和創(chuàng)作實踐中體現(xiàn)出對傳記作品“歷史”屬性的不懈追求與堅守。胡適撰寫的《四十自述》,最初的創(chuàng)作設想是從40年人生經歷中挑出十來個比較有趣味的題目,用每個題目來寫一篇小說式的文字,如序幕“我的母親的訂婚”,并曾得到徐志摩的熱烈的贊許。文章一開篇就以順弟(胡適之母)的視角,通過鄉(xiāng)村神會場景的渲染和鄉(xiāng)民你一言我一語的烘托,十分生動地寫出三先生 (胡適之父)即將出場的情形。這是一種很典型的小說筆法。然而,接下來的章節(jié)卻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他那種追求“紀實傳真”的本性顯現(xiàn)出來:“我究竟是一個受史學訓練深于文學訓練的人,寫完了第一篇,寫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覺地拋棄了小說的體裁,回到了謹嚴的歷史敘述的老路上去了?!币虼?,胡適這本自傳作品,既是“給史家做材料”,又能“給文學開生路”,[7](P5)體現(xiàn)了歷史與文學的雙重目的和意義。朱東潤撰寫的 《張居正大傳》是本著怎樣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呢?他稱,“傳記文學是文學,同時也是史。”“因為傳記文學是史,所以在記載方面,應當追求真相,和小說家那一番憑空結構的作風,絕不相同。這一點沒有看清,便會把傳記文學引入一個令人不能置信的境地;文字也許生動一些,但是出的代價太大,究竟是不甚合算的事。 ”[15](P10)因此,朱東潤在撰述過程中,注重運用一切有來歷、有證據(jù)的史料,哪怕是人物之間的對話,也是追求有根據(jù)的,不作一句憑空想像的話。這樣的作品堅如磐石,確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馮至撰寫《杜甫傳》確實是冒著很大的風險,因為他對相關史料持懷疑態(tài)度。那么,他采取哪種辦法克服這個困難呢?據(jù)他自我介紹:“我由于對于史料的缺乏信任,就是關于杜甫時的社會情形也只能盡量從杜甫的作品中攝取。凡是遇有與史書的記載不合的地方,我寧愿相信杜甫所記的是真實的。——這中間可能發(fā)生‘詩與真’的問題,因為詩人總不免有些地方會利用他的詩的想像與游戲使事實改換面目。但這問題我以為是不能在杜甫傳里發(fā)生的,如果發(fā)生了,就無異于否定杜甫所表現(xiàn)的世界。所以我只有處處以杜甫的作品作根據(jù),一步步推求杜甫的生活與環(huán)境,隨后再反過來用我所推求的結果去闡明他的作品。”馮至采取如此嚴格的史料考證與引用,其目的在于使作品成為一部“樸素而有生命的敘述”,但同時也是不愿意使之成為像莫洛亞所寫的傳記那樣,幾乎成為“自由的創(chuàng)作”。總之,馮至認為,“若是沒有杜甫的詩,這本書根本就不必寫;可是這本書如果一旦寫成了,我希望,縱使離開杜甫的詩,它也可以獨立?!保?9]
有研究者指出:“歷史事實之想像的表達是近代傳記的長處,也是近代傳記的短處。 ”[20]20世紀西方現(xiàn)代傳記的文史之爭,同樣在中國文壇有反響。楊振聲寫有一篇《傳記文學的歧途》,直接追問“傳記到底是歷史?還是文學?”。英國人Strachey(斯特雷奇)作為現(xiàn)代傳記的泰斗,一般人認為傳記到他手里就“已臻善美”。但是,他花三年時間創(chuàng)作的《伊莉沙白》,在他的好朋友伍爾芙看來卻是失敗之作。是不是Strachey功成名就后,傳記藝術退步了,即所謂的“江淹才盡”?楊振聲以為,這是因為“他的傳記藝術更向文學進一步,同時也可說更離歷史遠了一步”。這令人不得不思考:傳記到底是歷史的?還是文學的?Strachey是受了法國人影響,他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的文學性的傳記,簡直像小說一樣逸趣橫生。其特點在于把“傳記納入文學的形式與結構中,容許精密的選材與大量的刪削,也容許組織上的錯綜與想像力的補苴”。換句話說,“傳記在文學家手里起死回生了。文學把過去的人物與事跡,用想像力重新組織鼓舞起來,使其人的聲音與笑貌,行動與舉止,都有活現(xiàn)在我們目前?!辈诲e,人物是復活了,可不一定就是“那個人”,他已不是他父母的產品而是傳記作家的產品,楊振聲認為這是傳記文學的歧途。因此,他告誡說,“學鮑斯威爾若失敗,刻鵠不成尚類鶩;學Strachey若失敗,則畫虎不成反類犬。”“我們要的不是虛幻的創(chuàng)造,而是真實的歷史?!保?1]這是對傳記史實真相的探求,對傳記歷史品性的堅守。
然而,傳記畢竟是現(xiàn)代散文大家族中一種較為特殊的文類,既非一般的歷史作品,也非一般的文學作品。艾倫·謝爾斯頓說:“傳記作家一方面與歷史學家有部分一致,另一方面又與小說家相同,但他永遠不會取代他們,因歷史學家,小說家,傳記作家都有著各自的動機,各自的方法與各自的目的。 ”[22](P90)也就說,傳記介于史學與文學之間,是史學與文學嫁接產生的寧馨兒,兼具著文史的兩重特性。歌德將自己的傳記取名叫《詩與真》;魯迅稱贊司馬遷創(chuàng)作《史記》是“發(fā)于情,肆于心而為文”,而終成就了一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3](P420)錢鍾書從記言角度評價《左傳》,稱:“左氏于文學中策勛樹績……尤足以史有詩心、文心之證。 ”[24](P164)他們都肯定傳記作品應具有“史蘊詩心”的特點。由此可見,中外學界的鴻儒巨擘對于傳記寫作都有一種驚人的學理默契:傳記作品既有歷史的和真實的特點,同時也有文學的和詩性的特點。
[1]容閎.西學東漸記[M].惲鐵樵,徐鳳石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15.
[2]章學誠.文史通義[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3]劉知幾.史通[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4]劉勰.文心雕龍[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5]趙翼.廿二史箚記[M].北京:中國書店,1987.
