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靜
任何一門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形式。廣播劇是現代電子技術的產物,是音響的綜合藝術,是聽覺的藝術,是時與空的藝術。
時間與空間構成了廣播劇的四維世界,賦予了廣播劇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當事件、人物、情節(jié)這些廣播劇的內容元素成功地駕馭了時間與空間這種廣播劇的藝術形式時,才能完成廣播劇所要塑造的藝術形象。同時,由于廣播劇的藝術形象的欣賞是靠聽覺完成的,因此,給廣播劇獨特的藝術形式帶來了更為廣闊的自由。我們知道,電視所制造的畫面,把時間與空間融合成一個特定的形象。相反,廣播劇的時間與空間所塑造的形象卻是不定的。廣播劇中的一個形象在一百個人的聽覺欣賞中會有一百種想象。因此,廣播劇中的時間與空間為廣播劇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潛力。
一年四季,無論是烈日炎炎的夏日,還是寒風凜冽的冬天;無論是大海邊,還是高山上;無論是太陽系,還是銀河系;無論是遠古,還是今朝…等等萬事萬物,都可盡在廣播劇中達到最充分的表現。這是針對自然界而言。針對人的思想意識這種精神世界而言,廣播劇中的時空更是最拿手的表現形式。在廣播劇的時空中,人類的思想與心靈這些無形的狀態(tài)可以擁有它自身固有的動人的意象。例如,在廣播劇《流星》的一開始,主人公在面對浩瀚的星空時,抒發(fā)了一段內心精彩的獨白。我們選擇了既能烘托出主人公那種真誠感情,又能描述出星空那遼遠、空曠、深邃的音樂作為背景,加上演員的語言準確的表達力塑造出少年英雄彭明強那美好的心靈瞬間的意象。這種意象加深了廣播劇中時與空的模糊性。這種意象雖沒有具體特定的時間、地點,但又確有其存在的時間和地點。這種時與空的模糊性象文學中的白描手法,也象繪畫中的素描手法:淡化背景,突出事件的中心主題。在用簡潔的手法加深事物的時空感覺方面,可謂異曲同工。
即使廣播劇所述的事件有具體發(fā)生的時間與地點,但在廣播劇的時空中仍然不會失去這種時空的模糊性的魅力。在廣播劇《流星》中,有一個情節(jié)描述秋季某日下午時分,少年英雄彭明強在雙洎河邊發(fā)現了落水兒童并奮力搶救的英勇行為。我們可以用鳥鳴、用水聲來提示事件發(fā)生的時間與地點,但這段河有多寬?周圍環(huán)境是什么樣的?因為我們表達方式的獨特,并且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去表現更多的內容,我們必然地淡化去了事物的一部分原貌,把生活中的事件升華到一個藝術的空間,去獲得更為豐滿的形象,以更好地突出事件的中心主題。正是廣播劇時與空的模糊性,拓展了藝術表現的空間,強化了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廣播劇時與空的模糊性的存在,也從一方面說明了生活中模糊哲學的存在。
又如,廣播劇《低碳生活》中,我們用一個30秒的音頻來渲染主題。創(chuàng)意描述是這樣的:
第一層次(15秒)
由薩克斯傳遞出一種沉重、一種壓抑的主調。伴隨著汽車和火車的交通音響背景,一個聲音在焦慮地不停呼喚“低碳生活、低碳 ”,象征著人類面對溫室效應已經覺醒,表達著人類頑強的探索精神。
第二層次(5秒)
疊加出的木魚聲走出喧囂強化著一種寧靜和思考,在冷靜地思考中蘊育著人類堅定的智慧力量。釀出靜則慧的意境。在巨大的環(huán)境壓力面前,淡定而不急躁是決勝的前提。
第三層次(10秒)
在由遠而近的馬蹄聲和馬的嘶鳴聲中推出主題——人類的吶喊“低碳生活 我先行”。
一馬當先,意味深長。鏗鏘的語言宣告著人類戰(zhàn)勝自然災害的決心,試圖表現出從遠古到現在人類永不停歇的和大自然搏斗地英雄主義精神。
人類的想象力是無盡的寶藏。廣播劇這門藝術在開發(fā)人類的想象力方面具有獨到的優(yōu)勢,廣播劇的時與空給了想象力一個可以馳騁的四維世界。在生活中,視覺藝術自古以來從不會被人們所忽視;聽覺藝術則是隨著現代電子技術的發(fā)展才進一步得到開發(fā)。廣播劇作為聽覺藝術,需要展開時與空的翅膀,飛到凡生命存在的各個地方: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去捕捉生命的色彩、去反映生命的真實、去編織生命最迷人的夢幻、去高歌生命的輝煌、去剖析生命的無奈,飛到一切生活中的大眾還來不及看到、感知與思考的每一個角落──去捕捉、去反映,讓人們的聽覺世界象視覺世界一樣豐滿。那些存在于視覺世界里的色彩、形體,在聽覺世界中一定能呈現出非凡的表現力,給人類的感知力帶來嶄新的經驗。廣播劇做到了這些,才能使這門尚顯稚嫩的藝術茁壯成長起來,直到長成參天的藝術大樹,形成自己的藝術體系。
