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平,郭美玲
(廣東科技學院 繼續(xù)教育學院,廣東 廣州 523083)
“雖然就整個唐五代詩歌而言,表現(xiàn)商人的詩歌所占的比重并不算大,但是就這類題材詩歌本身的數(shù)量而言,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前代詩歌,為前代詩歌所望塵莫及?!盵1](P96)這與唐代商品經(jīng)濟的日趨發(fā)達及商人群體的逐漸壯大有關。而由于商人特別是長期從事販運性商業(yè)活動的商人生活流動性極大,商人的家庭尤其是商人的妻子受到這種漂泊不定生活影響也就較大,所以這些商業(yè)題材詩中表現(xiàn)商婦主題的最多。筆者通過對唐代商婦詩的考察發(fā)現(xiàn),唐代詩人筆下的商人雖呈現(xiàn)多樣化特征,但總體表現(xiàn)為輕易別離、薄情寡義的形象:
一、商人重利輕別離
“商人重利”,商人是有利身即行的,唐詩中描寫他們漂泊謀利生活的詩句很多,如:“估客無往著,有利身則 行”[2](卷418,P4611)“ 賈 客 無 定 游,所 游 唯 利并”[2](卷354,P3973)商人總是隨利而往?!鞍俪吒皖^五兩斜,此生何處不為家”[2](卷684,P7852)“年年逐利西復東,姓名不在縣籍中”[2](卷382,P4287)商人為利而漂泊四方。李白《估客行》正是對商人漂泊生活的形象概括:“??统颂祜L,將船遠行役。譬如云中鳥,一去無蹤跡”[2](卷165,P1711)詩之主人公為“??汀?亦即估客、商人。李白在此用寫實的筆法,以“云中鳥”為喻,點出商人為利而漂泊江湖的特殊生活。白居易《琵琶行》中“重利輕別離”的商人形象也正是對商婦詩中商人形象的總體定位。商婦詩中商婦滿心哀怨的總是商人那永不停息的生活——“重利輕別離”。如:“嫁與商人頭欲白,未曾一日得雙行”[2](卷545,P6304)正是對商人婚后輕別離的幽幽哀怨。李白《江夏行》中“只言期一載,誰謂歷三秋”[2](卷167,P1727)的商人,明明說好了歸期,卻又失約,相聚之期只能一拖再拖。商婦在家里懸猜默想,揣算歸期:“十月三千里,郎行幾歲歸?”[2](卷184,P1886)商婦憑欄凝望,計算行程:“嫁與長干人,沙頭候風色。五月南風興,思君下巴陵。八月西風起,想君發(fā)揚子。去來悲如何,見少離別多”[2](卷114,P1160)在商婦看來,正是商人“重利輕別離” ,往往一離就“經(jīng)歲又經(jīng)年”[2](卷802,P9024),還“朝朝誤妾期”[2](卷283,P3222),有些更是“三年不得消息”[2](卷301,P3423)。商人的輕別離、不守信,使得商婦在苦守深閨、寂寞相思中很容易滋生“見少離別多”的哀怨。透過商婦對商人的縷縷哀怨之音,可見商婦詩中的商人形象整齊劃一地呈現(xiàn)為“重利輕別離”形象。
二、寡情薄義負心郎商人常年在外,四海為家,寂寞難耐,自然免不了要去尋歡作樂:“大舟扁和定居農(nóng)區(qū)高帆一百尺,新聲促柱十三弦。揚州市里商人女,來占江西明月天?!盵2](卷365,P4126)有些商人還掉進溫柔鄉(xiāng)里,樂不思蜀;而有些商婦則慘被拋棄。如:“玉壘城邊爭走馬,銅革是市里共乘舟。鳴環(huán)動恩無盡,掩袖低巾淚不流。疇昔將歌邀客醉。如今欲舞對君羞。忍懷賤妾平生曲,獨上襄陽舊酒樓?!盵2](卷286,P3272)商婦獨守空閨、望穿秋水,忍受寂寞相思之苦,卻慘遭拋棄。相比商婦的忠貞,商人也就自然成了寡情薄義的負心郎。
唐代對良家女性比較尊重,但狎妓之風仍然十分盛行。官員,文人,商人,乃至普通百姓狎妓都是合法的行為。這種法律的保障,使得遠在異鄉(xiāng)的商人可以隨處拈花惹草。商婦對商人“拈花惹草”的擔憂,也正是對商人寡情薄義負心郎形象的側面刻畫。如張潮的《長干行》:
“婿貧如珠玉,婿富如埃塵。貧時不忘舊,富貴多寵新。
妾本富家女,與君為偶匹?;莺靡缓紊?中門不曾出。
妾有繡衣裳,葳蕤金縷光。念君貧且賤,易此從遠方。
遠方三千里,發(fā)竟悔不已。日暮情更來,空望去時水。
孟夏麥始秀,江上多南風。商賈歸欲盡,君今尚巴東。
巴東有巫山,窈窕神女顏。常恐游此山,果然不知還 。[2]卷114,P1159
這里的“富家女”在嫁給貧且賤的商人后,非常擔心丈夫在異鄉(xiāng)拈花惹草、移情別戀。她擔心丈夫經(jīng)商致富后,“貧時不忘舊,富日多寵新”,在外不歸,但她能做的也只是癡情地等待。再如張潮另一首《襄陽行》中寫道:“襄陽傳近大堤北,君到襄陽莫回惑。大堤諸兒女,憐錢不憐德?!盵2](卷114,P1160)商婦用“大堤諸兒女,憐錢不憐德”來提醒商人:“君到襄陽莫回惑!”也正是對商人可能拈花惹草的不放心心態(tài)的反映。唐詩中商婦對商人情感的不放心,恰恰說明商婦心中的商人大多是寡情薄義負心郎的形象。
綜上可見:商婦詩中的商人總是被定義為輕易別離、薄情寡義的形象。這并非偶然,這反映了唐代詩人對商人的鄙薄心態(tài)。這種鄙薄心態(tài)的產(chǎn)生,與士商地位的差異、士商社會形象的反差及詩人與商婦失意心態(tài)的共鳴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首先,士商地位的差異是詩人對商人鄙薄心態(tài)產(chǎn)生的歷史原因和政治原因。
