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君娥 薛傳霞
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瑰麗璀璨的明珠。它韻律和諧,意境優(yōu)美,思想深刻,不僅能使學生開拓美的視野,陶冶美的情操,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我們的學生雖然很小就接觸古詩,但他們對詩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感到遙遠陌生,而且對深奧抽象的詩意和單調枯燥的講解感到索然乏味。學生上學后,只是一味地誦讀,很難理解詩意,更談a不上把握詩的內涵,給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多媒體技術以其集文字、圖片、聲音、視頻于一體的表現形式,彌補了傳統古詩教學的不足,為構建新型的古詩教學模式提供了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
幾年來,我在“誦讀經典詩文”教學實踐中,利用多媒體手段,為學生提供一個文圖音形結合、語境與意境結合、感知和想象結合的良好環(huán)境,讓學生跨越千年時空,走進古詩文的詩情畫意,感受古詩文的無限美意。
直觀呈現,學生于畫面中欣賞美
古詩不是兒歌,學生不能一讀即懂。學生只是很機械地誦讀著,在這種情況下,我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通過古詩與畫面的直觀呈現,讓學生感性地認識到古詩的美。
如在教《望廬山瀑布》一詩時,我利用多媒體在屏幕上顯示出“廬山風景圖”,一下子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目不轉晴地盯著畫面,那神情告訴我他們太喜歡這畫面了,我順勢指著各個景點逐一向學生介紹廬山的秀美風光。就在學生被廬山風光迷住之時,我對“廬山瀑布”來了個特寫,聲情并茂地向學生介紹道:“同學們,廬山風光中最壯觀的要數廬山瀑布了。你們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襯托下,飛流直下,濺起一陣陣水霧,多么令人神往!從古到今,我國有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為它傾倒,寫下了無數不朽的詩篇。你們想不想讀一讀大詩人李白看了廬山瀑布后寫下的詩歌?”到此,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古詩的美以畫面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
誦讀吟唱,學生于吟誦中感受美
古詩短小精悍,讀起來瑯瑯上口,但意境深遠,讓人回味無窮。學習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有效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熟讀成誦。
同樣是在《望廬山瀑布》一課中,學生親眼目睹了廬山瀑布的雄偉氣勢之后,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時我和學生一起聽配樂的課文錄音,學生跟著誦讀;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學生吟唱古詩。在和著音樂入情入境的吟誦中,學生既讀準了節(jié)奏,又誦出了韻味。然后,我用電腦錄音功能把學生的朗讀錄下來,再放給他們聽,聆聽著自己聲情并茂的誦讀聲,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在瑯瑯吟誦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詩的韻律美。
品詞析句,學生于理解中領悟美
古詩用詞非常精練,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仔細推敲。因此,抓住重點字詞理解詞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我充分運用多媒體,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以此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具有深刻意義的詞語,反復品味、體會、理解古詩語言的精妙。
《村居》一詩中,“醉”字是整首詩的神韻所在,它將堤岸、楊柳、小草、黃鶯都活化了,仿佛都沉醉于迷蒙的春景中,但學生很難理解這個字。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在所提供的資料庫中自由點擊、欣賞與詩歌配套的錄像:春光燦爛,小草悄悄地露出頭來,吐出點點嫩芽,自由生長;黃鶯舒展開翅膀,在高空自由飛翔,仿佛在歌唱春天;楊柳在春風的吹拂下梳理秀發(fā),撫摸堤岸;兒童放學后急急忙忙跑回家,在春風中奔跑著放起了風箏……錄像結束后,學生的心似乎定格在形象、生動、自然的田園風光中。我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說詩人描繪的景物中什么“醉”了。學生們各抒己見,參與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他們說:草兒醉了,醉在大地母親的懷抱中;黃鶯醉了,醉在自由的飛翔中;楊柳醉了,醉在春風的吹拂中;堤岸醉了,醉在楊柳的撫摸中;兒童醉了,醉在無憂無慮的放飛中;就連詩人也醉了,醉在迷人的春色中,醉在孩子們的歡笑中;我們也醉了,醉在春光明媚、生機勃勃的詩畫中。學生借助多媒體學習手段,在理解詩意的同時領悟到古詩的美。
渲染氣氛,學生于情境中感悟美
古詩節(jié)奏明快,格律嚴整,意蘊深遠,充滿了韻律和節(jié)奏美。教學時,配以優(yōu)美和諧的音樂,輔之以聲情并茂的朗讀,創(chuàng)設美妙的情境,則能幫助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理解詩文,體會蘊涵的思想感情。
如教學《泊船瓜洲》一詩,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詩文、明白大意之后,為了更深刻地體會詩中意境,感悟詩情,我一邊播放《春江花月夜》樂曲片段,一邊啟發(fā)學生大膽想象:詩人吟誦這首詩可能是在什么時候,怎樣的環(huán)境,怎樣的姿勢,他可能想些什么。隨著深沉哀怨、悠揚婉轉的古箏樂曲的播放,學生被帶進一個明月皎潔的夜晚。學生一邊想象,一邊回答:詩人可能在想,家中高堂是否安康,妻子懷中咿呀學語的稚子是否會喊“爸爸”,房梁上呢喃的紫燕可曾筑巢孵卵,什么時候能與家人團聚……當學生們想象的雙翼被鼓動之后,適時出示投影片:明月陪伴下,詩人佇立船頭,眺望江南,到處一片綠意。引導學生觀察整幅圖畫,把想象的重點定在一個“綠”字上:“看到這一大片的綠,你想到了什么樣的景色?想到了哪些詞語和詩句?”此時,學生的面前仿佛呈現出一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圖。正是這江南明媚的春光,才勾起了詩人思鄉(xiāng)的情懷。這樣通過音樂渲染,以圖配詩,讓學生充分感知,想象理解,深入詩境。在美的意境中,學生的心與詩人的“心”碰撞,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學生既在“境”中領悟了詩意,又在“境”中感悟了詩情。
情感升華,學生于想象中表達美
古詩的語言具有鮮明的意象性。它以特有的語言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美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學古詩時,要激發(fā)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把詩的言外之意敘述出來、表達出來、感悟出來。
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讓學生以直觀為線索,啟發(fā)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美。如教學古詩《游園不值》時,我在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呈現“一枝紅杏出墻來”的畫面,讓學生透過這一鏡頭去想象“滿園春色”的美。同學們紛紛說道:“我仿佛看到園子里各種花都開了,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我仿佛聽到小草在嘰嘰喳喳地討論誰長得最快”……學生用稚嫩的話語描述了園子里的色彩之美、聲音之美,既有動的美感又有靜的美感。學生在表達中體會到春之美、生命力之美。
在古詩教學中,我充分用多媒體技術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使學生通過多媒體跨越千年時空,進入詩文的意境,觸摸詩文的脈搏,傾聽到詩人的情思;讓學生的心和經典溝通,與圣賢對話,感悟詩人語言之凝練,體會古詩之神韻;讓經典詩詞如綿綿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從而潤澤學生的生命,拓寬美的視野,陶冶美的情操,培養(yǎng)審美情趣,積淀文化底蘊。
(作者單位:山東臨朐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