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代漢語里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句法結構,那就是被動式和處置式可以套用于一個句子里。這種句式的出現必有其形成原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近代漢語尤其是明清白話小說為考察對象,嘗試著從句法結構和語義語用兩方面分析歸納這種套用句形成于近代的原因,以期促進這種特殊句法結構的研究。
一、前言
所謂“被動式和處置式的套用句式”(以下簡稱“被處套用句”)指的是:在漢語語法中,被動式短語和處置式短語可以同時置于句子的謂語動詞前并列作狀語,組成一個套用結構。一般有被動式中套用處置式和處置式中套用被動式兩種形式,分別舉例如下:
(1)伯爵才待言語,被希大把口按了,說道:“桂姐你唱,休理他!”(《金瓶梅》52回)
(2)不想我的干女兒沒得認成,倒把個親女兒叫弟夫人拐了去了?。ā秲号⑿蹅鳌?2回)
很早就有學者看到了被處套用句式的特殊性,在一些語法專著中時有涉及,只是名稱各有不同。也有學者針對被處套用句式專門撰寫了相關論文,將這一研究推進了一大步。20世紀80年代的成果主要有:邵敬敏(1983)分析了現代漢語“把”字句和“被”字句合用的三種類型;刁晏斌(1989)論述了近代漢語“把”“被”融合的兩種句式。進入90年代,劉繼超(1997,1998,1999)分別從句式類型、句式轉換、施受關系、句式來源等方面論述了現代漢語里這種特殊的句型(1997)。將這種句式與被動句進行比較(1998),并且考察了《兒女英雄傳》中的被處套用句(1999)。這些專項研究使被處套用句的面目逐漸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關于被處套用句的成因,至今沒有系統的分析,只是偶有只言片語糅雜在相關文章或論著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嘗試著分析歸納被處套用句形成于近代的原因,以期能使被處套用句的研究更深入一步。
二、套用句的產生年代問題
據蔡鏡浩先生考證,套用句的較早用例見于敦煌作品中。如:“被父母將兒疋配?!保ā抖鼗投蕃崱?5,《云瑤集雜曲子》,出自《云瑤集研究匯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但是,我們不能根據一個例句就斷定套用句產生于唐代。因為它也許是個例外,可能是個別人一時這么用,也可能是受到某地小范圍方言的影響。一種句式的形成不是一個句子就能說明問題的。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蔡先生的發(fā)現確實將套用句的研究推進了一大步,他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套用句會不會在唐代已經有些用例只是我們現在還沒有發(fā)現?套用句的產生會不會是受方言或其他語種的影響?
當然,這些問題還需要學者專家們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研究。在目前的研究狀況下,我們還是應該認為套用句形成于宋代。因為在宋代,套用句已經頻頻出現在一些作品中。如:
(3)被利欲將這個心包了。(《朱子語類》卷十八)
(4)不知被人將他肺腑都看見了。(《魯齋遺書·大學直解》)
(5)他哥哥不服,被敬瑭揮起手內鐵鞭一打,將當門兩齒一齊打落了。(《新編五代史平話·晉史平話》)
此類句式形成于宋代,經過元代發(fā)展,到了明清可謂鼎盛?,F代漢語里這類句式不是很普遍。
三、從句法結構層面看套用句的成因。
(一)近代漢語被動句式和處置句式的狀語部分復雜化
我們知道,被動式經歷了一個由表被動的介詞如“為”“被”直接加謂語動詞到唐代以后介詞加施事者再加謂語動詞的階段。這個介詞加施事者就構成了被動式的一個狀語部分,并且這個狀語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復雜化。到了明清,可以加上表時間、程度、工具和方式等等的狀語成分,常常超出了一個詞組的范圍。處置式也是如此。
(6)可憐夭艷正當時,剛被狂風一夜吹。(白居易《惜花》)
(7)那張督監(jiān)方才伸得腳動,被武松當頭一刀,齊耳根連脖子砍著。(《水滸傳》31回)
