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廣平
《區(qū)域新課程網絡教學平臺開發(fā)與應用的研究》是北京市順義區(qū)第一中學承擔的2011年北京市“十二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一年多來,課題組借鑒、引進了當今最先進的網絡開發(fā)技術,對開源軟件Moodle系統(tǒng)進行了二次開發(fā),搭建了區(qū)域新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并開展了運用網絡教學平臺促進英語學習的實踐研究。
運用網絡教學平臺實施“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研究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是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都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僅“先學”、“當堂訓練”這兩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主學習,而且“后教”這個環(huán)節(jié),也讓學生自主學習,因為“后教”是讓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教師只做評定。
1. 分享預習,搭建平臺
分享預習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把重點放在對課堂內容的先行探究和思考上。教師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把事先預設的問題上傳到平臺,并力求運用 Flash 動畫課件或chant視頻的形式將預習任務情境化,通過學生們自主預習,在課上分享預習成果來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并且?guī)椭處熈私鈱W生對知識的初步掌握情況。尤其是對問題的設置,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chuàng)設了互相學習的空間。
2. 自主探究,張揚個性
少教才能多學。課堂上教師應該放開手腳,多給學生一點思考時間、活動空間和表現機會,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上課伊始,根據課前自學預習反饋情況,教師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出示自學材料,即通過在平臺展示一些圖片及句型情境來幫助學生掃除聽力或閱讀障礙。通過瀏覽完成聽力或閱讀任務及平臺反饋來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并通過創(chuàng)造性活動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個性化反饋的機會。由于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圍繞這些資源主動看書,自覺動手、動口、動腦,自始至終都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探索,思維異?;钴S,個性得以張揚,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3. 自學檢測,檢查效果
教師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編制不同類型的練習題,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及時的反饋。學生完成測驗及時上傳答案,利用平臺檢驗功能反饋對錯,以便學生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學習小組間也可以相互評價??傊?,運用網絡教學平臺在線測試的及時反饋和互動評價功能可以有效激勵學生參與適合自己層次水平的學習,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4. 知識點撥,指點迷津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是一種鮮活的課程生成資源。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查看學生的網上論壇回復和練習題檢測反饋,關注學生學習中的語言應用,捕捉他們的疑點,搜集整理學生的錯誤資源,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解決同類問題的規(guī)律和方法,做到舉一反三,形成能力。知識點撥、指點迷津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揚了教學民主,學生大膽提出問題,陳述不同見解,有利于養(yǎng)成“學求甚解”的良好習慣,從而為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5. 課堂小結,形成系統(tǒng)
教師鼓勵學生用英語做課堂小結,對學習重點、難點和收獲發(fā)表看法,這也是語言輸出的一個有效途徑。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進行頭腦風暴,組織學生完成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并與同學的思維導圖進行對比交流,從而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整理所學知識要點,構建知識網絡。
6. 當堂訓練, 提高能力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而當堂訓練是將所學知識進行整合,并進行綜合運用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網絡教學平臺設計具有一定挑戰(zhàn)意義的活動,為學生搭建語言支架,達到“Learning by doing ”的學習效果,從而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7. 課后延伸,開闊視野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在抓好課堂45分鐘教學的同時,還可以通過課后延伸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拓展學習的空間。如可以讓學生在課后制作手抄報,并通過作業(yè)提交的方式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促進學生成果的分享和交流。
運用網絡教學平臺促進英語聽力學習的研究
依托網絡教學平臺的英語聽力學習分為“聽前”、“聽中”和“聽后”活動。網絡環(huán)境下的聽力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本,利用網絡環(huán)境幫助學生提高聽力水平,培養(yǎng)交際能力。
1. 聽前
聽前活動是聽力的準備階段,教師的教學設計要通過一些活動,為聽中階段和聽后階段作詞匯、語法、話題等方面的鋪墊和準備,激活學生相關的背景知識。教師在課前備課時,首先應該考慮學生的已有水平和心理特點,活動設計要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和語言水平,以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聽前活動要為聽中活動掃除障礙,為學生圓滿完成聽力任務創(chuàng)造條件。
引導學生關注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學生通過教學活動要達到的預期學習結果。它是保證聽力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提高學習效率的必然要求,可以為評價聽力課學習效果提供相關依據,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方向。因此,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英語聽力教學設計中首先要給學生展示聽力學習目標。
解決生詞及難句問題。在聽力教學中,由于生詞和一些難句的影響,學生在完成聽力任務時困難重重,有的學生甚至對聽力訓練產生了畏難心理。在傳統(tǒng)聽力教學中,教師想及時幫助學生排除生詞困難,但苦于時間有限,只能忍痛放棄。在網絡環(huán)境中,教師可以在“聽前”活動中,給學生設計“單詞小測”、“自學詞語”和“詞匯小搜索”等網絡學習任務,使學生根據自身的水平和已有的基礎在“聽前”掃清詞匯障礙。
2. 聽中
學生自主選擇聽力材料。在傳統(tǒng)的聽力教學中,教師提供固定的聽力材料,學生只能被動地使用,不管這些材料是否適合,學生也沒有權利和條件在課堂上選擇適合自己的聽力材料。在網絡環(huán)境下,教師可以篩選聽力資料,同時上傳多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聲音材料和文字材料供學生自主選擇。
學生自主選擇聽中活動。在以往的聽力教學中,最使教師感到困惑和為難的是在相同的單位時間內,教師要顧及全體學生的聽力訓練,有時未免顧此失彼,不能照顧各個層次的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基礎和學習能力,根據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聽力任務。
3. 聽后
在網絡平臺環(huán)境下,教師先用網絡教學平臺測試中的“判斷題”、“選擇題”、“填空題”、“匹配題”功能將英語聽力試題上傳到平臺上。學生在“聽中”活動中完成測驗將答案上傳到平臺上,教師能夠及時監(jiān)控,也能夠及時了解到學生的答題狀況,并給予評價。這樣,教師對學生在本節(jié)聽力課中掌握的情況能了如指掌,便于及時補救和改進。
在聽后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根據本節(jié)課聽力的主要內容,設置討論題目,鼓勵學生在完成聽力任務后積極討論,并將討論形成的主要觀點以討論區(qū)的形式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上。此環(huán)節(jié)既可以在課上完成,也可以留作課下作業(yè)。學生通過參與“討論區(qū)”的討論,可以將自己的觀點上傳到網上供其他同學借鑒和討論。這樣,就給生生、師生的課上與課下互動提供了平臺,這種在網絡上的“留痕”給了學生互相交流和合作的機會。
運用網絡教學平臺促進英語學習的研究反思
在運用網絡教學平臺促進英語學習的實踐中,要正確處理教師、學生、資源、教材三者之間的關系。教師的角色從單純的教授知識轉變?yōu)樵O計教材,為學生的學習組織、管理資源提供幫助;學生從單純的接受知識轉變?yōu)樽晕覍W習、自我發(fā)現,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固有模式。我們的課程設計不僅僅要讓計算機成為教師呈現教學內容的工具,而且要成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知識的工具。運用網絡教學平臺實施英語學習要達到幫助學生完成對新知識建構的目的,在設計時就要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遵循相應的教學原則和教學規(guī)律,充分利用網絡的交互性等優(yōu)勢,有效地為教學服務。
(作者單位:北京順義區(qū)第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