[6]胡適.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序[J].吳淞月刊,1930(4).
[7]胡適.四十自述·自序[M].上海:亞東圖書館,1933.
[8]郁達夫.什么是傳記文學[A].文學百題[C].上海:生活書店,1935.
[9]梁啟超.中國四十年來大事記(一名李鴻章傳)·序例[A].飲冰室專集之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0]胡適.傳記文學[A].胡適散文(3)[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11]胡適.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A].胡適傳記全編(4)[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
[12]辜也平.西學東漸與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觀念的誕生[J].中國比較文學,2004(4).
[13]郁達夫.傳記文學[N].申報·自由談,1933-9-4.
[14]茅盾.傳記文學[J].文學,1933(5)。
[15]朱東潤.張居正大傳·序[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
[16]魯迅.朝花夕拾·小引[A].魯迅全集(2)[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17]沈從文.附記[A].從文自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1.
[18]謝昭新.論三十年代傳記文學理念與自傳寫作熱[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5).
[19]馮至.我想怎樣寫一部傳記[J].世界文藝季刊,1946(4).
[20]范存忠.一年來英美的傳記文學[J].文藝月刊,1936(3).
[21]楊振聲.傳記文學的歧途[J].世界文藝季刊,1946(4).
[22]艾倫·謝爾斯頓.傳記[M].李文輝,等 譯.北京:昆侖出版社,1993.
[23]魯迅.漢文學史綱要[A].魯迅全集(9)[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4]錢鍾書.管錐篇[M].北京:中華書局,1986.
Borrowing the Foreign and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Biographies
HUANG Ke-an
(Teaching Office,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China)
Since the May Fourth Movement,modern Chinese scholars tended to learn from the west.The values and aesthetic standards in western biographies were proposed to be the writing paradigm and criticism criteria,which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stylistic changes of Chinese biographies.The biographers upheld humanistic and individualism,bringing about renaissance of Chinese biographie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Theirglobalvision and argumentfor “l(fā)ieterariness” in modern biography has played irreplaceable roles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art.Since then Chinese biography met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Though the writers show differences in their interested field and attitude,they all displayed great mastery in the aesthetics of “l(fā)iterary work within historical facts” .
modern scholar;Chinese biography;modernization;literary work within historical facts
I206.7
A
10.3969 /j.issn.1674-8107.2012.03.017
1674-8107(2012)03-0100-07
2012-01-05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外國散文評介與中國散文的現(xiàn)代性轉型”(項目編號:04CZW012)。
黃科安(1966-),男,福建安溪人,教授,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劉伙根,莊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