正是這個狀語部分的復雜化,才使得被動式和處置式的套用成為可能。一方面,從句法角度說,既然狀語部分可以容納諸多詞組,那么“被+NP”也可以作為一個狀語成分置于處置式的謂語動詞前,形成處置式中套用被動式的被處套用句式?!鞍?NP”亦能如此,從而形成被動式中套用處置式的被處套用句式。另一方面,從語義理解角度看,由于被動句狀語部分過長,施動者和謂語動詞之間的物理距離也隨之變遠,同時也就拉長了動詞和受動者的距離。為了明確語義關系,使用一個處置式復指受動者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補救方法。這樣,被動式中套用處置式的被處套用句就得以形成。我們可以將例(7)與下面一個同樣出自《水滸傳》里面的例子比較一下:
(8)說時遲,那時快,被王慶早落一刀,把張世開齊耳根連脖子砍著,撲地便倒。(103回)
這句話跟例(7)的句型、用詞都差不多,只是加著重號的部分多了一個狀語,用“把”字復指了在上文出現的受事者“張世開”,語義上也與上文保持了連貫性和話題一致性。同樣,我們完全可以在例(7)中也添加一個這樣的狀語:
(7)'那張督監(jiān)方才伸得腳動,被武松當頭一刀,把他(張督監(jiān))齊耳根連脖子砍著。
(7)''那張督監(jiān)方才伸得腳動,被武松當頭一刀,齊耳根連脖子把他(張督監(jiān))砍著。
這兩個句子都是沒有問題的。所以,狀語部分的復雜化給被處套用式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二)近代漢語被動句式和處置句式的謂語部分復雜化
這一點對于被處套用句形成的促使作用不如狀語部分復雜化來得直接,其改變句法的影響力是深層的、間接的。近代漢語的被動式和處置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謂語部分越來越復雜,以至于如果光桿動詞充當謂語句子就會不成立。其中主要是以下兩類復雜的謂語對被處套用句的形成產生了影響:
1.動賓式謂語
被動式的謂語動詞后面帶賓語的現象早已有之。早期主要是“于”字句、“見”字句、“為”字句動詞帶賓語。到了近代,“被”字句更是有了長足的發(fā)展。所以近代被動式的動詞賓語與主語的關系除了出現早卻少見的并列式外,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賓語代表的人、事或物是主語所領有的,或者是主語的一部分(隸屬性賓語);另一類是賓語是代詞或名詞,復指主語(復指性賓語)。
(9)一連換了十位先生,倒被他打跑了九個。(《水滸傳》18回)
(10)呼延灼道:“我被那廝的陷坑捉了我到寨里?!保ā端疂G傳》58回)
(11)這廝夜來赤條條地睡在靈官殿里,被我拿了這廝。(《水滸傳》14回)
以上劃線部分就是動詞后的賓語。例(9)里的“九個”是隸屬性的,例(10)~(11)里的“我”“這廝”分別是用代詞和名詞復指主語的。這些賓語在近代漢語里非常普遍,尤其是唐宋元明時期。這種現象的產生與漢語信息量大有關,不知不覺就在主語和動詞之間插入了其它成分,特別是說書者。為了明確施受關系,寫作者或說書者就在動詞后添加這些賓語。然而,那些復指賓語對整個句子的語義理解沒有太大的關系,甚至可以說是“贅語”。因此它們要么消失要么用做別的用途。事實上,名詞性復指賓語后來的確逐漸少見,在典范的文人作品如《紅樓夢》《兒女英雄傳》等書中就看不到了。而唯一能保留這些賓語的理由就是強調受動者,明確施受關系。用處置介詞將這些賓語提前就能達到這一目的。如以上三例我們可以做如下移位:
(9)'一連換了十位先生,倒被他把九個打跑了。
(10)'呼延灼道:“我被那廝的陷坑把我捉到了寨里?!?/p>
(11)'這廝夜來赤條條地睡在靈官殿里,被我把這廝拿了。
這三個句子就是典型的Ⅰ類被處套用句。雖然這樣的被處套用句在《紅樓夢》中也僅有三例,但《兒女英雄傳》等清代其他白話小說中還保存甚多,并且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說明被處套用句式在有些情況下確實比單純的動詞后面接賓語的句式要有一定的優(yōu)勢。
2.動補式謂語
被動式發(fā)展到近代,其謂語動詞除了可以接賓語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可以接補語,如表處所、時間、程度、結果等補語。如果受動賓語和這些補語成分同現,那就必須得做一些處理,兩種句式的套用就是一個不錯的處理辦法。一方面,在套用句中當被動式的動詞后面有其它成分,而這些成分又不可能與賓語同現于動詞之后,那么句法就要求使用處置式將賓語提前。這些成分主要是結果補語。另一方面,當被動式中謂語動詞的賓語是一些很長的短語時,這些短語要用介詞提前。我們通過分析例句來說明問題:
(12)昨日要入殮,怎么被雷把先生震的稀爛?(《醒世姻緣傳》41回)
(13)這廟里止有三個道人,被喬道清等將他累月募化積下的飯來都吃盡了。(《水滸傳》97回)
