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樹聲
內(nèi)容摘要:通過對敦煌、居延、西域出土漢簡和朝鮮半島出土漢簡中的《論語》等儒家文獻(xiàn)的分析可知,西漢王朝武力開拓邊疆的同時,還把當(dāng)時代表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儒家文化和思想理念傳播到了河西、西域以及朝鮮半島,同軍事、政治三位一體,維護(hù)了大一統(tǒng)局面的實現(xiàn)和東亞漢文化圈的形成。
關(guān)鍵詞:西北漢簡;朝鮮半島;《論語》;儒家文化
中圖分類號:K877.5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06(2012)03-0063-06
A Study on the Spread of the Confucian Culture
of the Han Dynasty Based on the Han Dynasty Bamboo and Wood Slips Found from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Wood-Slip LunyuExcavated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HAO Shusheng
(Gans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From the Confucian documents in the Han Dynasty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excavated from Dunhuang, Juyan, and the Western Regions as well as the wooden-slip Lunyu (the Confucian Analects) excavated from the Korean Peninsula,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ad brought the Confucian culture and thought, which represented the then mainstream ideology of that time, into the Western Regions as well as the Korean Peninsula, along with its military expansion. The Confucian culture, together with military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helped with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and unified empir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East-Asian Han Cultural Circle.
Keywords: Han Dynasty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excavated from northwest China; Korean Peninsula; Lunyu (the Confucian Analects); Confucian Culture
西北漢簡中關(guān)于儒家文化典籍的簡文同朝鮮半島發(fā)現(xiàn)的同類內(nèi)容的簡文相輝映,昭示了漢武帝以后用武力開拓邊疆的同時,儒家的大一統(tǒng)文化,也隨著政權(quán)的建立而流布邊疆,政治、文化與軍事三位一體,成為漢王朝開拓疆域、維持統(tǒng)一政權(quán)的主要形態(tài)。本文擬通過近年來國內(nèi)外地下出土的漢簡材料,考證和論述這一問題。
一
懸泉漢簡中有《論語》殘文兩則,其一是:
□子張曰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こ張こ曰(Ⅴ92DXT1812②:215)
其二是:
乎張也難與并而為仁矣?曾子曰吾聞諸子人未有自致也者必也親喪乎?曾子曰吾聞諸子孟莊子之孝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Ⅴ92DXT1812②:119)[1]
