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章
倫敦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以38枚金牌、27枚銀牌、23枚銅牌的成績,位列金牌榜和獎牌榜的第二名,獲得境外參賽的最好成績。這是一個令全國人民歡欣鼓舞、揚眉吐氣的成績,是一個令華夏兒女振奮精神、拼搏進取的成績。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有必要適當反思暴露出來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背后的理念上的偏差。長期以來,由于堅持了金牌至上的指導思想,我們造就了一個又一個世界冠軍,收獲了一塊又一塊讓人艷羨的金牌,經(jīng)歷了一次又一次難以忘懷的感動。但是,毋庸諱言,金牌至上也讓我們失去很多,諸多為人詬病的現(xiàn)象很難說和它沒有干系。
現(xiàn)象一:個別隊員消極比賽。7月31日的羽毛球女雙小組賽中,中國隊于洋/王曉理對陣韓國隊的鄭景銀/金荷娜,雙方都刻意求敗,消極對待比賽。賽后,國際羽聯(lián)取消了這兩對選手的參賽資格。這一事件引起國際輿論一片嘩然,給我國體育甚至我國的國際形象帶來不小負面影響。
這其中固然有賽制不合理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我們對金牌的渴望超過對體育道德的追求,對結果完美的重視超過了對過程公正的關注。
現(xiàn)象二:“三大球”成績下滑。盡管中國代表團在倫敦奧運會上的表現(xiàn)令人滿意,但世界公認的代表體育發(fā)展水平的“三大球”成績卻令人失望,足球、籃球、排球無一進入四強。女排在1/4決賽中不敵日本,排名第五(上屆季軍);女籃在淘汰賽中不敵澳大利亞,位列第六(上屆第四名);男籃五戰(zhàn)皆敗,場均輸三十多分,排名墊底(上屆第八名);男排、男足、女足更為可憐,連入場券都沒拿到。
出現(xiàn)這種局面,雖有教練水平、球員新老更替、職業(yè)化水平等方面原因,但根本原因還是唯金牌論。為了完成金牌任務,與其以己之短搏人之長,不如另辟蹊徑,把寶押在冷門項目、個人項目、普及性較差的項目上。這樣,投入小見效快,何樂不為?但如果繼續(xù)堅持這種急功近利的“取巧”做法,包括“三大球”在內(nèi)的弱勢項目、集體項目將會更加弱化,重振雄風將會遙不可及。
現(xiàn)象三:運動員的健康保障水平堪憂。8月7日,在億萬國人的熱切期待下,劉翔帶傷上場,預賽中打欄摔倒致跟腱斷裂,無緣晉級。他強忍傷痛,單腳跳到終點,俯身親吻最后一個欄架,以令人惆悵不已的悲情方式告別了倫敦奧運會。劉翔的確拼盡了全力,他的頑強作風和剛毅品質(zhì)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但喜歡劉翔的人們不禁心生疑惑,有關方面是如何做保障工作的?如果不知他的傷情,那是失職;如果明知有嚴重傷病還讓他上場,那是失策。其實,這也是金牌至上思想惹的禍。因為在奧運會田徑賽場上,劉翔是我國為數(shù)不多的具備沖金實力的運動員,為了金牌索性冒險一試。孰料天不度人,金牌未得反而加重了他的傷勢。
運動員必須承受常人難以想象的高強度訓練,傷痛總是難免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關心他們的健康,思想上要以人為本,以運動員的健康為本,以他們的長遠發(fā)展為本,不能把他們當作獲取金牌的工具,不能只要金牌不要人;培養(yǎng)上要科學訓練,循序漸進,避免無謂受傷;使用上要合理安排賽程,受傷了要保護,讓他們在關鍵時刻起作用;保障上要盡快提高運動醫(yī)學水平,做到早發(fā)現(xiàn)、治得好。
浮華散去,我們要考慮更根本、更長遠、更實在的東西。金牌沒有錯,當然越多越好,但我們要反對唯金牌論,反對金牌至上。金牌不是體育的唯一,更不是綜合國力的唯一,還有許多東西同樣值得擁有,比如樂觀進取的體育精神、尊重對手的平等觀念、公平競爭的規(guī)則意識、廣泛參與的群眾體育,等等。在奮力奪金的同時,我們要兼顧這些同樣珍貴的東西,唯此才能實現(xiàn)體育事業(yè)全面、協(xié)調(diào)、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因為它們是金牌的土壤,土壤肥沃了,收獲的果實就會越來越多;土壤貧瘠了,再多的果實也會暗淡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