例(12)中“震的稀爛”是“震”這個動作導致了補語“稀爛”的結果。這兩種情況下,動詞后都無法接賓語,要么重復動詞(“震先生震的稀爛”),要么將賓語提前。很顯然,后者的處理方式是一般人都樂于接受的。例(13)中,“他累月募化積下的飯來”是很長的偏正式短語,放在句子末尾有點冗長的感覺,人們也就傾向于使用一個處置式將其提前。
(三)被動句式和處置句式句法結構的相似性
被動句式和處置句式出現的時間不一樣,使用的語態(tài)也對立,但它們句法結構上有不少的共性。如果用公式來描述兩種句式的結構關系和語義成分,我們可以更直觀地看出一些端倪:
A.直接/間接受動者+被+直接施動者+動詞短語
B.直接/間接施動者+把+直接受動者+動詞短語
它們的“動詞短語”部分可以完全相同,只是施受者的位置不同。這也是兩個句式在有的情況下可以互換的原因。但是也不難想象,如果我們希望一個句子中同時出現直接施動者和直接受動者,就可以有兩種解決方法。一種是讓第一個名詞短語變成直接施受者,另一種是在句中添加一個直接施受者。第一種方法有時不一定行得通,因為漢語里句首位置是對論元角色約束力最低的,所以語義較為間接的成分可以在這里出現。得出下面兩個公式:
C.間接受動者+被+直接施動者+把+直接受動者+動詞短語
D.間接施動者+把+直接受動者+被+直接施動者+動詞短語
這兩個公式就是典型的被處套用句。分別列舉一例:
(14)林之洋身旁既有四個宮娥緊緊靠定,又被兩個宮娥把腳扶住,絲毫不能轉動。(《鏡花緣》33回)
此句中“林之洋”是間接受動者,“腳”是直接受動者;“兩個宮娥”是直接施動者。
(15)我才二十多歲,擠了來看,把帽子都被人擠掉了。(《儒林外史》55回)
此句中的“帽子”和“人”分別是直接受動者和直接施動者。
四、從語義語用層面看套用句的成因
近代漢語長句中的分句數量增多,有時一個長句包含好幾個分句,而話題的轉移與否往往影響這些分句之間的關系。所以,為了保持前后話題的一致,根據需要,后面的分句采用被動式或處置式。這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麻煩,那就是動作的施受雙方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分句中,為解決這個問題以明確或強調施受關系,說話者可以采用被處被處套用式。尤其是在白話小說和說書過程中,這一點表現得相當明顯,這是套用句式盛行于明清的原因之一。
(一)強調施受關系
我們知道,被動介詞引進的是施事者,處置介詞引進的是受事者。兩者共存于一個句式結構中,其施受關系明顯強于單用其中之一。當施受兩者分別處于兩個分句中或受上下文影響處于兩個句子中時,用被動式引出施動者后使用一個套用結構同時出現受動者,或用處置式引出受動者后使用一個套用結構同時出現施動者,就能突出兩者的施受關系。如:
(16)只見他用鉤子先把那橫閂搭住,又把繩子的那頭兒拴在窗欞兒上,然后才用手從那鐵環(huán)子里褪那橫閂,褪了半日,竟被他把那頭兒從環(huán)子里褪出來,那閂只在那繩子的鉤兒上鉤著。(《兒女英雄傳》31回)
(17)他房中蚊子無人可咬,以致他著極受餓,鉆進帳去咬他,又把小玉蘭也被蚊蟲咬壞。(《醒世姻緣傳》75回)
例(16)中,“他”是施動者,但受動者“(繩子的)那頭兒”在前兩個分句中,使用套用結構就能使兩者的施受關系顯現在一個分句中。例(17)的情況也大致如此。套用結構的使用突出了“蚊蟲”和“小玉蘭”的施受關系。
另外,當受事者與主語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時,使用套用結構能更精確地凸顯出施受關系。如:
(18)惟文蒒醉在地下,被眾兵把胸前誤踹幾腳,業(yè)已無救;文氏弟兄慟哭一場,當即盛殮。(《鏡花緣》97回)
此例中“眾兵”是施事者,“胸前”是隸屬于“文蒒”的,是受事者。兩者的施受關系明確于“被眾兵把胸前誤踹幾腳”這一套用分句中。
(二)保持話題一致
在眾多分句中,當前接句的主語不需要在后續(xù)句中轉換時,選擇被動式是自然的;此時,當前接句中有成分與后續(xù)句的賓語同指,后續(xù)句在使用被動式的同時就傾向于套用一個處置式。
(19)婦人正手里拿著叉竿放簾子,忽被一陣風將叉竿刮倒,婦人手擎不牢,不端不正卻打在那人頭上。(《金瓶梅》2回)
(20)孫安措手不及,被兩邊拋出絆馬索,將孫安絆倒。(《水滸傳》97回)
很顯然,例(19)中的主語是“婦人”,用“被一陣風”就能保持作為話題鏈的主導性成分“婦人”對話題的控制,無須用“一陣風”轉換主語,因為后一個分句的主語仍然是“婦人”。而前接句的賓語“叉竿”與后續(xù)句“刮倒”的賓語同指,于是在被動式中套用一個處置式,使得兩個同指成分在物理距離上盡量靠近一些,這一心理傾向符合篇章的銜接要求。例(20)也是如此。
