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茗珠
(山東英才學院外語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4)
E時代促使國際交往日益頻繁,使交際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學外語、教外語、用外語的人與日俱增。尤其是中國加入世貿(mào)組織后,人們更是意識到了全球化交往的時代走進了家門,越來越多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紛紛把孩子送入各式各樣的英語學校。然而,他們忽視了孩子的年齡,使中介語中不可避免的石化現(xiàn)象過早地出現(xiàn)到孩子英語學習中。本文將簡要介紹中介語對兒童英語學習的影響,以便引起更多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關注。
中介語(Interlanguage)是美國語言學家Larry Selinker在1966年“Language Transfer”一文中創(chuàng)造的英文詞匯[1]。后又于1972年“Interlanguage”一文中全面地闡明了中介語的概念,并為大多數(shù)語言研究者所接受。他認為中介語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建構的一種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此系統(tǒng)既不同于母語也不同于目標語。認為中介語是兩種或幾種語言同時發(fā)展時各種語言習得因素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是一種過渡語言,是母語與目標語這一連續(xù)體上的一個點,而語言正是會在到達該點后停止不前,這就是Selinker所說的石化現(xiàn)象(fossilization)。引起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很多,仍在繼續(xù)研究中。在此,舉兩例加以說明:
1.Schumann(1978b)認為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和心理距離(psychological distance)是使語言石化的原因;
2.心理語言學家從母語遷移論出發(fā),指出“負遷移”也可引起語言石化,也就是說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干擾作用也不容忽視。
就年齡過小的兒童群體(3-5歲)而言,存在的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造成語言石化現(xiàn)象這一原因是非常明顯的,在此不加討論。但是從語言的負遷移角度來研究兒童英語石化現(xiàn)象的研究卻很少,在此著重從語言負遷移引起石化現(xiàn)象的角度入手分析兒童過早學習英語的弊端。
語言遷移指母語知識對外語學習產(chǎn)生的影響。其中,積極的一面被稱為語言正遷移;消極的一面被稱為負遷移。從大量研究來看,語言遷移是學習者學習新知識的一種手段。例如,孩子在學習英語時會經(jīng)常標上自己認識的漢字或是拼音;在學句子時按照漢語大的句序來表達,用自己國家的風俗習慣看待外文體現(xiàn)的文化。然而,這就是語言的負遷移,這種遷移對兒童英語學習所起的阻礙作用長期以來卻被忽視了。無論學習者得到多少有關目的語的解釋和指導,在中介語系統(tǒng)中總會出現(xiàn)其母語的一些表達形式,即對母語的過度依賴,進而形成“中國式英語”,例如:
Although it rains today,but I still go to school。
很明顯,句中“although”與“but”同時出現(xiàn)是錯誤的,這正是由于對漢語常用句型“雖然……但是……”的過度依賴造成的。
任何外語學習者都會犯類似錯誤,兒童更不例外。
基于工作經(jīng)驗,并根據(jù)自己的觀察,筆者發(fā)現(xiàn)由其生理和心理的自身特征決定,兒童(3-5歲)在學習中存在著的很多問題對其英語學習不利,例如,其注意力不夠集中,理解力不夠充分,語言意識能力較差。就后者而言,從目前外語教學理論的發(fā)展趨勢來看,人們越來越強調(diào)語法意識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但兒童其自身特征及語言環(huán)境阻礙了這方面意識的養(yǎng)成。
我們認為,人腦中的“語言習得機制”在青春期后不可能消失,而只可能以另一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因此,Lenneberg的“潛在語言結(jié)構”論是符合邏輯的,站得住腳的。再者,許多成人習得二語的事實表明,并非要從小就開始學英語,并不存在什么“關鍵期”。相反,兒童的大腦就像一塊白板,一旦受到蹩腳畫家涂抹,便再難以開發(fā)了,嚴重地說,不良習慣一旦形成,便會影響終身。