我們知道,事物的存在是事物內容與形式的辨證統(tǒng)一。對廣播劇的創(chuàng)作來說,我們一方面依靠思想帶來的敏銳的洞察力來正確地選擇題材豐富廣播劇的內容;一方面,則要努力探索廣播劇那獨特的時空形式并出色地駕馭它。
駕馭廣播劇時空形式的手段是現代錄音技術。從碳粒傳聲器、愛迪生圓筒這些早期原始的錄音器材,到今天的電動傳聲器、電容傳聲器、調音臺、延時器、效果器、噪聲門、錄音機、擴音機、揚聲器等等組合成錄音工程的先進錄音器材,聲音的形象日臻完美,以至于現代音響學已把聲音的審美提到音響學的首要位置 。在二十世紀20年代中期以前,錄音是用可以得到的聲能來進行的。愛迪生圓筒是一種最早的機械錄音形式:演員們都在一個號筒裝配體前,一個振膜接到號筒的咽喉上,振膜驅動唱片刻紋針。這就是原始的錄音。這樣的錄音作品噪音很大。早期的碳粒傳聲器出現于十九世紀末,它的噪音也大、動態(tài)范圍有限、失真也大。就是這樣的傳聲器也是直到它出現50年之后,在電氣錄音出現時,才成為錄音的一部分。二十世紀20年代中期出生現的電氣錄音因為有較寬的頻帶和較高的動態(tài)范圍而令人信服。同時,第一臺實用電氣錄音系統(tǒng)也出現了,有了它,我們今天仍在探討著的電子創(chuàng)作世界的大門被打開了,至少被部分地打開了。在放音方面,直到本世紀30年代中期,聲學的“手搖”唱機仍是主要的欣賞方式。從本世紀20年代到現在,時間僅僅過去了70多年,電腦的運用、激光的運用已經出現在現代錄音系統(tǒng)中。從拾音、調音到錄音、放音,新的電子技術、新的電器品牌以飛快的速度出現:電腦跟蹤調音臺、無反饋話筒、數碼激光多軌錄音機等等技術發(fā)明令人目不暇接;從單聲道錄音到立體聲錄音、四方聲錄音,伴隨著錄音工藝的不斷完善,錄音理論也逐漸形成了系統(tǒng)的體系。
有了這樣雄厚的物質基礎,聲音的藝術世界被創(chuàng)造了出來。這個世界的使命也在于要用來達到真實反映現實生活、歌頌真善美、鞭笞假惡丑、塑造美好形象、陶冶人類情操、啟迪人類思想的藝術境界。而廣播劇作為一門音響的綜合藝術,正好不辱此使命。廣播劇可立足社會的制高點,洞察一切事物,充分選擇題材,描摹、升華我們周圍的事物,體現振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對時間與空間的駕馭是藝術夢寐以求的愿望。時間和空間在我們周圍存在著,是“看得見”、“摸不著”的物質。而這種“看得見”也是通過物質變化來得到的意象。比如,植物的開花、結果,太陽的升起、落下,一年四季的變換;天與地,大房子與小房子…等等。因此,廣播劇中的時空雖然看不見,但在感覺事物的抽象性上、在感覺事物的本質上,卻優(yōu)于視覺一步到位。人的視覺還要通過人腦的思維過程達到對事物抽象性的演繹。廣播劇時空藝術的語言是簡潔洗練的、立體的、活生生的。比如,一聲鳥鳴、一片水聲、一陣風聲、一聲呼喊…等等,足以描繪出事物的存在。而在人的視覺中,往往是你看到了事物,但要把此事物描繪出來,尤其是用簡練的手法再現出來,卻并不簡單。電視藝術、繪畫藝術常常被稱為是“遺憾的藝術”,就是說,視覺藝術很難達到在再現事物上的“主客觀完美統(tǒng)一”。但相對而言,聽覺藝術卻能輕而易舉地達到“主客觀的完美統(tǒng)一”。因為,聽覺藝術在人的感覺的抽象性與事物意象的抽象性之間找到了一致點,協(xié)調了。聽覺藝術是專門為事物的抽象性服務的。由于廣播劇時與空的藝術形式展開了翅膀,因此,構成廣播劇內容的文字語言就擺脫了“紙上談兵”,飛了起來。中國方塊字的音樂性、人類語言的音樂性在聽覺藝術中仿佛被“特寫”、被“放大”;所有的形容詞、動詞仿佛被“還原”了。比如:“紅色”一詞的意象是熱情、熱烈,我們可選擇高調的、快節(jié)奏的音樂旋律烘托出“紅色”的氛圍;“藍色”一詞的意象是憂郁的、安靜的,我們可選擇低調的、慢節(jié)奏的音樂旋律烘托出“藍色”的氛圍。比如:“跑”、“開門”,我們可選擇“快速的腳步聲”、“門的振動聲”這些生活中的音響來還原這些動詞描述的對象,等等。廣播劇時空藝術形式的卓越性為其內容體現開拓出一個廣闊天地,在藝術世界里亮起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廣播劇的時空向人們的智慧提出了一種挑戰(zhàn):人啊,拿起你所擁有的電子科學知識,去把握人類的聽覺優(yōu)勢,創(chuàng)造出精神世界的新大陸,讓人的感官獲得更多的自由,讓人的思想與心靈獲得進一步的解放,讓生活與人類變得更加美好。廣播劇的時空藝術要達到這種創(chuàng)作的自由王國,還有走不完的路──藝無止境。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隨著科學不斷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廣播劇的時空藝術也將逐步實現完美地描摹生活、再現生活、升華生活、創(chuàng)造新生活、從理想王國步入自由王國的藝術之夢。
(作者單位:鄭州人民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