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可
德育對學生所具有的塑造心靈、完善人格、修身養(yǎng)性的作用,在理論和教育實踐中一直備受重視。學校教育必須首先做好德育工作,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有著特殊的作用,教師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滲透呢?本文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挖掘教學素材
1.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歷史課有著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豐富內容,關鍵是寓教于史,結合教材,不空洞說教,不搞簡單化和片面性。如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騫的矢志西域,百折不撓;班超的投筆從戎,立威邊塞;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譚嗣同的快哉赴死,等等,無不表現(xiàn)出崇高的民族正氣。如講到錢學森、華羅庚等一批留學國外的科學家在新中國剛剛成立,條件艱苦的情況下,紛紛回歸祖國時,讓學生討論:“假若你是他們中的一員,你會怎樣做?”學生在討論中深化認識。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使學生認識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中國人始終要以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使學生聯(lián)想到,假如我處于祖國危亡的緊急關頭,也應該像他們那樣挺身而出,救國救民,建功立業(yè),使學生的情感達到升華。
2.培養(yǎng)熱愛科學、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的民族,幾千年的文化之所以連綿不斷,正是因為其以不斷發(fā)展的社會生產(chǎn)力和科學技術為依托。尤其是以四大發(fā)明為代表的科學技術成就向世界昭示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力,四大發(fā)明及其傳播推動世界向前發(fā)展的速度,改變了世界的面貌。還有在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建筑、醫(yī)學、天文歷法、科技創(chuàng)造方面的成就,無一不彰顯著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因此,歷史上,每個時期的文化、科技成就既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教材,又是我們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形成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資料。
3.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如《三國演義》中給我們描寫了一個重情重義、義薄云天的關羽的形象,我們在給學生分析為什么千百年來,關羽一直受到廣大人民群眾,上到天子,下到市井小民的推崇,這與他信守桃園三結義誓言是分不開的。
歷史教材內容自然滲透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教材中豐富的思想內容能夠充分獲得利用,主要靠教師深入鉆研教材,認真挖掘教材潛在的德育因素,通過融合、滲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自覺地寓德育于歷史教學中。
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教師應具備較強的親和力,走近學生并與他們和諧相處,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同時,教師要熱愛歷史教育事業(yè),以蓬勃的朝氣和熱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趣味化、活動化的課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喜愛課堂并積極投身于英語學習之中。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到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進行心靈接觸?!币簿褪钦f,課堂教學不只是知識、信息交流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只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才能在和諧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率。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yǎng)?!绷晳T的培養(yǎng)是教育的重要內容。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且是體現(xiàn)學生文化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養(yǎng)成正確、嚴謹?shù)膶W習習慣對他們今后的學習與工作都是終生受用的。在課堂教學中,要教育學生專心聽講,積極思維,引導學生排除干擾,不開小差;課后要教育學生及時復習,系統(tǒng)整理,透徹理解,牢固掌握;要使學生把作業(yè)作為復習、鞏固、運用知識的手段,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獨立、按時完成。此外,還要不斷引導學生注重實踐,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樹立嚴格、嚴密、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克服重理論、輕實踐,理論脫離實際的傾向。
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歷史教學要做到既有趣味性,又有思想性,避免向學生講大道理,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會使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更好地進行德育滲透,從而強化課堂德育的效果。
1.采用多媒體呈現(xiàn)教學內容。注意利用色彩鮮艷的圖片、妙趣橫生的影視片段等直觀手段組織教學。如在為學生展示故宮、長城等圖片、影像資料時,可以引導學生認識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深入細致的體會,讓愛國主義教育在歷史課堂上變得形象生動。
2.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合作精神。成立學習小組,小組合作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有利于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小組合作學習是同學互教互學、彼此交流信息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溝通的過程。不僅如此,研究性學習還把小組合作推向廣域的學習情境,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更加廣闊的時空中進行,人際交往、交流就更具多維性和交互性。這就為學生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自我意識的發(fā)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四、以身作則,強化教師的示范作用
道德存在于生活,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態(tài),或者說,道德就是人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就如杜威所說,它是“對一種生活方式而非另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因此,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絕對不可小視,我們應該注意強化教師的示范作用。歷史教師要時刻提醒自己做到:做有樣,坐有相,行有規(guī),言有范。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要在言行舉止、待人接物方面日漸規(guī)范、成熟。溫文爾雅的舉止,得體大方的言行會為校園平添一道靚麗的風景,無論是學校領導還是家長對教師的評價也應該越來越高。教師應該時刻記著自己的身份,要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榜樣。
五、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
通過歷史紀念日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教育。每年都有很多適于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紀念日,如“一二九”、“七七”、“九一八”,等等。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紀念日搞一些主題活動或專題講座,讓同學參與其中,充分體會這些紀念日的歷史意義。在活動前應做好充分準備,要讓學生明確活動目的。在活動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發(fā)言談感想,交流溝通,最后做好總結,寫學習心得,出黑板報,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如開展“學習心得”演講比賽,通過此類教育活動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革命熱情,產(chǎn)生對家鄉(xiāng)、祖國,對黨和社會主義的熱愛之情,樹立遠大理想。
教師以教書育人為己任,除了讓學生掌握文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有計劃地“育人”——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歷史教學滲透德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時代的要求,是歷史學科的性質和教學目的的要求,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要求。
充分挖掘歷史素材,寓德育于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出更具深刻文化素養(yǎng)及知識更豐富、身心更和諧健全的現(xiàn)代中國人,正是今天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參考文獻:
[1]蔣一之.“生活化”:德育改革與發(fā)展的價值取向[J].教育科學研究,2002,(5).
[2]孫俊三,尹艾華.論德育的回歸[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8,(6).
[3]戴勝利.學科滲透:德育的重要途徑.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9).
[4]趙連貴.切實加強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吉林教育:綜合,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