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真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第11條明確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多媒體具有形聲結合、聲畫并茂的特點,能引起和維持學生的無意間注意,使學生從聽覺、視覺上去領略圖文。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個中的體會。
● 烘托、渲染情境,激發(fā)興趣與情感
上課伊始,學生很難即刻從課間的興奮中平靜下來,此時運用信息技術設計聲、像、文一體的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以實現課堂的最優(yōu)化。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全詩將不幸歌女和遷客謫官的悲劇命運聯系在一起,直抒“天涯淪落”的哀怨之感。上這一課時,我選取了琵琶女“低眉信手”彈琵琶、詩人以淚洗面聽琵琶的一系列圖片,配以電影《知音》中如泣如訴的主題曲制成課件。上課開始就播放課件,凄切的音樂、悲涼的畫面,構成了一種立體的蕭瑟凄涼的情境,把學生置身于詩歌的特定氣氛之中,學生的情感與詩歌的感情完全融合起來,使新課教學效果達到了良好狀態(tài)。
● 直觀演示,巧解古文難點
在文言文教學中,常涉及古地理等文化常識,學生對此比較陌生,給理解課文造成了障礙,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給學生以生動、直觀的古地理知識,從而化難為易,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主題。
《燭之武退秦師》一課記敘的是春秋時期秦晉鄭之間一場即將爆發(fā)的戰(zhàn)爭。如果學生清楚秦晉鄭三國的地理位置,那學起課文來就容易得多了,所以,上課時我先播放了課件《秦晉鄭地形示意圖》,分別用紅線、黃線、藍線標注秦、晉、鄭三國的地盤,點擊鼠標,隨著一條條彩色線條的閃動,三國的地盤一目了然。學生在輕松愉快之中化難為易,理解了課文主題,即表現燭之武“臨危授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的“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 同屏對比,優(yōu)化表達技巧的講解
從近幾年高考閱卷統計情況來看,考生對古詩詞表達技巧的把握一直處于弱勢,而對相似的表達技巧的把握更是弱中之弱,如動靜結合和以動襯靜的區(qū)分,先抑后揚和先揚后抑的區(qū)分等。適度運用信息技術把運用相似表達技巧的詩詞放在一屏之中,把體現表達技巧的內容設置成醒目的顏色,學生通過琢磨、討論、比較,探究出相似表達技巧的不同之處,此時,點擊鼠標,展示正確答案,加深對這一探究的理解、鞏固,促使學生的知識領域向縱深方向發(fā)展。
在分析王昌齡的《閨怨》和趙希璐的《次蕭冰崖梅花韻》這兩首詩分別運用的表現手法時,我把王詩和趙詩放在一屏中,并把王詩中的“不知愁”、“悔教”和趙詩中的“若使牡丹開得早,有誰風雪看梅花”這些體現手法的內容設置成醒目的紅色,學生通過激烈討論,合作探究,得出正確答案:王詩運用了欲抑先揚的手法,而趙詩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
信息技術能提供豐富的感知信息,提高學生的甄別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向縱深領域發(fā)展。
● 合作探究,優(yōu)勢互補
合作學習是班級授課制下的一種有效的載體,既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張揚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能力,又能達到優(yōu)勢互補、疑難共解、成果共享的目的。把握時機,運用信息技術,合作學習會綻放更有效的幸福之花。
我在教《管仲列傳》時,先把課件上關于管仲與鮑叔牙的故事展現給學生,然后展示問題:這個故事適合哪些話題作文?學生經過激烈的討論后,在我的引導下,確立了如下話題,即“伯樂”、“誘惑”、“納諫”、“寬容”。我根據學生的作文水平、性別、性格將學生合理分成四組,力求每小組總體實力盡量均衡,每組一個話題,組員用這個故事寫一段論證此話題的文字,然后組內討論探究出優(yōu)秀習作,制成漂亮的課件。各個小組為了打造力作,不僅在文字上下功夫,還在課件上大顯神通。每個組員都有集體榮譽感,都想本組的力作得到其他組員的贊美,這個動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也在鑒賞美文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差距,潛移默化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平。信息技術與合作學習整合更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達到優(yōu)勢互補、學習互助的目的,真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化抽象思維為直觀形象,不但能使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更深入地理解知識,而且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強化學生的學習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國良,王建國.巧用電教媒體優(yōu)化課堂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08(21).
[2]楊柳.展現多媒體魅力,開發(fā)學生情感[J].新課程(小學版),2009(02).
[3]黃麗,宋敏.多媒體讓語文課堂更精彩[J].成才之路,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