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葦,浙江湖州人。大學畢業(yè)后進疆,現(xiàn)供職于新疆文聯(lián)。著有詩集《在瞬間逗留》、《我的塵土 我的坦途》、《新疆詩章》等5部,另有評論集、散文集及編著十多部。參加過以色列“尼桑國際詩歌節(jié)”、韓國“亞洲詩歌節(jié)”等。獲魯迅文學獎、劉麗安詩歌獎、柔剛詩歌獎等。
香料從前是用來取悅神靈的,是寺廟和祭祀儀式的用品,再后來與女性、閨房發(fā)生了關系,成為情欲的催化劑。維吾爾人將它從空中請回到人間,請回到世俗和日常,使裊裊香煙重返它的根部……如果塵霾是一部歷史,那么通過它,我們正在呼吸喀什噶爾的歷史。每一粒塵埃,每一粒沙,或許都包含了時光所丟失的鮮活細節(jié)。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氣味是打開一座城市的門。它是看不見的,不會吱呀地開合,卻可以直接認知和直達心靈的感官之門。
我讀過19世紀的一部歐洲傳奇,里面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一位蘇格蘭長者有一次突然說:“東方?東方只不過是一股氣味!”
同樣,我們可以將喀什噶爾描述成一股氣味:一座氣味之城??κ哺翣柕臍馕吨杏邢懔系臍馕?、飲食的氣味、瓜果花卉的氣味、塵土的氣味、經(jīng)書古籍的氣味、伊斯蘭的氣味……它是一部氣味大全,是氣味的博覽中心。它的氣味其實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氣息和氣質(zhì),四處彌漫,沁人心脾,使我們的嗅覺突然覺醒,內(nèi)心也恍若有悟。
一位烤肉師傅往吱吱冒油的羊肉串上撒孜然;一位主婦將切好的金黃色榲桲放入泡好的大米中,為家人做一鍋香噴噴的抓飯;一位白胡子老者坐在巴扎的涼棚下,一邊吃著抹了藿香醬的馕,一邊喝著放了玫瑰花和沙棗花的藥茶;一個小男孩津津有味地吃著農(nóng)民湯飯(羊肉湯面片),湯飯上飄著一些切碎的薄荷葉……這就是當今喀什噶爾生活中的典型場景。
東西方的奇香薰染的土地
香料從前是用來取悅神靈的,是寺廟和祭祀儀式的用品,再后來與女性、閨房發(fā)生了關系,成為情欲的催化劑。維吾爾人將它從空中請回到人間,請回到世俗和日常,使裊裊香煙重返它的根部。
清真寺呈現(xiàn)的有趣格局就是維吾爾人民生活態(tài)度的某種象征:日課是日課,日子是日子。就像一位刀郎木卡姆樂手對我說的那樣:“有時是安拉和使者,有時是歌唱和舞蹈?!毙叛鍪切叛?,生活是生活,它們成了兩條“戰(zhàn)線”,成了“生活之寺”的樓上和樓下,卻一點也不沖突,反而和諧地交融在一起。簡單地說,將信仰生活化和將生活信仰化,是維吾爾人的生活哲學。
我們知道,絲綢之路有時也被叫作“香料之路”,東西方的香料貿(mào)易要早于絲綢貿(mào)易。公元前128年,張騫出使西域,發(fā)現(xiàn)疏勒(宋元之前喀什噶爾的習慣稱謂)“有市列”,雖人口不多,卻已儼然是一座城市。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5世紀,疏勒一直保持了蔥嶺之東商業(yè)都會的地位。
尤其是在唐代,疏勒成為絲綢之路南道上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貿(mào)易中轉(zhuǎn)站,是著名的國際商埠?!榜Y命走驛,不絕于是日;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奔猩仙唐妨宅槤M目,僅在香料的運輸清單中,就有來自中國內(nèi)地的肉桂、龍腦、香茅、麝貓香、紫花勒精,來自波斯、印度乃至地中海地區(qū)的檀香、沉香、乳香、安息香、沒藥、波斯樹脂、蘇合香。疏勒同樣是一個香料集散中心,東西方的奇香薰染過這片土地。
生活中的孜然味與花果香