此兩簡應(yīng)是編聯(lián)在一起的一份冊書。其內(nèi)容是《論語?子張篇》的部分內(nèi)容。簡長23cm,寬0.8cm。簡文中間兩道編繩處空白,顯系先將木簡編聯(lián)成冊后,再將書籍內(nèi)容抄錄其上。木簡均為松木,形狀大小一致,字體出自一人之手??上耙缓喴褮埲?,殘長12.9cm,存字33個。后一簡完整,有字57個(包括分章符)。每章之間連續(xù)抄錄,章與章之間用墨點隔開。今本《十三經(jīng)注疏》中的《論語?子張篇》總共25章842字,按此字?jǐn)?shù)再加25個分章符,應(yīng)有867個字符。如每簡按57字計算,全部《子張篇》的內(nèi)容大約需要15支簡才能抄錄完畢。也就是說,《子張篇》的內(nèi)容我們所能見到的只是上述兩簡,而其另外13簡已經(jīng)散佚不知去向。當(dāng)然由于版本的不同,字?jǐn)?shù)多少會有出入,阮刻《十三經(jīng)注疏》中的《論語》并不完全與漢簡《論語》本相同,這一點后面還要講到。所以上面的計算只是大致而已。
如果我們把上兩段簡文標(biāo)點,再與今本《十三經(jīng)注疏》中的《論語》相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兩者在文字上有相同也有不同。其一:
……子張曰:“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
而今本《論語?子張》第二、三章文字分別是:
子張曰:“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弊訌堅唬骸爱惡跷崴?。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簡文與今本《論語》無異。其二:
……乎張也,難與并而為仁矣。
曾子曰:“吾聞諸子,人未有自致也者,必也親喪乎。”
曾子曰:“吾聞諸子,孟莊子之孝,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
今本《子張》第十六、十七、十八章分別是: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p>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p>
簡文與今本相比,有五處不同:“難與并而為仁矣”,今本作“難與并為仁矣”,無“而”字。簡文兩處“吾聞諸子”,今本均作“吾聞諸夫子”。簡文“人未有自致也者”,今本作“人未有自致者也”?!罢摺?、“也”順序不同。簡文“孟莊子之孝”,今本作“孟莊子之孝也”,多一“也”字。
崔述《洙泗考信錄》以為《論語》后五篇即《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多可疑者?!啊都臼掀肺亩噘脚迹c他篇不倫,而顓臾一章至與經(jīng)傳抵捂?!段⒆悠冯s記古今軼事,有與圣門絕無涉者,而楚狂三章語意乃類莊周,皆不似孔氏遺書。且‘孔子者對君大夫之稱,自言與門人言則但稱‘子,此《論語》體例也。而《季氏篇》章首皆稱‘孔子,《微子篇》亦往往稱‘孔子,尤其顯然而可見者?!蛾栘浧芳凂g互見,文亦錯出不均。問仁、六言、三疾等章文體略與《季氏篇》同。而武城、佛肸二章于孔子前稱‘夫子,乃戰(zhàn)國之言,非春秋時語。蓋雜輯成之者,非一人之筆也?!蹲訌埰酚涢T弟子之言,較前后篇文體獨為少粹。惟稱孔子為‘仲尼,亦與他篇小異。至《堯曰篇》,古《論語》本兩篇,篇或一章,或二章,其文尤不類?!盵2]
可是,從懸泉漢簡的《論語》簡看,稱“子”還是稱“夫子”,并不能作為《論語》后五篇真?zhèn)蔚氖欠菢?biāo)準(zhǔn)。以上兩處今本作“吾聞諸夫子”的地方,而在漢簡中均作“吾聞諸子”,只能說明版本有所不同或者抄寫時有所節(jié)縮,而不是《論語》后五篇乃后人續(xù)作之證據(jù)。
根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漢初有《魯論語》20篇,有《齊論語》22篇,后者除比前者多出《問王》{1}和《知道》兩篇外,其他內(nèi)容大致相同。后來又有《古論語》21篇,是景帝時魯恭王劉余在孔子壁中發(fā)現(xiàn)的。將《堯曰》篇“子張問”處再分為一篇,故有兩《子張》篇。篇次也與魯、齊二論不一樣,文字不同者有400多處。魯論和齊論最初各有師傳,到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以魯論為基礎(chǔ),吸納齊論,“采獲所安,最后出而尊貴”,號為《張侯論》?!坝墒菍W(xué)者多從張氏,余家寖微”[3]。東漢靈帝時所刻熹平石經(jīng),就是用的《張侯論》,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通行本也是《張侯論》。
張禹其人,“從沛郡施讎受《易》,瑯邪王陽、膠東庸生問《論語》,既皆明習(xí),有徒眾,舉為郡文學(xué)”[3]3347。宣帝甘露年間嶄露頭角,受太子太傅蕭望之賞識。元帝時拜光祿大夫,為太子授《論語》。成帝河平四年(前25)代王商為丞相,封安昌侯。建平二年(前5)卒。歷仕宣、元、成、哀四朝,是西漢中后期歷任丞相中少有的善終者之一。不過此人阿附王氏,官聲不佳,當(dāng)時就被指為“奸人之雄”[4]和“佞臣”[5]。張禹以帝師貴顯乃在成帝時期(前32-前7),故《張侯論》的流布當(dāng)在此時及其后。
