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逵夫
《衛(wèi)風·芄蘭》一詩,《詩序》說是“刺惠公也。驕而無禮,大夫刺之”。三家《詩》無異義。鄭玄《箋》、孔穎達《正義》從之。后世讀《詩》者也多依此作解。近人吳閱生《詩義會通》和陳子展《詩經直解》、《詩三百解題》也以為“毛萇說是”。但從詩本文一點也看不出《詩序》所說的意思。所以朱熹《詩集傳》說:“此詩不知所謂,不敢強解?!贝髡稹睹娧a傳》卷五云:“《芄蘭》二章,詩義闕。余疑刺躁進也。世卿擅權,則有童子急使之服成人之佩,以受高爵厚祿者矣。賢才反辱于下而不得進,故曰‘能不我知、‘能不我甲,疾之之辭也。”但詩中“能不我知”、“能不我甲”是就童子而言,故于戴說并不相合。方玉潤《詩經原始》以為“諷童子以守分也”?!按掏又悯竦榷M,諸事驕慢無禮,以見先進恂恂退讓之風無復存者”。但聯(lián)系詩中抒情主人公及詩的語氣二者的關系來看,此說也與詩意不切合,“佩觿”、“佩”未見得就是“躐等”,“不我知”、“不我甲”(《毛詩》:“甲,狎也?!保才c所謂“先進恂恂退讓之風”的存亡無關。所以,這也算是《詩經》中很值得探究的一首詩。原詩如下:
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芄蘭之葉,童子佩。雖則佩,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芄(wán)蘭,今名蘿藦,是一種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卵狀心葉,果實狀如羊角,或如錐形,長8—9厘米,徑2厘米。三國吳陸璣《詩草木蟲魚疏》云:“一名蘿藦,幽州人謂之雀瓢?!蓖跸戎t《詩三家義集疏》引焦循說:“即今日田野間所名‘麻雀官者,其結莢形與解結錐相似,故以起興?!敝?,通“枝”,指果實,因其出于葉間,似枝。童子,指未成年男子。佩:帶著。觿(xī):解結錐,古代成人之佩。沈括《夢溪筆談》說:“觿,解結錐也。芄蘭生莢支于葉間,垂之正如解結錐?!币﹄H恒《詩經通論》中說:“上古或用角,故字從角,后以玉為之。今世有傳者,大小不等,其身曲而末銳,俗名解錐?!鄙鲜兰o五十年代以前隴南農村有的青年尚佩帶之,用以剜核桃,名“剜核桃刀子”。農村青年佩帶這些東西和銅煙鍋,頗似城市中青年在褲子帶上帶各種鑰匙和多功能刀子之類,多少顯示成人的精干和獨立性,顯示已自我管理并開始參與交際活動?!巴优逵劇笔钦f:“當年的童子,今已佩觿。”詩人對這個小伙在幾年以前是熟悉的,故下文說:“雖則佩觿,能不我知?!闭f:雖然佩上了觿,但能不認識我嗎?“容兮遂兮”,形容其裝模作樣,一本正經。容,有容,擺出了成人的樣子?!缎⊙拧こ摹粪嵭豆{》:“有容,言威儀敬慎也?!彼欤瑥娜莸臉幼?。“垂帶悸兮”一句,悸,顫動。《說文》:“悸,心動也。”這句是寫由于內心激動,雖然裝得一本正經,但其垂帶也在抖動,可見其內心不能平靜。
第二章“童子佩”,(shè),一名決,俗名扳指,射箭時套在右手指上鉤弦的用具?!秹粝P談》中說:“疑古人為之制,亦當與芄蘭之葉相似?!薄墩f苑·修文篇》:“能治煩決亂者佩觿,能射御者佩?!眲t也是成人所佩。甲,借作“狎”(《韓詩》作“狎”)?!抖Y記·曲禮上》:“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鄭玄注:“狎,習也,近也。謂附而近之,習其所行也?!睘槭煜は嗪玫囊馑?,與今日“狎”字意思不同。這句是說:小時候長在一起,對我能不熟悉嗎?《左傳·襄公六年》:“宋華弱與樂轡少相狎。長相優(yōu),又相謗也?!庇梅ㄏ嗤?/p>
這首詩是寫一個姑娘在見到小時候十分熟悉的伙伴,對方剛剛進入青年階段,因久未見面顯得一本正經,姑娘因而歌之加以嘲笑。首先,從“佩觿”、“佩”看,所寫這個小青年不是勞動人民的孩子,而是貴族子弟。同時,如果是勞動人民的孩子,小家小戶,早晚見面,就不會有詩中所寫的情感反應。其次,“佩觿”、“佩”是成人的標志,詩中言“童子佩觿”、“童子佩”,乃是說這個青年在詩人眼中還是一個童子,幾年不見,想不到已成小伙子。這個青年因為貴族之家禮教上的影響,見到小時候一起玩過的女孩子,有些激動,又有些羞澀。
此詩在《國風》所有情詩中,無論反映的情節(jié)還是表現情感情緒的著眼點,都十分獨特。