時至今日,對香味的迷戀仍是喀什噶爾生活的一個可見的特征。香味滲透到生活的各個側(cè)面和細節(jié):飲食、起居、服飾、信仰、藝術等。維吾爾人常常將“香”等同于“熱”。凡是熱性的東西,都是好的,對身體和精神有益的。他們對“香”的迷戀,其實是對“熱”的渴望。當香料走下神壇,走向民間和日常生活,它就成了更具實用色彩的調(diào)料,成為嗅覺和舌尖的共享。
像所有維吾爾族聚居的城市一樣,來自波斯的孜然(安息茴香)是喀什噶爾的第一調(diào)料、第一香味。孜然獨特的芳香來自烤肉爐、馕坑,來自快餐店、宴會廳,來自調(diào)料鋪、藥材店……孜然無處不在,它的芳香四處飄游、彌漫。是孜然激發(fā)了喀什噶爾飲食的特點:質(zhì)樸、濃郁、熱烈。在孜然飄香的街區(qū)和小巷,借助感官的陶醉,我們似乎能一下子抓住喀什噶爾的靈魂。
孜然香味包含著我們無法抹去的記憶,它就像普魯斯特筆下的小瑪?shù)氯R娜點心,多年之后,當你在別的地方聞到類似的氣味時,會情不自禁回想起在喀什噶爾度過的時光。
喀什噶爾一帶是出產(chǎn)奇花異果的地方。葉城的石榴,英吉沙的巴旦杏,伽師的甜瓜,疏附的阿月渾子,疏勒的榲桲,阿圖什的無花果,吐曼河邊的沙棗,還有一種長得疙里疙瘩的化石模樣的土梨,都使人如數(shù)家珍。13世紀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看到的喀什噶爾“幅員極其遼闊廣大……這里有美麗的花園、果木園和葡萄園”。歷史著作《拉失德史》(又稱《中亞蒙兀兒史》)上記載:喀什噶爾不販賣水果,也不禁止任何人采摘。果樹一般都種植在路邊,大家可以隨意采摘。
在我眼里,喀什噶爾和它的綠洲就是一個巨大的花果園,是由不計其數(shù)的花園和果園組成的??κ怖铣怯幸粋€叫“亞瓦格”的地方,意為“懸崖樂園”或“峭崖上的花園”,用來描述整個喀什噶爾也恰如其分。
這片土地上幾乎彌漫四季的花果芳香(冬季圍著火爐吃瓜,還有各種花醬)使人想到天堂和樂園,更聯(lián)想起伊甸園的景象——所有樂園都缺少不了瓜果、花木、少女、美食等元素。
飽含歷史細節(jié)的塵土氣味
從地理角度去看,喀什噶爾北依天山,西為帕米爾高原,南邊是昆侖山系,它就像一個群山環(huán)抱的襁褓,更像以連綿山巒為背景的孤寂的舞臺,獨自面向塔克拉瑪干沙漠那空無一人的劇場,并承受著來自沙漠腹地的沙塵暴的侵襲。
在這里,我要寫寫喀什噶爾更為宏大的一種氣味:塵土和沙暴的氣味。每年春天到初夏,當塵霾天氣將喀什噶爾變得朦朧、曖昧而昏暗,它就不再是伊甸般的樂園了,而更接近《拉失德史》中所描述的“煉獄”。
塵霾現(xiàn)象幾乎四季都在發(fā)生,天空經(jīng)常在下土,只有在雨后或雪后才稍有停息,但雨雪天氣在喀什噶爾并不多見。在喀什老城的庭院里,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有無花果樹,因為無花果寬大的葉子能吸附和過濾空氣中的沙塵和毒素。還有綠洲上挺拔的白楊樹,同樣起到了抵擋沙暴的作用。
在巴扎、老城、小巷以及廣袤的鄉(xiāng)村,每時每刻可以聞到塵土的氣味,它是大地本身的氣味,代表了大地的安寧和暴戾。一個喀什噶爾的女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對付飛揚的塵土的辦法:每天早晨提一桶清水,灑在院子里、大門外,人走過小巷,能聞到濕氣帶來的微微含著腥味的塵土的芳香。她后來做了母親、祖母,但直到老年,都會不停地重復這一灑水的動作。
當我們面對瀚海腹地襲來的沙塵暴時,我們其實是在經(jīng)歷塵土和沙暴的洗禮。它來自沙漠本身,也可能來自樓蘭廢墟、尼雅廢墟和眾多沙埋古城,來自某個血腥的古戰(zhàn)場和某座圣人麻扎(墓地),來自這塊土地上曾經(jīng)流淌的時光深處……如果塵霾是一部歷史,那么通過它,我們正在呼吸喀什噶爾的歷史。每一粒塵埃,每一粒沙,或許都包含了時光所丟失的鮮活細節(jié)。
喀什噶爾的氣味是一席嗅覺盛宴,它還來自一切可能的別處:來自古老的木卡姆音樂,來自艾德萊斯綢的絢麗,來自民居里的壁掛和地毯。還可能還來自艾提尕爾清真寺邊的幾家舊書店,也來自維吾爾族詩人赫爾克提的一本詩集中的幾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