與懸泉漢簡《子張》篇同層出土的漢簡有464枚,明確紀(jì)年者36枚,從宣帝五鳳四年(前54)到東漢永平二年(59),前后跨越113年。分布情況是宣帝五鳳1枚,甘露1枚;元帝初元1枚,永光2枚,建昭10枚;成帝建始12枚,河平2枚,陽朔2枚,元延3枚;哀帝建平1枚;東漢明帝永平1枚。其中建始以前27枚,占該層全部紀(jì)年簡的75%,河平以后9枚,占25%。從概率學(xué)的角度分析,懸泉簡《子張》篇的年代當(dāng)在建始(前32-前29)以前。如此,其版本內(nèi)容要比《張侯論》早,比劉向在成帝時校閱典籍的時間要早,盡管斷句殘編,但在《論語》流傳史上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至于我們現(xiàn)在在敦煌遺書和吐魯番文書中看到的唐寫本《論語鄭氏注》殘篇,那又是遠(yuǎn)在200年之后東漢末年的事。
二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zhàn)爭取得決定性勝利后,對新開辟的地域不僅采取了修筑邊塞、駐兵屯守、移民設(shè)郡、發(fā)展生產(chǎn)等一系列軍事、政治和經(jīng)濟(jì)措施,還跟進(jìn)了思想文化方面的統(tǒng)治。而且在武帝以后的若干時間里都一直延續(xù)了這一傳統(tǒng)?!皬U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儒家思想成了當(dāng)時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隨著邊疆的開拓,適應(yīng)大一統(tǒng)格局的儒家思想便如影隨形地隨著政治經(jīng)濟(jì)措施的不斷強(qiáng)化而被推行到了邊疆各地,塑造了官員和軍民的核心價值取向。儒家典籍在西北漢簡中的陸續(xù)發(fā)現(xiàn),就是其中的例證。除了上述懸泉漢簡中的《論語》外,西北漢簡中的儒家典籍還有如下:
1930年代的中瑞西北科學(xué)考察團(tuán)中,中方隊員黃文弼和瑞方隊員貝格曼分別發(fā)現(xiàn)的羅布淖爾漢簡和居延漢簡中都有《論語》殘簡片斷。羅布淖爾漢簡中有《論語?公冶長》第12章的斷簡:
亦欲毋加諸人子曰賜非……
今本作“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p>
簡文“無”作“毋”?!百n”后面多一“也”字。黃文弼先生指出:“此簡出羅布淖爾古烽隧南兵房中。在北兵房中同時出土者,有黃龍、河平、元延諸年號,則此簡書寫當(dāng)亦在斯時……此簡所書《論語》,不惟在鄭玄之前,且在劉向之前矣,甚可貴也。”
在居延甲渠候官遺址所出漢簡中,有《論語?為政》第10章殘簡:
所由觀之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4.6A
今本作:“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簡文“察其”作“觀之”。
1970年代出土的金關(guān)漢簡中,有《論語?泰伯》第一章的殘簡:
子曰大伯其可 73EJT15:20
今本全文作:“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還有《論語?陽貨》19章和21章的殘文:
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
年之喪其已久矣君子三
73EJT24:833
今本作:子曰:“予欲無言?!弊迂曉唬骸白尤绮谎?,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弊釉唬骸笆撤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
“百物生焉”簡本作“萬物生焉”;“期已久矣”簡本作“其已久矣”。
卅井次東隧有一簡似為臣民上書皇帝的奏章,引用了《尚書?洪范》和《論語?季氏》:
無扁無黨王道湯こ無黨無扁王道□こ論語曰不患寡患不均圣朝至仁哀閔□□□□□□ ESC106A
今本《尚書?洪范》作“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倍單摹捌弊鳌氨狻?;“蕩”作“湯”;另外,“王道平平”,簡文后二字未釋,今細(xì)審原簡,似應(yīng)釋為“王道辯辯”。《論語?季氏》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簡文作“不患寡患不均”,少一“而”字,可能引征時將連詞節(jié)縮。楊伯峻《論語譯注》根據(jù)俞樾《群經(jīng)平議》認(rèn)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應(yīng)作“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因為“貧”和“均”是從財富著眼,“寡”和“安”是從人民著眼[7]。但從簡文看,并非如此。
1970年代出土的金關(guān)簡中,還有若干《孝經(jīng)》的篇章,比如:
《開宗明義章第一》:
中尼居曾子寺子曰先 73EJC:37
