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靜
新型基礎課程教育的改革提倡學生使用探究學習作為接受知識的重要方法. 老師在講授的過程當中注重創(chuàng)造探究的氛圍,設立探究的題目,并在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中給予指導,這樣才可以將探究的學習方式有效地執(zhí)行,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探究精神得到提高. 基于此,本文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就小學數學探究性課堂教學進行探討.
一、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探究的興趣
課堂當中學習氣氛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接受知識的效果. 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起到的是組織與指導的作用,所以課堂氣氛是否能夠吸引學生全取決于老師. 教學過程是一個很特殊的活動,它需要老師與學生配合完成,學生是老師教學的對象,他們具有主觀能動性,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所以老師應該逐步地在學生中擔當起讓人信任的角色,使師生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 日常的學習當中,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是與學生溝通的橋梁,所以應該留意自己的舉止,得到學生的喜愛. 例如,對學生的肯定理解、給學生鼓勵的目光、不論什么時候都面帶微笑、教學時和顏悅色等,使學生在學習時能夠更有信心,迎難而上,學習的興趣也會更濃. 這樣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也會有溫馨的氛圍,不會使學生感到緊張,而使師生處于對立關系. 同時能夠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并且能夠相互的信任與尊重,對老師的教學都有極大的幫助. 所以,在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過程當中,應讓學生自己擁有濃厚的興趣,這樣才會更有效果.
二、指導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探究性學習中進行引導
傳統的教育方式都是以老師為主體,學生強行被灌輸知識,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老師只是讓學生去學,而不能考慮到學生是否學到了知識,讓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 所以,老師應該指導學生如何去學習知識,讓學生自己理解學習的竅門與方式. 依照“學習什么、學習的原因、學習的方法”這幾個方面,為學生在學習當中設計好學習的過程,在學生探究時盡量放開讓學生自己思考,適當的時候進行一些指導,以提高學生進行自我探究學習的能力,保證學習的質量.
1. 在上課之前學生應該針對新的知識自己進行準備. 這個準備過程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在學生做過預習的情況下聽課,可以保證學習的效率更高,質量更好. 預習是讓學生初步的認識所要學習的知識,對課堂知識的吸收有所準備. 進行預習,可以加強學生遇到問題時自我分析與解決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故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課前的預習. 引導的方法有:(1)設計思考的問題,指引自學的思路. (2)預覽全部課本的知識,初步的知道課本的內容,了解新舊知識的分布,在預習時應該認真閱讀內容,在閱讀的過程中應該用筆記錄,逐漸弄懂,標記難點,盡量通過自己解決,若實在有困難,可以在課堂當中請教老師,在課堂當中解決. (3)復習舊的知識,了解新的知識. (4)預習時可做筆記,把問題記錄后在課堂上解決. (5)嘗試課后習題. 通過自學來做一些習題,考查自己的理解情況,了解自己的不足.
2. 在課后進行復習,也是學習新知識必不可少的步驟. 小學數學在學生學習時不同于其他科目,這門課程更需要系統的、嚴密的邏輯思維,所以學生一定要通過復習更深化知識的理解層次. 人的大腦會遺忘,所以復習是一定要的. 學生在學習時,知識點在大腦中的記憶是瞬時的,過一段時間后便會忘記,所以一定要通過復習保存. 引導的方法有:(1)使學生明確復習目標. 老師應讓學生理解復習的作用,為了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點擁有更加準確、規(guī)律、系統的理解,在考試時能夠自如地應用. (2)使學生了解學習的重點、難點. 數學的公式、規(guī)律、準則、概念等基本知識以及解答與計算是重點亦是難點,應進行良好的掌握. (3)復習的過程中,應主要參照課本,不能把重心放在課外的難題上,反而走向了極端. 應該更好地了解與加深記憶,全面掌握知識,這樣才可以將所學習到的知識全面掌握.
3. 想要學習好數學,記憶是必不可少的. 學生應該將老師所講解的公式、概念、法則、定理、結論、規(guī)律都了解并記住. 所以,在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當中,老師應該結合所學習的內容為學生介紹簡便的記憶技巧,例如:進行比較記憶、分類記憶、理解記憶. 同時,應該針對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水平來進行教學,不能只適用在極個別學生身上.
三、著重創(chuàng)造探究氣氛,提高學生合作能力
周圍環(huán)境對小學生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在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周圍的環(huán)境,尤其是人為環(huán)境. 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可使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到其中,并能夠享受探究的過程,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所以,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注意下面幾點:
1. 老師應該將自己的身份放低,與學生之間平等的交流. 對學生一定要欣賞與信任. 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自我探索、指引學生自己探究與發(fā)現,同時對學生的言論應該表示支持,對好的言論應該進行表揚,對學生進行指導、督促與鼓勵.
2. 老師應該鼓勵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合作的意識,提高學生合作能力. 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同時也能知道別人的想法,讓探究的內容更豐富,思路更有條理,概念記憶更牢固,對知識理解更深刻. 而且,進行協作式的學習還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圓的周長”一課時,老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探討測量圓的周長的辦法. 有的學生會用線將圓纏繞一周,再將線展開測量線的長度;有的學生會將圓片邊緣的某一處定一個點,以標記的點與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對準,將圓片滾動一周,便可以知道圓的周長……將學生分成小組,并且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不但提高了學生自己的表達能力,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用心傾聽別人思考問題的方法,將他人的想法融合進自己的觀點中,使學生自身對知識點的認識也會提高,讓學生明白如何真正地與他人進行合作,融洽的學習,提高了學生合作的能力.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挖掘學生進行探索的好感,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有一定的引導,創(chuàng)造合適的探究氣氛,發(fā)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加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與主觀意識. 只有這樣,才可以將探究學習的作用發(fā)揮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