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燕勤
近幾年,在高三進行語文備考,最大的困惑莫過于學生的作文。教師可以說絞盡腦汁,挖空心思,但最終學生的作文水平并無多大的改觀。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作文可以說千篇一律,學生很少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處于青春期的高中學生應該是思維活躍、充滿生機的優(yōu)秀群體,對于社會、對于生活,他們應該說有很多不同的思考,而作文就是他們表達自己思考的主要陣地,為何在這塊陣地他們都同時失語了呢?
反思我們的作文教學,教師是費了不少心思,可惜的是我們的心思無非是花費大量的時間搜集作文話題,然后在話題的范圍內搜集大量的素材和一些優(yōu)秀作文呈現(xiàn)給學生;或者,把一些諸如“開頭”“結尾”“結構”“扣題”“轉承”“說理”的寫作技巧教給學生。老師們這么做是希望給學生的作文一些啟示,給學生的寫作一些幫助??上У氖鞘屡c愿違,只要話題一換,學生還是無從下手,我們授予學生再多的“魚”,學生終究還是不會“漁”。究其原因,老師們的作文教學都忽略了學生這個主體,無論是“素材”還是“優(yōu)秀作文”,以及“技巧訓練”都脫離了學生這個主體,這無形讓作文教學成了脫離學生實際的空中樓閣。我們的作文教學如果能夠回到“學生”這個原點,回到學生的“思想積淀”和“思維訓練”的原點上,就能夠給學生的作文真正意義上的指引。
一、回到學生的原點,引導學生積淀思想
深厚的文化思想是學生作文的源頭活水。學生的思想積得越深厚,學生作文的內容就會越豐富,學生作文就能走出內容空洞的怪圈。然而,從什么地方積淀,積淀些什么,如何去積淀?這需要語文教師給學生一些方向與方法的指引。我認為可以從課文學習、經典閱讀、社會體驗等方面去積淀。
回歸課本,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中積淀思想。課文學習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渠道,而語文課本又與學生朝夕相處,是最普遍的資源。另外,高中階段的學習,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尤其是理科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數(shù)理化的題海里沉浮,很難擠出時間進行課外閱讀?;谝陨显?,學生的思想要積淀,須回歸課本,從語文課本中吸取養(yǎng)料比較現(xiàn)實。其實,我們的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分別從認識自我、體驗情感、感悟自然、走進社會、走近經濟等方面進行編排,可以說內容豐富多彩。只要語文教師在課文教學中加強引導,學生的文化思想水平也能得到提升??上У氖墙處熆偸敲τ谥v授課文,而且是非常擅長以一個“解剖者”的角色從文章的結構、表達技巧等方面去“肢解”課文,語文課基本上變成了技術課。結果是老師講得口若懸河,而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思想的碰撞、文化的積淀有多少就可想而知。因此,語文課要避免千篇一律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寫作特點等套路,努力創(chuàng)建多元思想碰撞的平臺。這樣的平臺需要語文老師精心設置問題,指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的思想在思考中沉淀。例如:粵教版必修1的課文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冰心老人會夢回中剪子巷的那個家呢?”有的學生說:“那里有冰心老人的父母兄弟,這是一種親情的牽掛?!庇钟型瑢W說:“那里是冰心老人成長的地方,記錄了冰心老人童年的快樂時光,這是一種快樂的懷念。”“親情、快樂不僅在中剪子巷,為什么作者只夢到了這里呢?”學生又說:“血肉親情是無私的,童年的生活是純真的,中剪子巷代表了一個純真的世界,夢回中剪子巷代表的是九十歲的冰心老人對真善美的執(zhí)著追求?!边€有的同學說:“冰心老人夢想回到‘住著我的父母和弟弟們的中剪巷那‘靈魂深處永久的家,而不是現(xiàn)代人的爭‘權求‘官升‘級追‘款。回到家這個原點,我們才可‘無顧無慮,無牽無掛,靈魂潔凈,生命永恒?!边@樣的語文課,學生的思想能夠在問題的探究中自由地碰撞,在碰撞中升華??梢?,課文學習,如果教師能夠精心設計問題,堅持引導學生思考,學生的思想就能在課文學習中有所積淀。長時間這么做,學生的思想方能走出低幼,學生的作文才會有源頭活水。
課文學習讓學生有了積淀思想的機會,但學生思想的積淀要深厚,僅限于課文學習還是遠遠不夠的,豐富的閱讀體驗才是學生思想沉淀的基礎。這就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進行補充,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拓寬學生的閱讀面。閱讀什么,如何閱讀?學生是比較迷茫的。老師要給學生一些指引,否則學生就像無頭蒼蠅到處亂撞,最終也會時間耗費,而收益甚微。讀什么,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課文的推薦篇目、課文出現(xiàn)的名家的其他作品、教育部推薦的高中階段閱讀篇目等進行閱讀。如何讀,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講述一件什么事”“結果怎樣”“為什么會這樣”,并引導學生寫好讀書筆記。另外,語文老師要舍得把語文課的時間讓出來給學生閱讀。畢竟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學業(yè)負擔確實很重,要學生擠出時間還是比較困難。在教學必修3小說單元時,學生在學習了《祝福》與《項鏈》之后,借來了魯迅與莫泊桑的作品,我就讓他們在語文課上大大方方地閱讀。學生在經典著作的閱讀中思想漸漸地得到了升華,寫出的讀書筆記內容充實,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