我國封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商品生產(chǎn)和商品交換受到封建思想的抵制,于是歷代賢明君主都倡導“重農(nóng)抑商”。韓非子《五蠹》就有這樣的提法:“夫明王治國之效,使其商人游食之民少而名卑?!盵3](P1040)商人的地位在社會上較其他階層來說,比較低下。而到漢代,“重農(nóng)抑商”思想更進一步發(fā)展,《史記·平準書》記載:“高祖(劉邦)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盵4](卷30,P1418)特別是隨著漢武帝時桑弘羊“務本(農(nóng))抑末(商)”和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董仲舒?zhèn)鳌?[5](卷56,P2501)的主張成為統(tǒng)治思想,朝廷“重農(nóng)抑商”的政策傾向越來越嚴重。其后在整個漢魏時期,歷朝都推行勸農(nóng)督商政策,抑制商賈的詔令屢見于史。抑商思想也由“抑末”發(fā)展到“賤末”,晉令曰:“儈賣者,皆當著巾白帖額,題所儈賣者及姓名,一足著白履,一足著黑履?!盵6](卷828,P3694)甚至前秦苻堅當政期間,不僅貶低商人,稱之為“商販丑豎”、“市郭小人”,還規(guī)定工商、皂隸、婦女不得服金銀錦繡,“犯者棄市”(《苻堅載記》)[7](卷113,P2883),其抑商之厲可見一斑。唐朝延續(xù)了“重農(nóng)抑商”的傳統(tǒng),唐初即實行嚴厲的抑商政策。唐太宗貞觀年間,初定官品令時,太宗對重臣房玄齡說:“朕設此官員,以待賢士。工商雜色之流,假令術踰儕類,止可厚給財物,必不可超授官秩,與朝賢君子比肩而立 ,同坐而食 ?!?《曹確傳》)[8](卷177,P4607)在國家抑商政策的影響下,官員們無不身體力行。武則天時,“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皆恃寵用權,安石數(shù)折辱之,甚為易之等所忌。嘗于內(nèi)殿賜宴,易之引蜀商宋霸子等數(shù)人于前博戲”。安石跪奏曰:‘蜀商等賤類,不合預登此筵’,因顧左右令逐出之。座者皆為失色。則天以安石辭直,深慰勉之”(《韋安石傳》)[8](卷92,P2956)。韓愈也曾在訓斥侄子時說:“市肆賤類,營衣食。”[9](P185)張九齡詩《候使登石頭驛樓作》亦云:“漁商多末事,耕稼少良疇?!盵2](卷49,P604)
可見唐代積極推崇抑商政策,統(tǒng)治者不僅明文規(guī)定要“重農(nóng)抑商”,并身體力行貫徹抑商思想,還不遺瑣細地對商人進行了種種限制:嚴禁商人入仕;大功以上親屬有經(jīng)商者不得為官;限制商人與士大夫交往;不準參加科考和詮選;沒有資格入學;甚至在服飾、車乘、婚喪等方面被明令低于普通百姓一等。有了政治法律的保障,加上上層官員身體力行的貫徹,在這樣一個整體洋溢著抑商風氣的社會背景中,士人階層的詩人對商人產(chǎn)生鄙薄之情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士商社會形象的反差是詩人對商人鄙薄心態(tài)產(chǎn)生的社會原因。唐王朝不僅在政策上壓制和歧視商人,還對商人為利力爭、貪吝衣食、不學無術行為進行有意貶低?!肮ど探詾榧覍F錁I(yè)以求利者”(《尚書戶部》)[10](卷3,P52)然而“君子憂道不憂貧”的人生價值取向在中國古代士人的思想意識中是根深蒂固的,它決定了中國古代社會大多數(shù)士人對經(jīng)商的基本態(tài)度,對商人見利忘義之舉是萬分鄙視的。如《呂用之》中就說:“左右群小,皆市井人 ,見利忘義?!盵11](卷290,P2305)“彼胡(胡商)率愛利不顧其身,爭鹽米之微,尚致相賊殺者,寧肯棄金繒為朋友壽乎?”(《陸禺頁》)[11](卷476,P3921)字里行間無不顯示出士人對商人唯利是爭、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等行為的批判與憎惡。商人的職業(yè)性質(zhì)決定他們必須為利而行,重利使得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形象頗為不佳。人們對他們很容易產(chǎn)生厭惡和忌恨之情。商人為生計奔波,買和賣的交易,他們很難做到公平,要獲利則必須層層盤剝。如元稹《估客樂》所寫:“钅俞石打臂釧,糯米吹項瓔。歸來村中賣,敲作金玉聲。”[2](卷418,P4611)用黃銅冒充黃金,已是很嚴重的欺詐行為?!盎鸢橄嗬湛`,賣假莫賣誠。交關但交假,本生得失輕?!盵2](卷418,P4611)賣假貨甚至成為商人天經(jīng)地義的規(guī)矩??梢娖鋾r商人的職業(yè)道德在社會的評價普遍不好,也足見百姓對商人的的憤慨。
