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瑞
中國古代官場不乏敢于抗上、直言不諱的耿直之士,加上文學作品中對皇帝一言九鼎、權(quán)臣壓制言路的渲染,使不少人認為古代的制度不允許臣下抗命君主。殊不知即便在皇帝最專制的情況下,也還有可以否決皇帝意見的封駁制度。
中國在漢代就建立了封駁制度。所謂“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還回去拒不執(zhí)行;所謂“駁”,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錯訛失誤。漢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駁權(quán)。例如漢哀帝時,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賢的詔書。然而,丞相既要執(zhí)行皇帝的詔旨,又享有封駁的權(quán)力,在職能上存在沖突。當時的解決辦法是:如果皇帝不愿聽從丞相的封駁,那么丞相就應當辭職。否則,國家機器就不能正常運作。到了唐代,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部門分工。唐代實行三省制,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尚書管執(zhí)行,門下省的職責就是“出納帝命,封駁詔奏”。凡有制敕下發(fā),先經(jīng)門下,認為不當者可以封還重擬,需要修改者直接批注退回,具體由給事中操作,“詔敕有不便者,涂竄而奏還,謂之涂歸?!保ā缎绿茣?· 百官二》)其后,這一制度一直存在,就連孟森認為“最無制度”的元朝,也有同封駁類似的覆奏舉措。忽必烈曾經(jīng)對右丞相史天澤說:“朕或乘怒欲有所誅殺,卿等宜遲留一二日,覆奏行之?!保ā对?· 世祖二》)明朝,內(nèi)閣依然可以封駁皇帝的詔旨,嘉靖時的閣臣楊廷和,針對議大禮,“先后封還御批者四,執(zhí)奏幾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明史 · 楊廷和傳》)。另外,六科給事中專門負責封駁,“詔旨必由六科,諸司始得奉行。脫有未當,許封還執(zhí)奏?!保ā睹魇?· 駱問禮傳》)即便到了崇禎年間,李清任給事中,曾看到被皇帝下令廷杖的官員,已經(jīng)根據(jù)旨意解衣待杖,也要等給事中簽押的駕帖送到后方可行刑,這顯然是封駁制度的遺留。
皇權(quán)既然是專制的,為何還要有封駁制度?封駁會不會對皇權(quán)形成損害?顯然,封駁制度的建立來自于政治實踐。漢唐吸取秦隋的教訓,認識到皇帝也需要有人不斷提醒,如果沒有人在皇帝頭腦發(fā)熱時降溫剎車,有可能會給帝國帶來滅頂之災。所以,盡管皇帝可能會覺得封駁限制了自己的權(quán)力,使自己不能為所欲為,但權(quán)衡利弊,有它還是比沒有好。當然,皇帝在遭到封駁時,很可能會覺得束手束腳,像嘉靖皇帝就曾被多次抗命的楊廷和氣得吹胡子瞪眼,但他也無可奈何。從歷史的經(jīng)驗看,封駁不但不會降低皇帝權(quán)威,反而由于其能夠減少皇帝的失誤,倒過來增加皇帝的威望。
當然,如果封駁導致皇帝的命令得不到有效貫徹,則會嚴重影響帝國的運行。所以,歷代的辦法是對于皇帝不聽取的封駁,則提出封駁的相關(guān)官員尤其是負有執(zhí)行責任卻持不同意見的官員,則要辭職,一是表達自己的堅持,二是騰出位子保證皇帝意旨的貫徹。唐代開始把封駁權(quán)與執(zhí)行權(quán)分開在兩個部門,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封駁與執(zhí)行的這種矛盾。
了解封駁制度,可以使人們知道,即便是在最專制的體制下,對于最高權(quán)力依然需要有一定的制度約束。在高管團隊中,要給不同意見的表達留出一定的制度通道。號稱天縱圣明的皇帝,也不可能不犯錯誤。如果制度上從一開始就不允許不同意見存在,那么,這個制度肯定會出大錯。專制型的管理,也需要給最高領(lǐng)導人留出可以轉(zhuǎn)圜改變主意的余地。
封駁制度的運行和演變,反映出制度作用和人的作用是相互配合的。歷史上的抗命,多數(shù)不僅要靠正人君子的正直敢言,而且要靠相應的制度保障。沒有制度的抗爭,實際上是原始叢林狀態(tài)。所以,即便是人治體系,也需要重視制度建設(shè)(習俗也是制度)。所謂人治與法治,不過是二者的比例與側(cè)重不同而已。把二者對立起來,是一種過于簡單化的思維。當然,人與制度的相互作用,有可能使制度的初衷得到強化,也有可能使制度的初衷弱化,還有可能改變制度的初衷。封駁制度的實施效果和演化方向,取決于不同的人對這一制度寄予的不同期望和不同努力。中國歷史上的王朝興衰輪回,是人與制度的合力。封駁制度在運行中,其效果如何取決于人。如果皇帝愿意聽到不同意見,或者不愿聽但卻理解這一制度的積極作用,封駁就會強化;如果皇帝認為封駁是對自己權(quán)力的剝奪,則會弱化;如果皇帝要借用封駁達到另外的目的(比如整肅隊伍),則會影響到封駁的指向。
人們還需要認識到,任何時候,總會有人鉆制度的空子,上下都有。當制度會增進相關(guān)人的利益時,人們樂意遵循制度;當制度削減相關(guān)人利益甚至危害相關(guān)人時,是人都會規(guī)避甚至違反制度。正由于人們利益的不同,才會出現(xiàn)制度的博弈。秦始皇的強勢權(quán)威,導致為批評朝政設(shè)置的博士制度“備而弗用”;唐太宗對變成昏君的擔心,則助長了魏徵提意見的勇氣。所以,沒有正強化的制度,作用會衰減;只有制度本身能帶來激勵,其作用才可不斷增強。統(tǒng)治者志得意滿、過于自負時,封駁的效應就會削弱;統(tǒng)治者“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時,封駁的效應就可增強。當楊國忠以儀仗馬隊為例,威脅敢于嘶鳴的仗馬沒有草料時,大臣們就以沉默不言居多;當明代遭受廷杖能夠青史留名,而且士人以氣節(jié)相尚時,樂于挨打的大臣就前赴后繼。
在管理中,行動需要共識,決策需要異議。封駁就是一個表達異議、達成共識的制度安排。更重要的是,制度是在運行中不斷修正調(diào)整的。只有曇花一現(xiàn)的短命王朝或者起義叛亂,才會把封駁當作對最高權(quán)力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