作文應是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過程,而不是“故紙堆里尋舊貨”,死讀書、讀死書的無效操練。因此,學生除了在課文學習與課外閱讀中積淀思想以外,社會生活這個廣闊的天地更是學生積淀思想的源頭。社會是形形色色的,每天,社會都以他不同的面貌呈現(xiàn);學生是獨特鮮活的,每天,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于是,學生從社會生活中積淀思想,顯得那么的真切?!包S巖島事件”“高考吊瓶班”“林書豪的神話”等社會話題,吸引著學生的眼球,觸動著學生的神經;“我是留守少年”“我的父母是進城務工者”“我們村茂密的山林為什么會變得光禿禿的?”等現(xiàn)實引發(fā)著他們真切的思考。學生在豐富動感的社會生活中思考、積淀,思想也具有了鮮活本真的時代氣息。
課文學習、課外閱讀、社會生活等是學生思想積淀的源泉,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稍加引導,學生就能有意識地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等進行思考,從而使學生的文化思想日漸深厚。學生的文化思想積淀得深厚了,作文立意才不會偏狹,材料才不會生搬硬套。學生的作文才有可能走出思路老套、事例陳舊、內容空洞的怪圈。
二、回到學生的原點,訓練學生的思維
學生有了深厚的思想積淀,思維能力按理說也會越來越強,但有時也會出現(xiàn)思維混亂,作文雜亂無章的狀況,如何讓學生豐富的思想有序地釋放,形成思考獨特的優(yōu)秀作文,這需要老師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
首先,必須訓練學生的思維廣度。訓練學生思維的廣度,讓學生從更廣闊的范圍把握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學生在寫作文時就不會一條路走到黑,而是從多角度、多方面思考,作文思路就會開闊起來。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老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而不是讓學生奉教材和老師的觀點為圣旨,有了質疑的良好習慣,學生的思維方能活躍起來。思維活躍是訓練學生思維廣度的前提。在《祝福》的教學中,有個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文末‘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似乎與全文的感情基調不符?!覟槭裁磿孢m呢?”有的同學說:“那是因為死對祥林嫂來說是一種解脫,所以‘我舒適。”也有的同學說:“新的時代總會來臨,魯鎮(zhèn)也會走出愚昧,這是‘我的希冀,所以‘舒適。”還有的同學說:“‘我面對強大的封建勢力,無能為力,這是一種無奈的情緒?!睂W生的一個問題,就觸發(fā)了其他學生從祥林嫂自身、時代特征、人性的弱點等多方面進行了思考,可謂思維活躍。
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也是訓練學生思維廣度的有效途徑。錢鐘書的《窗》可謂思維寬廣,因而內容豐富多彩,這是錢老想象力充分發(fā)揮的結果:“春天是該鑲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畫配了框子”“古代詩人對于窗子的遐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在這篇課文的觸發(fā)下,學生想到了:“窗外昏黃的路燈,斑駁的樹影,斷斷續(xù)續(xù)的行人”“晚自習回家自家窗戶透出的溫暖的燈光”“我們的門總是緊閉的,而窗卻總是敞開的”……
其實,訓練學生的思維廣度就是鼓勵學生多向思維。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多引導學生進行逆向、側向、橫向等思維的訓練,學生的思維就會漸漸地發(fā)散開來。如在《橋》的作文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橋的發(fā)展史”“橋的文學意象”“橋的象征意義”“建橋與斷橋的深層意義”等方面進行了多向思維訓練,學生引發(fā)的思考可以說豐富多彩:“灞橋”“二十四橋”“鵲橋”“康橋”“友誼之橋”“和平之橋”“智慧之橋”……學生的思維在廣闊的天地里馳騁。
高考作文除了要求內容充實之外,還要求思想深刻,這時邏輯思維的訓練就顯得尤其更要。邏輯思維是一種確定的,而不是模棱兩可的;前后一貫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條理、有根據(jù)的思維。它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客觀事物,準確地表達思想。平時的教學中,不管是課文教學還是作文訓練都必須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方法。如判對錯、析原因、談影響、尋對策等就是思考深入的一般方法,學生在平時的閱讀思考中遵循這個一般規(guī)律,往往能夠較清晰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如果能夠把這種思維方向作為一種思維習慣,看問題就會比較深入,作文里的思想也往往比較深刻。
除了教給學生思維的方向之外,讓學生參與辯論也是有效訓練學生邏輯思維的途徑。學生的思想在辯論中產生,學生的思維在辯論中變得清晰。在高二學段多舉行辯論會,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明顯的效果。如《新與舊》的辯論,學生在辯論中認識:推陳出新、不破不立、新事物很多時候是在舊事物的基礎上萌生、捍衛(wèi)歷史文化……對處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一次思想的洗禮。
老師經常有意識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就能增強,綜合思維就能得到發(fā)展,分析判斷能力就能提高。學生能獨立思考,立論就會有高度,分析問題就能深刻透徹。學生的思維有了理性,沉淀的思想就能有序地釋放,寫出的作文才會有學生自己獨特的見解。
作文教學是一項長期而繁瑣的工程,它需要老師摒棄一些功利的做法,回到學生的原點,以“手藝”與“農耕”的態(tài)度去澆灌。如果老師能夠讓學生的思想有所積淀,讓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廣度與深度,那么學生的作文就會真正地充實與深刻起來。
(責任編輯全玲)