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摘 要】 基于作者從事十屆MBA會計學教學實踐的經歷,系統(tǒng)地總結了如何在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中有效地開展會計學的教學并取得優(yōu)秀的教學效果。希望文章總結的教學方法能對各位同行的教學有所助益。
【關鍵詞】 工商管理碩士; 會計學; 教學法
一、引言
筆者自1999年3月始即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從事研究生會計課程的教學,至今已整整12年。筆者在十屆MBA學生中作為A角講授會計學這門核心課。管理學院現每年招收MBA學生180名,另外還有少量春季MBA學生。眾所周知,會計學這門核心課雖然重要,但歷來被學生們認為枯燥、難懂、難學,并視為畏途。有學生甚至用數學的語言形象地比喻說:“如果授課教師把會計學又講得十分枯燥、難懂的話,就成為枯燥乏味的平方了”??梢娨毯脮媽W是一項極具挑戰(zhàn)性的工作。一般認為,MBA學生已經是研究生了,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實務工作經驗,在MBA學生中有效地開展會計學的教學應該不算難事。其實不然,隨著承辦MBA教育的院校的日益增多和MBA的擴招以及就業(yè)的困難,MBA學生中以在職學習的居多,他們在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上均不及普碩的研究生,理解力和學習能力也遜于后者。因而迫切需要任課教師針對其特點在教學法上下足功夫以彌補其不足。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對MBA會計學的教學有了相當的感悟與體會,也積累了一些適合于MBA學生的教學方法。因此不揣淺陋,在此擇其要者總結出來,以供各位同行在教學中參考和借鑒。
二、對會計學教學體系進行重新設計
筆者根據MBA會計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會計學的教學體系進行了重新設計,如圖1所示。重新設計后的教學體系共包括5個模塊。第一個教學模塊主要講解會計要素、會計平衡公式、賬戶的設置、借貸復式記賬法、結賬分錄、賬項調整等。在這一教學模塊中,還要安排一次會計實操練習,讓每個學生用會計軟件獨立完成一個會計循環(huán),從而對會計憑證、賬簿和報表有一個全面、系統(tǒng)、感性的認識。這一部分就構成了本課程的基礎,也稱之為會計學原理。通常,會計學的任課教師一般在會計原理之后就按照教材的編寫順序自資產負債表的貨幣資金開始依次介紹資產負債表項目的會計核算、利潤表項目的會計核算、資產負債表的編制、利潤表的編制、現金流量表的編制、會計報表的基本分析,從而結束全部課程。而筆者設計的教學體系自第二個教學模塊起就有所不同。筆者首先講解利潤表項目的會計核算、利潤表的閱讀與分析;其次是資產負債表項目的會計核算、資產負債表的閱讀和分析;緊接著是現金流量表的編制、閱讀和分析;最后以會計報表的綜合分析——杜邦模型和合并報表的倍數分析作結。這樣安排的原因在于:
其一,利潤表是最簡單的一張會計報表,而且應該是先編利潤表,再編資產負債表,再根據兩張相鄰的資產負債表和一張當期利潤表,才能編制現金流量表。經過這樣重排之后,更符合課程本身內在的邏輯,也便于學生理解。課程本身的脈絡也更加清晰。
其二,將基本層面的會計報表分析緊接在三張報表的項目講解之后,讓學生立即能看到會計信息的用途,從而提高了學習本課程的興趣。
其三,合并報表部分對抵銷分錄的講解只一筆帶過,交待清楚報表的合并不是簡單的匯總,而是先相互抵銷之后再匯總。在這部分,主要講解合并報表的倍數分析法及其意義。因為合并報表抵銷分錄的編制是財務會計的一大難題,講解起來費時費力。過后學生們依舊很快就遺忘了。講了等于沒講,所以不如不講。但合并報表的分析卻不得不講,原因是各數據庫及新聞媒體所引用的會計數據均是合并報表的數據。
三、對某些難點問題在理解上尋求突破
現金流量表的編制歷來被認為是財務會計的難題之一,尤其是間接法編制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其調節(jié)公式中各項目前的正負號極易被學生記混。筆者通過摸索,總結出了一種編制現金流量表的方法,無需學生記憶公式中的正負號。下面就以一個實例予以說明。
如某商場2010年12月份共實現銷售收入200萬元,其中賒銷收入40萬元。營業(yè)成本計160萬元,其中本期購進的100萬元存貨全部被銷售完畢,還有60萬元存貨系以前期間的留存。本期計提的折舊費用為20萬元,國庫券利息收入而形成的投資收益10萬元。試分別用直接法和間接法編制出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金額單位以萬元計。
通過表1可以看出:直接法就是在經營活動范圍內將一張利潤表由上到下從權責發(fā)生制翻譯成收付實現制,即“正向翻譯”。間接法就是在經營活動范圍內將一張利潤表由下到上從權責發(fā)生制翻譯成收付實現制,即“反向翻譯”。頭腦中有了“語言翻譯”的概念,間接法調節(jié)公式中的正負號就不用刻意去記憶了。所涉及的調整不外乎4類,概括成表2即可。
由此可見:只要讓學生理會到到底什么是直接法、什么是間接法,編制的實質是什么,現金流量表的編制這一教學難點就不攻自破了。因此筆者在此對兩種方法重新定義為:
(1)直接法:以營業(yè)收入為起算點,把利潤表從權責發(fā)生制翻譯成現金收付制下的經營活動范圍內的凈利潤。
(2)間接法:以凈利潤為起算點,把利潤表從權責發(fā)生制翻譯成現金收付制下的經營活動范圍內的凈利潤。
四、引入人文元素以激發(fā)學生對會計課程的興趣
