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
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么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愉悅有趣的情境,從而巧妙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下面我就蘇教版第十冊第四單元課文的教學談一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 視覺沖擊,由表及里
《秦兵馬俑》這篇課文的中心句是“秦兵馬俑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這句話不僅交待了秦兵馬俑的兩大特點,而且也明示了這就是本文的教學重難點。如果在教學秦兵馬俑的“類型眾多”時,只是依賴于文本與學生的想象的話,那永遠也只是一個表象或者說是輪廓。要想讓學生在已有表象的基礎上豐滿其“血肉之軀”,那還得依靠多媒體技術。于是,我進行了以下教學:
1.提問:坑中那么多的俑,都有哪些不同?你認識嗎?(出示兩幅兵俑圖)
2.讓學生速讀課文,找到答案,并進行大組交流,回答問題。
3.出示其余四種兵俑圖,讓學生認真讀課文的第6~9自然段,仔細觀察兵俑圖,挑一種俑抓住它的特點,用自己的話來介紹。
4.讓學生自由準備,并指名介紹。其他學生猜兵俑,猜中后讀相關語句。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使用實景形象刺激學生的語言表達,使學生在充分讀課文并理解文字內涵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再加上生動、形象的圖片作提示,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與學習熱情,這樣學生對語言的把握就比較準確,最終能準確地將文本語言成功轉換內化成自己的語言。
● 化靜為動,立體演繹
《埃及的金字塔》這篇課文中,描述了人們砌金字塔的整個過程,同事們研課得出了如何重現這一歷史過程的結果:讓學生畫立體圖形;用直尺、板凳、粉筆盒等一系列實物進行演示;利用制作好的立體動畫推演。三種方案我均嘗試過,結論是:第一種方案不可行,學生不會繪畫立體圖形;第二種方案可行,學生積極性高,但缺少科學的嚴謹性;第三種方案可行,學生積極性亦很高,且能充分理解,科學嚴謹性強。
當學生在看懂立體動畫演繹的基礎上,再來讀課文中的這段文字,邊讀邊回憶自己所看到過的景象時(即入情入境),這樣動感的畫面,激活了他們的感官,使文章內容在學生的心中、腦中具體化和形象化,并且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推動其形象思維的升華。自然而然地也激發(fā)了他們對埃及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和敬佩。
● 形象直觀,唯美入心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由此可見,聞、見是教學的基礎,借助信息技術教學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潛能,激活學習的內因。只有產生與文本的對話期待后,學生才會主動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從而進入“真正的讀書境界”。
在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一文時,因為,這樣一座具有古典藝術美的城市距離學生的實際較遠,學生理解有難度。于是,我采用以下方法:
1.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我相機出示一組維也納街景,讓學生欣賞。
(2)提問:同學們,看過這些圖片,你有什么感受?(充分地讓學生說)
2.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語句:“悠揚的樂聲摻和著花草的芬芳。”
(1)提問:什么叫“摻和”?在文中指什么?
(2)播放施特勞斯的圓舞曲,要求:請學生閉眼用心聽,然后說說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
(3)提問:現在再來看“摻和”,僅僅還是“摻雜混合”的意思嗎?
教學時,合理運用“形、聲、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有效地誘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身臨其境,拉近了學生與文本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