不少研究也曾在兒童英語學習可行性方面提出見解,但都忽視了語言負遷移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Bloomfield在他的“Outline Guide for the Practical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1942)中提出的“視聽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似乎可以用于兒童英語學習中,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鼓吹這是一種通過大量格式操練(pattern drills)和大量練習而形成語言新習慣的方法。但筆者認為這仍是他們“刺激-反映”(stimulus-response)白板論的一種延續(xù),由于兒童大腦儲存著大量母語規(guī)則,尚不具備足夠外語知識,這種刺激不符合他們已具備的知識,舊的習慣(母語知識)必然會對新習慣(目標語知識)學習產(chǎn)生影響,對外語知識的“反映”也是消極的,因此其習得外語的效果不佳,進而使英語過早石化,不利于英語的學習。
20世紀60、70年代盛行的Noam Chomsky第一語言習得的心靈理論(mentalist theory)逐漸取代了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映”論,并成了中介語概念的源頭[3]。Chomsky提出語言習得機制(LAD)告訴我們兒童是通過反復模仿父母及其所在語言社區(qū)人們得語言習得母語的,這一機制可能有利于第二外語的習得,但未經(jīng)證實。同時,他指出,兒童傾向于把母語的特征轉(zhuǎn)移到英語學習上,筆者認為這一點便意味著兒童對母語的過度依賴,從而導致語言過早的被石化,不利于孩子以后的英語學習。
Krashen在其語言控制調(diào)節(jié)理論(The Monitor Model)中提出“語言輸入假設”(The Input Hypothesis),指出“能被學習者理解的語言輸入對學習者的第二語言獲得最適合”,即只能是“The I+1 level”,而不能大于 1,否則便不能習得[2]。筆者在幾年的助教工作中發(fā)現(xiàn)年齡過小的兒童具備的英語知識有限,這就使外教的語言輸入相對大于1,這時多數(shù)孩子只能按照外教的口形說出某些詞語,而全然不知句子意思,語言的功能意義也就喪失了。久而久之,孩子的語言便停留在了母語與目標語連續(xù)體的一個點上,造成語言石化現(xiàn)象過早發(fā)生,筆者認為這極不利于孩子的英語學習。
Ellis(1986)[4]指出,有兩個非語言因素對母語知識何時會干擾外語習得過程起著決定作用:一是環(huán)境,二是學習的階段。大多數(shù)兒童在學習英語時都缺少習得環(huán)境,他們對母語過渡依賴,這種情況下母語的負遷移影響很大,很容易造成語言過早石化,影響英語學習。從學習階段來看,在初學階段,兒童由于缺少足夠的目標語知識因而往往更多的依賴于母語知識,因此在這一階段有可能較多地出現(xiàn)母語知識地負遷移,對英語學習非常不利。
總之,根據(jù)筆者的觀察,諸多原理可以證明由于受剛學會的母語的負遷移,兒童過早地學習英語,會引起中介語過早形成,從而擾亂大腦中的語言習得機制,影響將來的英語學習。
綜上所述,石化是中介語系統(tǒng)中不可避免的語言現(xiàn)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外語學習,筆者認為語言負遷移是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之一。分析兒童過早學習英語的不利因素,這為我們對兒童英語學習的再認識提出了理由,也得到了一些啟示。
學習者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都會影響他們的英語學習,進而過早形成中介語中石化現(xiàn)象,不利于將來的英語學習。家長不應盲目追趕時代潮流,急于求成,以免造成不良影響,而應該先讓孩子充分完善其大腦中存有普遍語法的語言習得機制,獲得更多的文化以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
外語教學最終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為此,我們應研究針對3-5歲兒童開設何種英語課,才不會導致石化現(xiàn)象過早地發(fā)生。若安排不慎將不利于外語學習,更不利于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是二語習得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其研究對兒童英語教學具有積極的啟發(fā)和指導作用。外語研究者應該重新認識兒童的英語學習,提出合理的方法,以進一步引起大家對兒童英語學習的關注和研究。
[1]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36-46.
[2]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3]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433-453.
[4]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1985.
[5]Rebecca,L.,Anxiety and The Language Learner:New Insight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99.
[6]劉金花.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