會計學本身由于具有過分數字化和零碎的特點而容易讓學生漸漸地失去學習的興趣。中國學生自小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對詩詞歌賦均耳熟能詳且容易產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學習會計學有了濃厚的興趣,就一定能學好會計課。下面筆者就如何引入人文元素以培養(yǎng)學生對會計學的興趣介紹幾點具體的做法。
(一)牽強附會記憶法
一般企業(yè)對記賬憑證的分類若按專用憑證分類法可分為:收款憑證、付款憑證和轉賬憑證三種,顏色一般為紅、黑、綠三色。為了讓學生記住這一點,筆者對其牽強附會式地解釋為:在中國文化中,紅色代表喜慶,收到貨幣資金時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所以收款憑證是白底紅字的;黑色代表憂傷,付出貨幣資金是一件令人不快的事情,所以付款憑證是白底黑字的;綠色代表和平,在既沒有貨幣資金收到也沒有貨幣資金支付時,就表示平安無事,所以轉賬憑證是白底綠字的。
(二)流行歌詞和俗語的引用
權責發(fā)生制指的是以收入的實現或費用的發(fā)生來記錄收入和費用,無論企業(yè)是否收到或付出與之相關的貨幣資金;而收付實現制則正好相反。為了讓學生深刻地理解什么是權責發(fā)生制、什么是收付實現制,筆者曾這樣解釋道:權責發(fā)生制就是“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因為會計制度規(guī)定必須使用權責發(fā)生制)”;而收付實現制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時明日憂”。用流行歌詞和俗語來概括兩種會計記賬制度的異同,能讓學生印象深刻,理解到位。
(三)形象化比喻的運用
對于合并報表的理解,學生們覺得很困難。為了讓學生徹底理解什么是合并報表,筆者曾打比方說:“假如男朋友借500元錢給女朋友,在合并之前,男方稱之為其他應收款,女方稱之為其他應付款。待二者感情成熟領取了結婚證書之后,內部債權債務相互抵銷,就誰也不欠誰的了。這就好比抵銷分錄的編制。那么,什么是合并報表呢,就是那一紙結婚證書。但是婚后若有官司要打,依舊是各自應訴各自的。雙方都是獨立的法人。所以報表的合并只是形式上的?!?/p>
(四)自編打油詩幫助學生掌握會計學的主旨
筆者曾編過兩首打油詩來概括自己所講授的會計學這門課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和掌握所學過的會計知識點,理清會計學的邏輯結構并進行高度的凝練和概括?,F將這兩首打油詩抄錄如下,并對第一首打油詩詳解如表3。
從表3可以看出:一門會計課程,歸結起來就是“一生二,再生三,最后又回歸到一”。這就是其內在的邏輯結構。第二首打油詩中的“盧氏方法”指的是1494年盧卡·巴其阿勒發(fā)明的借貸復式記賬法。而“一根藤上枝蔓生”指的是由一個會計平衡公式衍生出枝枝節(jié)節(jié)的賬務處理流程。這兩首打油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又富有情趣。如第二首打油詩初看起來像是一首“艷詩”,令學生們覺得會計課程原來還如此可愛、有意思,從而學習的興趣大增。筆者將這兩首打油詩命名為“會計民謠”。
第二首
盧氏方法萬古傳,一根藤上枝蔓生。
二重規(guī)則行天下,三道簾幕誘人掀。
四處梯田披錦繡,中有佳人惹人憐。
杜郎俊朗歸何處,千里姻緣賴我牽。
五、小結
以上是筆者對自己從事十余年MBA會計學教學實踐的系統(tǒng)總結。在會計與財務領域,會計課程處于較基礎的地位,雖然實用,但卻顯得雜亂,要講好并受學生歡迎不容易。事實上,只要用心,講好會計課程也是可能的。根據筆者親身的經歷,認為,要講好MBA會計學,有幾點必須要做到:把握要點、理清課程本身的邏輯關系、化繁為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將基本的會計報表分析的思想貫穿始終。
當然,除了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外,要講好MBA會計學,作為任課教師應該具有如下的素質:要精通專業(yè),這樣才能講得熟練,熟而后能生巧;要善于表詞達意,即表達能力強;要善于調動各種教學技巧并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一個富有條理而又個性跳脫、飛揚生動且才能豐富的教師有助于將會計課程講得生動、活潑、耐聽。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總結的只是個人的教學經驗和方法。若能對各位同行的教學有所啟發(fā)和幫助,能被各位同行用之于教學實踐并使學生受益,則筆者的寫作目的就達到了?!?/p>
【參考文獻】
[1] 費新.《基礎會計》教學中八大難點的講解訣竅[J].會計之友,2009(3):80-81.
[2] 董力為,劉英.會計學課程表式教學方法的適用性探討[J].現代會計與審計,2009,5(12):17-27.
[3] 張婷.淺談“基礎會計”課程的探究性教學[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5,20(12):91-92.
[4] 溫玉彪.不同教學方法在《中級會計實務》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會計之友,2010(4):102-105.
[5] 周晉蘭.《財務分析》三維教學模式探索[J].現代會計與審計,2010,6(3):46-48.
[6] 應曉春.如何做好會計教學中的“四個基本前提”[J].財經界,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