今本作:“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訓(xùn)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2}
簡本“仲”作“中”,“侍”作“寺”,同音假借。
《庶人章第六》和《三才章第七》:
不及者未之有也曾子曰甚哉
73EJC:179
此簡連續(xù)抄錄了《庶人章》的末尾幾字和《三才章》的開頭幾字。而今本《庶人章》的全句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jǐn)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薄度耪隆返娜涫牵骸霸釉唬骸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jīng),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yán)而治……”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間莫貴于人こ之行莫大于孝こ莫大于嚴(yán)こ父こ73EJC:176
今本《圣治章》全句是:“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惟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yán)父,嚴(yán)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其中“天地之間,惟人為貴”,簡文作“天地之間,莫貴于人”。
《廣要道章第十二》:
□其父則子說敬其兄則弟說敬其君則 73EJC:180
今本全句為:“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謂之要道也?!苯癖尽皭偂焙單淖鳌罢f”,二字通。
上述《孝經(jīng)》殘簡,是1973年發(fā)掘時采集的散簡,其中30多枚紀(jì)年簡中從元鳳六年(前75)到元始四年(公元4)前后跨越80年時間。雖然難以再縮范圍,確切年代不得而知,但是僅從出土地而言,說明它的出現(xiàn)與邊疆的軍事活動密切相關(guān),是邊防將士一邊駐守邊關(guān)一邊學(xué)習(xí)文化知識和進(jìn)行思想教育的產(chǎn)物。漢代以孝治天下,《論語》和《孝經(jīng)》在邊遠(yuǎn)地區(qū)的流布和發(fā)現(xiàn),說明在軍隊內(nèi)部,除了習(xí)武操練等軍事科目外,還要進(jìn)行思想教育,所謂始于孝悌而終于忠君報國,與凝聚陶鑄軍人的精神和士氣有直接關(guān)系,也與鞏固邊疆有直接關(guān)系。
三
漢武帝時國力強(qiáng)盛,武功赫赫,“遣大將軍、驃騎、伏波、樓船之屬,南滅百粵,起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十萬之眾,置五屬國,起朔方,以奪其肥饒之地。東伐朝鮮,起玄菟、樂浪,以斷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國,結(jié)烏孫,起敦煌、酒泉、張掖,以鬲婼羌,裂匈奴之右肩?!眥1}但是武功之后需要文治。馬上得天下者并不能馬上治天下,這是早在漢初時漢高祖劉邦就得出的結(jié)論。開拓疆土之后,思想教化就成了重要的統(tǒng)治步驟。西北如此,東北亦然。就在元封三年(前108)漢軍攻打樓蘭的同時,就派了左將軍荀彘和樓船將軍楊仆率軍攻打朝鮮,“故遂定朝鮮為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8]。同河西四郡和西域的情況類似,武帝之后的各代統(tǒng)治者尤其是宣元時期即把儒家思想和倫理教化推行到了朝鮮半島,至今影響深遠(yuǎn)。
1990年代初,朝鮮在平壤貞柏洞調(diào)查了3000多座漢代古墓,其中364號墓出土了一批《論語》簡,估計總數(shù)在120多枚左右。全部材料朝鮮社會科學(xué)院一直未曾公布,部分照片輾轉(zhuǎn)傳到日本再傳到韓國,引起學(xué)界廣泛關(guān)注。現(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39枚《論語》簡中有31枚的內(nèi)容屬于《論語?先進(jìn)》,存字557個。8枚屬于《論語?顏淵》,存字144個[9]。由于同墓出土有《樂浪郡初元四年縣別戶口簿》,所以其年代,至少在此之前,即公元前45年以前。所以它是除河北《定州漢墓竹簡〈論語〉》以外較早的論語版本。《定州漢墓竹簡〈論語〉》出自中山懷王劉修之墓,而劉修死于五鳳三年(前55)[10]。前后相差十年。定州本《論語》存字7576個,將近傳世本一半的文字,但差異之處有700多處,近十分之一。平壤本《論語》的39簡中,有10簡內(nèi)容完全與今本相同,其余29簡有差異。而此29簡與定州本相比,內(nèi)容相同者10簡,文字差異者19簡。不過未曾寓目的平壤《論語》簡可能還有70多枚,內(nèi)容不得而知。所以日、韓學(xué)者認(rèn)為:“平壤貞柏洞364號墓中出土的《論語》竹簡,與1973年中國河北省定州漢墓中發(fā)現(xiàn)的《論語》竹簡幾乎是同時代的,作為目前已知的《論語》原典,可能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資料?!?/p>