對比商人所面臨的不良風評,位于封建社會“士農(nóng)工商”四民之首的士階層,既肩負著傳承、開創(chuàng)封建文明的重任,更擔當著維護與實踐封建道德的要責。因此,“士”不單單是四民中的一員,更是封建文化的一種人格象征。為確保這一象征的永不失落,“士”就必須把品格涵養(yǎng)與理想追求看作第一要務,必須“志于道”,必須淡泊功利,視“重義輕利”為座右銘。士人雖窮,但“君子憂道不憂貧”,社會形象較好。正因士商間存在這種社會形象的反差,處于士人階層的詩人把商人塑造成輕易別離、寡情薄義的形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再次,詩人與商婦失意心態(tài)的共鳴是詩人對商人鄙薄心態(tài)產(chǎn)生的情感原因。
唐代的商婦詩的作者大多是男性文人,可以說詩中的商婦大都是男性視角下的女性。她們不被丈夫?qū)櫽龅脑庥?很容易在那些不被朝廷重用的失意士人心頭引起共鳴。白居易的《琵琶行》詩前有序云:“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zhuǎn)徙于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2](卷435,P4821)詩人因琵琶女的淪落身世,觸發(fā)了自己政治上的感慨。琵琶女對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哀怨,與白居易被貶而產(chǎn)生的對君王不辨賢愚的不滿,正好在“不遇”這點上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借詩表達出對琵琶女漂淪憔悴遭遇的同情,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抒發(fā)的實則正是詩人“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的失意遭遇。
商婦們“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2](卷301,P3423)的閨中苦盼,不也正是士子們對君王寵用的期待嗎?聯(lián)想李白、杜甫、孟浩然等大詩人對君王重用的終生期盼及期盼不得后的失意憤怨,就可以明白唐代士子們?nèi)后w不遇的失意心態(tài)。李白《江夏行》中商婦對“青春長別離”、紅顏暗逝而產(chǎn)生的悲哀,也正是李白自己政治理想苦苦追尋而不得后產(chǎn)生的對青春流逝的哀怨之情??梢?士人渴望得到君王重用和商婦渴望得到商人寵愛(相聚相愛),在心靈情感上具有很大的共通性。聯(lián)想社會現(xiàn)實,詩人普遍不得重用,商婦普遍不受寵愛,失意的遭遇使得他們二者很容易產(chǎn)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靈共鳴。商婦對商人“重利輕別離”的怨恨,也正是對士人因“不才明主棄”而產(chǎn)生哀怨的形象寫照。詩人多是不遇的失意士人,他們筆下的商婦詩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對商人的鄙薄心態(tài),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綜上,通過對唐代商婦詩的考察可見:唐代詩人筆下的商人總是輕易別離、薄情寡義的形象,這反映了唐代詩人對商人的鄙薄心態(tài)。這種鄙薄心態(tài)的產(chǎn)生源于士商地位的差異、士商社會形象的反差及詩人與商婦失意心態(tài)的共鳴??疾焯拼娙藢ι倘说谋杀⌒膽B(tài)及其成因,對于深入研究唐代士人心態(tài)及士商關系,都將有一定的意義。
[1]邵毅平.中國文學中的商人世界[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3]陳奇猷.韓非子集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
[5]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李日方,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98.
[7]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2.
[8]劉日句,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6.
[9]段成式.酉陽雜俎[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0]李隆基,撰.李林甫,注.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11]李日方,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3.
[12]姜革文.論唐詩中對商婦及商人的情感描寫[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2):52-54.
[13]李小奇.唐代商婦詩芻議[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7,(9):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