古人注意到女子七歲換牙,二七一十四歲開始青春發(fā)育,男子八歲換牙,二八一十六開始青春發(fā)育。青春期前后同齡青少年男性開始產生成人意識之時,女子在思想上已較為成熟。本詩所寫,正是在這個階段上的一對青少年,數年不見之后,姑娘見到當初的小孩儼然一副成人的模樣,既擺出莊重的樣子,又表現出難以掩飾的情緒波動。是什么使他們忽然變得陌生起來呢?是從周初以來逐漸被完善并不斷被強化的禮教。據《禮記·內則》,貴族之家女子至十歲即不能隨便出門,十五歲即可以許嫁訂婚。那么,詩中抒情主人公同所寫男子的未能見面,應在六年以上。而就在這幾年當中,小伙一下長大,雖然同小時候玩伴見面,也有一道無形的墻橫亙其間,不便如小時一樣說話。
對此詩的理解首先提出了正確思路的是聞一多先生。他在其《風詩類鈔》中說:“觿與是成人隨身佩帶的工具,童子佩了觿,是已經成年的表征。‘知是男女間私相愛戀,與普通‘知字的含義不同。”其說甚是。唯他說“這時的風俗對于未婚的青年男女,社交似乎是自由的”,同詩中所反映及當時狀況不甚切合。
詩中二人的關系,可能是鄰居,也可能是姑表兄妹或姑表姐弟。這是兩個可能使他們小時十分熟悉的原因。作為貴族女子,見到長時間未能見面小時的伙伴,以有親屬關系的可能性為大。因為男子在進入成人之后,會代表父母向姑、舅、姨等至親行禮問好,這就有重見的機會。芄蘭為蔓狀藤本植物,《詩經》中常以蔓狀植物比喻親戚關系,或者說血緣關系。如《王風·葛藟》:“綿綿葛藟,在河之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薄缎⊙拧ほ汀罚骸柏M伊異人,兄弟具來。蔦與女蘿,施于松上?!薄吨苣稀じ瘃穭t是以長長蔓延的葛條比喻已出嫁到別家的女子。本詩則以芄蘭為喻,除芄蘭的蓇葖果和葉分別似觿和之外,似也有暗喻其親戚關系的因素。周密《齊東野語》等書所記陸游同唐婉的故事,李楨《剪燈余話》中的《鳳尾草集》,元代宋梅洞的《嬌紅記》(見《雪窗談異》),清代沈復《浮生六記》,所記都是姑表兄妹或姐弟間的愛情故事。因為在嚴格的封建禮教下,青年男女沒有自由戀愛的機會,所以,除了所謂的“一見鐘情”式之外,便是在記憶中尋找兒時的友誼。本詩并未寫出故事,卻用詩的靈動反映出了這類戀愛類型中的一段情感波動,因而十分耐人玩味。
與本詩相近的是《齊風·甫田》之第三章。彼云:“婉兮孌兮,總角丱兮。未幾見兮,突而弁兮?!薄皝O”是指梳著兩小如羊角的小丫丫,“弁”則是指到了二十歲(虛歲),行了冠禮,戴了冠。《齊風·甫田》的抒情主人公也是一個女子,所寫對方為幾年不見、卻已加冠成了成人。只是這首詩只寫出眼前所見人物同記憶中印象的不同,卻未能寫出對方的情緒的微妙變化及抒情主人公對對方的情感反應和態(tài)度。兩相比較,更可見出這首小詩觀察的細致與藝術表現手段的高超。
本詩兩章,用重章疊句的形式,但每章前四句每句各換一字,而且第三句是變化第二句以表轉折,顯得語言十分明白順暢。第二章后兩句重復第一章后兩句,突出對方那一般人難以發(fā)現的情緒變化。“垂帶悸兮”一句以寫人心情之字寫帶,但這并不是用了人們常說的擬人手法,因為它又是通過寫帶以寫人,是用了移就的修辭手法,又帶有雙關之意。所以,這個“悸”字用得非常之妙,比后人常稱道的杜甫《水檻遣心》“風吹燕子斜”的“斜”,宋祁《玉樓春》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更耐人尋味。所以說,這首詩取材之巧、剪裁之妙、語言之細,出神入化。這種天籟令后代無數詩人搜索枯腸、盡心雕鑿成的精心之作都大失光彩。
那么,《詩序》說的“刺惠公也,驕而無禮,大夫刺之”,是不是完全沒有根據地胡說?我以為對古代的一些說法,尤其產生很早的一些說法,不能輕易加以簡單否定。古人已死兩三千年,我們怎么判他,他也無法辯駁。但我們要尊重歷史,就得對古人抱著一種理解的態(tài)度。我以為《詩序》是就用詩言之,是當時曾有人借此詩以諷刺衛(wèi)惠公,故據而論詩之旨,而其實非詩之本旨。因為春秋時代人說:“賦詩斷章,余取所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故古代學者說:詩有正義,有別義;有詩內之義,有詩外之義。由訓詁入手而準確解讀文本,是探其正義,也即本義;借詩用于美刺以行“群怨”之功用,則可以用正義,也可以用別義;其與詩本文聯(lián)系而產生的另外的解說,乃是詩外之義。我們由之可以看出古人對它的內容解說上的發(fā)揮,但不能認為就是它的本旨。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