目前從地下發(fā)現(xiàn)的上述材料看,《論語》等儒家典籍從朝鮮半島的北部而陸續(xù)傳到南部,再傳向日本,形成了東亞地區(qū)漢文化圈亦即儒家文化圈,對東亞地區(qū)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影響。2003年在韓國南部的金海市鳳凰洞和2005年在西部仁川市桂陽山發(fā)現(xiàn)的《論語?公冶長》的木觚{2}以及在日本發(fā)現(xiàn)的《論語》原文,為上述結(jié)論提供了最好的支持{3}。
朝鮮半島民風(fēng)淳樸,自古而然。孔子當(dāng)年悼道之不行,就曾萌發(fā)過泛海東去傳道說教的念頭?!稘h書?地理志》有載:“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雖免為民,俗猶羞之,嫁取無所讎,是以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辟……可貴哉,仁賢之化也……故孔子悼道不行,設(shè)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鳖亷煿抛⒃唬骸啊墩撜Z》稱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也歟?言欲乘桴筏而適東夷,以其國有仁賢之化可以行道也”[11]。四五百年后,漢王朝先之以軍事,繼之以儒教,使孔子的言論著述流布其間,當(dāng)年夙愿得以實現(xiàn),孔老夫子地下有知亦當(dāng)有以釋懷矣。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新開地區(qū)迅速流行,不僅顯示了“廢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作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向社會各方面各領(lǐng)域的自然滲透,還由于其高度吻合了對新開地區(qū)人民宣揚(yáng)大一統(tǒng)政治理念的客觀需要。對漢王朝開拓疆域過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軍事的、政治的、經(jīng)濟(jì)的、外交的各種方略和重大活動,史書都有明確記載。但在思想文化上對鞏固邊疆、維系人心、建立大一統(tǒng)的政治理念和統(tǒng)一的價值觀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尚屬闕如。敦煌、居延、西域以及朝鮮和韓國發(fā)現(xiàn)的簡牘《論語》及其他儒家經(jīng)典,填補(bǔ)了這方面的空白,彌足珍貴。
參考文獻(xiàn):
[1]胡平生,張德芳.敦煌懸泉漢簡釋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75.
[2]崔述.崔東壁遺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21.
[3]班固.漢書?張禹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3352.
[4]班固.漢書?杜周附杜業(yè)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2681.
[5]班固.漢書?朱云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2915.
[6]黃文弼歷史考古論集[M].黃烈,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394-395.
[7]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174.
[8]班固.漢書?朝鮮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3867.
[9]李成市,尹龍九,金慶浩.平壤貞柏洞364號墓出竹簡《論語》[M]//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編.出土文獻(xiàn)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1:174-206.
[10]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漢墓竹簡《論語》[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11]班固.漢書?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