還有一種情況是,當前接句與后續(xù)句有直接的因果或假設關系時,后續(xù)句就經常會使用處置式。張旺熹(1991)對此做過詳細論述。而此時前接句的賓語又與后續(xù)句的施事者同指時,后續(xù)句往往在處置式中再套用一個被動式。
(21)又說:“公公寵愛了他縱容他,把我個強盜般的婆婆生生被他氣成癱瘓,與我百世之仇;我不是將他殺害,我定是將他藥死!”(《醒世姻緣傳》56回)
(22)這金蓮不聽便罷,……,說道:“若教這奴才淫婦在里面,把俺們都吃他撐下去了!”(《金瓶梅》24回)
(23)祝實念道:“你到說的好,倘或一朝天旱水淺,朝廷挑河,把石頭吃做工的兩三镢頭砍得稀爛,怎了?(《金瓶梅》42回)
例(21)的引語中,“公公寵愛了他縱容他”是因,“把我個強盜般的婆婆生生被他氣成癱瘓”是果。如果去掉“把”,句子也成立,但顯然沒有例句的銜接自然。而用一個“被他”則直接反映出來“氣成癱瘓”這個動補結構的施事者。后面兩例的前接句是表示條件的分句,后續(xù)句也是結果句。所以選擇使用處置式中套用被動式的句式是符合上下文語境的要求的。
五、結語
漢語發(fā)展到近代,句法結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復句成分增多并且它們的關系也變得復雜,為了在復雜的句子結構中明確表達語義,被套處置式應運而生。所以,我們可以說:句法的變化使得被處套用句的出現成為可能;而語義之間的明晰要求也推動被處套用句的發(fā)展。
到了現代漢語,人們更樂于說些言簡意賅的短句。因此,套用句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頻率不高,仍在使用的套用句也都是簡短的?,F代漢語的被處套用句將另外行文討論。
參考文獻:
[1]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王力.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3]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0.
[4]向熹.簡明漢語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何樂士,楊伯峻.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M].北京:語文出版社,
1992.
[6]蔣冀騁,吳福祥.近代漢語綱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7]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8]馮春田.近代漢語語法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9]袁賓.近代漢語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0]唐鈺明.唐至清的“被”字句[J].中國語文,1988,(6).
[11]呂叔湘.被字句、把字句動詞帶賓語[J].中國語文,1965,(4).
[12]喬本萬太郎.漢語被動式的歷史、區(qū)域發(fā)展[J].中國語文,1987,
(1).
[13]祝敏徹.論初期處置式[C].語言學論叢(第一輯),1957.
[14]薛鳳生.試論“把”字句的語義特性[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7,
(1)
[15]邵敬敏.“把”字句與“被”字句合用小議[J].漢語學習,1983,
(2).
[16]李臨定.被字句[J].中國語文,1980,(6).
[17]劉繼超.《兒女英雄傳》中的“把”“被”同現句[J].古漢語
研究,1999,(2).
[18]劉繼超,高月麗.“被”“把”同現句與“被”字句比較研究
[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3).
[19]劉繼超.“被”“把”同現句的類型及其句式轉換[J].江西師
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1).
[20]刁晏斌.近代漢語“把”“被”融合的兩種句式[J].大連教育
學院院刊,1989,(2).
[21]張伯江.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對稱與不對稱[J].中國語文,200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