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信富,朱亨癤,施 菱,武一曼,陳素娟,鄭雪花,林曉暉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省中醫(yī)藥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3;3.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3)
急性腦血管病發(fā)病率、病死率及致殘率都很高,且本病發(fā)病率不斷攀升,嚴重威脅人類健康。急性腦缺血損傷的機制非常復雜,炎癥反應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腦缺血的炎癥反應是在各種細胞因子介導下的按順序進行的連續(xù)動態(tài)反應過程,也就是所謂的炎癥瀑布反應或稱炎癥級聯(lián)反應。而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6(IL-6)作為前炎癥細胞因子,在腦缺血炎癥級聯(lián)反應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1.1 試驗藥物 中風Ⅱ號(由黃芪、丹參、水蛭、赤芍、川芎、鉤藤、地龍、生大黃等組成),含生藥2 g/mL,由福建省中醫(yī)藥研究院屏山制藥廠監(jiān)制。
1.2 實驗動物 健康雄性SD大鼠49只,由福建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體質(zhì)量250~280 g。
1.3 試劑 IL-17、IL-6試劑盒均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4 方法
1.4.1 動物分組與給藥 實驗動物隨機分為:1)對照組(假手術組)7只;2)缺血組21只(缺血6 h組、缺血24 h組、缺血72 h組各7只);3)治療組21只(缺血6 h治療組、缺血24 h治療組、缺血72 h治療組各7只)。治療組在術前連續(xù)3 d(每天2次)及術后每6 h予中風Ⅱ號1 mL灌胃,缺血組于同時間點灌胃生理鹽水1 mL。
1.4.2 MCAO大鼠模型制備 參照Longa等[1]線栓法制作大鼠大腦中動脈缺血模型。按時間點6、24、72 h分別處死取腦。假手術組僅手術切開頸部皮膚,分離出頸內(nèi)動脈、頸外動脈后即逐層縫合皮下組織、皮膚。
1.4.3 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 各組動物在處死前分別進行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0分,無神經(jīng)功能障礙;1分,提尾見癱瘓側(cè)前肢回收屈曲不能;2分,除1級體征外,向癱瘓側(cè)推時感覺阻力明顯降低;3分,大鼠爬行時向癱瘓側(cè)旋轉(zhuǎn)或傾斜;4分,不能自發(fā)行走或處于昏迷狀態(tài)。
1.4.4 生化指標測定 在規(guī)定時間將各組大鼠斷頭處死,快速取腦,制備10%腦組織勻漿保存。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測定腦組織IL-17、IL-6含量,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2.1 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分值 見表1。
表1 中風Ⅱ號對MCAO大鼠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的影響±s)
2.2 腦組織勻漿IL-17、IL-6含量比較 見表2。
表2 中風Ⅱ號對MCAO大鼠腦組織IL-17、IL-6含量的影響±s,n=7) pg/mL
IL-6由多種細胞產(chǎn)生,正常腦內(nèi)IL-6表達的量很少,多位于海馬、下丘腦、皮質(zhì)。腦缺血后IL-6表達則明顯增加,而且具有神經(jīng)毒性作用。資料[5-7]顯示,腦缺血后極早期即有腦內(nèi)、血漿和腦脊液IL-6水平的升高,且其水平與神經(jīng)功能和梗死范圍有緊密的關系。故有學者提出細胞因子IL-6是腦梗死的獨立預測因子。本研究結(jié)果也顯示,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后腦組織IL-17、IL-6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且隨缺血時間而逐漸增加,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
急性腦缺血屬于中醫(yī)“腦卒中”的范疇,其發(fā)病多與風、火、氣、瘀、虛等有關。中風Ⅱ號由黃芪、丹參、水蛭、赤芍、川芎、鉤藤、地龍、生大黃等組成,具有益氣活血通絡、清熱平肝熄風的功效。臨床與實驗研究[8-11]表明,中風Ⅱ號可增強腦組織對缺血、缺氧的耐受性,保護SOD及GSH-Px,清除自由基,減輕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并可抑制血小板CD54、CD62P的異?;罨?,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腦梗死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改善腦組織和神經(jīng)功能損傷,減少患者病死率和致殘率。本實驗結(jié)果表明,治療組IL-17、IL-6含量明顯低于對應時間點缺血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筆者認為,中風Ⅱ號可能通過抑制促炎性細胞因子IL-17的過高表達,進而減少其下游細胞因子IL-6的含量,抑制炎癥級聯(lián)反應,從而發(fā)揮保護神經(jīng)細胞、改善神經(jīng)功能、防治腦缺血損傷的作用。
[1]LONGA EZ,WEINSTEIN PR,CARLSON S,et al.Reversibl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without craniectomy in rats[J].Stroke,1989,20(1):84-91.
[2]李國忠,王丹丹,王菁華,等.人腦缺血組織中IL-17表達及來源[J].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6,23(6):662-665.
[3]邵可可,榮良群,魏秀娥.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IL-17動態(tài)改變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1,14(3):19-21.
[4]Huang SH,Frydas S,Kempuraj D,et al. Interleukin-17 and the interleukin-17 family member network[J].Allergy Asthma Proc,2004,25(1):17-21.
[5]Vila N,Castillo J,Dávalos A,et al.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early neurological worsening in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00,31(10):2325-2329.
[6]王中華,夏婉賢,李輝,等.中風復元方治療腦梗死患者血流動力學變化及療效觀察[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26(6):830-831.
[7]王瑩,李文媛,李明秋,等.黃芪皂甙Ⅱ?qū)Υ笫竽X缺血/再灌注損傷海馬神經(jīng)元凋亡及Livin、Caspase-9、Caspase-3表達的影響[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27(6):904-906.
[8]林信富,陳素娟,鄭海音,等.中風Ⅱ號口服液干預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實驗研究[J].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19(2):24-25.
[9]俞征宙,陳榮華,劉楠,等.中風Ⅱ號方對腦梗死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16(2):13-15.
[10]朱亨癤,鄭安,李棟,等.中風Ⅱ號口服液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2,22(1):37-39.
[11]朱亨癤,李棟,鄭安,等.中風Ⅱ號干預缺血性中風損傷級聯(lián)反應的實驗研究[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01,10(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