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財
如何重新認識學生?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奧克拉荷馬州的土地上發(fā)現(xiàn)了石油,該地的所有權屬于一位印地安老人。終生都在貧窮之中的老人頓時變成了有錢人,于是他買下一輛超級豪華的小轎車。
每天,老人戴著一頂林肯式禮帽,結了蝴蝶領帶,抽一根黑色大雪茄,開車到附近的小鎮(zhèn)。他想看每一個人,也希望被每個人看到。當他開車經(jīng)過城鎮(zhèn)時,會把車一下子開到左邊,一下子又開到右邊,跟他所遇見的每個人交談。有趣的是,他從未在熙攘的街上撞過任何人。理由很簡單——那輛豪華轎車的正前方,有兩匹馬拉著。
小鎮(zhèn)的技師說那輛汽車一點毛病也沒有,這位印地安老人永遠學不會插入鑰匙去開動引擎。100馬力的豪華轎車,對印第安老人而言只有兩匹馬的馬力而已。
我們把這個故事類比到教學中,那兩匹馬就是我們老師,那臺超級豪華小轎車就是我們教的學生,便會得到了一些有益啟示:我們可能遺忘了一個最基本的生命事實。學生生命自身是有引擎有動力的。教師原本不用那么費力的拉動,只需要把開動引擎的鑰匙交給學生,學生就可以開動自身的動力,以比老師大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動力親自駕駛生命的轎車,愉悅而自豪地在科學與人文的田野上自覺奔跑!
那么,學生生命自身的動力是什么呢?
這個問題會讓我們想到了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馬斯洛理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需求層次理論有兩個基本出發(fā)點,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層需要獲得滿足后,另一層需要才出現(xiàn);二是在多種需要未獲滿足前,首先滿足迫切需要,該需要滿足后,后面的需要才顯示出其激勵作用。
一般來說,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fā)展,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成為驅(qū)使行為的動力。相應的,獲得基本滿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勵力量。
五種需要可以分為兩級,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屬于低一級的需要,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高級需要,他們是通過內(nèi)部因素才能滿足的,而且一個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無止境的。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對我們重新認識學生——認識生命,具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總體上說,我們學生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歸屬與愛的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滿足。所以,學生更高的需求是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也就是說,不斷獲得尊重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本來就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原動力。這種動力是生命自生的,并與生命共生共長。這應該是我們對學生、對生命的一個基本認識。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應該明白:教師不應該是拉動轎車的馬,不應該是拉動輪船的纖夫。教師的工作應是給學生一把鑰匙,讓學生自己啟動生命的引擎,恣意馳騁,揚帆遠航。
基于這樣一種對學生、對生命的基本認識,我們再來看看學生的學習過程所表現(xiàn)的特質(zhì)。為此,我們拿一個生命學習現(xiàn)象——一個人人皆知的現(xiàn)象為例來分析,這個生命學習現(xiàn)象就是:幼兒學說話。
我之所以拿這個學習現(xiàn)象為例,不單單是因為每個人都曾經(jīng)是這個學習現(xiàn)象的主人,更為重要的是幼兒學說話是在一種完全自然、完全開放的環(huán)境下進行的,很少有自然之外的人為因素干預和作用。這樣,我們就可能觸碰到生命的本質(zhì),學習的本質(zhì)。
0~3歲幼童,在正常情況下都能學會母語,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了,自然的任何人包括父母都不感到驚奇。這種自然狀態(tài),就像鳥在婉轉(zhuǎn)鳴叫、花在悄悄開放、樹在慢慢生長一樣。孩子一生下來,沒有一個父母擔心孩子學不會說話,如果孩子說話晚一點,我們還要虔誠地送上一句恭賀的話:貴人語話遲。這孩子說話晚,將來是要有大出息,是要成為受人尊敬的貴人的。為什么做父母的不擔心?因為在我們看來,這是孩子的本能,生命的本能,就像孩子餓了想吃奶,困了想睡覺一樣。
可是細細想一想,幼童學會母語,這又是何等神奇的生命現(xiàn)象、學習現(xiàn)象??!那么多詞匯,那么多語法,那么多變化無窮的意義,她們怎么就這樣輕而易舉地無師自通了呢?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幼童學習說話是沒有老師教的,至少沒有專門的老師來教。偶爾爸爸媽媽為了逗孩子,教上幾個詞語,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沒有老師教,孩子就學會了,真正是不教而學,真正是自主學習。從這個現(xiàn)象上看,我們每個學生都會自主學習,不用什么培養(yǎng),天生就會,與生俱來。什么名詞、動詞、形容詞,什么主語、謂語、賓語,什么把字句、被字句、連動句、兼語句,孩子統(tǒng)統(tǒng)不知道,但這絲毫不影響孩子用這樣的詞語和句式表情達意,而且非常流暢、非常自然,自然到我們認為理所應當就應該是這樣。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基本結論:孩子天生就會學習,天生就會自主學習,學習是生命的高級本能。
第二,沒有老師教,孩子怎么就學會說話了呢?我們自然可以說孩子是因為生活在說話的語言環(huán)境里,有了這個語言環(huán)境,孩子通過不斷地模仿就學會了。連鸚鵡通過反復訓練也能學會簡單的說話。可是,這個答案似乎還不能讓我們滿意。于是,我們再一次想到生命,想到了經(jīng)過幾百萬年不斷演化、進化的人的生命,想到了通過遺傳基因DNA一代代保存下來的生命中那些鮮為人知的機能、本能。孩子學習語言絕對不僅僅是模仿,這模仿之外一定還有一種本能,它能讓孩子把抽象的詞語符號和眼前具體可感的事物對應起來,對著“媽媽”喊“媽媽”,看見桌子“說桌子”;它能讓孩子把模仿到的語言及其意義內(nèi)化并存儲到大腦里,當經(jīng)過內(nèi)化的語言存儲積累到一定數(shù)量的時候,孩子就能根據(jù)實際的生活情境,靈活說話,巧如舌簧。否則,如果沒有這樣一種本能,孩子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永遠是依葫蘆畫瓢地說些毫不相干的詞匯和沒有聯(lián)系的句子,那就永遠學不會說話??蓪嶋H并非如此,孩子學會了紅旗、紅色、紅蘋果之后,腦子里就會對“紅顏色”有了感覺、有了印象,有了內(nèi)存。憑著這種感覺和內(nèi)存,孩子就會在潛意識中提煉出“紅”字的一般意義,就會自己創(chuàng)造和生成紅衣服、紅鞋、紅襪子這樣的詞匯。這種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本能,正是模仿所望塵莫及的。也就是說,孩子在學會一些最基本的詞語和句式之后,就會依靠生命中一種神奇的東西,自我生長出更多的詞語、更豐富的句式。這種自生的速度在一段時間里可能以幾何級增長,完全可以達到成年人的說話水平。于是孩子完全可以依據(jù)生活情境和主觀需要,說出各種各樣的的話來,可以和成年人和大自然和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行順暢美妙的溝通。
那么,這種神奇的東西是什么?我們說,它就是人的思維,是人思維的感覺,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悟感”。思維、悟感能讓孩子們把看似雜亂的語言進行梳理整合,能讓孩子們由此及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讓孩子們聽懂大人的話,并能和大人溝通;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能讓孩子們根據(jù)生活情境自我生成、自我創(chuàng)造更加豐富、生動、靈氣的語言。思維和悟感具有強大的內(nèi)化、圓融、補償甚至創(chuàng)新作用。它不是后天得來的,它是天生的,是與生俱來的。孩子正是依靠生命固有的思維和悟感,才學會了語言。思維和悟感,同樣是生命的本能,是其他生命所沒有的高級本能。正像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樣:“愛我你就陪陪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夸夸我,愛我你就抱抱我?!焙⒆觽儼选芭闩恪薄坝H親”、“夸夸”、“抱抱”這些日常動作和抽象的“愛”聯(lián)系起來,靠的是什么?就是悟感。
第三,在孩子學說話的過程中,大人們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呢。首先,我們的大人們創(chuàng)造了學習說話的語言情境。孩子生活在聲音的世界,時刻都在有意無意地聆聽。雖然一開始孩子們不會講話,但孩子思維的本能、悟感的本能一定是時刻在活動著,在工作著,在發(fā)揮著它的作用,所以孩子通過大人的表情、動作、眼神,尤其是說話,就能意會大人說話的意思。等到孩子剛剛學會了說話,大人們便開始和孩子進行說話,和孩子一塊玩耍游戲,孩子們也開始用說話表達內(nèi)部的思維。語言交流幾乎變成了生活的全部,語言學習的情境幾乎是俯拾即是。孩子們就在這樣不斷變幻的語言學習情境里,自然地、不知不覺地學會了說話,學會了語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